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2期2010年4月Vol.37,No.2Apr.,2010沉积岩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已被地质界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由于某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受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以及变质作用的影响甚少,因此,这对识别盆地演化史、沉积古气候、古环境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沉积物的陆源成分中某些元素,如Th 、Sc 、Co 、Zr 、Hf 、Nb 和稀土元素(REE )在水体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可以快速、等量地转移到细粒沉积物中,可作为沉积岩物源的有效示踪剂,其地质意义更加突出[7-11]。
东濮凹陷古近纪沙三段是油气的有利储集层位,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前人从岩心、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入手,对其构造、沉积相类型、盐岩成因、成藏机理和勘探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2-16],而对本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甚少,文献资料也较少。
可是,目前中国仍处于油气资源紧张的局势,进一步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也是势在必行。
因此,从地球化学角度研究该区的沉积环境、物源属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濮凹陷沙三段泥岩和盐岩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丰度、组合特征等,研究该区的物源区性质,并对古沉积环境进行重建,进而对下一步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程岳宏1于兴河1韩宝清2杜海峰3白振华4(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457001;3.陕西省西安市延长集团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提要: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对研究物源区性质与沉积环境的重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泥岩和盐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14 9
断
块
油
气
田
21 0 1年 3密 ,L ) 孑 隙性差 , 主要 为原生 粒 问 孔 隙 、 内孔隙 . 屑颗 粒间 以点一 粒 碎 线式接 触 为主
2 储层 基质孑 隙 以微喉 为主 , ) L 排驱 压 力高 , 质渗 基 透 率较 低 , 喉道分 选 属 中一 较差 级别 , 喉道 半径 较 小 .
密 , 隙性 很差 。 孔
岩石 不 同方 向的渗透率 差异 大 ,垂 直方 向渗透 率 为 ( . 5 5 .) 1 I 平 均值 为 65  ̄ 0 m ; 00 — 5  ̄ 0 x , 0 0 m . 1 水 6 平 方 向最 大渗 透率 为 ( . 3 4 8  ̄ 0 m , 均值 为 06 ~ 0 ) 1 平 5
平 均 值 为 47 %, 透率 为 ( . 4 9 4  ̄ 0 m , . 0 渗 0 6 ~ . ) 1 平 4 2
示, 地层 的有效渗 透率 为 (.8 2 .) l I 0 ~9 xO , 。 0 2 z m
表 1 W7 — 7 4井 岩 心物 性 分 析 数 据
表 2 W7— 7 4井 全 直径 岩 心 孑 、 分 析数 据 L渗
3 储层 裂缝 、 裂缝 发育 , 缝性砂 岩储 层孔 隙 由 ) 微 裂 岩 石 基 质 孔 隙 与 裂 缝 两 部 分 组 成 , 裂缝 是 有 效 储 集 空
[ ] 李 存 贵 , 守余 . 9 徐 长期 注水 开 发 油 藏 的孔 隙 结 构 变 化 规 律 []石 油 J.
勘探 与 开 发 ,0 3 3 ( ) 9 — 6 2 0 , 0 2 :4 9 .
