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教案(部分)
健康评估幼儿园教案

健康评估幼儿园教案简介健康评估是幼儿园日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幼儿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
教学目标1.了解健康评估的重要性及方法。
2.能够熟练开展健康评估,做到全面、科学、规范。
3.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意识,预防疾病。
教学内容1.理论学习–健康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健康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2.实操演练–熟悉各项评估指标。
–进行模拟评估操作。
3.经验分享–分享评估中遇到的问题。
–探讨对于评估中的个别幼儿如何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1.理论学习–小组讨论,了解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分享各自的看法。
–教师介绍健康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幼儿认识自己在健康方面的优缺点。
2.实操演练–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如何进行健康评估,包括身高、体重、视力、听力、口腔和爱护环境。
–幼儿分组进行模拟评估操作,检查身高、体重、视力等各项指标,学习如何填写评估表。
3.经验分享–分享评估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应对个别幼儿的抵触情绪以及如何妥善保管幼儿的身体检查结果。
–教师和家长一同讨论如何加强家庭卫生管理,增强幼儿的防病意识。
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操作能力评估:观察幼儿是否对各项评估指标有一定的了解,是否能够熟练操作。
3.课堂设问评估:观察幼儿是否对于健康评估的意义及方法有所理解。
4.实操检测:观察幼儿在模拟评估中能否准确测量、填写评估表。
教学检查1.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评估表及相关器材。
2.在评估前需告知幼儿家长,并征得其同意。
3.教师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处理。
总结健康评估是幼儿园日常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全面的体检、视力、听力等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幼儿健康问题并采取措施,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实践操作,并与家长一同探讨如何加强家庭卫生管理,提高幼儿的防病意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健康评估教案

健康评估教案标题:健康评估教案引言概述:健康评估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评估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和维护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个健康评估教案,旨在帮助个体了解和应对自己的健康问题。
一、评估目的1.1 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健康评估教案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问卷调查,个体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指标,如体重、身高、血压、血糖等,以及潜在的健康风险因素。
1.2 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身体状况,健康评估还包括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
通过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个体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存在与程度。
1.3 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健康评估,个体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等潜在的慢性疾病风险。
这有助于个体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或治疗这些问题,以避免进一步的健康风险。
二、评估方法2.1 生理指标测试健康评估教案包括生理指标测试,以评估个体的身体状况。
这些测试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胆固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善。
2.2 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除了生理指标测试,健康评估还包括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些测试和问卷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并寻求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2.3 健康风险评估健康评估还包括健康风险评估,以发现个体潜在的健康问题。
通过评估个体的生活方式、家族病史、饮食习惯等,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健康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评估结果解读3.1 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健康评估教案应该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包括个体的身体指标、心理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这些报告应该清晰地解释评估结果,以便个体能够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3.2 分析评估结果的意义健康评估教案还应该分析评估结果的意义。
健康评估教案

健康评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自我健康评估,对他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准确的健康评估。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健康评估,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它。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健康评估的定义、目的、方法和应用。
结合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尝试进行健康评估。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健康评估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演示。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健康问题进行健康评估。
