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煤岩系的特征
5煤与含煤岩系解析

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阶段) 煤化作用(阶段)
第一节 煤的形成
二、成煤作用
成煤的第一节阶段(泥炭化阶段):植物遗体在地 表湖沼或海湾环境中,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 泥炭或腐泥。 成煤的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 1、褐煤的形成(成岩阶段): 2、烟煤的形成(变质作用阶段):
第二节 煤的性质及分类
一、煤岩组成 二、煤的物理性质 三、煤的工艺性质 四、煤的工业分析 五、煤的分类
第二节 煤的性质及分类
一、煤岩组成
1、腐植煤的煤岩成分与宏观煤岩类型
(1)煤岩成分
指肉眼能观察到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 1、镜煤 2、丝炭 3、亮煤 4、暗煤
第二节 煤的性质及分类
一、煤岩组成
a.镜煤:颜色最深、光泽最强,质均匀而脆, 具有贝壳状断口。镜煤的挥发分和含氢量高, 粘结性强,适宜于作炼焦低温干馏,气化,液相对光泽强度和光亮成分的含量。
宏观煤岩 类型
光亮型煤
半亮型煤
光泽
光泽极强 光泽较强
镜煤+亮煤
>80% 80%--50%
半暗型煤
光泽暗淡
50%—20%
暗淡型煤
光泽极暗
<20%
第二节 煤的性质及分类
2、煤显微组分
指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辨认的煤的有机组分。 (1)镜质组:最常见、最主要的组分;氧含 量较高,氢含量中等,碳含量较低等。 (2)壳质组:称稳定组。氢含量和挥发分一 般较高。
b.丝炭:外观像木炭,呈灰黑色,具有明显 的纤维状结构和丝绢光泽,疏松多孔,性脆 易碎。丝炭含氢量低,含碳量高,没有粘结性 丝炭一般不能液化。
第二节 煤的性质及分类
c.亮煤:最常见的煤岩成分,不少煤层 以亮煤为主,甚至全部由亮煤构成。亮 煤可以用作炼焦,气化,低温干馏等的原 料. d.暗煤:光泽暗淡,一般呈灰黑色,致 密,相对密度大,坚硬而具韧性。在煤 层中,可以由暗煤为主形成较厚的分层, 甚至单独成层。暗煤不宜用来炼焦,但 它是低温干馏的良好原料.。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第三节

第五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三节 含煤岩系和煤田
(四)煤层的顶板、底板
1.顶板
(3)基本顶:又称“老顶”。位
于直接顶之上。岩性多为砂岩或石 灰岩,一般厚度较大,强度也大。 基本顶一般采煤后长时期内不易自 行垮塌,只发生缓慢下沉。
第五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三节 含煤岩系和煤田
(四)煤层的顶板、底板
2.底板 底板指位于煤层下方一定距离的
岩层。其岩性多为粉砂岩或砂岩, 厚度较大。
第五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三节 含煤岩系和煤田
(五) 煤系地层的标志层
煤系中常有一些岩层,其岩性比较特殊,容易识 别,层位稳定或分布规律明显,它们与煤层或某些地 质界线间距比较固定,这样的岩层可以用作寻找或对 比煤层的标志层。如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中常以石灰 岩层作为标志。其它作为标志的还有砾岩、成分或颜 色特殊的砂岩、铝土岩等。
于海侵海退使得海相和陆相地层交互出现。
煤系特点:分布广、横向上岩性、岩相变化不大,煤
层层位比较稳定。碎屑沉积物成分单一、分选好、磨圆 度好。煤层厚度不大,但煤层数目较多。标志层石灰岩
层数也较多。煤层含硫量高。
第五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三节 含煤岩系和煤田
第五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三节 含煤岩系和煤田
2、内陆型含煤岩系 也叫陆相含煤岩系,形成离海比较远的
蒙) 聚煤期:晚侏罗,早白垩 分区:大兴安岭西侧、松 辽盆地及阴山构造带以北, 内蒙东、黑龙江、吉林、辽 宁 资源量占全国8%左右。
三个主要聚煤期形成五大聚煤区
第五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三节 含煤岩系和煤田
六、中国的聚煤区
(2)西北聚煤区 聚煤期:早、中侏罗世; 石炭纪 分布:贺兰山-六盘山一 线以西,昆仑山-秦岭一 线以北,新疆、甘肃、青 海、宁夏、内蒙西部。 资源量占全国的33%。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煤是一种沉积成因的可燃有机岩石。
它是由大量有机物质和少量无机物质组成的。
煤不仅是一种主要的能源,而且也是冶金、化学等工业极其重要的原料。
为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煤与含煤岩系的基本知识,如煤的成因、性质、特征及其赋存规律等。
第一节成煤作用虽然人们早已发现了煤是一种可以燃烧的“石头”,但有关煤是由什么物质转变而成的,并不很清楚。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这个问题。
首先在煤层及附近的岩石中,找到了保存良好的植物化石,如在煤层中曾发现了压扁的煤化树干;在煤层底板岩石中有时可见到直立的树根化石。