断
块
油
气
田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黄宇琪;张金川;张鹏;唐玄;苏惠【摘要】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盐湖沉积体系泥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潜力,本文通过多口钻井岩芯泥页岩全岩矿物X衍射、粘土矿物X衍射、氩离子抛光及能谱、扫描电镜等测试数据,研究了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陆相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认为储集空间以微-纳米级孔隙为主,包括无机原生粒间孔、无机原生晶间孔、无机次生溶蚀孔、有机孔及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其中,无机孔隙,特别是次生孔隙,对页岩油气储层具有明显的建设作用,有机质孔发现较少.矿物成分、岩相类型、成岩作用、有机质丰度及成熟度是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矿物成分是影响储集空间类型的内因;不同岩相类型对应的储集空间类型不同;成岩过程中易溶物质的溶蚀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垂向上粘土矿物成分演化与孔渗高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期刊名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9页(P8-16)【关键词】页岩油;页岩储集空间;沙三段;东濮凹陷北部【作者】黄宇琪;张金川;张鹏;唐玄;苏惠【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贵州六盘水55300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贵州六盘水55300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页岩油气在全球油气资源领域异军突起,成为油气勘探开发新亮点。
我国是页岩油气资源大国,加快页岩油气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元古代到第四纪地质时期,中国连续形成了从海相、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等多种沉积环境下的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有机质,但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复杂,有机质生气、含气及保存条件差异较大,形成了中国页岩气的多样性。
页岩气具有“原地”成藏地质特征,泥页岩不仅是烃源岩,也是主要储层。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岩相特征

生烃能力和储集性 能差 异较大。为厘清不 同岩相 的含油气性特征 , 通过偏光显微镜 、 x衍射等手段研 究泥 页岩微观岩相 类型,
发现东濮 凹陷北部 沙三段主要发育块状粉砂 质泥 岩相 、 纹层 状 膏质泥 岩相 、 纹 层状灰 质 泥岩相 三种典 型岩 相及 多种过 渡岩
相。通过对 比不 同泥页岩相地球 化学特征、 荧光特征 、 试油试气 数据 , 发 现深湖一 半 深湖环境 中的纹层状灰 质泥岩 相是 页岩油
1 地 质 背 景
东 濮 凹 陷位 于 渤海 湾盆 地 西 南 端 … , 东 侧 以 兰聊 断裂 为界 与鲁 西 隆起 为 邻 , 西 侧 石家集 、 长 垣等
断裂 为界 与 内黄 隆起 相 接 , 南 以封 丘 北 断层 为界 与
2 0 1 5年 4月 1 3日收到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4 1 1 0 2 0 8 8 ; 4 1 2 7 2 1 6 7 ) 、
气 赋 存 的优 势 岩 相 。
关键 词 泥 页岩岩相 中 图法分类号
优 势岩相
东濮 凹陷北部 A
沙 三段
P 5 1 2 . 2 ;
文献 标志码
页岩 气 的富集 受 暗色 泥 页 岩沉 积 厚 度 、 总有 机 碳 含量 、 有 机质 类 型 以及 有 机 质 成 熟 度 和岩 石力 学
( T P R - 2 0 1 3 - 0 4 ) 联 合 资助
地球 化学 特征 也有 较大 变化 ( 图2 ) 。不 同地 区泥 页 岩干 酪根类 型 指数 分布 表 明 , 濮 城一 前 梨 园洼 陷沙 三 段泥 页岩 干酪 根主 要为 Ⅱ。 型, 其 次 为 I型 , 少量 Ⅱ
一
北美 页岩 油 气 成 熟 探 区 为 沉 积 环 境 稳 定 的 海 相 地
东濮凹陷多断多凸多洼构造特征及成因

东濮凹陷多断多凸多洼构造特征及成因余海波【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24(38)3【摘要】从渤海湾盆地入手研究东濮凹陷的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分区、分带、全层系构造解析。
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印支期挤压南北分区,燕山期弱挤压、古近纪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拉张东西分带,古近纪晚期开始强走滑-弱拉张错断成块,具有多应力叠合时空演化的构造特征,呈现平面上隆洼相间、垂向上洼中有隆、断裂棋盘式交错的构造格局。
2)东濮凹陷宏观上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发育逆冲-拉张-走滑断裂系统,根据构造变形应力期次叠合特征,将中-古生界构造样式分为两类九种,古近系构造样式主要分为背斜、断阶和背形三大类共十四种。