作业:搜集有关健康评估的资料,写一篇短文阐述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练习成果、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书籍、网络资源。
工具:问卷调查表、体检设备等。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健康评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知道了健康评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学生应注重自身和他人健康的维护和提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健康管理和评估,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健康评估的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健康评估》教案

《健康评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健康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3. 学会运用健康评估结果来制定护理计划。
二、教学内容1. 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健康评估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2. 健康评估的方法:观察、访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3. 健康评估的技巧:倾听、提问、记录和分析。
4. 健康评估的结果应用:制定护理计划和护理干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演示健康评估的过程和技巧。
3.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健康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4. 讨论:学生分享练习心得,讨论健康评估的结果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
2. 练习报告: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结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健康评估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幻灯片:制作健康评估的教学幻灯片。
3. 视频:播放健康评估的示范视频。
4. 练习材料:提供健康评估的练习案例和报告模板。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提供具体的健康评估案例,让学生分析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评估。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健康评估的过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评估结果,提出护理计划和建议。
4. 分享经验:邀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护士或医生分享健康评估的实际案例和经验。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护理计划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倾听、提问、记录和分析等技巧进行有效的健康评估。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籍:准备健康评估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学生查阅和复习。
2. 教学幻灯片:制作并准备好健康评估的教学幻灯片,以便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3. 视频材料:收集或制作健康评估的示范视频,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评估过程。
4. 练习案例:准备一些健康评估的练习案例,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练习。
健康评估教案

健康评估教案标题:健康评估教案引言概述:健康评估是评估个体或者群体健康状况的过程,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
设计一个有效的健康评估教案对于提高健康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健康评估教案,包括评估工具、流程、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方面。
一、评估工具1.1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问卷调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疾病史等内容。
1.2 生理指标检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评估身体健康状况。
1.3 心理评估:使用心理问卷或者测试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焦虑、抑郁等方面。
二、评估流程2.1 预约和登记:提前预约评估时间,进行个人信息登记,确保评估的顺利进行。
2.2 评估过程:按照评估工具的要求进行问卷调查和生理指标检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3 结果反馈: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估者,解释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三、数据分析3.1 数据整理:整理评估结果数据,包括问卷调查结果、生理指标数据等,进行分类和归档。
3.2 数据统计: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评估个体或者群体的健康状况。
3.3 数据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健康状况进行解释,提出改进建议和健康管理方案。
四、结果解释4.1 健康评估报告:编制健康评估报告,包括评估结果、数据分析、健康建议等内容,提供给被评估者参考。
4.2 健康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估个体的健康风险,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
4.3 健康管理计划: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建议,匡助被评估者改善健康状况。
五、总结5.1 效果评估:定期对健康评估教案进行效果评估,检查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2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健康评估教案,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效率。
5.3 推广应用:将健康评估教案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促进健康管理的普及和提升。