另外,把煤磨成很薄的透明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煤中保留有大量的植物组织碎片,如木质细胞组织(图5-1)、角质层及孢子花粉等。
所有这些都充分证实了煤是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来的。
由上可知,成煤的原始物质是植物;而植物可分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两大类。
二、成煤的必要条件虽然植物遗体可以转变成煤,但并不是有植物就可以形成煤,形成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不同地质时期,有的时代有煤的形成,而有的时代则没有煤的形成。
即使同一地质时期,有的地区有煤的分布,而有的地区则没有煤的分布。
由此可见,煤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受一定条件控制的,综合起来,煤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植物条件植物是成煤的原始物质,没有植物的生长繁殖,就不可能有煤的形成。
因此,植物的大量繁殖是形成煤的基本条件。
(二)气候条件气候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解,只有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植物才能大量生长繁殖。
同时植物遗体也只有在积水的沼泽等地带,才能免遭完全氧化分解,逐渐堆积起来。
而沼泽的发育也要求潮湿的气候。
因此,温暖、潮湿的气候是形成煤的重要条件。
(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分布面积较广的煤层,必须要有适宜植物广泛分布和大量繁殖、又能使植物遗体得以保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界中,只有沼泽等具备这种条件。
因此,形成煤必须有适于发育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6-含煤沉积体系

2024/8/2
23
湖北早二叠世梁水组煤层形态
2024/8/2
24
A
B A′
A′ A
B
B′
+140 +130 +120 +110 +100 B ′
(a)
辽宁阜新煤盆地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图示
(a)-平面图;(b)、(c)-剖面图 1-泥岩;2-砂岩;3-砾岩;4-巷道;5-煤层底板等高线
(b)
1 3 110 5
后生变化:
指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构造变动、河流 冲蚀等后期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 层厚度的变化。
2024/8/2
22
六、煤层厚度及其变化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特征:“顶平底不平”; 往往在含煤岩系的底部或下部的煤层 煤厚变化极不规则;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突起部位 尖灭变薄,呈现超覆样式;煤层及夹石层的层理与顶板岩层平 行,在底板隆起处可见煤分层及夹石层被隔开而不连续。
(c) 2 4
2024/8/2图 4-3 辽宁阜新煤盆地泥炭
25
六、煤层厚度及其变化
2、地壳不均衡沉降:
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聚煤拗陷基底沉降速度往往不平 衡,这种差异性(同沉积褶皱、同沉积断裂,以及差异小振 荡运动等)可导致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在沉降速度与植 物遗体堆积速度近于一致的地段,形成较厚的煤层;其它地 段煤厚较薄。
2024/8/2
29
六、煤层厚度及其变化
另外,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法和不 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所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低可 采厚度。这个标准在各个国家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国家在不同 时期也可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对煤的需要情况而有所变动。
含煤岩系及变质作用

含煤岩系及变质作用含煤岩系(以下简称煤系),是指一套含有煤层并具有一定成因联系的沉积岩系。
煤系是在一定的地壳运动、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它具有独特的沉积特征,常表现在岩性特征、岩相特征和旋回特征等几个方面。
第一节煤系的特征一、岩性特征煤系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沉积岩的颜色主要呈黑色、灰黑色、灰色和灰绿色。
有时在煤系中也会出现一些杂色的岩石,如带红、紫、灰绿色斑块的泥质岩和粉砂岩等。
煤系中的岩石,主要是各种粒度的碎屑岩和粘土岩,并夹有石灰岩、燧石层等。
