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套管变形防治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DFN离散裂缝建模技术的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表征研究

基于DFN离散裂缝建模技术的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表征研究

基于DFN离散裂缝建模技术的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表征研究引言砂岩是一种常见的储油储气岩层,其中裂缝系统对于油气的储存和运移起着重要作用。

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裂缝的表征和建模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DFN(离散裂缝网络)的裂缝建模技术,并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裂缝表征研究。

DFN离散裂缝建模技术DFN是一种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用于模拟储层中的裂缝系统。

通过对裂缝的定量表征和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裂缝的分布、形态和演化规律。

DFN建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采集:通过地质调查、钻探和岩心分析等方法,获取裂缝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裂缝面积、长度、走向等信息。

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裂缝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

3.裂缝参数提取:从处理后的裂缝数据中提取出裂缝的参数,包括裂缝密度、连接度和关联性等。

4.网络构建:根据裂缝参数,使用网络模型构建DFN。

DFN可以是连续的或离散的,通过连接裂缝节点来表示裂缝网络。

5.模型验证:将构建的DFN与实际裂缝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表征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中的裂缝系统对油气的储存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表征方法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将介绍基于DFN离散裂缝建模技术的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表征研究。

数据采集与处理首先,需要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地质调查和钻探,获取裂缝数据。

然后,对采集到的裂缝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剔除异常值和噪音。

接下来,使用统计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裂缝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裂缝的参数和特征。

裂缝参数提取从处理后的裂缝数据中提取裂缝的参数是裂缝表征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裂缝参数包括裂缝密度、长度、宽度、走向等。

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计算等方法,可以准确提取出这些参数。

DFN构建与模型验证根据裂缝参数,使用DFN建模技术构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裂缝网络模型。

超低渗透水平裂缝油藏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技术

超低渗透水平裂缝油藏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技术

超低渗透水平裂缝油藏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技术贾自力;石彬;周红燕;陈芳萍;孟选刚【摘要】七里村油田长6油藏为浅层超低渗透油藏,压裂后人工裂缝为水平缝,直井开采效果不理想.为改善开发效果,水平井的水平段设计为纵向穿越不同的流动单元,压裂后形成多条水平裂缝.基于此思路,设计了"一"字型、大斜度型和"弓"型3种形状的井眼轨迹.数值模拟计算了3种井眼轨迹的开发指标,"弓"型井眼轨迹生产效果最佳.在七平1井上开展现场试验,长622 油层实施6段压裂,分别在3个流动单元各造2组水平裂缝,水平井投产后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初期日产油、累计产油均达到同区直井的13.0倍以上.试验表明,采用"弓"型井眼轨迹可有效提高水平裂缝油藏储量动用程度,对国内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Chang6 reservoir in Qilicun oil field is a shallow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which artificial fractures are horizontal after fracturing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unsatisfactory with vertical wells.In order to improv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the horizontal section of the horizontal well is designed so as to cross different flow units vertically and multiple horizontal fractures form after fracturing.Based on this idea, three well paths are designed including straight line shape, high deflection shape and arch shape.Development index are calculated for three well paths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which shows best development efficiency in arch shape well path.Field tests were implemented on Well Qiping 1, in which 6-segment fracturing was implemented in Chang622 zone and two groups of horizontal fractures formed in three flow units.Development efficiency was apparently improved after the horizontal well was put on production, initial daily oilproduction and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reaching 13.0 times of that of vertical wells in the same area.Tests show that arch shape well pat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reserve depletion around horizontal fractures and provides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reservoirs in China.【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5页(P150-154)【关键词】超低渗油藏;水平裂缝;水平井;"弓"型井眼轨迹;长6油藏【作者】贾自力;石彬;周红燕;陈芳萍;孟选刚【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 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243七里村油田为超低渗透油藏[1],压裂后人工裂缝为水平裂缝[2-5],一直采用直井开发,单井产量低,年采油速度仅为0.24%。

