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

九十二、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 昆曲的著名作品和昆曲的特点 九十三、愈趋愈卑,新奇叠出 “乱弹”诸腔兴起的原因和其特点 九十四、变则新、不变则腐 明清时期的戏曲论著作品 九十五、曲曲新声总断肠 明清时期的器乐独奏作品、特点和今后的
发展 九十六、今之乐,尤古之乐也 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艺术形式
八十七、取来歌里唱,胜向迪中吹 我国最早声乐论著《唱论》的内容和发展 八十八、刊布成秩,举世传诵 明清民歌和小曲的原因和发展 八十九、鼓声一通,群歌竞作 兄弟名族的歌舞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九十、一韵于良久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内容和特点 九十一、清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明清戏曲的“四大声腔”区别和特点
中篇 中古音乐
三十二、“秦声”与“楚歌” 这两种音乐的区别和特点 三十三、先秦钟琴文化的“断层”与“转
型” 洛庄汉墓出土的编钟对当时社会的启示和对
之后中国音乐的影响 三十四、一条横贯亚洲的“音乐之路” 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十五、采歌谣,被声乐 汉代乐府的重要内容组成 三十六、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李延年对当时音乐做出的贡献 三十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歌曲的种类以及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产生
五十五、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唐玄宗对音乐所做出的贡献 五十六、断肠声里唱“阳关 《阳关三叠》的由来 五十七、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
作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和音乐评论家
五十八、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 难
琴曲《梅花三弄》和《离骚》的区别和特点 五十九、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
七十二、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宋代的“杂剧”和“南戏”的区别和特点 七十三、满村听说“蔡中郎” 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和内容特点 七十四、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 唐代琴曲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古代中国音乐又有一段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商、周时期。
在商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乐谱《商调歌》,其中收录了乐曲和舞蹈的记谱。
周朝时,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了“六合”乐器,其中包括磬、钟、簧管、筝、瑟和琴。
这些乐器在礼仪、军事和宗教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战国时期开始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乐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府诗,它是一种以歌曲形式传唱的诗歌,不仅在古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时,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音乐家杨凝式提出了“九宫六调”的音律体系,这一体系被后来的音乐家广泛应用。
唐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李白、张说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广泛传唱至今。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民间化、艺术化趋势更加突出。
宋代出现了民间流行的丝竹乐队,表现了音乐的广泛普及。
同时,宫廷音乐也得到了重视,皇家乐队成为官方音乐机构。
宋代音乐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音乐学家赵秉文创立了“十三色律”理论,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明代,乐府音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琴曲、曲艺等新的音乐形式。
清代则出现了著名的清乐,它是一种庄重、肃静的音乐形式,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明清时期的音乐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融入了许多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些音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也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音史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2.乐器:1、贾湖骨笛:1986~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骨笛有七音孔和八音孔价值:①它为我国早期原始社会音阶的形成提供了新材料;②它反映了我国当时路雪的发展高度;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情况;④它把中华文化的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
20支,距今9000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音乐通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音乐通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音乐1. 古代音乐的起源古代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人们生活中的歌唱和舞蹈,是人类在生活中感受到情感和表达欲望的一种方式。
2. 古代音乐的发展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比如埃及的音乐以神秘的宗教音乐和舞蹈为主,希腊的音乐则以战争音乐和庆祝音乐为主,中国的音乐则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
3. 古代音乐的演变古代音乐的发展主要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和文艺复兴音乐。
古代音乐以宗教为主题,中世纪音乐以唱诗班为主,文艺复兴音乐则是以人文主义为主题。
二、中世纪音乐1. 中世纪音乐的特点中世纪音乐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以宗教音乐为主,以唱诗班为主要演奏形式。
2. 中世纪音乐的形式中世纪音乐主要有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种形式,其中宗教音乐以教堂音乐为主,世俗音乐则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
3. 中世纪音乐的影响中世纪音乐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艺复兴音乐及巴洛克音乐的影响。
三、文艺复兴音乐1. 文艺复兴音乐的特点文艺复兴音乐兴起于15世纪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强调自然美和个人情感,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
2. 文艺复兴音乐的发展文艺复兴音乐主要表现为多声部合唱,以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为主要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收藏音乐。
3. 文艺复兴音乐的影响文艺复兴音乐对后来的巴洛克音乐和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巴洛克音乐1.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巴洛克音乐兴起于17世纪,是一个具有高度装饰性的音乐体系,其特点是复杂的和声结构和丰富的旋律装饰。
2. 巴洛克音乐的形式巴洛克音乐主要有教堂音乐和宫廷音乐两种形式,教堂音乐以宗教主题为主,宫廷音乐则以歌剧和嬉游曲为主。
3. 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品巴洛克音乐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亨德尔的《弥赛亚》等丰富多彩的作品。
五、古典音乐1. 古典音乐的特点古典音乐兴起于18世纪,是一种对巴洛克音乐的逐渐变革和完善,强调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精细处理。
