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裂缝油藏开发实践及认识

合集下载

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裂缝发育是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

在进行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地质、测井、地震和裂缝建模及构造应力场等裂缝识别预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未来裂缝研究的发展方向。

标签:裂缝;致密砂岩;识别方法;发展方向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裂缝性油气藏是我国含油气盆地中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其探明地质储量已经超过40×108t,超过目前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的1/3,此外我国剩余资源量中,约有60%的油气资源量分布与储层裂缝有关。

因此,裂缝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在中国石油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 储层裂缝识别方法1.1 地质识别方法地质识别方法是指通过对致密砂岩储层野外露头剖面、岩心或岩石薄片进行裂缝观察,从而对裂缝类型、产状、组系、方向、密度、长度、张开度及充填程度等方面特征进行描述和统计,该方法可以对致密砂岩储层中3种尺度裂缝发育程度进行定量表征。

岩石薄片观察中可以采用聚焦离子束抛光(FIB)技术、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CT三维无损扫描成像技术及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裂缝及纳米级超微裂缝进行定性观察及定量表征。

岩心观察描述中,应对取芯井段裂缝测井参数进行提取,为后续裂缝测井识别打好基础。

该方法所获取的裂缝参数代表卸载压力条件下的情况,因此开度相对原位应力条件下可能偏大几个量级,只能代表裂缝张开度的相对大小;同时,当地下裂缝规模较大时,取芯观察到的裂缝只能是其部分特征。

1.2 测井识别方法测井资料由于单井纵向分辨率高,因此常用来对裂缝进行识别。

该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裂缝识别及基于特殊测井资料的裂缝识别。

对于常规测井而言,裂缝的存在往往能引起地层声波时差增大,密度测井值降低,中子密度测井值增加,电阻率略微发生降低。

基于这些常规测井数据既可以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裂缝产状、密度、开度、裂缝孔隙度及裂缝渗透率参数;还可以构建如三孔隙度比值、等效模量差比、次生孔隙度指标、双感应幅度差指标、龟裂系数、井径相对异常、胶结指数指标等裂缝敏感参数。

砂岩油藏地质特征与勘探开发

砂岩油藏地质特征与勘探开发

砂岩油藏地质特征与勘探开发砂岩油藏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类型,具有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储量。

因此,了解砂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对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砂岩是由砂粒粘结而成的岩石,其孔隙结构决定着其储集油气的能力。

砂岩油藏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具备了油气储集的基本条件。

然而,砂岩油藏的地质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首先,砂岩油藏具有多样的分布模式。

在构造复杂地区,砂岩油藏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如断块砂体。

此外,砂岩油藏还有层状和滑坡形态等分布模式。

这些分布模式对于勘探开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探开发方案。

其次,砂岩油藏的储层特征不断变化。

由于沉积环境和地质历史的差异,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物性等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勘探开发砂岩油藏时,需要详细研究储层特征,制定相应的勘探开发方案。

另外,砂岩油藏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地质特征,如岩石的酸性或碱性,岩性的变化等。

这些特殊地质特征对于勘探开发带来了一些技术挑战。

勘探开发人员需要研究这些特殊地质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应对。

在砂岩油藏的勘探开发中,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主要通过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特性,获取地下储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砂岩油藏的位置和分布,提高勘探开发的效果。

此外,砂岩油藏的开发也需要考虑油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砂岩油藏的开采会引起地层变形和岩石力学性质的变化,对油藏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油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注水、注气等。

总体来说,砂岩油藏具有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储量,但其地质特征的复杂性也给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了解砂岩油藏的地质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的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勘探开发方案,以及保证油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都是砂岩油藏勘探开发的重要内容。

只有充分了解砂岩油藏的地质特征,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的能源资源。

裂缝性砂岩

裂缝性砂岩

第五节 裂缝性砂岩油田吸水能力较强,水驱各向异性明显我国许多低渗透油田储层裂缝都比较发育,构成裂缝性砂岩油藏。

这类油藏的开发特征与单纯低渗透油藏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注水井吸水能力较强,水驱和油井见效、见水状况,各向异性表现十分明显。

一、注水井吸水特征1、 注水井启动压力和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众所周知,裂缝渗透率远远大于砂岩基质渗透率,一般可以达到几百甚至几千个毫达西,因而其吸水能力很强,注入压力很低。

