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音乐课心得体会

中国民族音乐课心得体会

中国民族音乐课心得体会中国民族音乐课是我在大学期间选择的一门选修课程。

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知识,也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新的认识。

在之前,我只是对中国的傳統音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名曲如《茉莉花》、《大红袍》等。

但是通过参加这门课,我发现中国传统音乐远不止这些名曲。

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二胡、葫芦丝等。

这些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历史背景,我逐渐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这门课程加深了我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很多实际的音乐演奏和欣赏活动。

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音乐会的录音和演出视频,我们一起欣赏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中国传统音乐。

通过仔细聆听和观察,我学会了欣赏音乐的细节和情感表达,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对于人们情感和文化的表达能力。

这对于我未来从事音乐相关职业很有帮助。

此外,中国民族音乐课还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和保护现状。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着很多挑战,特别是在年轻人中的流行音乐的冲击下。

这门课程让我们明白了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性,并且提供了一些保护传统音乐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了解到一些音乐组织和演出团体致力于传统音乐的弘扬和推广,通过举办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音乐。

这让我深切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让它们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消失。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音乐课不仅丰富了我的课程内容,更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与喜爱。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明白了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保护传统音乐的措施。

希望我以后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国传统音乐,将它传承下去。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7篇)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7篇)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7篇)关于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000字。

在中西方民族传统的音乐艺术创作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这一课,在课程内容与形式上,我们不但了解了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内容,而且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古典音乐的内容和创作的形式以及艺术创作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在中西方民族传统的音乐艺术创作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这一课,在课程内容与形式上,我们不但了解了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内容,而且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古典音乐的内容和创作的形式以及艺术创作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西方音乐史》这一课的内容是从西方音乐史中获得的一些音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和《古典音乐史》的一些基础知识。

从而,使我更加深化了对《西方音乐史》的认识,以及西方音乐史中的一些内容,使我更好地了解了现在的音乐文化,以及西方音乐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的基础知识和音乐艺术的思想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这个课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并结合古典音乐史的内容,使学生对古典音乐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西方音乐史》积累了知识。

在这个课中,我更加清晰地知道了汉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它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更重要得是通过这个课的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方音乐史。

在这次音乐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有进一步了解,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汉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内容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后,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了汉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以及它的形式和形式。

汉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前言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西方音乐史是研究和了解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史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能够增加自己的音乐知识和审美水平。

在这里,我将分享自己在中西方音乐史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

中西方音乐史的不同中西方音乐史虽然都涉及音乐历史的内容,但是由于文化、地域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音乐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音乐史中,以古代乐曲和器乐为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的彩陶时期。

乐曲风格以音调高亢的“宫调”和“商调”为主,像《广陵散》《阳关三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在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史中,又有了西洋音乐的影响,长崎、上海等城市成为音乐文化的中心,孙中山先生创办了中山音乐学堂,中国本土音乐得以有所发展。

与之相对,西方音乐史重视节奏和和声,风格多样富有创意。

从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到现代流行音乐,西方音乐历史贯穿了千年时间。

在早期的巴洛克时期,复杂的和声和高超的技巧成为主要特色,像巴赫的《哀悼主题变奏曲》和维瓦尔第的《四季》等都是经典之作。

到了浪漫时期,音乐家们开始追求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像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音乐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像迈克尔·杰克逊、滚石乐队等都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代表。

中西方音乐史的共性尽管中西方音乐史在风格、特点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共性之处。

音乐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生、世界和人类情感的表达。

音乐创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人的感性和理性,需要我们认真探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另外,中西方音乐史中都有一些伟大的作品和音乐家,像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巴赫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音乐代表。

这些音乐家的创作都对各自时代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音乐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中的感受在学习中,我发现中西方音乐史的学习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要想真正理解和领悟音乐史的内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中西音乐史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音乐史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音乐史的学习心得体会中西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在学习中西音乐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其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中西音乐史,我不仅拓宽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能力。

首先,学习中西音乐史让我明白了音乐与社会、文化的紧密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宗教音乐体现了当时基督教文化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则体现了当时文艺复兴的思潮和对个体情感表达的追求。

与此同时,学习中西音乐史也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对音乐的诠释和理解方式的差异。

中西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很大区别,这源于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从而也使得中西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点。

其次,学习中西音乐史让我领略到不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和变革的必然性。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诗、20世纪的爵士乐和摇滚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风格和音乐技巧。

同时,学习中西音乐史也让我认识到音乐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每个时期都会有新的音乐形式和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这不仅体现了人类音乐活动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因此,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音乐,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并欣赏不同风格和形式的音乐作品。