奈曼低压低渗油藏细分层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奈曼低压低渗油藏细分层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1奈曼油 田储层特征 1 . 1岩性 复杂,储层岩石 中粘土含量高 。九上 段 以浅灰色 砂砾岩,岩 屑砂岩及灰色 、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九下段 以 凝 灰质 细砂岩 、粉砂岩为主 。岩石粘土矿物 中伊蒙混层含量相 对较高 ( 平均 1 8 %,最 高达 3 9 % ), 储 层 为 强 水 敏 , 见 表 1 , 应力敏 感性 强。 表 1 奈曼油 田九佛堂组油层敏 感性特征 同井段分多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即指根据相邻 油层 间 含油砂体 的地质特征和井身结构特征 ,通过必要的工程论证 , 进行多层分压或多层合压 的工 艺技术 。奈曼油 田两大主力 油藏 都表现多层系、多砂 体的特 点,同一油藏各油层在纵 向上较短 间距 内经 常 出现 两 个 或 多个 油 层 ,这 些 油 层 间 的 地应 力 差 异较 小 ,有进行合压或分压的地质条件 。通过油藏多层压裂工 艺技 术 的研究和现场应用 ,实现一井 多层投产 ,大大提高单井 增产 效果 ,对提高奈曼油 田致密砂岩 油藏整体开发效益,保持奈曼 油 田产 量 持 续 稳 定 地 增 产 有着 十 分 重 要 的意 义 。 2 . 1细分层压裂应考虑的因素及选层标准 细多层压裂井 的地质特点 采用细分层 压裂技术进行储层改造 的井 ,地质上一般具有 以下特 征之 一: ( 1 )产层薄而相对 较集 中并往往砂泥岩互层; ( 2 )产层相距较远,但 厚度较大 ,储层物性一般; ( 3 )产 层 厚 度 不 大 且 相 距 较 远 ,但 有 较 好 的油 气 显 示 , 储层物性好 ; 细 分 层 压 裂 应 考 虑 的 因 素 细分层压裂井一般产 层较 薄,压裂施工设计应严格控制缝 高增长,确保所造裂缝主要位于产层 内部,防止 窜层和支撑剂 充填在非产 层而致使压裂无效果 。为保 证施 工能顺利进行并获 得工业性油气流 , 细分层压裂设计应着重考虑: ( 1 ) 井身结构; ( 2 )射孔参数 ; ( 3 )地应力 ; ( 4 )隔层 ; ( 5 )缝高 。 细分层压裂对压裂液性能要求较高,除基本 的要求 ,即携 砂能力强 ,低伤 害、与地层配伍性好、有较好的助排性 能外 , 应特别强度选用低滤 失量 的配方或采取措旖 降低压裂液滤失 。 多层压裂选井标准 细分层压裂选井研究主要考虑油井工程 技术条件 是否满足 多层压裂工艺技术要求。即通过对钻井井别、井身结构、完井 方式 、固井质量、井内油、套 管承压强度及井 口采油装置等工 程条件研究,确定能否实施加砂压裂工艺措施。结合 已压裂井 资料进行 分析确定选井 标准为: ( 1 )为 了使压 裂改造能够有 效作 用于 目的层 ,要求 完井方式 为后 期射 孔完井 ; ( 2 )油井 井 口承压 能力一般不低 于 7 0 MP a ; ( 3 )储 层最高施工 限压一 般为 7 0 MP a , 因此 压裂候 选井套 管 的钢 级、壁厚 、抗 内压 要 能满足其最高限压的要求,并且在 需要下封隔器时要求套管内 径及 弯 曲变形后满足 下入封隔器 的条 件; ( 4 )油井 固井质量 优 良,且水泥返高符合要求: ( 5 )分层间的隔层大于 2 0 米。 细 多层 压 裂 选 层 标 准 储 层本 身的地质 属性 是加砂压裂能否获得成功和取得增产 效果 的内在 因素 ,因此压前进行选 层是水力压裂 的先导环节。 细分层压裂选层主要是 以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为基础 ,以钻井、 录井 、测井 、测试及地震资料为重要依据 ,结合含油砂体展布 特征 、储层物性特征、 电性特 征、层间距 、地应力特征等进行 综合评价 ,确定压裂层段 。 2 . 2 细 分层 压 裂 工艺 技 术 细分层压裂 工艺主要用于 多层 系的油气井储层改造 ,对其 中某个或某些 目的层进行压裂 。细分层压裂 工艺技术主要有油 套管分层压裂 、封隔器分层压裂、限流 法分层压裂 、投球堵塞 法压裂和 水力 喷射分段压裂 。目前常用的细分层压裂工艺 为封 隔 器 分层 压 裂 ( 见下 图)。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3曾联波(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摘 要 综合分析了不同地区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规律、渗流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发现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的间距一般呈对数正态函数分布,并与岩层厚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