中国音乐史I总结归纳

中国音乐史I总结归纳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自古至今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音乐史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
一、古代音乐时期(上古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尤其是先秦时代的音乐传承。
在这一时期,音乐主要用于祭祀、宴会和军队活动等场合。
著名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兼音乐作品,其中的歌谣和诗词体现了当时音乐的形式和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音乐逐渐发展,特色越发鲜明。
在秦汉时期,乐府音乐成为主流,它是由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
乐府音乐注重以琴、瑟、筝等弹拨乐器为主,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成为后世音乐的重要源头。
二、中古音乐时期(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古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音乐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在这一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统治阶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乐舞《高阳台》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之作,它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传达了华丽繁荣的氛围。
此外,唐朝还有大量的音乐理论著作问世,如《乐府琐腐集》和《乐府杂录》等,为后来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近现代音乐时期(元明至现代时期)元明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逐渐走向衰落。
明朝后期,西洋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的影响逐渐显现。
清朝时期,民间音乐大量涌现,各地方戏曲、民间歌谣等形式的音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和创新。
当代的中国音乐凝聚了传统和现代元素,不仅保留了传统乐器和唱腔,还引入了西方音乐的技巧和理论。
中国音乐家如冼星海、聂耳等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归纳:在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古代音乐、中古音乐和近现代音乐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音乐文化。
从古代的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的兴起,再到现代音乐的革新,中国音乐历经沧海桑田,不断融合变化。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中国古代音乐史 重点总结

解词歌舞戏: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
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搜集和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上溯到秦代。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较多的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规模达到了1000多人。
至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剪,致使乐府由盛转衰。
(“乐府”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1.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2.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3.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文字谱:是现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谱式,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发、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
存留的曲谱为《碣石调幽兰》。
减字谱:减字谱由文字谱简化而来,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
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的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变文:(“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
)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
京房:汉代律学家京房,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论,还最先指出了用管定律与用弦定律性质的不同,即注意到了以管定律需要管口校正的问题。
他还做出了十三律的“律准”,做音乐研究用。
清商乐: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声无哀乐论:由嵇康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个别字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所以就是凑起来的,注意了哈:革及(这是一个字)、春(下面的日要开叉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1.、远古时期音乐形式以及特点:远古音乐与狩猎、捕鱼等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实用性强。
宗教及巫术色彩浓厚。
原始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这是我国音乐早期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艺术表演形式简单,因而歌、舞、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依存。
原始月舞分两类:一是劳动结合。
二是与黄帝等统治者有关,歌功颂德。
原始音乐的音调是极为简单的,最初可能没有一定的音律,只是运用一些高低不等的音而且很不肯定的音连接起来。
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才逐渐有了简单的音律观念,开始运用他们认为比较谐和的几个音来构成曲调。
2、夏商代表性乐器:1)击乐器:鼓、磬、钟。
2)管乐器:骨笛、龠、埙。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共25支鹤骨制成的笛,其年代约8000(正负150)年,七音音阶。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1、六代之乐即六代乐舞。
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
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功颂德。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个尤物,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在大典的时候用于表演的乐歌。
大雅的内容与送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
如两君相见礼。
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整理或改编而成的。
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郑卫之音:当时黄河流域一带以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最具有特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士大夫们常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4、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
古时人们在进行春米等劳动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
春米所用的杵,后来转化为乐器,是用一根几尺长的竹筒顿地发声,成为春犊。
成相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5、八音: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制作材料为准的分类法,将所有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6、春秋战国时代的音乐理论: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为政以德”,提倡所谓“礼治”。