碎屑岩中最常见的有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砂岩、粉砂岩以及各种成分的砾岩。
不同沉积条件下形成的碎屑岩,在成分和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是在内陆条件下形成的,砾岩和粗砂岩反映沉积物距剥蚀区较近。
此外,煤系中还有铝土矿、耐火粘土、油页岩、菱铁矿、黄铁矿及火山成因的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等。
组成煤系的沉积岩非水平类型层理比较发育,并且常产有丰富的生物化石,特别是植物化石。
此外,还有黄铁矿和各种碳酸盐结核及泥质、粉砂质等包体。
在煤系形成过程中,若附近有火山喷发时,就会有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的分布;若遭受岩浆侵入还可见到各种岩浆侵入体形成二、沉积相特征(一)沉积相概念沉积相是沉积岩在形成时的一定古地理环境的反映。
它带有沉积时的环境标记。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在颜色、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厚度和生物化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所以,对沉积岩形成的环境的恢复,不仅对了解地质时代的古地理特征和地壳发展历史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矿产预测,特别是指导煤田地质勘探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
沉积相的成因标志,就是指具有一定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岩石和岩层,这些特征和标志能反映古代沉积物形成时的自然地理环境。
它既是环境,又是沉积物的物质表现。
(二)煤系中沉积相的分类及其特征煤系是多种沉积相的组合。
根据其形成的古地理类型,沉积相可分为陆相、过渡相和海相。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及对比探讨

( T h e 1 0 2 G e o l o g i c a l T e a m,G u i z h o u B u r e a u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G e o l o g y a n d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 Z u n y i 5 6 3 0 0 3, C h i n a )
第3 0卷 第 4期 2 0 1 5年 1 2月
d o i : 1 0 . 1 3 5 8 2 / j . c n k i . 1 6 7 4— 5 8 7 6 . 2 0 1 5 . 0 4 . 0 0 7
矿 业 工 程 研 究
Mi n e r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Re s e a r : T h e Q i a n b e i c o a l i f e l d i n G 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m a i n c o a l —p r o d u c i n g a r e a s .T hi s
t h e s u r v e y i n g d a t a a r o u n d t h e c o a l mi n e,a n ly a z e s t h e c o l —b a e a r i n g oc r k s e i r e s i n L o n g t a n g r o u p o f u p p e r p e r mi a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g e o l o g i c l a c h ra a c t e is r t i c s ,g e o p h y s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a n d c o a l s e a m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c o l —b a e a r i n g r o c k s e i r e s ,t h i s p a p e r e s t a b l i s h e s t h e f o u r B1~1 3 4 ma rk l a y e r s .I t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c o n t r a s t i v e me t h o d a n d he t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c o l —b a e a r i n g oc r k s e i r e s i n t h e re a a ,w h i c h i s o f g u i d i n g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f o r t h e mo n o b l o c k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
含煤岩系类型

为何含有砂岩、石 灰岩的顶板多为矿 井充水的重要来源?