裂缝的发育受岩性、岩层厚度、沉积微相、构造和应力等因素控制。

裂缝渗透性受现应力场的影响,通常与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近平行裂缝的渗透性最好,但其它方向裂缝的渗流作用不容忽视。

裂缝提高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可动油饱和度,同时又影响井网部署和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 裂缝 发育规律 渗流特征 低渗透砂岩储层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4)01-0011-07低渗透砂岩储层一般是指空气渗透率<50×10-3μm 2的含油气砂岩储层(李道品,1997)。

由于其岩石致密,脆性大,在成岩过程和后期构造变动中,在非构造作用力和构造作用力影响下可产生各种微断裂和裂隙(本文统称为裂缝),成为裂缝性低渗透砂岩储层。

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裂缝所起的储集作用较小,裂缝的孔隙度通常<0.5%。

裂缝主要是提高储层的渗透率或造成储层渗透率强烈的非均质性,裂缝的渗透率通常比基质渗透率高1~2个数量级。

因此,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对提高这类油气田的开发水平,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裂缝发育规律(1)裂缝间距及其与层厚关系通过不同构造类型露头区和岩心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间距常服从对数正态函数分布。

从准噶尔盆地火烧山油田及其附近相似露头区上二叠统平地泉组垂直同一组系裂缝走向的间距测量表明,无论是在全区范围内对所有裂缝进行测量统计,还是在与岩心直径相同的10cm 直径圆的小范围内对裂缝进行测量统计,裂缝间距都服从对数正态函数分布规律,只是10cm 直径圆内的裂缝平均间距小一个数量级(图1)。

莫里青油田油层套管变形原因及对策

莫里青油田油层套管变形原因及对策

莫里青油田油层套管变形原因及对策刘金莲【摘要】莫里青油田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储层物性差、埋藏深,压裂改造破裂压力及施工压力较高。

引起油层套管变形的原因包括:破裂及施工压力过高,套管的质量缺陷,井身及固井质量因素,井下作业因素,腐蚀疲劳因素。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套损井的检测工作,增加套管设计强度,提高其抗挤毁能力,选择合理压裂设计方案,合理设计井身结构,杜绝违章操作,加强套管质量监督。

【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套管变形;井身结构;井身质量;压裂参数【作者】刘金莲【作者单位】中原石油勘探局钻采处【正文语种】中文1 油田概况莫里青油田油层深2 670 m,含油井段160 m。

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和砂砾岩,含砾较普遍,平均孔隙度12.7%,平均渗透率10.6×10-3 μm2,原始地层压力27 MPa,饱和压力4.95 MPa,油层温度平均102 ℃。

莫里青油田油井套管主要参数见表1。

表1 莫里青油田油井套管主要参数?油井采用两级套管方式完井。

表层套管:钢级J55,DN339.7 mm,壁厚9.65 mm,下入深度为280~350 m。

油层套管:采用DN139.7 mm 二级组合方式,油层顶部200 m 至井口,钢级N80,壁厚7.72 mm套管;下部为9.17 mm壁厚P110钢级套管。

油井油层段高强度P—110 套管,与上部N80套管相比,抗内压值增加了19.9 MPa,抗挤毁压力提高33.2 MPa。

油藏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储层物性差、埋藏深,压裂改造破裂压力及施工压力较高。

采取封隔器卡封保护套管压裂施工,以确保上部N80 套管不承受压裂施工形成的超高压;为减少摩阻以及降低施工压力,采用DN88.9 mm,N80壁厚6.45 mm 外加厚油管进行压裂施工。

2006年以来,4口井压裂施工后相继出现套管损坏现象:①二次压裂施工后发生或发现套变现象,施工压力均比较高;②套管变形位置多在射孔段内;③套管变形位置在套管接箍附近;④都是由于填砂压裂发生套管变形,损坏深度在砂面以下。

富拉油田稠油井防砂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富拉油田稠油井防砂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富拉油田稠油井防砂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X王 坤(中原油田井下特种作业处苏丹工程部,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富拉油田是苏丹6区的主力油田,油藏地质条件复杂,油质稠,大多数井出砂严重,目前主要的完井方法是套管射孔完井。