3)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幔上拱和深断裂右旋走滑位移是东濮凹陷新生代形成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古近系基底横向构造的存在、兰聊断层活动分期分段性差异及控洼断层大量发育,单断大洼向多断多凸多洼转变;古近纪晚期浅层发育大量的四五级断层对洼陷和凸起进行调节改造,走滑构造应力逐步加强,断层在平面上分布形态从侧列变为羽列,导致多断多凸多洼格局发生扭动构造变形,复杂的断块群构造定型,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调整改造,为东濮凹陷精细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总页数】8页(P1-8)【作者】余海波【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8【相关文献】1.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地质构造特征2.东濮凹陷复杂断块油藏高精度构造建模研究3.东濮凹陷胡-庆断阶带断裂构造与油气分布4.东濮凹陷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东濮环洼5.东濮凹陷文留构造CO2气藏地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前言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一个复向构造单元。
地理位臵跨鲁西南和豫东北,呈北东向展布。
大地构造位臵处于华北地台的中部,属临清坳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以结晶变质岩系及其上地台构造层为基底,在新生代地壳水平拉张应力作用下逐渐裂解断陷而成的双断式凹陷。
东以兰聊断裂与鲁西南隆起为界,西部过长垣断裂后,逐渐过渡到内黄隆起(以下第三系剥蚀线为准)。
北跨马陵断裂进入临清坳陷的莘县凹陷,南以兰考凸起与中牟凹陷相隔,凹陷北窄南宽(16-60km),南北长140km,面积5300 km2(见图1)。
东濮凹陷总体格局表现为“两洼一隆一斜坡一断阶”,凹陷内断层发育,以NNE、NE 向为主,已发现圈闭类型,以背斜,断鼻、断块为主。
主要地质特点:1、三条主要断裂的差异活动,控制了凹陷的基本构造格局。
东濮凹陷受兰聊断裂,黄河—文西—卫西断裂,长垣断裂的活动控制,形成了五大块体,分别为东部洼陷带、中央隆起带,西部洼陷带、西部斜坡带和东部断阶带。
2、下第三系沉积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在凹陷北部发育四套盐膏层,是东濮凹陷下第三系的最大特色。
3、构造发育,断层多,断块复杂,以构造背景控制的断块油气藏为主。
多套含油层系、多种油气藏类型叠合连片,构成复式油气田。
一、主要断裂东濮凹陷为下第三系断裂地,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北北东和北东走向断裂系统控制。
按断裂的活动时间与切割关系可分为基底断裂与层断裂,均属张性正断层,前者发育早,为下基底的断层,延伸长度可达100km以上,后者仅切割下第三系,大多为下第三系沉积过程中,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重力滑动而成,它们的走向多与凹陷走向一致,同时也发育一组北西西向断裂。
在断陷内部这些断裂组成了断裂构造带和亚带,成为油气富集带。
在众多的断裂中,最主要的断裂有20条(见表1),其中兰聊断裂,黄河断裂及长垣断裂等三条断裂(断开中奥陶统顶面),控制着凹陷的形成与发展,控制着次级构造的展布。
东濮凹陷基本地质特征

东濮凹陷基本地质特征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缘临清坳陷的南部,东侧以兰聊断裂与鲁西隆起为界,西侧超覆于内黄隆起上,南隔兰考凸起与开封坳陷相望,北以马陵断层与莘县凹陷相连。
凹陷呈NNE 走向,北窄南宽,面积约5300km 2,是以古-中生界为基底,以新生界为盖层的断陷沉积盆地(图1-1)。
图1-1 东濮凹陷大地构造位置图地层岩性特征一、古-中生界古-中生界包括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和中生界红色砂泥岩地层,总厚度约3000m 。
各地层单元之间以不整合相接触,高平集-东明集一线以北地区基底地层较全,而以南则缺失中生界地层,二叠系地层也受剥蚀。
二、新生界新生界包括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第四系平原组,总厚度可达8000m 以上(表1-1)。
(一)沙河街组:是本区主要生储油层系,厚度5000m 左右,自下而上可分为四段:北京天津任丘保定黄骅黄骅坳陷坳陷冀中太行山隆起区坳陷邢台石家庄临清陷坳济阳济阳东营坳陷渤中陷凹东濮济南隆起区西鲁1.沙四段(ES4):与下伏中、古生界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棕红、紫红色粉砂岩、灰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常含有石膏团块,局部地区有盐岩分布,最大厚度在文留-胡状集地区,向北逐渐变薄或缺失。
2.沙三段(ES3):该段是东濮凹陷主要生油层系,也是主要储集层系之一,除在凹陷边缘地区如文明寨、范县、高平集部分地区、东明集二台阶等地区超覆不整合在沙四段之上外,大部分地区与沙四段为连续沉积,表现为一套下细上粗的暗色反旋回沉积特征。
该段自下而上划分为沙三4、沙三3、沙三2、沙三1四个亚段:(1)沙三4亚段(ES34):厚500-2000m,中下部在文留南部和胡状集地区为大套盐岩、石膏段夹薄层灰质页岩、灰黄色薄层泥灰岩、深灰色泥岩,文留中部以北地区下部出现一些由盐岩相变的石膏质粉砂岩、灰质粉砂岩。