含煤岩系的类型
• 含煤岩系是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沉积岩组 合。含煤岩系形成时沉积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含煤 岩系沉积岩的组合特点。 • 根据含煤岩系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含煤岩系分为 两个类型:
近海型含煤岩系
•
近海型含煤岩系又称海陆交替相含煤岩 系。这类煤系形成与近海地区,地形简单、 平坦、广阔,因此容易发生大面积范围的 海侵海退,海侵时形成海相地层,海退时 形成陆相地层。
整体上岩性简单、平面上变化较大、垂向上厚度较大
课堂知识小结
• • • 整体 近海型含煤岩系 单层岩性
岩性多样 简单
•
结构明显 • 含煤岩系类型 岩性简单
旋回
整体上
内陆型含煤岩系 平面上变
化较大
课堂作业
• 1、近海型含煤岩系的特征有哪些? • 2、内陆型含煤岩系的特征有哪些? • 3、请对近海型含煤岩系和内陆型含煤岩系 中煤层的特点进行对比。
内陆型含煤岩系
• 内陆型含煤岩系亦称为陆相含煤岩系。 这类煤系形成与据海较远的地区,往 往是在内陆的一些小盆地中发育而成 的, • 所以,煤系地层中没有海相地层,为 陆相地层。
内陆型含煤岩系
• • • • • • 特点: 1、煤系分布范围小 2、岩性、岩相变化大,标志少,煤层对比困难 3、碎屑物成分复杂,分选差,圆度低、粒度粗 4、煤层层数少,单层厚度大,煤系厚度大 5、煤层结构复杂,夹矸石多
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有何特点?
近海型含煤岩系
• • • • • • • 特点: 1、煤系分布广 2、岩性、岩相稳定,标志层多,煤层易于对比 3、碎屑成分单一、分选性好、圆度高、粒度细 4、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煤系厚度不大 5、煤层结构简单 6、含黄铁矿、硫分高 整体岩性多样、单层岩性简单、旋回结构明显
含煤岩系岩性鉴定标准

含煤层系沉积岩标准鉴定手册岩层的分层鉴定与描述2007年8月20日岩层的分层鉴定与描述第一节岩石的分层1.凡厚度大于0.5米的不同岩层应单独分层。
2.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层、煤层顶底板、有益矿层等,厚度虽小于0.5米,亦应单独分层。
3.厚度大于0.7米的夹矸应单独分层。
4.岩层的倾角变化较大时,须在骤变点注明深度或按倾角变化单独分层。
5.分层时不用“互层”一词。
当两种不同岩石厚度均小于0.5米,且交替出现时,应取其厚者确定岩石基本名称,描述时应在“其他”栏中注明。
第二节岩石的鉴定与描述一、各类岩石的鉴定与描述内容各类岩石的鉴定与具体描述内容,按表2-1各“√“符号所表示,逐项填写。
各类有益矿产达到国家工业品者,均按不同矿种进行鉴定与描述。
二、各项鉴定、描述的具体规定(表2-1种各项,须按下列规定进行鉴定与描述。
)注:1.复色命名法:深浅度+次要色+基本色;2.不准使用实物形容颜色。
2.岩层单层厚注:岩层单层厚系指岩层内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厚度。
3.结构需要说明的是:01~09主要指陆源碎屑岩的结构;10~12主要指火山碎屑岩的结构;13~22主要指机械—生物—化学岩的结构;23~32主要指可燃有机岩的结构。
5.圆度(图2)6.分选性注:百分数系指主要粒级数量所占比例。
7.填隙物质需要说明的是:(1)砾岩(角砾岩)的填隙物质,包括充填物和胶结物。
充填物质指粒径小于2mm (φ=-1)的陆源碎屑物质;胶结物指化学及胶体成因的、起胶结作用的物质。
(2)砂岩填隙物质,包括杂基(粒径<0.03mm ,>5φ)和胶结物。
8.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结构(图3、图4)需要说明的是:(1)胶结类型指胶结物的分布状况及胶结物与碎屑颗粒之间的关系。
(2)胶结物结构主要指胶结物的晶体大小、晶体生长方式及重结晶程度等。
9.结核需要说明的是:(1)结核指成分、结构和颜色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团块状矿物集合体。
(2)手标本中结核含量小于5%为少量,大于5%为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煤岩系的特征伍勇勇摘要:含煤岩系是一套含有煤层并具有一定成因联系的沉积岩系,亦称含煤构造、含煤地层、煤系等。
含煤岩系是在一定古构造、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煤层、岩性、沉积岩、旋回构造等特征。