完井生产管柱只是下入电泵或螺杆泵,没有任何防砂工艺。

油井生产周期短、返修率高,通过采用新的防砂完井工艺,可以控制稠油油藏地层出砂严重的问题,延长了生产井的生产周期。

关键词:稠油井;防砂;配套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 E3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8—0104—03 富拉油田油藏储量丰富,埋藏浅,但地质条件复杂,油质稠,大部分井油层出砂严重,导致油井生产周期短、返修率高,通过现场研究与应用新的筛管防砂完井工艺技术,很好的控制了稠油油藏地层出砂严重的问题,延长了油井生产周期。

1 国内外稠油油藏完井技术1.1 完井方法1.1.1 套管射孔完井。

是应用得最广泛的完井方法。

这种方法是钻穿油气层后,由电测确定层位,下入油层套管,注水泥封闭环形空间,然后用射孔注射穿套管和水泥环,构成油气流入套管的通道。

1.1.2 尾管射孔完井。

是将技术套管下到油层顶部,钻开油气层后,尾管悬挂在技术套管内,注水泥封闭油气层环形空间。

射孔后构成尾管和套管与油气层的通道。

这种方法多用于较深的油气井,可减少套管和水泥的用量。

但是,技术套管作为生产套管,必须满足对油层套管的强度、耐压和密封的要求。

1.1.3 先期裸眼完井。

先期裸眼完井是在油气层顶部下入套管固井后,再钻井油气层。

这种完井方法可以隔绝上部地层对油气层的干扰,用与油气压力平衡的钻井液钻开油气层,而且油气层也不受水泥的污染。

这种完井方法一般认为在产层物性一致、井壁坚固不坍塌、裂缝性油气藏和稠油层的完井,但要求卡准地层,准确的在靠近产层的顶界下入套管。

1.1.4 后期裸眼完井。

这种完井方法是在钻穿油气层后,将油层套管下至产层顶部注水泥完井。

《2024年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范文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中,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对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这类油藏因其内部复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使得其渗流规律与常规油藏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并对其反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差。

这种结构特点导致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受到阻碍,表现为低渗透性。

2. 渗流规律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规律表现出非达西流特征。

在低压差下,流体流动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压力差的增大,渗流逐渐接近达西流。

3. 影响因素影响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性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油藏的渗流特性。

三、反问题研究反问题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反推油藏的参数和性质。

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中,反问题研究对于优化开发策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反问题模型的建立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建立油藏的反问题模型。

该模型应综合考虑地质、工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最优化目标。

2. 参数反演利用反问题模型,对油藏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反演。

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提高参数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

3. 优化开发策略根据反问题研究结果,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策略进行优化。

通过调整井网密度、注入参数、采收策略等,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四、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为例,通过实际应用本文所述的反问题研究方法,分析其渗流特征和开发策略。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开发效果,验证反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通过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实际开发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

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问题、开发难点及开发新思路

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问题、开发难点及开发新思路

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问题、开发难点及开发新思路2009-01-01 12:00低渗透油藏在勘探阶段就要依靠储层改造提高产能,几乎全部新井都需要压裂投产。

结合胜利低渗油藏的特点和国内外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新进展,科学规划近期乃至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方向,关系到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动用,关系到胜利油田的稳定发展大局。

国际上把渗透率在0.1毫达西至50毫达西之间的油藏界定为低渗透油藏。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陕北地区就探明低渗透油藏储量数亿吨,其平均有效渗透率只有0.49毫达西,而当时能够成功开发的只是渗透率为10毫达西以上的油藏。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低渗透油藏——盐湖沉积低渗透油藏,它除了具有渗透率低的特点外,还常常因为结盐结垢导致油水井作业频繁、井况恶化等。

但是,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区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动用低渗、特低渗油藏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必经之路。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我国石油地质科技人员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地层裂缝描述、全过程油层保护、高孔密射孔、整体压裂改造、小井距密井网等一系列技术。

但在裂缝描述、渗流机理研究、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需要,低渗透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还比较低。

因此,进一步探索动用低渗透油藏,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任何一个油田,从发现到投入开发,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有限的。

但是,随着大规模开发的进行,为了便于管理,按初期对油藏的认识,人为地划分开发单元在所难免。

而接下来的地质研究和油水井动静态研究,也随之按人为划分的单元展开。

这就等于把一个局限性的认识关进一个特制的笼子里,进行局限性的研究。

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随着地质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这种人为划分的单元与油藏分布的实际状况存在很大差别。