再次,学习中西音乐史让我在审美观念和音乐欣赏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中西音乐史,我逐渐接触到了许多优秀和经典的音乐作品,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和风格有了更明确和独到的认识。

我发现自己对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音乐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和美学意义。

此外,学习中西音乐史也培养了我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结构、形式和技巧,进而对其作出合理而独到的评价。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优秀5篇-最新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优秀5篇-最新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优秀5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古典音乐鉴赏心得体会篇一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

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

“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

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

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

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nightin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最新推荐------------------------------------------------------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任何东西的学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讲究其方法。

很多同学认为学中西方音乐史只要多背多看即可,但这样的学习方法效率极其底下,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感。

背只是作为应试其中最后一个环节,而我们要学的最终目的是关于怎么答题,整体的思维框架以及怎么提高学这门专业的效率。

要想建高楼大厦,根基最重要,没有根基再怎么学习,也是在打一场无把握的仗。

许多同学书买了不少,翻了一遍又一遍,把他书合上,问个问题让他从头到尾详细的回答下,结果就只会吱吱唔唔的瞪着老师。

那到底应该怎么学呢?首先,当我们拿到书时,先翻看,不求背,混个眼熟,就是把本科期间短暂学过的中西方音乐史重新拾起来。

前一遍只要求这样,利用一个星期,把书基本看完。

其次,我们要做到分节分段把握局面,简单的说,这时要注意划分课文内容层次,着重掌握这段时期的大体历史背景和客观书本音乐史实。

在这里给所有考生提个醒:在掌握音乐史基本内容的时候,千万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定要分层次去记。

比如周代,人文思想如何?宫廷音乐怎样?民间音乐怎样?器乐是什么?对应的乐律又是怎样等等。

这样你再遇到下一个朝代,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一时期的人文背景,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乐律乐器,和前代又有什么不同等等。

1/ 7慢慢的你就会形成知识点的框架和结构。

西方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所不同的是,可能西方更零散。

比如说中世纪音乐,我们应该先了解其人文背景,大体的时间段,这一时期主要以宗教音乐为主,没有涉及到器乐。

我们所要掌握的就是关于宗教音乐的发展,其中宗教音乐中涉及到记谱法,复音音乐的发展及其变体等等。

把宗教音乐作为一个箩筐,另一个大的箩筐便是中世纪末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哪些体裁,要条理清晰的去看。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上建筑这门课程的体会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上建筑这门课程的体会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上建筑这门课程的体会因为喜欢音乐而选择了《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我喜欢音乐因为我偏爱流行音乐,爱她的时尚,爱她的动感,爱她的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

可能是学习与生活的单调,音乐充斥着我一半的课余生活,像每一次节奏的跳动就会带动我内心最真挚情感的迸发。

但是提到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或许就严肃了许多,就好像你的兴趣一旦要求到专业的水平就会显得无力。

特别是谈到古代音乐的时候,完全不知所以然了,但是选择了这个课程,肯定是有许多收获的。

生活无时无刻不接触者音乐的熏陶,就像我们吃饭。

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古代音乐会,听到古代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很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代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

偶尔有一些旋律会打动自己,但是上了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后,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代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

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课欣赏古代音乐,我渐渐对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

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

要真正听懂那个时代,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中国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更高一个层次。

学习了中国音乐简史至少我对中国音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

在学习的时候,我震撼于一首曲子。

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秦汉的时候,给我们听了一段《广陵散》,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这首曲子我只听过那一遍,但对它的印象却极其深刻。

记得它的词也是美得让人回味无穷,“星光微澜听凭苍天召唤渡船无岸今生与谁为伴徒剩清寒”。

还有在学习乐器与器乐的时候,我迷惑于箜篌的美妙与神奇。

还陆续学习了隋唐五代的宫廷雅乐,宋元的说唱与戏曲音乐,明清的歌、舞、说唱音乐,近现代的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要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和现代音乐三个阶段。

古代音乐时期包括先秦时期、汉代音乐、隋唐音乐等,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中世纪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在曲调、编曲、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时期。

而现代音乐则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包括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两个方面,这一时期的音乐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风格。

我们需要探讨中国音乐史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音乐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认识到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音乐史对当代音乐教育还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以为当代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我们应该深入分析中国音乐史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中国音乐史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方面,中国古典音乐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特色,这为我们设计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音乐史还启示我们要注重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既要传承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又要注重对现代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中国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创新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要注重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音乐。

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视频、音乐欣赏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音乐鉴赏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中国音乐史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后感
关键词:乐律学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中国很早便知道了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和生成规律,并称有固定高度的乐音为“律”。