最为典型的是火烧山油田,开采层位为二叠系平地泉组油层,裂缝发育。

根据投注的61口井统计,单井日产水量为30~40 m 3的情况下,井口注入压力为0的有26口井,站注水井数的42.6%,这些井是自吸注水,其吸水能力非常之高;注入压力为0.1~2MPa 的23口井,占37.6%,注入压力大于2MPa 的11口井,占19.8%。

油层空气渗透率只有0.32×10-3 2m μ~10×10-3 2m μ,而用压力恢复曲线计算出的有效渗透率为25×10-3 2m μ~163×10-3 2m μ,有效渗透率比空气渗透率高10~90倍,可见其裂缝非常发育。

2、 注水井指示曲线存在拐点,超过拐点压力,吸水量急剧增大如安塞油田的王17-7井,拐点压力(即地层破裂或裂缝张开压力)为8.0MPa ,拐点之前吸水指数为4.0m 3/(d ·MPa ),拐点之后吸水指数增高为40.2 m 3/(d ·MPa )为防止裂缝水窜现象,实际上注水压力要严格控制在拐点压力(即地层破裂压力货裂缝张开压力)之下。

3、 在裂缝较发育时注水井不经压裂直接投注,吸水能力较好,而且吸水剖面比较均匀 安塞油田开发初期,注水井经过压裂投注,吸水剖面很不均匀,少数层(可能是压裂缝张开层)吸水百分比特别高。

1990年试验成功注水井不经压裂直接投注,不仅注水井吸水能力比较高,而且吸水剖面也比较均匀。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及开发实践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及开发实践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及开发实践表明,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储层裂缝参数,另一个是井网部署。

裂缝参数包括裂缝方向、导流能力及密度(视线密度);井网因素包括两排水井夹油井排数和注采井方向与裂缝走向夹角。

而以前国内外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在井网部署时,几乎都采用了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

尽管一些裂缝性油藏在部署井网时为了避免裂缝对开发的不利影响,将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部署成一定角度,结果仍然造成与平行裂缝走向部署开发井的相似结果,即处在裂缝系统上的注采井的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垂直于水井排的油井注水收益差。

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都说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最好的开采方式是沿平行裂缝方向注水,沿垂直裂缝方向驱油,即线状注水方式。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是菱形井网与矩形五点井网,最优井网为两排水井夹两排油井(即扁四点法),其注采方向与裂缝走向有夹角,对单向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比值越大其夹角越小,对具体油田应视油井产能和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比值大小而定;对两垂直缝,其注采井与裂缝走向的夹角为45°。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井网系统与裂缝系统的合理配置关系是注水井沿裂缝方向布置,即,正方形五点法-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夹角为0°;正方形反九点法-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夹角45°;七点井网法-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夹角0°。

这主要是因为:(1)避免了油井处在主裂缝走向上,极大地减小了水淹井的可能性,也就有效地避免了因油井水淹而出现的严重的后果。

(2)考虑裂缝的规模,主要有裂缝的方向和发育程度(视线密度)。

(3)菱形井网可改善平面上各油井的均匀受效程度,采油速率优势逐渐明显。

低渗透油田人工压裂缝在很大程度上受现代地应力场制约,但在裂缝较发育的储层中,人工压裂缝的延伸方向除了与现代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有关外,还受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影响。

[4]三肇凹陷扶、杨储层人工缝以垂直缝为主。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摘要】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是石油工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开发技术和挑战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概述了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概况,然后分析了其特点,包括岩石渗透性低、油井产量较低等。

接着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开发技术和经验总结,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

在结论部分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提出了关键认识、策略和建议,指导未来开发工作。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特点,技术,经验总结,挑战,前景展望,关键认识,策略,建议1. 引言1.1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概述低渗透砂岩油藏是指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于0.1mD的砂岩储层,属于非常规油藏,开发难度较大。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储量庞大,具有潜力巨大,但开采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且成本较高,需要采用高效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策略。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主要挑战包括: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油水分区严重、水驱油效率低、油气粘度大等。

对于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勘探数据、油藏特性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

未来,随着油价的上涨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前景仍然广阔。

通过提高采油效率、降低开采成本、探索新的开发技术,可以更好地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低渗透砂岩油藏特点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渗透率较低,通常在0.1 mD以下,甚至更低。

这意味着原油无法轻易通过岩石层的孔隙和裂缝流动,开采难度较大。

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含油饱和度较低,一般在20%以下。

这意味着砂岩中的油通常分布不均匀,且与岩层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导致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采收率。

