议论文之补充论据分解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议论文:论据的分析及补充

【阅读4级】议论文:论据的分析及补充知识回顾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
3、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题怎样考论据的分类依据论据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描述和概括。
一般包括典型的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
2、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论据的作用根据论据的定义,可知一切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
因此,规范的答题格式如下:列举……(概括/摘抄原文论据内容)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从正面/反面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分论点/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考到开头段落作用时,要考虑结构+内容两方面。
即:⑴内容:①概括论据,论证…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问题关注。
⑵结构: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论题/下文的论述内容。
选择/ 补写论据一言以蔽之——根据论点补论据。
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我们要找到本文/段的论点,深刻理解论点的意思,并清楚作者在文中都列举了哪些其他论据,有力地论证了该论点。
2.然后再从我们的选项/积累中选取一个与本文论点相吻合的事例或名言。
3.最后参照其他论据的篇幅与格式,概括好“人”和“事”,清晰地表达出来。
【例1】俯而学与仰而思(09年北京中考)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议论文事实论据的概括与补充

议论文事实论据的概括与补充学习目标:1.掌握概括与补充事实论据的方法。
2.通过练习规范答题。
重点难点:掌握概括与补充事实论据的方法并正确运用。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1.《学问与智慧》一文,文章用了三个事实论据论证“学问是离不开智慧”,请分别概括一下。
2.请为“学问是离不开智慧”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二、师生探究方法1.学生交流完成的习题2.师生总结方法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简洁扣住观点(论点或分论点)补充事实论据的方法: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简洁扣住观点(论点或分论点)典型性、确凿性、有代表性三、巩固练习1.请概括本段的事实论据喊出来的“万能翻译机”上大学时,李阳的英语连年不及格,一学期有5门课要补考。
为了考英语四级,每天早上,他都很早就去教室。
坐在那里,他老打瞌睡,为了能够集中精力,他索性跑到学校烈士亭大声背喊英文。
他惊讶地发现,在大声喊叫中,他的注意力变得集中起来。
几星期以后,他去英语角参加活动,别人很奇怪地问他:“咦,李阳,你的英语怎么一下子说得好了许多?”一语点醒了李阳。
从此每天中午他就去烈士亭疯狂大喊英语。
整整四个月,他以顽强的毅力高声复述完了10本英语原版书。
最后李阳顺利通过了四级考试,并一举夺得了全校的第二名。
后来,他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语台的播音员。
优秀的英语口语水平使得他作同声翻译也游刃有余,像一部“万能翻译机”。
2.请为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成功来自勤奋……古人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对我们诉说着勤奋的重要性,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径。
虽然每一个勤奋的人不一定都成功,但成功的人却一定出自勤奋。
在平常的生活中,总听到同学们抱怨,“为什么我不是天才?”“为什么我不能成功?”其实所谓的天才获得的成功,正是出于他们的勤奋和努力。
教师提示: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在表述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观点,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应该重点提到。
议论文考点阅读:考点二 论据的补充,概括以及作用

议论文考点阅读:考点二论据的补充,概括以及作用【考点2011】①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三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
(2011年佛山市)《财富与幸福》【考点讲析】(一)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
论据有两类: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典型史实)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二)围绕“论据”,归纳命题形式。
1.概括事实论据;(难易程度:★★)方法:概括事实论据必须包括两个要点:人物+事件(必须紧扣论点)。
2.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补写)事实论据:(难易程度:★★)要求:事实论据要典型、真实、简洁,与论点要一致。
3.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补写)道理论椐:(难易程度:★★)要求:道理论据是名言警句等。
4.事例(论据)的作用。
(难易程度:★★)(一般是考查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事例)作用:①引出中心论点(题);②充当文中论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论据(事实和道理)能否删去(是否多余)? (难易程度:★★)不管是什么论据,它都要证明论点的成立,也就是说论据要与论点保持高度的一致。
论据是否删除或者是否是多余的,都要看看论据的有无会不会影响论点的成立。
【考点测试】一、2011年大连市花开半时偏妍(李光烈)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
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
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
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
补充论据

答: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根据文章观点,请你在第③段画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
答:
4.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3分)
②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善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更值得倡导。有用或快乐都很难持久;当一方不再能为另一方带来好处或快乐时,这种友爱就容易破裂。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因此,“善的友爱”更稳定、更持久,也更值得人们去追求。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亲人,我会扶吗?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户,我会有扶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扶”。因为扶亲人是亲情使然,扶客户可能带来好处。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会扶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就纠结了。因为有“扶路人反被讹”的案例在先,人们就会想:扶他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和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毫不犹豫帮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撑。在这里,选择“扶”不是期望从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种好处,而是基于为他人好的“善的友爱”。只有这种友善成为扶者与被扶者的一种共识,互信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限于选文以外)(2分)
参考答案:
(一)1.善的友爱更持久。
2.对比论证;作用:作者从道理和事实两个方面把“善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善的友爱更持久”这一中心论点。
议论文如何分解论点