关键字:含煤岩系含煤岩系的特征煤层特征含煤岩系岩性沉积相旋回构造一、煤层的特征煤层是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来的可燃有机沉积岩层。
煤层的层数、厚度、结构、赋存状态及其变化,是确定煤田开发规划的重要依据。
因此,研究煤层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1.煤层的形成煤是植物遗体经成煤作用转变而来。
成煤植物在泥炭沼泽中生长、繁殖、死亡乃至遗体的堆积、埋葬,直到形成泥炭层的整个过程中,都与沼泽水位的相对升降有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变现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沼泽水位上升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即过渡补偿。
此时,沼泽供水越来越困难,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而且还会使已堆积的泥炭层因暴露而遭到剥蚀,因此很难形成厚煤层。
(二)沼泽水位上升速度大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即补偿不足。
这种情况下,沼泽覆水不断加深,植物也将难于生存。
泥炭堆积作用暂停,呆滞于泥、砂等沉积物,形成煤层顶板或夹矸(三)沼泽水位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基本一致,即均衡补偿。
这时植物生长、繁殖,泥炭堆积作用得以持续进行,可形成厚煤层和特厚煤层自然界中沼泽水面上升速度和植物遗体堆积速度之间的平衡是由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由于泥炭层堆积的整个过程中,往往是上述三种情况反复交替,因而形成的煤层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和结构。
2.煤层的结构(1)煤层的结构根据煤层中有无其它岩石夹层的存在,可分为简单结构煤层和复杂结构煤层两种。
前者不含夹石,而后者则含层数不等、厚薄不一的夹石层。
夹石层的多少及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聚煤期古构造和古地理条件。
一般来说,聚煤期沉积环境比较稳定时,煤层中的夹矸层数少,厚度小且稳定,多为薄层状;当聚煤期沉积环境不稳定时,煤层中的夹矸层数多,形态多样,且常不稳定。
一般夹矸可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一些薄而分布稳定的夹矸常是煤层对比的良好标志。
3.煤层的结核、包体和化石煤层中常含有各种结核、包体和化石。
其中,结核是一种以无机质为主的团块,形态多呈串珠状、瘤状、豆状及鲕状,多为同心球状结构,结核中心常为泥质或粉砂质,有时则发现有植物残骸。
其成分有黄铁矿质、白铁矿质、方解石质,以及菱铁矿质及硅质等。
结核常按一定层位有规律地断续分布在煤层中。
一般认为,不同成分的结核能反映不同的泥炭沼泽水介质条件。
4.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垂直距离。
总的来说分为两类: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是指在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形成之前,由于泥炭层受到某些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沉积环境及古地形对煤厚的影响2)沼泽基底部均衡沉降对煤厚的影响3)同生冲蚀对煤厚的影响(二)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是指泥炭层被顶板沉积物覆盖以后或含煤建造形成之后,遭到各种地质作用而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
1)河流的后生冲蚀对煤厚的影响2)构造变动对煤厚的影响3)岩浆侵入对煤厚的影响4)岩溶陷落柱对煤厚的影响5.煤的风化及煤层的风氧化带煤系形成以后,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发生形变,并受到各种地表营力的冲刷剥蚀。
出露于地表或埋藏在地表浅处的煤,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华,使其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质发生一系列变化,降低甚至完全丧失了工业价值。
