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
西方:西方人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搭配。

中国人:追求食物的口味,讲究一道菜要色、香、味俱全。

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

2.饮食内容——吃什么
西方:西方人以荤菜为主,注重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

在其饮食结构上西方人的食物中,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而且专吃大块肉(牛排)、整块鸡,以肉食为主。

中国人:在以前,主食为五谷杂粮,蔬菜和肉类为辅食,素菜占主导地位,通常只在过年过节荤菜才会多一些。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在我们的餐桌上越来越多。

3.饮食方式——怎么吃
中国:不管是我们家里用餐还是正式宴席,我们都是围坐在一起,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

用我们重庆话说就是坐席。

西方:虽然也是围坐在一起,但是是分开吃的。

最典型的就是自助餐,一人一个盘子,想吃什么拿什么。

4.饮食口味
西方人吃甜食,而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

中国注重口味,西方注重营养。

5.餐具
中国人:筷子,习惯同吃一盆菜。

西方:西方人大多数用金属刀叉,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单盘独碟。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西方饮食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牛肉、猪肉和鸡肉等。

西方餐桌上经常能看到烤肉、炸鸡和汉堡等快餐食品。

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五谷杂粮和蔬果的摄入,以大米、小麦、豆类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如炒、炸、蒸、煮等,注重将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二、餐桌礼仪与用餐方式:西方人用餐注重个体主义,一般用刀叉和盘子,用餐时主食独立摆放,每个人有自己的食物,注重个人私有权利。

而中国人用餐时通常采用共同进餐的方式,将主食放在共同的大碗里让所有人一起分享。

中国人传统上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注重团体主义和集体意识。

三、饮食习惯与饮品选择:西方人饮食习惯午餐较重,晚餐较轻,一般不喜欢吃米饭,偏好吃面包等主食。

西方人饮食中常见的饮品有咖啡、红茶、果汁和饮料等。

而中国人则注重早餐的丰富,喜欢米饭和面食,晚餐一般较为丰盛。

中国人也喜欢喝茶,特别是绿茶,它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的作用。

四、礼仪与礼节:西方人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不用手抓取食物,避免发出声音等。

吃饭时西方人通常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而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家庭和睦,习惯一家人团聚共进餐,用餐时会有较多的交谈和互动。

五、餐饮文化氛围:西方人习惯在餐厅用餐,注重用餐环境和服务质量。

西方餐厅通常会附带音乐和装饰,让顾客有舒适的用餐体验。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在家中吃饭,有的家庭还会摆上几道精心准备的菜肴,表现主人的热情款待。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用餐礼仪、饮品选择、礼仪与礼节以及餐饮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食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两大类别。

虽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在食品选择、食用方式、餐桌礼仪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两种不同的食物文化。

一、食品选择在食品选择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国饮食注重的是五谷杂粮的搭配,如大米、小麦、玉米等。

同时,中国菜肴以蔬菜、豆类和鱼肉为主要食材,倡导食物的多样性和均衡饮食。

相比之下,西方饮食更加注重肉类和乳制品,其菜肴以牛肉、猪肉、家禽和奶酪等食材为主。

此外,西方饮食中也经常使用面包、面条、土豆等主食。

二、食用方式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用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习惯以碗和筷子作为主要餐具,注重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共享餐食。

传统的中式用餐方式是将几个菜盛在一起,大家围坐在餐桌旁,自由取用。

西方饮食文化则习惯使用刀叉,餐桌上摆放各种盘子和碟子,菜肴一道道上桌。

西方人通常会分开用餐,强调个人空间和私密性。

三、餐桌礼仪餐桌礼仪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国人在餐桌上注重十分庄重的礼仪,例如使用筷子时要避免戳取食物、不直接将筷子插入米饭中等等。

这些礼仪的内涵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而西方餐桌礼仪注重的是文雅、得体的用餐姿势,例如正确使用刀叉,不发出嘈杂的声音等。

