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九十二、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 昆曲的著名作品和昆曲的特点 九十三、愈趋愈卑,新奇叠出 “乱弹”诸腔兴起的原因和其特点 九十四、变则新、不变则腐 明清时期的戏曲论著作品 九十五、曲曲新声总断肠 明清时期的器乐独奏作品、特点和今后的
发展 九十六、今之乐,尤古之乐也 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艺术形式
八十七、取来歌里唱,胜向迪中吹 我国最早声乐论著《唱论》的内容和发展 八十八、刊布成秩,举世传诵 明清民歌和小曲的原因和发展 八十九、鼓声一通,群歌竞作 兄弟名族的歌舞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九十、一韵于良久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内容和特点 九十一、清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明清戏曲的“四大声腔”区别和特点
中篇 中古音乐
三十二、“秦声”与“楚歌” 这两种音乐的区别和特点 三十三、先秦钟琴文化的“断层”与“转
型” 洛庄汉墓出土的编钟对当时社会的启示和对
之后中国音乐的影响 三十四、一条横贯亚洲的“音乐之路” 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十五、采歌谣,被声乐 汉代乐府的重要内容组成 三十六、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李延年对当时音乐做出的贡献 三十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歌曲的种类以及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产生
五十五、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唐玄宗对音乐所做出的贡献 五十六、断肠声里唱“阳关 《阳关三叠》的由来 五十七、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
作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和音乐评论家
五十八、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 难
琴曲《梅花三弄》和《离骚》的区别和特点 五十九、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
七十二、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宋代的“杂剧”和“南戏”的区别和特点 七十三、满村听说“蔡中郎” 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和内容特点 七十四、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 唐代琴曲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古代音乐史

7、多元理论说
也有的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无法 以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因而主张多元理论 来探求音乐的起源。
5、信号说: 修顿普佛(德国音乐心理学者)《音乐的 起源》: 原始时代人们为了与远方的人联络,相互 喊叫所发出的声音若保持一定的时间则变 成音乐。 男女老幼几个人同时叫喊则会发出八度音 程,在同一时间更多人叫喊即产生协和音 程与不协和音程,于是产生了识别音高的 观念
6、巫术起源说:
3)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
音乐的表现方法、音乐的体裁、乐器的形 制、社会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体制及其 思想等。 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广大
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 及音乐史方面的学术研究;
是一门人文学科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及目的
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
1)中国古代历史方面 (1)语言文字 (2)目录版本学 (3)考古学常识 (4)图像学常识 (5)民族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常识
2、中国传统音乐
(1)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常识和审美修养; (2)掌握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和分析方法。
音乐起源说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音乐史: 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性的 音乐史。 音乐史学: 音乐家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主观性的音乐 史——是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
1)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介绍; 2)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音乐艺术 的规律,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
1)技术性方法: (1)音乐史料的搜集; (2)音乐史料的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原始乐舞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
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
效特性》。
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
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
见于文献《吴越春秋》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
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
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
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
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
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
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
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一、先秦:六代乐舞、八音、三分损益法、《诗经》、《乐记》1、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是黄帝时期流传下来并保留在周代宫廷中六部代表性乐舞,是当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包括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孔子称之为尽善尽美的乐舞)、夏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是分别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四望、山川、仙妣、仙祖,前三部属于原始社会后期作品,都是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为夏、商、周的创作性乐舞,均歌颂统治者的文功武德。
特点: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大多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六代乐舞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性作品。
2、三分损益法:我国战国时确立的以数学来计算一个五声音阶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生律法,史称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制定音乐史所使用最早的生律法,最早记述的著作是《管子·地图》,分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即以黄钟标准音为宫,以宫音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得高五度商音,如此往复,出现宫、徵、商、羽、角五音,并在此基础上推出12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由此得出的12律为不平均律,因而出现黄钟不能还原现象,暴露出12律不能回归本律和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该问题直到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才得以解决。