煤层风化带和氧化带的划分,一般习惯吧接近地表浅处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变化的地带,称风化带;把较深处煤的物理性质变化不大而化学工艺性质变化了的地带,称次风化带。
风化带及次风化带合成氧化带。
二、含煤岩系岩性、岩相、旋回构造特征1.岩性特征含煤岩系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岩石的颜色一般较深,多呈灰黑、灰、灰绿等。
个别情况下可出现带紫、绿斑的杂色。
含煤岩系主要由砾岩、砂岩、泥岩等陆源碎屑岩和煤层组成,灰岩也比较常见。
碎屑岩的结构、矿物成分能反映陆源区的母岩特征,构造条件和沉积环境。
例如。
长石砂岩表明在母岩主要是富含长石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同时是在构造运动比较强烈且地形高差起伏较大的条件下快速堆积的产物;砾岩和粗砂岩,反映了沉积区里剥蚀区较近;灰岩则是近海岸条件形成的煤系的主要成分。
2.沉积相特征沉积相是古代沉积环境的物质体现。
任何一套煤系,都是多种沉积相的组合。
研究表明,煤系中最常见的沉积相主要有山糜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三角洲相、滨海相和浅海相等3.旋回结构特征旋回结构是含煤岩系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它是指在煤系的垂直剖面上,一套有共生关系的岩性或沉积相的规律性组合和反复交替现象。
前者称岩性旋回,后者称沉积相旋回。
煤系的旋回结构特征,反映了含煤建造在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古地理、古气候等控制因素的周期性变化。
不同古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旋回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现分述如下:(一)内陆型含煤岩系的旋回构造1)河流型旋回河流型旋回的特点:旋回常由河床相或山麓相开始,向上逐渐过渡为河漫相、湖泊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
底部较厚的冲积层常具有多阶性,每阶下部是粒度最粗的砂岩、砂砾岩或砾岩覆盖在下伏的冲刷面上;其上为具有大型交错层理的河床相砂岩,继之层理倾角逐渐变化并转为小型交错层理;再往上则交错层理消失,代之于波状层理或水平层理。
与此同时,沉积物粒度也逐渐变细,最后旋回顶部通常以静水沉积而告终。
2)湖泊型旋回湖泊型旋回一般以湖滨三角洲或河流等冲积相的较粗粒沉积开始,向上为滨湖相、浅湖相或沼泽相,最后以深湖相油页岩或泥灰岩结束。
它反映了湖盆收缩与扩张的全过程:湖面先是下降,接受由河流带来的陆源碎屑沉积,在湖滨及湖滨三角洲平原发育沼泽或泥炭沼泽沉积;随后湖面上升,湖水逐渐变深,继而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
这是一个完整的湖泊型旋回。
但由于湖泊各亚环境组成的复杂性,使湖泊型旋回相变化较大,不同地方旋回相组合可能不一样。
(二)近海型含煤岩系的旋回构造1)滨海型旋回2)三角洲型旋回(三)旋回的划分与命名内陆型旋回的划分通常是以侵蚀面或以河床相作为旋回起点。
一般近海型旋回的划分是以海退相开始作为起点,煤层位于旋回的中部。
关于旋回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根据旋回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命名,如陆相旋回、滨海相旋回等;第二种是根据旋回的起止相命名,如冲积相—湖湘旋回,泻湖相—浅海相旋回等;第三种是根据旋回的完整程度,可命名为完整旋回和不完整旋回;第四种是根据含煤与否,命名为含煤旋回和不含煤旋回。
三、含煤岩系古地理类型含煤岩系古地理是指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持续存在的总的沉积环境或地貌景观。
含煤岩系古地理类型至少包括:聚煤盆地距侵蚀区的远近、侵蚀区的地形地貌特点、聚煤盆地距海岸线的远近、聚煤盆地本身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聚煤盆地中的水动力条件、介质化学特性、生物群落等。
含煤岩系古地理类型就是指依据煤系形成时的地貌景观而进行的含煤岩系分类。
不同古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含煤岩系在岩性、相、旋回结构及含煤系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特点,而相同或类似古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古地理含煤岩系则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和基本类似的含煤性变化规律。