此外,西方人在餐桌上也比较注重个人的用餐时间和速度。

四、烹饪方法中西方的烹饪方法也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菜以烩、炖、蒸、煎等方法为主,追求原汁原味,讲究食物的色香味。

而西方烹饪则较多使用烤、炸、炒等方式,注重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此外,西餐中还常常使用调料和酱料来提升食物的味道。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品选择、食用方式、餐桌礼仪以及烹饪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尝试融合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享受各种美食的多样性。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为了大家能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方式1.用餐工具的差异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2.就餐方式的差异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西方实行分餐,流行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扰,且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方式虽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但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西方人认为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无论哪种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本土文化。

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1.中国传统饮食主要特点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

”说明国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国的饮食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型”,中国人常用“好吃”、“不好吃”评价一道菜,其实其内在意思就是指这道菜的味道好还是不好,重味这一特点正是中国饮食最主要的特点。

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2.西方饮食的特点相较于中国,西方饮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饮食非常注重营养,西方人对“营养”的追求往往大于对“味”的追求,饮食的理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美性,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人类饮食文化是各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了食物的吃法、烹饪技巧、吃饭礼仪等方面。

所以,对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增强文化交流和理解。

一、饮食特色的比较1. 中国饮食特色中国饮食历史悠久,饮食习惯多以饭、面、粥、点心为主,以米饭为主食,主要味道为鲜、咸、甜、酸、辣。

中国饮食营养丰富,重视荤素搭配,注重卫生,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

中国的“三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也是中国饮食烹饪技艺的代表。

2. 西方饮食特色西方的饮食文化源于希腊文明,从中世纪至今,与科技、外部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

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面粉为主,有浓重的奶酪、奶油、葡萄酒味道,烹饪技巧多样,最古老的是法国“经典菜”。

西方饮食也高度重视节约、健康、口味,往往在烹饪过程中会注重新鲜、原味,注重搭配,完美展示菜品的颜色和形状。

总体看来,中西饮食文化在口味、烹饪方式、食材的选择、食物组合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区别。

中餐有鲜、咸、甜、辣,刀工炒、蒸、煮、炖、卤等技巧,食材包括大米、面粉、南瓜、金针菇、豆腐、面筋等等;而西餐则更多元化,以牛排、披萨、汉堡等为代表,烹调方式也繁多,有煮、烤、炒、炸、炖、煎等,而食材则有肉类、奶类、面包、蔬菜、蜜饯等等。

二、吃饭礼仪的比较1. 中国饮食礼仪由于历史悠久,中国饮食礼仪也是很复杂、丰富的。

在食物的演繁衍中孕育发展出来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在重重仿佛中注入了严肃、庄重的宗教、文化内涵,以厚重功利色彩为主要特点。

在中国饮食礼仪中,人们要注意餐桌礼仪,如端盘、夹菜、吃饭、灌酒、行令等等,在用餐的过程中有着独特肃穆的场面,展示其文化内涵及价值观。

2. 西方饮食礼仪西方饮食礼仪主张简洁、自然,即便是正式场合也很随意,不过在一些行为准则上还是有所规范的。

协调、顺畅以及体面严肃的表现是其主要的特点,由此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立场、节俭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等等。

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
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1)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烹饪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中国菜一切以味道的美好、协调为度,中国菜具有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特点。

(2)饮食结构的差异
西方以荤食为主,偏爱细粮,烹调用料有选择性;中国以素食为主,偏爱粗粮,烹饪用料比较随意。

(3)饮食方式的差异
西式宴会讲究的是与邻座朋友的交谊,客人可以随意走动,强调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中式宴会讲究的是全席的交谊,符合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4)用餐礼仪差异
西式宴会强调女士优先,尊重妇女的精神;中式宴会更强调的是长幼有序、尊重长者的孝道精神。

(5)用餐器具的差异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及各种杯、盘、盅、碟;中国入主要以筷子为主,勺子为辅及各种杯、盘、碗、碟。