由于低渗透砂岩油藏中的原油粘度较高,流动性差,往往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注入水驱或其他驱替物来提高原油的流动性,以便更有效地开采油藏。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低渗透砂岩油藏是指孔隙度低、孔隙连通性差、渗透率较小的砂岩油藏。

与常规砂岩油藏相比,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难度更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一、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工艺技术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需要综合采用多种工艺技术,如水平井、裂缝压裂、水驱和天然气驱等,以增加油井产能和提高采收率。

其中,水平井和裂缝压裂技术是重点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油井的有效产能,而水驱和天然气驱技术则是主要的采收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采收成本和提高采收率。

二、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需要从“局部优化”到“整体优化”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需要从“局部优化”到“整体优化”。

在不同阶段的油藏开发中,需要实现从单一井开采模式到群集开采模式的转变,从而使用最小成本和最大利润来实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最佳开发。

三、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需要注意地质结构的影响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需要注意地质结构的影响,包括沉积构造、构造应力场、土石体结构等多个方面。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研究和结构分析,从而确定最佳的井位和井型,提高措施的效果和开采效率。

四、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减少废水废气的产生,控制钻井和石油开采中的废弃物输出,以免对土地、水源、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破坏。

同时,需要优化采收措施,提高采收率,减少资源浪费,以实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工艺技术,从“局部优化”到“整体优化”实现最佳开采,注意地质结构的影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实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高效、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是近年来石油工业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由于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地质特点复杂且储量较大,其开发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经济风险,因此对于该类油藏的开发需求着重研究。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进行分析。

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地质特点低渗透砂岩油藏是指砂岩孔隙度较低,渗透性较差的油气储层。

其地质特点主要包括: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大、岩石流变性大等。

这些地质特点使得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难度加大,同时也增加了勘探风险和开发成本。

针对这些地质特点,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开发方案和技术路线。

需要综合考虑地层条件、地质构造、流体性质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开展有效的油气开发工作。

1. 了解储层性质至关重要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点是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大,这对于油气开发提出了挑战。

了解储层性质是进行有效开发的前提。

在勘探开发阶段,必须通过岩心分析、测井数据分析、岩石物理实验等手段,全面了解储层的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性等性质。

只有深入了解了储层的性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开发工作。

2.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渗透率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渗透率较低,这对于提高油气产能提出了挑战。

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提高储层的渗透率,例如压裂、酸化、水平井等技术手段。

压裂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提高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方法,通过对储层进行压裂处理,使得孔隙间的渗透性得到提高,提高了油气的开采效率。

3. 有效的油藏压裧行为分析由于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殊物性和复杂地质构造,油藏体系压裂行为分析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的地层构造和流体性质,需要采用不同的压裂参数和工艺。

在进行压裂设计前,需要充分了解油藏的物性和地质构造,进行有效的分析,确定最优化的压裂方案。

4. 适当控制生产过程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适当控制生产过程,避免由于过度的开采造成储层损伤和油气产能下降。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低渗透砂岩油藏是指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砂岩油藏,一直以来都是油田开发中的难题。

在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个重要认识,并探讨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

1.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特性不均一、油藏开采率低、成本高等。

由于砂岩孔隙度小、孔隙结构复杂,油气难以流通,导致采收率低,开发难度大。

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条件多变,储量分布不均,对开发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效率的关键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要提高效率,关键在于充分认识油藏地质特征,合理选择开发技术和方法。

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评价,了解油藏储层特性、流体性质和运移规律。

要结合油藏地质特征,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如水平井、酸化增产、水驱等,进行增产试验,提高采收率。

要合理组织油田开发,优化生产作业,降低成本,提高开采效率。

3.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技术创新为了解决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难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和研究。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验证,水平井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水平井能够有效改善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提高采油效果。

酸化增产技术也成为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注入酸液,改善油藏孔隙结构,提高渗透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注水开采技术也是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向油藏注入水,提高地层压力,推动油藏中的油气流向井口,进而增加采收率。

4. 科学的管理和调控是保障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效率的重要保障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需要科学的管理和调控。