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在分析国外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时代、各地区含煤岩系的具体特点将含煤岩系古地理类型划分为三大类八大类型。
1.浅海型在含岩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盆地基本处于浅海环境。
岩性以灰岩为主。
也可有泥岩;沉积相主要为浅海相;富含海相动物化石;煤层一般较薄但较稳定,含硫量高;含煤岩系旋回结构清楚,煤岩层易于对比。
2.近海型近海型一般是指海岸附近的广阔沉积区,这里地形比较平坦、简单,受海水进退影响很大。
形成的煤系分布广,岩性、相比较稳定;碎屑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旋回结构清楚;煤、岩层易于对比;含煤性一般较好,但煤层的厚度与海水进退频繁程度有关,过于频繁形成许多薄煤层,反之则可有较厚煤层形成,根据煤系形成时所处环境的不同,又可划分出如下类型:(一)滨海平原型滨海平原型是指处于岸线附近地形低洼平坦而开阔的广大地区。
远离剥蚀区,受海水进退影响较大。
(二)滨海冲击平原型含煤建造的形成环境距海岸线比较近,并有晚年期河流发育,因而冲积平原广泛发育,海面抬升时仍可被海水短期淹没。
(三)滨海三角洲型滨海三角洲型主要是指滨海海岸线附近、陆海之间,河流入海处形成三角洲的一种特殊环境。
这里虽然离剥蚀区较远,但沉积速率比较高,因而煤系大多是在海退情况下形成的。
(四)滨海山前(山间)平原型聚煤盆地距侵蚀区与海均较近,沉积区与剥蚀区高差显著,地形复杂。
岩性复杂,以中、粗粒碎屑岩为主,煤系底部常有砾岩层,分选、磨圆度差,自下而上粒度变细,泥岩比例增加;沉积相组合也较复杂,陆相、过渡相和海相均有,一般煤系下部以陆相为主,而上部则以过渡相和海相为主;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大,;但旋回结构仍较清楚;煤层层数比较多,并有较厚煤层出现,但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时代由老到新,本类型聚煤盆地常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所以超覆现象常见。
3.内陆型内陆型是指远离海洋的大陆区和山间区,由于侵蚀区就近分布,煤盆地本身地形也较复杂,各种局部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所形成的含煤岩系的岩性、沉积相及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碎屑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比较低;旋回结构欠清晰;煤、岩层对比比较困难;含煤性一般较差,有些较好,分布范围小;煤层以中厚层为主,可有巨厚煤层,但结构复杂且稳定性差。
根据煤系形成时的环境特点,又可划分如下类型:(一)内陆盆地性聚煤盆地四周为低山、丘陵所围绕,中年期河流比较发育,盆地中部最低处有持续发育的湖泊,在河流也有一些湖泊、沼泽分布。
岩性以粗、中粗砂岩为主,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碎屑粒度逐渐变细,砂岩比例减少,泥岩比例显著增高;沉积相的分布有分带现象;盆地边缘以冲积相为主;旋回结构不清楚、岩性、相横向变化大;煤层形成于滨湖平原上或盆缘的冲积-湖沼相带内,向盆地中心含煤性变差,并逐渐过渡为油页岩及湖相生油层,煤层层数较多,但一般为薄煤层,有时在边缘可出现厚煤层,且稳定性较差。
(二)山间盆地性聚煤盆地为群山所环抱,侵蚀区地形切割较强烈,沉积区与侵蚀区高差较大,盆地中部有较稳定的湖盆。
岩性、沉积相分带较明显,从盆地边缘到中心依次出现;旋回结构一般不清晰;岩性、相横向变化大;煤层层数不多,但厚度较大,结构复杂且很不稳定(三)山间谷地型聚煤盆地为群山所环抱,侵蚀区距沉积区较近,且高差较大,盆地中部有比较稳定的山间河流发育。
盆缘主要为山麓相的砾岩、砂砾岩堆积,而盆地中央则主要为呈带状延伸的河流相砂岩沉积;随着地形高差的减小,冲积扇前缘、河漫滩等地带逐渐沼泽化。
本类型含煤岩系旋回结构复杂,旋回数目多且不完整;冲刷面发育;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大;煤层层数、厚度也变化大,因而含煤性在同一盆地中各地差别较大,局部可形成一些富煤带,通常富煤带的宽度与冲积扇带和河流砂岩带的宽度呈互为消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