人为划分的单元,绝大部分情况下把本来连片的油藏割裂开来,使地质研究乃至地质认识出现局限性,直接导致油藏认识的不完整性,成为制约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瓶颈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套管变形防治技术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新民油田套管变形特点,进行机理分析,研究适应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特点的套管变形防治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实现新民油田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低渗透油藏;套管变形;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te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64-02
新民油田属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油水井套管变形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油田采出程度,防止区域规模套变,有必要对新民油田的套变机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对套损井的防治技术作以深入研究。

1 新民油田套管变形特点
新民油田为特低渗透油田,开发主要目的层为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天然裂缝,对注水开发起主导作用的裂缝方向基本近东西向。

新民油田套管损坏的主要形态为椭圆、错断、弯曲和套管漏。

统计表明,套管变形井在平面和纵向有明显特点。

平面上,受裂缝方向和分布控制,套管损坏井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或与断层垂直的方向上。

纵向上,套管损坏点主要集中在层间交界处(b/a界线)。

其两层交界面为泥岩破碎带。

套变井变点在b/a界线上下50m 范围内的占变点总数的80%;套返井漏点多发生在第三系以上地层段(200m以上地层段)。

2 套管变形机理
新民油田套管变形的研究表明,套管变形与低渗透油田开发特点(注水开发、压裂投产)有关,套管腐蚀损坏与浅层水物理化学性质、增产措施(酸化)有关。

2.1 泥岩吸水蠕变造成套管损坏
油水井新井投产投注后的一段时间内,地应力处于平衡状态,由于套管的抗外挤强度远大于最大主应力,所以套管不会发生变形;油田注水开发后,在裂缝的作用下注入水进入泥岩时,泥岩吸水软化,其成岩的胶结力逐步消失,使不等三维地应力逐步趋于相等,并成为潜在的应力释放带。

这时泥岩开始蠕变,随着注入水作用时间的延长,蠕变速度加快,使井眼周围的地应力重新分布,这样就必然在井壁形成应力集中,作用于套管上。

对于非射孔段,套管受椭圆形应力作用无法释放,迫使非均匀水平应力挤压套管,当最大周向应力大于套管抗外挤强度时,套管发生椭圆变形。

泥岩蠕变产生的应力作用使套管发生变形是新民油田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套变井中58.1%属于椭圆变形。

2.2 岩层滑动引起套管损坏
注水开发油田,当注入压力达到一定值后,注入水通过裂缝窜到泥岩层,使之吸水,降低了岩石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此时地层在重力作用下,有沿地层倾角下滑的趋势,当地层倾角大于地层滑移临界倾角时,地层产生滑移。

如果当滑动地层中所含坚硬岩石的
抗压强度大于套管的抗外挤强度时,套管被剪切;如果其值小于套管抗外挤强度时,套管将会弯曲。

新民油田套变井中,27.9%属于套管错断,14%口属于套管弯曲,可见地层滑移是新民油田套管损坏的另一主要原因。

2.3 腐蚀造成套管损坏
井下套管腐蚀有4种类型: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细菌腐蚀、氢脆。

最常见的腐蚀是电化学腐蚀,其次是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主要是浅层水造成套管外表面腐蚀,现场最常见的是溶解氧、co2和h2s造成的。

反应式:h2oh++oh-
fe2++2(oh-)=fe(oh)2
4fe(oh)2 +o2+2h2o= 4fe(oh)3
这种反应长期下去,套管被腐蚀穿孔,或出现严重麻点现象,使套管强度降低,造成浅层套管漏。

新民油田已治理套返井中,均为浅层套管漏。

3 防止套管变形技术
通过对套管变形机理的分析研究成果,新民油田主要采取防止注入水窜入泥岩隔层、注水井早期注防膨胀剂、采用高强度壁厚套管、防止套管腐蚀等四项有针对性措施,防止套管变形,通过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3.1 防止注入水窜入泥岩隔层
3.1.1 提高固井质量,保证层间互不相窜
针对防窜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针对不同区块的地层特点和地层压力,分别采用双凝双密度水泥浆固井;油层段以上每 20m配置一个扶正器;油层段每10m配置一个扶正器,保证套管居中;应用复合外加剂调整水泥浆性能,控制水泥浆上返速度和上返高度。

固井水泥上返高度在油层顶界150m;向井内挤注作业时,井底压力不得超过地层破裂压力。

3.1.2注入压力限制在地层破裂压力以下
注入压力应以满足注水量、防止套管变形为合理注入压力,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则应考虑改善注入水质和降压增注。