因此他特别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
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
他特别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是尽善尽美的艺术。
而对武王伐纣的《大武》则评之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是恶的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善变,因而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
主张按照“以古持今”、“以时顺修”的原则,改造旧的礼乐,创造新的作品,以适应新时期社会教育的需要。
但他仍然把人分为两等,认为上等人可以接受礼乐教育,“众庶百姓则必然以法数制之。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后来在《乐记》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
《乐记》除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上面曾提到的那些儒家音乐观点外,特别在音乐的本源和音乐反映民情、政情方面有突出的见解。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是当时儒家处于完全对立地位的学派。
墨子是一个从小生产者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伟大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
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力主一国之治必须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最低生活要求。
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主张“节用”、“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既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乎万民”,徒然增加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也反对音乐,但却与墨子的出发点不同。
老子对于当时的社会巨变采取消极态度,在政治上他提出所谓“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如果要社会“太平”,必须采取愚民政策,让人们回到“无知无欲”的愚昧时代去。
因此他反对一切欲望,说是“罪莫大于可欲”;而五色、五音、五味等等正是引起欲望的根源。
庄子处在社会巨变的战国时代,对社会前途失去信心。
厌世思想使得庄子对于社会上的一切都不发生兴趣,因而他对于一切科学文化艺术也都抱着排斥、反对的态度。
认为这些都会搞乱他那“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
7、曾侯乙墓:为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
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 年发掘。
曾侯乙,姓姬名乙。
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
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曾侯乙编钟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
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
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
铭文多数错金。
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
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
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
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
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
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
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
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
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
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
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
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
第三章两汉三国的音乐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
始于秦代。
汉承秦制,亦设有乐府。
任务:广泛收集各地民歌,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意义:汉乐府的建立,对收集我国汉族地区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包括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那些被罢免流落于民间的乐工无疑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和歌:原始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
它包括1)徒歌:民歌的清唱,无伴奏,无帮腔,或称“谣”。
2)但歌:一人唱,三人和。
3)相和歌:主要是独唱性质的,唱者自己击节鼓,旁以丝竹乐队伴奏。
所用乐器主要为:笙、笛、节、琴、瑟、筝、琵琶等七至八种。
常用调式:平调、清调和瑟调,并称为相和三调。
相和大曲:在相和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大型含有多段体的歌舞曲,是相和歌最高发展形式。
结构包括“艳”、“曲”、“解'”、“趋”四个部分。
相和大曲特征:歌唱、器乐、舞蹈三种形式有机结合。
1)有器乐伴奏的歌唱2)有乐器伴奏的歌舞3)并有纯粹乐器伴奏的综合歌舞大曲。
从汉代开始受北狄音乐的影响而形成的器乐形式。
在汉代已形成四大类——鼓吹:包括天子宴乐群臣时用的“黄门鼓吹”,和车驾从行时在马上吹奏的“骑吹”。
主要乐器是排箫和胡笳。
横吹:最初也叫鼓吹,是军中马上所奏的乐歌。
主要乐器为鼓和角,故又名“鼓角横吹曲”。
短萧铙歌:通常用于军队凯旋时在殿廷上奏唱,主要乐器为排箫和铙。
此外还有一种用排箫和鼓专门在游船上演奏的乐歌,成为萧鼓,也可视作鼓吹一类。
第四章两晋南北朝的音乐清商曲:又清商乐,它是南朝乐府中新兴而起的歌曲以及歌舞曲。
包括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和江南一带的各种民歌、民间歌舞,以及根据这些歌曲填词或改编的乐歌。
但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器乐曲一般都是根据歌曲及歌舞加以改编。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隋唐五代的音乐机构:“教坊”是唐代新设的宫廷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汉以来的礼乐机构总称太常寺,主要管理国家大典及宗庙祭祀,下设乐府管理音乐歌舞。
(太常寺下设鼓吹署、大乐署。
鼓吹署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还兼管百戏。
大乐署既管雅乐又管燕乐。
除教坊外,玄宗又设“梨园”,选乐工子弟三百及宫女数百学习音乐舞蹈,玄宗亲自参与教习。
古代宫廷音乐:燕乐,起源于周代,一般来说,广义的燕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音乐,所以隋唐七、九、十部乐中的第一步,其音乐形态如何目前不详,但是它是在唐代受西域少数民族影响的音乐,其音阶是运用清角和闰的七声音阶。
法曲:本来是道教所用的一种音乐,是南北朝以来经由道教所提倡和发展起来的,玄宗崇尚道教,因而将“法曲”纳入宫廷音乐中,并得到了更集中的发展,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俗乐。
玄宗所设梨园中的“小部音声”主要就是演奏这一类音乐。
“法曲”源于民间,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有直接的联系,其“音清而近雅”,乐器有铙、钹、钟、磬、幢萧、琵琶。
它进入宫廷以后,虽然也受到一些西域音乐的影响,但仍然保持着汉族音乐的特点。
代表作《霓裳羽衣舞歌》。
大曲:本系指结构长大的乐曲而言,汉魏以来就有此称谓了。
唐代大曲基于相和大曲,但发展得更为复杂庞大,是一种歌舞。
器乐并重的大型歌舞曲。
大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散序”,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器乐独奏及合奏,不歌不舞。
第二部分称:“中序”或“拍序”也叫“排遍”。
以歌唱为主,即沈括所说的“引歌”;节奏固定,以慢板为多,或舞或不舞。
在散序与排遍之间常常有一个简短的过度段落,称为革及。
革及有“轻举”之意,即散序之后通过一段较为轻快的音乐,然后转入众乐合作的慢板段落排遍或中序。
第三部分从“入破”开始覅,以舞蹈为主,或歌或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