1、并列式分解(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分解:“为什么”+论点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 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 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 那么分论点可以怎样设计呢?
及与之相配套的事实论据) 四、确定分论点之间的连接方式(使读者更能清
楚地看清文章的论证脉络,条理清楚) 五、确定从哪方面来联系实际或解决问题 六、确定结论,即如何收尾。
▪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 平时习作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 论点,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 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 白,思维缺乏张力。
2、我们要勇于想象,敢想敢做。 3、我们要勇于拼搏,不向困难屈服。
分论点是论述论点的“为什么”,即为什么 “爱拚才能赢。”上文的分论点重在论述怎样拚 搏,应属于解决问题的论述部分。且分论点一、 二不太完全符合拚搏的范畴。分论点三只是重申 了论点。因此三个分论点的选择都不太恰当。
实战演练
请围绕下面的论点,分解出至少三 个分论点。
巧设分论点,妙手著华章
——议论文如何分解论点
议论文写作的一般结构
一、提出问题——论点 二、分析问题——论证 1、分论点一(道理论证、事实论证) 2、分论点二(道理论证、事实论证) 3、分论点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
…… 三、解决问题或联系实际 四、得出结论
议论文写作提纲的构思
一、确定题目(论述的问题或论点) 二、确定论点以及怎样引出论点 三、围绕论点确定几个分论点(包括道理论据以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 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 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议论文写作之论点论据补充资料

议论文写作之论点论据补充资料一、诚信【论题阐述】诚信就是诚实讲信用。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做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是一切美德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诚信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坚守诚信,也是坚守人格的尊严。
【精彩论点】1.诚信是立身之本;⒉诚信是衡量人内在美的一种标准⒊诚信要靠实际行动诠释;4.诚信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⒌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证;6.社会和谐需要诚信;⒎守住诚信就是守住人格;【理论论据】(一)俗语类:水清见底,明镜照心;人凭心,物凭称;人要心实,火要心虚;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信不立;一诺千金;言出如山。
(二)名人名言: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先秦)荀子与朋友交,言面有信——(先秦)孔子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宋)程颐一言为重百金轻——(宋)程颐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从公冶新人。
——朱镕基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英国)富勒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
——(法国)大仲马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印度)泰戈尔人生不可能从诺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德国)海涅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事实论据】★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说出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掩护他,使他安全度过了危难。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晋文公以信服众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国,攻打小国原,晋文公重耳,命令出征部队只带三天的军粮,三天攻打不下,部队就撤退。
原国凭城固守,顽强抵抗,三天已到,未能攻下原国,晋文公文令撤退,军队统帅请求说:根据情报,原国已不能久守了,等原国投降后再撤。
晋文公说:“信用,乃立国之本,百姓的依靠,为了得到原而失信于百姓,那是得不偿失。
部编语文中考阅读提升:议论文论据补写及应用

【示例1】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红楼梦》。 【示例2】霍金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物理学家。
想一想
吃苦是一种资本
•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 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 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 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 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 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 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 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⑥自我雕琢需要方法。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 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 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 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
补充论据