3.1.3压裂改造油层时,控制裂缝规模,防止裂缝窜入泥岩隔层
根据同位素测试和井温曲线解释新民地区压裂施工排量控制在2m3/min~2.5m3/min之间;施工压力与油层地应力差值为
3mpa~5mpa,泥岩隔层对人工裂缝能有效遮挡。

对于目的层上部隔层遮挡能力差的油层压裂时,采用空心玻璃珠作为漂浮支撑剂,控制裂缝高度的垂向延伸。

井温测试表明采用控高压裂技术施工,有效控制了裂缝纵向延伸。

3.2 注水井早期注防膨胀剂
受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影响,裂缝型注水开发油田,注入水将不同程度地侵入泥岩。

为避免注入水进入泥岩引起套管变形,针对新民地区储集层泥岩含量较高的特点,选zfy-1型粘土防膨剂,处
理半径3m~5m,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3.3 采用高强度壁厚套管
由地质力学可知,岩层中存在垂向地应力和两个相互垂直、大小不等的水平地应力。

在钻井过程中,当地层被钻穿时,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以在选择套管钢级时,要首先对该地区进行应力测试,根据所测地应力值,设计油层段套管强度,防止套管发生变形。

目前新投井油层顶界以上100m至人工井底下入p110×9.17mm套管,效果明显。

3.4 防止套管腐蚀
在防止套管腐蚀方面采取了3项技术,取得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提高封固质量以隔绝腐蚀介质与套管之间的通道;采用阴极保护技术;酸化时要根据油层压力、疏松程度等因素设计酸的浓度和用量,确定合理的反应时间和注入压力,反应后及时替挤酸液,以减少其对套管腐蚀。

4 套管损坏井的修复和利用技术
随着套管损坏井增多,探索了套返井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小直径封隔器、打更新井等三项主要技术,实现套管井的有效利用。

4.1 套返井综合治理技术
4.1.1 套管贴补治理技术
工艺原理是根据套损井的实际情况采用厚壁的加固管,两端用软金属进行密封,对套管补贴部位采取爆炸的方法将软金属进行燃
爆焊接,固定在套管上;施工步骤为下验套返管柱打压找出破损段后,用刮削器刮削破损段以上套管,同时用热水清洗井筒,保证贴补套管内壁无油污及锈垢。

下贴补管到破损段中部,投撞击球引爆补贴器内火药,待井口有气流返出,即为补贴成功。

下试压管柱试压15mpa不漏为合格。

应用此技术民17-8等6口井已治理成功。

4.1.2 注水泥堵漏技术
用皮碗封隔器将预注水泥段隔开,正注水泥,起出管柱候凝,下刮削器刮削套管,下试压管柱试压15mpa不漏为合格。

目前已应用此技术成功治理13-23等20口井。

4.2 应用小直径封隔器
油水井套变后,其内径大于95mm,可应用小直径封隔器,实现分层压裂、分层注水。

新民油田15口套变水井采用小直径分注,效果良好。

采用小直径压裂19口,截止2010年12月增油3 050t。

4.3 打更新井
一口井严重套变后,不可能修复,但对整个区块开发有举足轻重作用时,采取大修技术措施,封固原井眼,打一口更新井,满足区块开发的需要。

例如39-1大修封井后,打一口更新井39-1.1 ,满足区块注水开发的需要。

5 套管变形防治技术应用效果
通过套管变形防治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套管变形井数,同时增加了分层注水合格率和有效率,为油田稳产奠定了井网基础。

5.1 有效治理了套管漏井
套返井累计治理20口(油井18口),恢复产能3 420t;小直径油井压裂19口井,累计增油3 050t。

5.2 提高了水井分注率,为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了扎实井网基础
新民油田通过防治套管变形技术应用,水井分注率由2006年的94.1 %提高到2010年的96.8 %,提高了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进一步提高最终采收率奠定了基础。

6 结论
1)新民油田套管损坏的形态主要是椭圆、错断和套漏,其平面分布主要在断层附近和与断层垂直方向上,纵向主要分布在b/a界线附近及油层泥岩段,套漏主要发生在第三系以上地层段;
2)主动预防是减缓套管损坏的基本途径。

注水开发时,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提高固井质量,控制人工裂缝高度,注水井注防膨剂以及按地应力设计套管钢级等综合防变技术,是防止套管损坏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仲茂,卢万恒,胡江明.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的机理及防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