要加强对油藏地质条件的认识,结合地质勘探结果,合理规划油藏开发方案。

要加强对采收技术和方法的研究,选择适合油藏特点的开采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77米
缝—洞系统共存
构造应力产生
2745.8米
多缝平行串珠式缝洞系统
裂缝,流体进入 裂缝,发生溶蚀 作用,形成孔洞。 孔洞沿裂缝发育, 形成缝-洞系统。
交错网络式缝洞系统
裂缝性储层特征
2882m 2872m
岩心观察
未充填
半充填
全充填
裂缝充填程度
裂缝性储层特征
岩心观察
泥质充填
卫77-4井,2742米
二马营1
数值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结合高
温高压三轴岩石力学实验确定的 油田实际破裂准则及单井裂缝资 料,对裂缝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定
二马营2
量预测。
(1)纵向上,裂缝发育程度以 二马营2组最好,二马营1组比 二马营2组要差,往下裂缝的发
二马营3
育程度逐渐减弱。
(2)平面上,砂岩裂缝的发 育区域沿构造带呈带状分布, 裂缝的发育区主要集中在W77-
(2)储层岩性、岩层厚
度、岩石力学性质是构造裂 缝形成的内因,它控制了裂
裂缝间距(cm)
储层裂缝间距与层厚关系图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60 80 层厚(cm) 100 120 140
缝的密度及发育程度。
裂缝性储层特征
裂缝发育分布规律预测
根据裂缝成因及其控制因素, 在相控地质建模及三维应力分布
恒压边界
测试资料反映主要是裂缝系统 出油,基质流体未参与流动
岩心抽提裂缝面含油、基质不含油
三叠系油藏为砂岩裂缝油藏
油藏特征
三叠系油藏受砂岩裂缝和构造的双 重控制,构造高部位油气富集,不同 断块、不同砂组具有不同的的油水界
面。
二马营组
各砂组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油藏剖面图
油气富集规律
油源对比
3井原油(Mz)甾烷分布为 “V”型结 构,反映油源岩生源构成的分布具有含
0.722 0.544 2.11 1.15 3.49 22.4 1.72 1651 0.84 1.68 14.0 2.73
全2.05 直 径2.39 岩 心3.57 样 品4.04
4.87 5.64 6.03 11.0
异大。
4 20/26 2749.83 8.84 5 28/41 2763.10 8.84
百分数(%)
60 50 40 30 20 10 0 0-40 40-60 60-80 80-90
5.5 25.8 21.7 47.0
图3-40 裂缝倾角分布图
裂缝性储层特征
成像测井
通过对12口井电成像裂缝发育程度统计,平面上垒带裂缝发育,纵向上二马 营组裂缝较下部和尚沟组、刘家沟组发育。垒带裂缝水动力宽度大,垒带裂缝 平均开度相差不大。
2.53 2.49 2.61 2.60 2.58 2.54 2.56 2.57 2.51 2.48
6.1 6.6 3.3 3.6 4.1 7.0 4.8 4.5 6.8 10.2
0.631 4.73 0.005 0.005 0.0157 55.0 0.077 1.38 0.901 2.89
408 1.14 0.653 0.736
荧光薄片显示大部分基质不含油,仅少部 分基质粒间微含油:含油率约0.2-5%。
油藏特征
砂岩缝洞含油,基质不含油
常压干馏法蒸油测定
序号 井深 1 2 5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1 m 样品质量 g 128.810 130.210 130.100 129.720 128.630 116.565 125.639 136.336 125.000 130.880 131.830 130.221 130.850 129.505 128.980 135.335 123.738 130.282 128.717 133.760 131.497 124.983 水量 ml 3.40 3.80 3.76 3.42 3.34 1.95 2.15 3.20 5.20 0.90 1.10 1.00 1.15 1.20 1.15 0.70 0.45 1.85 2.55 1.60 0.65 0.65 油量 ml 0.26 0.40 0.28 0.42 0.00 0.15 0.00 0.85 0.05 0.35 0.40 0.00 0.50 0.35 0.00 0.45 0.20 0.30 0.10 0.25 0.00 0.00 样品类型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基质 裂缝 基质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基质 裂缝 裂缝 基质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裂缝 油
3 4
5
和尚 沟组
刘家沟 组 1段
6
刘家沟 组2段 二叠系