3、《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周代统治者为体察民情而设的采风制度,于春秋末期形成300个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它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末年500年间的音乐作品,歌词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为“国风”,是北方15国的民歌,共有160篇,也是诗经中的精华之作,它直接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天才,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雅”主要是贵族创作乐段,分大雅、小雅,大雅都为朝会宴饮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颂”为宗庙祭祀的乐舞,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当时三个文化中特有的传统乐舞,诗经是周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学之经典,为后人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纪实性著作,记录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形式、音乐器乐、音乐家和音乐文化的相关信息。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是一个十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也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的形式多样,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
我还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中使用的器乐非常丰富,有弦乐、管乐、打击乐、民族乐器等等。
每种器乐都有着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并且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还记录了中国古代音乐中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许多传奇性的音乐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如唐代的李煜和他的《芦花》、《山居秋暝》,宋代的苏轼和他的《念奴娇》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提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中国古代音乐的宗教场所、节日仪式、祭祀活动等。
这些内容让我更加理解中国古代音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如与中国古代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联系。
这些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与其他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并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讲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悠久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从一个时期传承到另一个时期的,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联系。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与世界各地的音乐形式都有着联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古-先秦(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1、骨笛:新石器时代/8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最古老的乐器:骨笛;闭口吹奏乐器:埙。
骨笛、骨哨是苏格兰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风笛2、音乐起源:劳动起源说/情感表达起源说/模仿/精神起源说3、原始乐舞:歌舞乐三位一体(歌唱/舞蹈/奏乐)4、葛天氏之乐=八阙:《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一个八阙。
”5、弹歌:《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ru。
”6、商:巫乐-民间音乐和淫乐-宫廷音乐7、周:礼乐制度-王(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天子8佾,诸侯6佾,卿大夫4佾,士2佾。
礼乐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春官包括大司乐、乐师、大师;大司乐的职能:音乐教育、行政管理、音乐表演。
礼崩乐坏-郑卫之音:民间音乐(新乐)雅乐(古乐)8、《诗经》=《诗三百》:第一部歌诗总集风:民间歌曲;雅:宫廷歌曲;颂:祭祀乐舞。
9、《楚辞》:第二部歌诗总集;楚声: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采菱等屈原《九歌》有11首,离骚、招魂等10、《成相篇》战国荀子荀况/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实行开明政治11、六代乐舞:《云门》皇帝;《大咸》尧;《箫韶》舜;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大夏》夏(大禹治水);(侈乐)《大濩》商(商汤伐桀);(巫乐和淫乐)《大武》周(武王伐纣)。
“尽美未尽善”12、歌手:秦青“声振林木之势”;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13、琴曲: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高山流水》。
师旷:《阳春白雪》。
14、“八音”:周/制作材料/金(钟)石(磬)土(缶埙)木(柷敔)丝(琴瑟)革(鼓)匏(笙簧竽)竹(箫)“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琴瑟友之,钟鼓乐之”15、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65件,3层16、音乐思想:儒家:倡乐/孔子、孟子、荀子/《乐记》-儒家礼乐思想大成;最早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
古代音乐史——精选推荐

中国古代音乐史●1986-1987在河南舞阳县贾湖至2000年所发现的骨笛至今已有9000年的可考历史,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其中以7孔笛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可能为七声音阶,属于竖吹乐器和斜吹乐器。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
这些可以说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夏代音乐是奢乐的范畴;商代的音乐以巫乐和淫乐为主,巫觋。
(巫:酣歌狂舞,漫无节制,华丽多姿,属于民间音乐;淫:靡靡之音,属于宫廷音乐)●朱襄氏之乐:统治时期遇到旱灾,令乐官制造了五弦琴用来求雨。
阴康氏之乐:统治时期遇到涝灾,阴气重做健美操来强健身体。
●原始音乐的形式氏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原始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就可以产生,最初氏乐舞的形式。
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等。
●《弹歌》是黄帝时作的古歌,反映狩猎生活,原始音乐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葛天氏之乐,原始乐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一歌八阕,八阙《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地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氏族部落首领祭祀时唱的词叫蜡词,唱的歌叫伊氏之乐。
●舜的《韶》乐,一是三月不知肉味,二是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尽善”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美指形式或外观,善指作品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古乐器:鼓(土-木-铜,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磬(石器时代的产物)、编磬、钟、编钟、骨笛、埙(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龠(排箫的前身)龢●礼乐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