议论文之补充论据复习(一)善的友爱朱佩娴①一位哲人曾把友爱分为三种:“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互相友爱,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一是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就是“有用的友爱”;二是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人们愿意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这就是“快乐的友爱”;三是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友爱,这就是“善的友爱”。
从一定意义上说,友善就是“善的友爱”,它源自人们对善的追求,传递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助。
②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善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更值得倡导。
有用或快乐都很难持久;当一方不再能为另一方带来好处或快乐时,这种友爱就容易破裂。
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
因此,“善的友爱”更稳定、更持久,也更值得人们去追求。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亲人,我会扶吗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户,我会有扶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扶”。
因为扶亲人是亲情使然,扶客户可能带来好处。
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会扶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就纠结了。
因为有“扶路人反被讹”的案例在先,人们就会想:扶他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和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毫不犹豫帮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撑。
在这里,选择“扶”不是期望从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种好处,而是基于为他人好的“善的友爱”。
只有这种友善成为扶者与被扶者的一种共识,互信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③基于“善的友爱”,人们才不仅“各扫自家门前雪”,而且会“管他人瓦上霜”;基于“善的友爱”,经济社会生活才不只是“有用无用¨的考量和利益交换,更是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互助共赢,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的利益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很多人也许会想,世道如此“险恶”,我的“正能量” 对改变社会、改变自身境遇能起多大作用?事实证明,小 人物“正能量”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一点儿都不比“大人 物”小。天津的哥马志刚拒收盲人车费,并表示“我并不 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这一幕被下一位乘客看见了, 该乘客下车时坚持多付费给他:“我也并不伟大,我挣钱 比您也容易点儿,就希望您继续做好事吧!”——的哥的 “正能量”是实现了无缝对接;浙江教师陈斌强言传身教, 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孝顺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长成参 天大树……
分析补充论据,阐发自己观点
真题例析
[2014·齐齐哈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 姚文辉
①“最美司机”生命中最后1分16秒钟的视频在网上热 传,一位网民评论: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时, 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②2012年以来“正能量”这个词很流行,民间热捧, 官方也在倡导。“最美司机”吴斌身上爆发出的这种 “超乎想象的能量”,就是一种发挥到极致的“正能 量”。
1.补充道理论据:引言的作者、出处、内容一定要 确保正确无误;引言内容一定能切合文章的论点。
2.补充事实论据:引用名人事例更有说服力,事例 的叙述要简明概括,事例叙述中一定要有紧扣论点的表 述,事例叙述过程要保证准确无误。
二、拓展探究类题突破技巧
1.谈感受类:要紧扣文章论点来谈,切忌天马行空, 另起炉灶。答题时还要注意:观点要鲜明;联系实际要具 体(或者是身边事例,根据需要也可举名人事例或名言); 有观点、有论据、有总结,结构要相对完整。
⑥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大力提倡“正能量”,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潜规则盛行、 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贪腐严重等,并且这种“负能量” 传播速度很快,以至于许多人面对现实有一种无力感,将 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归咎于大环境,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 要求,不愿意在人性方面有所提升。殊不知人人都是“大 环境”中的一部分,如果“大环境”总体为“负”,其中 很可能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3.第⑦⑧两段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不_能__调_换__。__因__为__文_章__的__论__述__是_逐__层__深__入__、_环__环__相__扣__的_。_ _第_⑦__段__侧__重__从_激__发__正__能__量_方__面__论__述__,_第__⑧__段__则__从_制__度__ _构_建__方__面__论__述_,__这__样__文__章_论__述__更__全__面_、__更__周__密__、_更__严__ _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当然,强调激发人性中的“正能量”,并不是要对社 会问题视而不见,选择性忽略阴暗面。提倡“正能量”不 能代替制度性反思——人性当然有其求善和向上的一面, 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同时人性也有往下坠落的极大可能。 这就提醒我们,在道德建设上,我们要通过褒扬道德模范 激发人性中的“正能量”,但在制度构建上,永远要立足 于防范人性中的“负能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个好的制度所能产生的正面效应,要远远超过依靠个人 道德自觉所激发的“正能量” 国人的多是些小人物,除“最美司机”吴斌之外,还 有拒收盲人车费的天津的哥马志刚、带着母亲去上班 的浙江教师陈斌强【A】……这些感人的事例告诉我们, 释放“正能量”没有门槛,与职业、身份、地位、财 富无关。
④吴斌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能够释放出“正能量” 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完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吴斌表 现得很勇敢,但吴斌的姐姐事后回忆说,她一直认为 弟弟是个弱小的人,很多事情都要她这个姐姐来操办, 她没想到关键时刻弟弟表现得像个“真正的男人”。
(摘自《春城晚报》,有改动)
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__人_物__也__能__传__递_“__正__能__量__”_。__(_或__:_释__放__“__正__能_量__”___ _没__有__门__槛__,_与__职__业__、__身_份__、__地__位__、_财__富_ 无关。)
4.我们都是小人物,也在时刻传递着“正能量”, 请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做法。(2分)(★) 示_例__:_给__陌__生__人__让_座__;__给__同__学_讲__解__习__题__;_孝__敬__父__母__、__ _尊_敬__长__辈__;__主_动__捡__拾__垃__圾_等__。____
解 析 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事例要典型,叙述 要具体,要能体现出“正能量”。
2.请仿照第③段画线句给【A】处补写一个事例。(2 分)(★) ___示_例__:__危__急__时_单__手__托__举__女_童__1_0_多__分__钟__的_广__州__“__托__举__ ___哥_”__周__冲__。__________
解 析 补充事实论据,要注意紧扣中心论点。 这就要关注关键词“小人物”“正能量”,要举 平凡人物身上体现的促使人积极向上的事例,而 且要注意前面两例的句式特点,先简要概括事迹 再写出地点和姓名。
[温馨提示] 本考点的常考题型有: 1.阅读第×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两则名 言警句。 2.文章第×段中,作者列举……的现象有什么用意? 3.阅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 的感悟。 4.结合本文,阅读下面材料,就如何正确理解 “……”阐述你的观点。
方法总结
【应考技巧】 一、补充论据的分类突破技巧
⑤就人性而言,没有人天生就勇敢,在任何时候、碰 到任何事情都能挺身而出,大多数人都是既懦弱又勇敢, 有时懦弱,有时勇敢。换言之,每个人身上既有“负能 量”,又有“正能量”。如果人人都输送“正能量”, 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美好,反之则会显得灰暗。吴斌从姐 姐眼中“弱小的人”变成“真正的男人”,这让我们对 人性有了更多的期待,说明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是可以被 激发的。昊斌的故事中,激发“正能量”的东西叫“敬 业”——在危急时刻,吴斌的想法很简单:我是一名司 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乘客的安全, 这是我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