区域对比认为东濮“高组红”与临清地区中下三叠系地层特征基本 相同。根据华北区域内划分方案将东濮三叠系地层确认为中下三叠系, 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二马营组、和尚沟组、刘家沟组。
地层特征
地层特征
根据岩电组合特征对各
组进一步细分砂组。
二马营组:划分3个砂组 和尚沟组:划分2个砂组 刘家沟组:划分2个砂组 含油层位主要分布在二
2.40
2.30
油藏特征
砂岩缝洞含油,基质不含油
明473井2376.1m (三叠系)
卫77-3井2852.511m(三叠系)
微裂缝含油,含油率4.5% 文138-25
粒间含油,含油率0.2%
卫77-4井2751.4m,粒间含油,含 油率1.25% 沙三段基质含油荧光特征
取心井证实裂缝含油,砂岩基质不含油
裂缝穿越多套砂、泥岩互层
裂缝性储层特征
岩心观察
储集空间为砂岩裂缝,裂缝含油,基质不含油
裂 缝 发 育
第一次取心2858 第二次取心2956
第二次取心2955.2
第二次取心2954.75-2956.95
裂缝性储层特征
第一次取心
岩心观察
第二次取心
发育高角度裂缝
裂缝性储层特征
单缝串珠式缝洞系统
岩心观察
642 1.77 2.09 2.51
0.20 0.31 0.30 0.31 0.22 0.23 0 0 0 0.38
0 0 0 0 0 0 0 0 0 0
2.65 3.01 3.05 2.85 2.85 2.75 2.65 2.71 2.75 0.88
1.33 1.47
4 10/26 2746.19 8.84 4 13/26 2747.37 8.84 4 14/26 2747.84 8.85 4 16/26 2748.67 8.84 4 19/26 2749.44 8.85
砂岩裂缝油藏
开发实践及认识
主要内容
一、概况
二、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三、油藏开发实践
四、取得的认识
五、下步想法
概况
★三叠系为一套高阻的红色砂泥岩沉积,俗称
“高阻红”,与上覆的沙河街组沙四段呈不整合接触。 ★长期以来由于砂岩基质物性差及受传统认识的束
缚,没有作为一套独立的层系进行勘探和评价,以至
于形成了见红完钻的原则。
离 层 单 缝 孢 属 紫 萁 孢 属 三 角 粒 面 孢 属 桫 椤 孢 属 波 缝 孢 属 芦 木 孢 属 圆 形 粒 面 孢 属 一 头 沉 孢 属 ? 凤 尾 蕨 孢 属 蕨 类 孢 子 合 计 周 壁 粉 属 阿 里 粉 属 开 通 粉 属 苏 铁 粉 属 麻 黄 粉 属 宽 肋 粉 属 二 肋 粉 属 具 腱 双 囊 粉 属 单 束 松 粉 属 双 束 松 粉 属 四 字 粉 属 罗 汉 松 粉 属 冷 杉 粉 属 不 能 鉴 定 的 双 囊 粉 无 口 器 粉 属 裸 子 类 花 粉 合 计
卫77-3井2854.31m孢粉化石含量图
卫77-3井2854.31m代表性孢粉化石照片
离层单缝孢
塔图二肋粉
二肋粉未定种
首次发现三叠纪化石中生界岩心进行系统古 生物分析发现了属于三叠纪的典型轮藻化石; 化石组合特征反映的地质时代为三叠纪。
宽肋粉 宽肋粉 弗氏二肋粉
地层特征
临清坳陷
1 2
二马 营组
东濮凹陷
0.20 0.31 0.22 0.32 0.00 0.13 0.00 0.62 0.04 0.27 0.30 0.00 0.38 0.27 0.00 0.33 0.16 0.23 0.08 0.19 0.00 0.00
2.64 2.92 2.89 2.64 2.60 1.67 1.71 2.35 4.16 0.69 0.83 0.77 0.88 0.93 0.89 0.52 0.36 1.42 1.98 1.20 0.49 0.52
裂缝性储层特征
岩石密度 孔隙度 g/cm3 % 渗透率,10-3μ m2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k kmax k90°
物性分析
全直 分分 析 卫 77-4 井径 直孔 径 、渗 孔 、渗 析 报 告
岩性主要为含灰质细
样号
深 度 m
直径 cm
长度 cm
裂 缝 含油率
油 (ml)/100g样
基质饱和度
油 (ml)/100g样
和尚沟1
4—W75-12—W75-3一带、明 471、明473井、明470井、明 472井区。
三叠系砂岩裂缝发育规律分布图
裂缝性储层特征
裂缝发育分布规律预测
裂缝发育分布图(二马营组)
裂缝发育分布图(二马营组)
在相同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研究区内裂缝发育区的分布不均匀,主要受构造
部位、岩性、岩层厚度、埋藏深度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非均质性等因素有关。
裂缝性储层特征
影响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1)构造应力是构造裂 缝形成的外因,它控制裂缝 的组系、方位、产状等。
裂缝密度(条/m)
裂缝发育分布规律预测
不同岩性的裂缝密度分布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