上部主要为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层、油页岩、灰质页岩,文留中部以北地区相变为盐膏层段。
东濮凹陷潜山的地质特征与储层分析

东濮凹陷潜山的地质特征与储层分析
刘玄烨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1994(000)0S1
【摘要】东濮凹陷潜山为后期断块山,按其成因和构造特征分为四种类型:①残丘型;②断块侵蚀型;③断块型;④断背斜型。
东濮凹陷的加里东侵蚀面是潜山的良好储集场所,钻探结果表明:油气显示均在侵蚀面以下0~150m的地层内。
【总页数】6页(P144-148,174)
【作者】刘玄烨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勘探局物探公司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酸压产能与潜山储层地质特征关系研究 [J], 唐洪明;江同文;史鸿翔;刘平礼
2.东濮凹陷文留潜山储层预测 [J], 邹森林;苏玉山;赵新国
3.常规测井技术评价东濮凹陷古潜山储层 [J], 刘小红;张寿;先远莲;王中会
4.东濮凹陷潜山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特征 [J], 高航
5.通过地质建模剖析古潜山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地质特征 [J], 张立安;王少鹏;张岚;吴春新;袁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 年东濮凹陷北部文明寨、卫城等地区的三叠 系发现了裂缝性砂岩油气藏, 油气主要富集在砂岩裂 缝中,基质不含油,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又是渗流通道。 砂岩裂缝型储集空间与灰岩相似, 但溶洞发育程度较 灰岩弱,此类油气藏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探讨该类油 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深入认识此类油气 藏,深化我国陆相储层孔隙结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也丰富了储层微观物理研究的内容 。 [1-7]
第 18 卷第 2 期
断块油气田 FAULT-BLOCK OIL & GAS FIELD
2011 年 3 月
191
文 章 编 号 :1005-8907 (2011)02-191-04
东濮凹陷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国殿斌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 濮阳 457001)
摘 要 通过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常规压汞等技术方法,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的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裂缝、微裂缝发育,裂缝性砂岩储层孔隙由岩石基质孔隙 与缝洞孔隙两部分组成,缝洞孔隙是油气储集的有效孔隙,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碎屑颗粒之间以点线式接触为主。砂岩基质结构致密,孔隙性差。储层基质喉道以微喉为主,压汞实验的排驱压力较高,储层基质渗透率较低, 储层基质的储、渗性能差。 关键词 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荧光薄片;微裂缝;东濮凹陷
中 图 分 类 号 :TE122.2+3
文 献 标 志 码 :A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in Dongpu Depression
Guo Dianb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Zhongyuan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 Puyang 457001,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ock thin section, cast thin section, microscopic fluorescence and conventional murcury injection and so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of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in Dongpu Depression were studi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racture and microfracture were developed well in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of Dongpu Depression, the por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rock matrix pores and the fracture-cave pores, which are the effective pore of hydrocarbon storage. The pore type is mainly