●礼乐制是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才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规定所实行的礼乐。
规定:乐队排列方面,如王的列队成为八佾,乐舞的规模大小,繁琐的典礼。
春秋时期形成“礼崩乐坏”,原因是王子朝奔楚---文化下移现象出现;音乐等级制被破坏;雅乐衰落新乐的兴起,郑卫的地方音乐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远古夏商●音乐起源:精神起源说、情感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两周●礼乐制度一佾8人●天子:4面乐队,8佾舞队●诸侯:3面乐队,6佾舞队●卿大夫:2面乐队,4佾舞队●士:1面乐队,2佾舞队●礼乐机构●春宫●官职:大司乐、乐师、大师●职能: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
●秦汉●音乐机构:乐府●时期:产生于秦,兴盛于汉,罢于汉哀帝●职能:大规模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词,并研究理论、演唱、演奏。
●人物作品:汉武帝时期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军乐作品。
他的作品还有《佳人歌》。
●隋唐五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队音乐艺人的训练考核。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宫廷●教坊:训练培养乐工。
●梨园:专习法曲,专搞器乐。
●宋元市民音乐蓬勃发展●音乐场所勾栏在瓦舍中●瓦舍:又名瓦市、瓦肆、瓦子,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地。
●勾栏:又称“乐棚”,民间艺人演出的固定场所。
●新兴职业:路岐人(流动民间艺人)●形态●远古夏商周●古歌●出自《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原始狩猎生活●出自《吕氏春秋•音初篇》的《候人兮猗》最早的情歌●古乐舞●远古:《八阕》,又名《葛天氏之乐》原始农牧生活●黄帝:《云门》以云为图腾,崇拜天神●尧:《咸池》以水鱼为图腾,崇天,祈求五谷丰收●舜:《箫韶》●地位: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以排箫为主奏乐器,共有九个段落,故又名《九韶》●评价: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提出中国最早的音乐审美原则:“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夏:《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歌颂商汤伐夏桀●周:《大舞》孔子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
”●秦汉●概况: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黄门鼓吹:天子专用●骑吹:车马驾行●横吹:军中马上演奏●短箫饶歌:军队凯旋奏唱●百戏●含义: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1.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文化存在方式,有神话与传说两种形式。
2.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它包括:(1)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2)尧——《大咸》(或称《咸池》)(3)舜——《箫韶》(或称《九韶》、《大磬》、《九辩》、《九歌》)(4)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5)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僳的功绩)(6)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3.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少数民族乐舞和歌曲。
4.《诗经》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
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5.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
这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乐器具体分类见P30-31)6.半音关系在商代已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
其余大吕等六律称六吕是为阴律。
7.简论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历史意义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我国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对我国研究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共64枚,分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下两层是甬钟,共45件,也分三组。
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
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
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各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的时期情况,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
(3)每个甬钟可发两音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上层钮钟的律制近似三分损益律,中层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从编钟制作、乐理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中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
8.乐律学领域则出现了计算精密的京房六十律。
9.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10、鼓吹乐:西汉初年出现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唱歌的器乐合奏形式。
11、相和歌是汉代的一种民间歌曲,它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
最初产生于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
称为“徒歌”。
以后徒歌有发展称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叫做“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称为相和歌。
12、相和歌所用的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三种,称为“相和三调”。
后来相和歌演变为清商乐,相和三调也随之改称为“清商三调”。
13、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了角,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百戏在汉代得到高度的发展。
14、简述汉代琴曲的音乐内容从现存的琴曲看,有两个特点:其一,具有情节性。
在一些琴曲中已具有一定的任务和故事情节。
如《摄政刺韩王曲》;其二,在演奏形式上,琴的演奏开始与歌唱相结合。
现存两汉琴曲名称中《梁甫吟》、《饮马长城窟》、《箜篌引》等均为相和歌词。
15、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期间,承袭汉。
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16、试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
此书讨论了音乐各反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的本质特征:《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
它对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之中的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4)关于对音乐美感认识,《乐记》有较深层次的论述。
他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做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简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秦汉以来,随着张骞通西域而造成的“丝路热”促成了西域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一条“丝路”把东方文明带向西方文明,西方的艺术家们也远来长安,将西方文化拨入东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歌舞伎乐的交流与发展。