总之,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

对此,中国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潮,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平心而论,谈到营养问题也触及到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

近年来我国厨师参加世界烹调大赛,人家端上一个菜营养成分开列得一清二楚,我们则拿不出这份材料。

经人提问,亦瞠目结舌不知所云,大大地吃了哑巴亏!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于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如此。

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而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

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餐与西餐
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 为政,管理好自己的盘子———使用 刀叉是为了便于分割利益。
中餐则体现了最朴素的集体主义。 中国人围桌而聚,继承了原始氏族公 社的遗传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 家喝,人人皆可分一杯羹。
中国菜的特征
• 1、讲究选料 • 2、讲究切配 • 3、讲究火候 • 4、讲究调味 • 5、讲究器皿 • 中国菜肴的这些主要特征,无论是地方菜、宫
• 饮食内容: 饮、食结合
• 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 食物来源:
肉食为主,素食为辅
• 烹饪方法: 注重生食(冷食),讲 究原味
• 饮食方式: 分餐制
• 饮食强调: 科学、营养
• 饮食内容: 饮、食分开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感性 —— 注重味
饮食 观念
色、香、味、形 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 以言传的“意境” 中国哲学是宏观、直观、模糊 及不可捉摸的 西方:理性 —— 注重营养
要珍爱自然:拒烹珍稀动物
查阅清代满汉全席的菜单,发现其中有龙 肝(多用娃娃鱼或穿山甲替代)、凤髓(多用 孔雀或飞龙替代)、象披(即象鼻,亦可用犀 牛鼻、犴鼻替代)、枭炙(烤猫头鹰)、狮乳 (雌狮的乳房)、豹胎、猩唇、猴脑、虎眼、 驼峰、鲨鱼翅及唇,熊胆及掌、仙鹤……甚至 还有天鹅肉。涉及到许多目前已濒临灭绝的野 生动物。
饮食 方式
—— 相互尊重、礼让、便于集体 的情感交流。反映了中国古 典哲学中“和” 的范畴 。
西方:自助餐、各取所需、位子不 固定、走动自由
—— 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中国饮食文化的当代意义
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美食文 化唯一应当选择的健康发展之路
批判继承
继承: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但历史 是割不断的,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应当走 慎读、甄别、扬弃的批判继承之路。无根 据张扬和凭空杜撰的“红楼宴”、“金瓶 梅宴”以及各种托古造作的奢华筵式、传 说食品就首先应当进行认真反省。中国历 史上的质、香、色、器、味、适、序、趣、 境和谐统一的“十美原则”是我们今天应 当很好继承的宝贵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中国,有句俗话称“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在西方,也有类似话语:“世界上没有生命,便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由此可见,饮食之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饮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不同的起源,下面简要从四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追求食物的口感,注重“味”。

在烹饪过程中,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等佐料,在于调和,使各色各味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是中国美性饮食观最重要的表现。

西方人强调一种理性、讲究科学的饮食观念,佐料单调,他们吃的是营养,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讲究“合”,大部分宴席,不管什么目的,通常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形成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氛围。

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招呼下大家通力合作,消灭食物,结账也是争相付钱。

在西方,受到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习惯是每人一份,主客双方各自点各自的饭菜,付款也往往采取AA制。

三、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的杯盘碗碟。

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各异,应适应各种场合。

食物与器具的搭配格外注意和谐,菜肴不仅要好吃还要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的餐具以刀叉为主,辅之以杯盘碟匙和蛊。

筷子和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着两种智慧,对东西方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影响。

四、餐桌礼仪的差异
①餐桌用语
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餐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在西方主人则会很随意的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在中国,主人还会向客人碗里添菜,在西方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客人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

②座位排序不同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

在中国宴请客人一般用八仙桌,年纪大的长者或者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人按顺序入座。

在西方则习惯性用长桌,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客人按次序入座。

③餐具陈设和使用的不同
在中国,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

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

在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

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
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放在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

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