结语:通过一个完整的健康评估教案,可以匡助个体或者群体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制定有效的健康管理计划,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健康评估》教案

《健康评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健康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健康评估的知识和技能,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状况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健康评估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健康评估的方法: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等。
3. 健康评估的技巧:观察技巧、访谈技巧、问卷设计技巧、体格检查技巧等。
4. 健康评估的实践:个体健康评估、群体健康评估。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示范:展示健康评估的实际操作过程。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健康评估的实际操作练习。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健康评估的实践经验。
四、教学资源1. 教案、PPT课件。
2. 健康评估问卷、体格检查表格。
3. 健康评估实践指导书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练习的情况。
2. 练习报告:学生分组进行健康评估练习的报告。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健康评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健康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健康评估的实践应用。
2. 教学难点:健康评估方法的灵活运用。
健康评估技巧的精准掌握。
针对不同个体和群体进行健康评估的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第5-8课时:健康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第9-12课时:健康评估的实践应用。
第13-16课时:案例分析和讨论。
第17-20课时:健康评估练习和反馈。
第25-28课时:期末考试准备和复习。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进展。
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练习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健康评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健康教育等。
健康评估心理评估 教案

健康评估心理评估教案【教案】健康评估心理评估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介绍健康评估心理评估的基本概念、流程和常用工具,匡助学生了解心理评估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心理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能力,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健康评估心理评估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心理评估的基本流程和常用工具;3. 理解心理评估结果的解读和应用;4. 提高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健康评估心理评估的概念和作用(30分钟)a. 健康评估的定义和目的;b. 心理评估在健康评估中的作用;c. 心理评估的基本原理。
2. 心理评估的基本流程和常用工具(60分钟)a. 心理评估的流程:采集信息、选择工具、进行评估、解读结果;b. 常用心理评估工具的介绍:自评量表、面谈、观察等;c. 案例分析:学生根据给定的案例进行心理评估。
3. 心理评估结果的解读和应用(30分钟)a. 心理评估结果的分类和分析方法;b. 心理评估结果的解读和报告撰写;c. 心理评估结果在健康干预中的应用。
4. 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能力(30分钟)a. 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和技巧;b.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摹拟心理评估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健康评估心理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流程;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匡助学生理解心理评估的具体应用;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经验分享;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摹拟心理评估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含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案例分析;2. 心理评估工具:提供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供学生参考;3. 案例材料:提供不同类型的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心理评估流程和工具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心理评估结果解读和应用的理解能力;3.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摹拟心理评估过程中的表现和技巧运用。
健康评估教案(部分)

第一章健康评估的方法[学习要求]通过本节学习,要求1.掌握问诊的内容、步骤、方法、与技巧,了解问诊的目的。
2.掌握视诊、触论、叩诊、听诊4种基本体格检查的方法。
了解体格检查的目的。
收集健康资料的方法很多,如问诊、体格检查以及查阅病历或有关辅助检查结果等,问诊和体格检查是其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
一、问诊(一)问诊的内容问诊的内容即首次入院健康评估表所要求的病史内容。
问诊时可按问诊内容的顺序进行,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文化程度、医疗费支付形式、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资料收集日期、资料来源及可靠程度等。
若资料来源不是患者本人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年龄应按实践年龄计算。
2.主诉为患者感觉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即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记录主诉用词要简明扼要,如“发热、头痛16小时”、“乏力、纳差5天,尿黄3天”等。
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应尽可能使用患者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诊断性用语,如“糖尿病1年”应记述为“多食、多饮、多尿1年”。