如东晋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封建政权。
大批中亚、西亚和印度人,包括乐舞艺人陆续进入中国。
(2)乐器、乐曲的交流与发展: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得《摩诃兜勒》一曲,带回长安。
同时,汉以来乐器交流渐多。
(3)此外,区别于秦琵琶、汗琵琶的另一种梨形音响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入中国北方。
筚篥也在此前后,由西域传入内地。
这些史实构成了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发展的篇章。
西域音乐文化的东渐,与当时佛教的盛行不无关系。
于此同时,中原音乐文化还经历着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过程。
这主要是由于战乱局面而造成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由此使得北方的名歌、鼓吹乐以及相和歌等艺术形式的南流,为南方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发展因素。
18、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
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
佛教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百姓接受便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19、燕乐亦称宴乐,即饮宴之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隋唐燕乐的来源有三:其一,汉魏六朝以来的清商乐;其二,外族传来的音乐,其中以龟兹为最重要;再者,当时音乐家的创作。
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大放异彩,标志着我国各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水平。
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史建立在多民族的音乐并存在的基础上的产物。
20、“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或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并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发展,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
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
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为三大部分。
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慢板。
破——以舞蹈为主,气势热烈,节奏快捷。
21、“法曲”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风格特点较为清淡,曲调和乐器运用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霓裳羽衣曲》即法曲之中著名的一首。
22、记谱法:唐代出现了记谱法。
燕乐半子谱,其谱可能是某种管乐器的音位指法记号。
有琴谱与公尺谱保存至今。
23、《北堂书钞》:隋代虞世南编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
原书友173卷,为作者任随秘书郎时所撰。
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以为名。
全书分十几部,852类。
“乐”是其中一部,包括“艺能”“制作”“燕篇”“挽歌”“乐总”“歌篇”“”舞篇“四夷乐”“倡优”“律”“鼓吹”以及各种乐器等类别,保存了许多古代音乐史料。
24、《乐书要录》: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77岁时召集著作郎元万顷等编撰。
它是一部通俗的乐律理论专著,原有10卷,国内已失传,目前日本有五、六、七卷。
25、《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任左金吾仓曹参军崔令钦撰著的一部有关于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
26、《羯鼓录》:是唐代著名羯鼓手南卓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撰成的一本有关羯鼓的专门性著作。
27、《乐府杂录》:是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年)国子司业段安节所著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
28、瓦子又称“瓦舍”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29、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30、宋代词坛上著名词人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故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
所集《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的较为珍贵的歌曲集。
其中收入词曲17首(自度曲14首、古曲填词2首,为范成大曲填词1首),旁注宋俗字谱;祀神歌《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
姜白石不仅一身文采,还擅长自度曲,起代表是《扬州慢》、《杏花天影》。
31、鼓子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因用鼓来伴奏而得名。
32、诸宫调是由北宋时期汴京瓦子构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的,是一种新的大型说唱形式;把我国说唱艺术推到了新的水平。
因其使用了多种宫调而得名。
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体制宏大的体裁,曲调丰富,适于表现情节较复杂的故事内容。
音乐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习一个宫调,不同的套曲其宫调也各不相同。
主要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
金元时期的诸宫调也很流行,其伴奏乐器是鼓、拍板、笛。
33、简述元杂剧的形成特点: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兴盛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元统一中国后,蒙古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元杂剧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其进一步的戏剧化发展是适应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需要的。
其二,元统治者对财富的掠夺和挥霍,致使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元杂剧提供了物质基础。
许多文人墨客优秀的民间艺人汇集于当时的都城——大都。
其三,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文人地位的低下,使许多文人纷纷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去,并产生了一个剧作家群体。
他们的生活更贴近下层人民,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作品题材多样,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
他们善于并把握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较高的创作技巧,创作了许多的优秀的剧目,为元杂剧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4、俗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35、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平均律名记录乐音的一种记谱法。
36、《乐书》,宋陈旸撰。
全书共200卷,世称《陈旸乐书》,完成于1086—1100年间。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
37、《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
全书有26卷又有《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梦溪笔谈》中论及音乐的文字有《乐律一》、《乐律二》两卷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