汉代时期的相和歌
隋唐燕乐的基本宫调理论是俗乐二十八调。

正文
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

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叙述着这个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也叙述着这个民族的兴盛和衰败;几千年的音乐历史积累了无数音乐艺术的宝贵财富,也积累了这个民族认识音乐、创造发展音乐的经验与教训。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知道了距今几千年的古老乐器,了解了古代传统的礼乐制度还明白了乐律学的形成。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了25支(其中2支为半成品)用猛禽翅骨作的骨笛。

根据碳14测定及树轮校正,它们距今约7800~9000年。

经研究,这批骨笛和河南当地佛教音乐乐器“竹筹”的构造原理、吹奏方法相同。

这些情况起码说明,那时人们已对音高的准确有一定要求,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也已具备初步认识。

除了骨笛,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磬、鼓等。

这些古老的乐器说明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在创造衣、食、住、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发明了语言、文字、绘画、音乐、舞蹈等精神文化。

有的乐器经过测音,能吹奏出准确的音高或音阶。

音乐是以音响的时间序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音乐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萌芽。

关于音乐的起源,有的研究者把它归纳为异星球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等六种。

但是,新的研究是把艺术的起源和人的起源结合起来。

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表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葛天氏之乐的《奋五谷》,反映了先民们的生产劳动;涂山氏女之妾唱的《候人》歌则是一首古老的情歌。

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出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内容,同时也说明音乐起源的外部动力来自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另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乐律学的形成这一章节。

中国很早便知道了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和生成规律,并称有固定高度的乐音为“律”。

中国研究“律”的学问,早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

律学当然是在音乐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但不久便脱离了音乐实践。

因为律有十二个,一年也有十二个月,由于数字上的相同,早在战国时期,音乐的律和年月的历便被认为是内里一致的事物而被同等看待了。

关于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名称,汉代以后,多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

当今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可能源于古代天文学,原因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其中有“宫”、“商”、“角”、“氐”、“翼”的名称。

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来源还有待于考古的发现和进一步研究。

其实,中国发明的乐律学比西方约早一个世纪,不过由于当时乐器制作的条件限制,不能用于音乐实践中。

但我也不得不感叹中国先民们在创造精神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何等宝贵!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曾侯乙墓的编钟、编磬及其它乐器,是迄今所见最庞
大的钟鼓之乐的乐队配制。

墓中所有乐器分中室和东室两个墓室摆放,中室面积大,安放的乐器有编钟、编磬、建鼓、篪、笙、排箫、瑟、有柄鼓和扁鼓。

在曾侯乙编钟上刻写的大量铭文中,主要记载了这套编钟以及当时的乐律学理论。

曾侯乙编钟的音高律制经过测音研究发现,基本是采用《管子·地圆》的三分损益法来定律的,辅之以琴律上的纯律音程。

所以,它的音高律制可以说是一种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的混合律制。

所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无不制作精致,性能良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有些甚至连今人都无法企及。

汉代以后,随着丰富的音乐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乐学理论。

律学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与探讨。

从汉武帝时开始,乐府越来越庞大,起初宴会娱乐,不过歌童歌女70人演唱,另有乐队伴奏,规模并不算大。

但是到后来乐府属下已有八百多人,所以到公元前7年,就不得不取消乐府,但被裁撤的却大都是各地的演唱演奏人才,剩下的小部分则被分配入“太乐”,改从事雅乐活动。

但二百年间,尤其是汉武帝以后的一百年间,乐府的影响是极大的,后代虽无乐府的名目,但基本上有着相应的建置,而且后代把与乐府搜集的歌谣相似的歌体也都称之为“乐府”。

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相和歌的五个基本调名叫平调、清调、瑟调、楚调、侧调。

其中前面三调在晋以后为清商乐专用,又称“清商三调”。

清商乐是相和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南北朝以后,北方多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汇合。

外民族的音乐大量传入中原,融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洪流,使中国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更富于艺术的生命力。

据文献记载,隋唐时流行的音乐,有着三种不同的七声音阶形式;从其记述可知,一种是正统的升四级七声音阶,一种是自然七声音阶,还有一种是降七级七声音阶。

至今中国音乐仍存在这三种七声音阶。

当时隋唐燕乐的基本宫调理论是俗乐二十八调。

这种宫调体系的角调的调头是在该宫的“变宫”上。

这一时期的器乐曲,几乎都来自大曲,隋唐以后,情形有了变化,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使音乐开始从王公贵族的豪门深院走向庶民社会,一般民众取得了较多的享有音乐的权利,而为曲子填词正是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的很好选择。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一个学术领域十分广阔的学科,知识丰富、思想博大。

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学习,不仅需要有良好的音乐专业的基础,还需要有广播的古代文化知识。

不仅需要博闻强记的学习能力,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钻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