3.现病史现病史以主诉为中心,详细描述患者自患病以来健康问题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的全过程,为病史的主体部分。
可按以下内容和程序询问:(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起病情况包括起病的急缓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发生。
脑栓塞、心绞痛、急性胃肠穿孔多急骤起病;肺结核、肿瘤等则起病缓慢。
不同的疾病,其起病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睡眠时,脑出血则常见于情绪激动时。
患病时间是指从起病到就诊或入院的时间。
(2)主要症状的特点:包括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的程度及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判断病变所在的部位、范围和性质。
(3)病因与诱因:主要指与本次发病有关的病因(外伤、中毒、感染等)和诱因(气候变化、环境改变、情绪、起居饮食失调等)。
(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及有无新症状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健康评估的方法[学习要求]通过本节学习,要求1.掌握问诊的内容、步骤、方法、与技巧,了解问诊的目的。
2.掌握视诊、触论、叩诊、听诊4种基本体格检查的方法。
了解体格检查的目的。
收集健康资料的方法很多,如问诊、体格检查以及查阅病历或有关辅助检查结果等,问诊和体格检查是其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
一、问诊(一)问诊的内容问诊的内容即首次入院健康评估表所要求的病史内容。
问诊时可按问诊内容的顺序进行,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文化程度、医疗费支付形式、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资料收集日期、资料来源及可靠程度等。
若资料来源不是患者本人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年龄应按实践年龄计算。
2.主诉为患者感觉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即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记录主诉用词要简明扼要,如“发热、头痛16小时”、“乏力、纳差5天,尿黄3天”等。
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应尽可能使用患者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诊断性用语,如“糖尿病1年”应记述为“多食、多饮、多尿1年”。
3.现病史现病史以主诉为中心,详细描述患者自患病以来健康问题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的全过程,为病史的主体部分。
可按以下内容和程序询问:(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起病情况包括起病的急缓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发生。
脑栓塞、心绞痛、急性胃肠穿孔多急骤起病;肺结核、肿瘤等则起病缓慢。
不同的疾病,其起病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睡眠时,脑出血则常见于情绪激动时。
患病时间是指从起病到就诊或入院的时间。
(2)主要症状的特点:包括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的程度及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判断病变所在的部位、范围和性质。
(3)病因与诱因:主要指与本次发病有关的病因(外伤、中毒、感染等)和诱因(气候变化、环境改变、情绪、起居饮食失调等)。
(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及有无新症状出现。
(5)伴随症状:指在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对确定病因和判断有否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6)诊治和护理经过:包括曾接受过的诊断措施及结果,已进行治疗、护理者则应问明治疗的方法,所用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和疗效,已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其效果等。
(二)问诊的步骤、方法与技巧问诊的环境须安静、舒适和具有私密性,以缓解患者因环境生疏和对疾病的恐惧而产生的紧张情绪,使其能平静地陈述与其健康状况有关的感受与经历。
问诊开始前,护士应先向患者作自我介绍,说明问诊的目的是采集有关其健康的信息以便提供全面的护理,解释除收集有关其身体、心理的健康资料外,还需要获得有关个人和社会背景的资料,以使护理个体化,并向患者作病史内容保密的承诺。
问诊一般从主诉开始。
提问应先选择一般性易于回答的开放性问题,如“你感到哪儿不舒服?”,然后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
开放性问题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了解其完整背景和关系为目的的。
因此,可使患者陈述的病史更客观、更全面。
之后,护士可针对患者的陈述,采用适当的提问方式追溯首发症状开始的时间,确定疾病发展的顺序,使问诊逐步深入。
为证实或确认患者叙述病史的细节,可用直接提问,如“请告诉我,你腹痛有多久了?”。
或用要求回答“是”或“不是”的更为直接的选择性提问,如“你曾经有过类似的腹痛吗?”。
若患者回答问题不能很好地表达时,护士可提供有多项备选答案的问题,如“你的腹痛是钝痛、锐痛、绞痛、还是烧灼痛?”,让患者从中选择。
当患者回答不确切时,要耐心启发,如要求其“再想一想,能不能再确切些?”等,并给予足够的回答问题的时间。
如果患者的陈述滔滔不绝,离题太远时,可用“你讲的问题我理解,现在请你谈谈当时腹痛的情况好吗?”,客气地将其引导到病史线索上来。
问诊时应避免诱导性提问,如“你的粪便发黑吗?”,“你是在下午发热,对吗?”,以免患者在这种带有倾向性特定答案的问题的引导下随声附和,导致信息错误。
更恰当的提问是“你的粪便是什么颜色?”,“你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热?”。
问诊时还应避免使用有特定含义的医学术语,如“你是否有里急后重?”。
因为即使是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此也难免发生错误的理解,以致病史资料不确切。
对患者应始终持关切的态度,对其的陈述表示理解、认可和同情。
不可采用责怪性语言,如“你为什么吸那么多烟呢?”,以免使患者感到难以回答,并可能产生防御心理。
同时注意非语言的沟通,如与患者保持合适的距离和目光接触、适时的点头和微笑、必要的手势、触摸和沉默等。
以上举措有利于交谈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使问诊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为确保所获病史资料的准确性,在问诊过程中必须对那些含糊不清、存有疑问或矛盾的内容进行核实。