the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intra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 The contacted relation is mainly the dop-line type among clastic particles, and the porosity is low. The matrix pore of reservoir is mainly the microthoat. The discharge pressure is high in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The permeability of matrix rock is low, with the storage and permeability being poor in matrix rock. Key words: Triassic; fractured sandston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microscopic fluorescence; microfracture; Dongpu Depression
642
2.49
6.6
4.730
1.14
1.77
2.61
3.3
0.005
0.653
2.09
2.60
3.6
0.005
0.736
2.51
2.58
4.1
0.015 7 0.722 0.544
2.54
7.0
55.0
2.11
1 651
2.56
4.8
0.077
1.15
0.84
2.57
4.5
1.380
3.49
1.68
岩心薄片资料显示, 储层砂岩碎屑颗粒粒度为 60~500 μm,岩性为 含 灰 质 细 粒 、中 粒 岩 屑 粗 粉 砂 岩 。 石英体积分数为 58%~66%,长石 9%~13%,火成岩、变 质岩等岩屑占 15%~22%, 磨圆度为次棱—次圆状,分 选 性 中 — 好 , 胶 结 物 以 灰 质 为 主 ( 体 积 分 数 20% ~ 25%),其次为泥质(体积分数 6%~10%)。
0.17
1.6
砂岩
2.43
11.6
1.70
2.53
7.2
0.19
4.4
砂岩
2.65
2.3
0.76
2.68
0.8
0.13
1.5
砂岩
2.63
2.7
0.46
2.67
1.1
0.13
1.6
砂岩
2.55
5.0
1.58
2.65
1.0
0.13
4.0
砂岩
2.58
4.3
9.24
2.66
0.8
0.14
3.5
砂岩
2.66
1.5
岩石不同方向的渗透率差异大, 垂直方向渗透率 为 (0.005~55.0)×10-3 μm2,平 均 值 为 6.56×10-3 μm2;水 平方向最大渗透率为(0.653~408)×10-3 μm2,平均值为 44.21×10-3 μm2。 与水平最大渗透率方向垂直的另一个 水平方向渗透率为 (0.544~1 651)×10-3 μm2,平均值为 231.92×10-3 μm2(见表 2),8 口井 9 个层的测试结果显 示,地层的有效渗透率为(0.08~29.2)×10-3 μm2。
砂岩
2.49
6.6
1.14
2.60
3.3
0.17
3.3
砂岩
2.61
3.3
0.63
2.64
2.1
0.18
1.2
砂岩
2.60
3.6
0.75
2.64
2.4
0.18
1.2
砂岩
2.52
7.0
2.10
4.1
0.26
2.9
砂岩
2.56
4.8
0.84
2.60
3.6
0.38
1.2
砂岩
2.57
4.5
1.68
2.62
2.9
1 储层概况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南部的豫东北—鲁西 南地区,夹持在内黄隆起与鲁西隆起之间、北窄南宽, 呈琵琶状北东向展布。东濮凹陷中生界不太发育,缺乏
上三叠统—白垩系地层。钻井资料显示,三叠系地层为 内陆河湖相红色砂泥岩互层,岩性致密,视电阻率高, 俗称“高阻红”。岩心物性资料分析显示,三叠系砂岩基 质孔隙度一般为 1.00%~6.00%, 基质基本不具备储集 能力。 砂岩裂缝发育,局部沿裂缝发育溶蚀孔洞,油气 主要富集在裂缝中。依据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区三叠系 油气藏为裂缝性砂岩储层油气藏。
均值为 1.695×10-3 μm2; 基质孔隙度为 0.40%~7.20%, 平均值为 2.50%,渗透率为(0.194~0.375)×10-3 μm2,平 均值为 0.184×10-3 μm2, 由此计算岩石裂缝的孔隙度= 4.70%-2.50%=2.20%(见表 1)。 表明砂岩基质结构致 密,孔隙性很差。
表 1 W77-4 井岩心物性分析数据
样品号 层位
6/26
9/26
10/26 二 14/26 马 16/26 营 1
19/26
28/41
17
19
二 23
马
24
营2
30
48
平均值
岩性 描述
全直径
小样品
裂缝有效
岩石密度/(g·cm-3) 孔隙度/% 渗透率/10-3 μm2 岩石密度/(g·cm-3) 孔隙度/% 渗透率/10-3 μm2 孔隙度/%
192
断
块
油
气
田
2011 年 3 月
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根据对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 常 规 压 汞 等 资 料 的 分 析 研 究 [8-15],东 濮 凹 陷 三 叠 系 砂 岩 储层岩石微观结构特征如下: 2.1 储层物性
储层孔隙由基质孔隙与缝洞孔隙两部分组成,对 油气储集有效的孔隙为缝洞孔隙。 通过全直径物性分 析可得到岩石的总孔隙度, 岩石的缝洞孔隙度为岩石 总孔隙度减去岩石基质孔隙度。 由 W77-4 井 13 块样 品全直径物性分析, 岩石总孔隙度为 1.50%~11.04%, 平 均 值 为 4.70%,渗 透 率 为 (0.464~9.24)×10-3 μm2,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