常用的核实方法有:①澄清:要求患者对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如“你说你觉得很压抑,能告诉我你所说的意思吗?”;②复述: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患者所说的内容,如“你的意思是每次咳嗽时都会少量的尿液流出无法控制,是这样吗?”;③反问:以询问的口气重复患者所说的话,但不加入自己的观点,并鼓励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如患者说:“我昨天夜里没有睡好”,护士可以说:“你说你昨天夜里没有睡好?”;④质疑:用于患者所陈述的情况与护士所见不一致,或患者前后所说的情况不一致时,如“你告诉我你的头很痛,你却一直在微笑,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⑤解析:对患者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论,并与其交流,如“你的父母同时死于车祸,你一定觉得非常伤心”,患者可以对你的解析加以确认、否认或提供另外的解释等,如:“我是很伤心,但我从小就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我的感受没有你想像的那么严重”。
问诊结束时,应感谢患者的合作,说明下一步对患者的要求,接下去做什么等。
二、体格检查(一)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1.视诊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的全身或局部状态的检查方法。
视诊可用于全身和许多局部状态的检查。
全身如年龄、性别、发育、营养、面容、表情、体位、步态等;局部如皮肤、粘膜,头面部、颈部、胸廓、腹部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
2.触诊触诊是护士通过手与患者体表局部接触后的感觉或患者的反应发现其身体某部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
由于手以指腹和掌指关节部位的触觉最敏感,触诊时多用这两个部位。
而对于温度的分辨则以手背较为敏感。
触诊的适用范围很广,可遍及全身各部,尤以腹部检查最常用。
(1)触诊方法:因不同目的所需施加的压力轻重不一,可将触诊分为浅部触诊和深部触诊。
1)浅部触诊:将一手轻置于被检查部位,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
主要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的检查。
2)深部触诊:用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步施加压力达深部,用以察觉腹腔脏器大小及腹部包块。
根据检查目的和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①深部滑行触诊法:护士以并拢的2、3、4指尖端逐渐触向腹腔脏器或包块,并在其上作上下左右滑动触摸。
②双手触诊法: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这样可起到固定作用,并可使被检查的脏器或包块更接近体表以利右手触诊。
多用于肝、脾及腹部肿物的触诊。
③深压触诊法:以拇指或并拢的2~3个手指逐渐深压触摸,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部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等。
检查反跳痛,则是在深压的基础上迅速将手抬起,同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加剧或观察面部有否出现痛苦表情。
3.叩诊叩诊是指用手指叩击或手掌拍击被检查部位体表,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听到的震动和音响特点判断所在脏器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
叩诊可用于分辨被检查部位组织或器官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密度,如确定肺下界、心界大小、腹水的有无及量等,在胸、腹部检查方面尤为重要。
(1)叩诊方法:根据叩诊手法与目的的不同,可分为间接和直接叩诊法两种。
1)间接叩诊法;护士以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叩诊部位,其他手指稍抬起,勿与体表接触。
右手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端。
叩击方向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为主,肘关节及肩关节不参与活动,叩击后右手立即抬起。
叩击力量要均匀。
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
一个叩诊部位,每次连续2~3下。
叩诊过程中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移动时应抬起离开皮肤,不可连同皮肤一起移动。
2)直接叩诊法:护士用右手指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的部位,借拍击的反响和指下的振动感来判断病变情况。
主要适用于胸部、腹部面积广泛的病变,如大量水或腹水等。
用拳或叩诊锤直接叩击被检查部位,观察有无疼痛反应也属于直接叩诊。
(2)叩诊音:由于被叩击部位的组织或脏器的密度、弹性、含气量及与体表的距离不同,叩击时产生的音响强弱(振幅)、音调高低(频率)及振动持续时间亦不同。
据此临床上将其为:①清音:是一种音响较强、音调较低、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叩诊音。
为正常肺部的叩诊音。
②浊音:是一种强度较弱,音调较高,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叩诊音。
正常情况下产生于叩击被少量含气的肺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如心脏和肝脏的相对浊音区。
病理情况下见于肺部炎症所致肺组织含气量减少时。
③实音:是一种强度较浊音更弱、音调更高、振动持续时间更短的叩诊音。
正常情况下见于叩击无肺组织覆盖区域的心脏和肝脏。
病理状态下见于大量胸水或肺实变等。
④鼓音:是一种音响较清音更强,音调高,振动持续时间亦较长的叩诊音。
于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脏器时产生。
正常情况下见于左前下胸部的胃泡区和腹部。
病理性情况下见于肺内空洞、气胸和气腹等。
⑤过清音:是一种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叩诊音,音响较清音强、音调更低、持续时间更长。
正常人不出现,临床上主要见于肺气肿。
4.听诊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身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检查方法。
听诊为体格检查的重要手段,在心、肺检查中尤为重要,常用以听取正常与异常呼吸音、心音、杂音及心律失常。
(1)听诊方法:听诊可分为直接听诊和间接听诊两种方法。
直接听诊法听得的体内声音微弱,仅用于某些特殊或紧急情况。
间接听诊法为借用听诊器进行听诊的方法。
由于听诊器对声音有放大作用,听诊效果好。
间接听诊法除可用于心、肺、腹部听诊外,还可听取血管音、关节活动音、骨摩擦音等。
(2)听诊注意事项:1)听诊时环境要安静。
室内温暖,以排除寒冷所致肌束震颤产生的附加音。
2)患者取舒适体位。
3)正确使用听诊器:听诊器由耳件、体件和软管3部分组成。
听诊前应检查听诊器耳件弯曲方向是否正确,软、硬管腔是否通畅。
体件有钟型和膜型两种类型,钟型体件适于听取低调的声音,如二尖瓣狭窄时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使用时应轻置于被检部位的皮肤,但应避免体件与皮肤摩擦产生的附加音;膜型体件适于听取高调声音,如呼吸音、心音、肠鸣音等,使用时应紧贴被检部位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