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的目的。
他首先讨论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等方面。
其次,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人能力,还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了道德、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
其次,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教育就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这些方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怀特海《教育的⽬的》读书笔记☆ [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中译著.教育的⽬的[M].上海:⽂匯出版社.2012年版茅于轼在该书的序⾔中说道:“思考教育的⽬的,事关我们下⼀代的成功与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
这绝不是⼩事。
”“这本由⼀个英国⼈怀特海写的书,讨论教育的⽬的。
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写的。
书中讨论当然问题对中国⼈⾮常有针对性。
”“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于千万公⾥之外的中国。
可见世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当成⼯具来培养,要把⼈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才。
⼈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种⼯具⽽已。
”怀特海在前⾔中说道:“学⽣是有⾎有⾁的⼈,教育的⽬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我发展之路。
”“⽼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断然反对灌输⽣硬的知识,反对没有⽕花的使⼈呆滞的思想”。
1⽂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类情感的感受。
1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化毫⽆帮助。
如果⼀个⼈仅仅是见多识⼴,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是最⽆⽤且⽆趣的。
1⾃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发展。
2怀特海反对训练⼉童思维活动时被“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所束缚,即“那些仅仅被⼤脑所接受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融会贯通的知识”。
因为,“就教育⽽⾔,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每⼀次对⼈类社会进步举⾜轻重的知识⾰命,都是⼀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种反抗。
但是,由于对⼈类⼼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重新⽤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们的眼睛。
”3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如果要教,就⼀定要教得透彻。
3教授⼤量的科⽬,却只是蜻蜓点⽔地教授⼀点⽪⽑,只会造成⼀些毫不相⼲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花。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3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3篇《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
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
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
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
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
阅读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让我对现代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让我对现代教育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怀特海在书中提出了“两条教育的戒律”,即“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
这两条戒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
它反对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
这种思想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怀特海的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应试技能的训练。
此外,怀特海还反对灌输式教学,呼吁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
因此,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书中,怀特海还强调了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和消除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中心应该是生活的一切方面,而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
这一思想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与罗素合著《数学原理》,哲学代表作《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他主张教育应当充满活力、反对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
一教育的目的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且令人讨厌的人。
而教育的意义一定不是教授人们仅仅掌握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而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
怀特海主张的教育方法是:根除各科目之间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但是,所有的学校都被牢牢的束缚着,他们不得不训练学生去应付小范围限制性的考试,否则,学校便无法生存。
学校所有的课程设计都是根据本校的需求和教师的状况而设计,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设计。
教育的本质在于它虔诚的宗教性:它淳淳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责任来自于我们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潜在控制。
当所学知识能够改变一件事情的结局时,愚昧无知便成为罪恶。
二教育的节奏幼儿时期的教育任务并不应该按照科目的难易程度来划分,而是应该根据必要优先原则,例如幼儿最先掌握的是吃饭、语言,当幼儿具备阅读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读《荷马史诗》、《哈姆雷特》。
生命的本质是轮回,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因此学习也是有规律和节奏的,怀特海用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来描述这一过程。
传统教育的弊病在于对单一无明显特征的科目给予了无节奏的专注,教育者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节奏给予恰到好处的激励,鼓励学生按照学习规律不断的探索、应用。
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在我看来也可以用以下几个词去概括,概念-规律-应用-概念-规律-应用,不断的重复。
三自由与纪律的节奏理想的消失可悲的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今天的大学,我们卑微的目的是教授各个科目琐碎的知识。
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

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今天的内容是关于“自由和训练的节奏”,与前一章教育的节奏是相关的,更针对教育工作者。
作者提出了智慧的概念,“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处理,知识的选择,运用知识提升我们的直觉经验。
”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获得智慧的两个要素是自由与训练,两者的节奏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
怀特海把自由看得极为重要,“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正确方式。
“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
”“孩子是被送到望远镜前来观察星星的。
”甚至在说到训练时怀特海再次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受自由才能获得”。
最初的训练则是在适当的时期,适当地指出重要的事实、简化的概念等等。
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少少的训练指点大大的自由。
在后期的精确阶段的训练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度(自由与训练的平衡),训练要指向综合运用阶段,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再进入下一个浪漫阶段的自由,最终获得智慧。
“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地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这时知识的细节融汇到下意识的习惯中”。
再摘录几句我喜欢的话,“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
“每个个体都体现了一种生存的探险,生活中的艺术就是引导这种探险。
”“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展是有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
”附录:昨晚的作业“关于孩子教育三阶段的运用例子”下面说的都是智力方面的想法和做法,安全、道德、规则、心理、习惯还是需要关注的,不能听之任之的。
智力方面基本采取的是放养的态度。
孩子在大学学了某个专家的心理课,说父母在智力方面除了给点基因,无他。
我虽然心底赞同,可做爸妈的总想有点成就感,搜罗出一些过往说明自己还是有点用的。
教育的三个阶段其实真的是很交杂,比较明显的有三个点吧,三岁以前,小学和中学。
教师读书笔记的内容(通用8篇)

教师读书笔记的内容(通用8篇)教师读书笔记的内容篇1《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是英国哲学家沛西·能写的一本书,这本书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个人能力和价值观,以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和有技能的人。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他认为,知识可以通过教学来传授,但个人能力和价值观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来发展。
他还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
作者还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应用。
他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使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成为有技能的人。
他还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
总的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一本很好的书,它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我认为,这种教育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个人能力和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知识和有技能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的内容篇2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漫谈一、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学习、教育干预和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是教育专业的基础,对于教师理解和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至关重要。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主要有四个主要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强化,认知主义强调内部过程,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合作和互动。
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三、教育干预教育干预是指影响学习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
有几种不同的教育干预策略,包括讲解、探索、合作、问题解决和案例研究等。
了解这些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变化。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 —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
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说的多好啊!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多年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教授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
企图通过一种虚幻的方法做出高明的概括,学习上绝无此种捷径。
我们知道有一句谚语“见树不见林”,这正是我要强调的一点。
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
”在“教育的目的”一章中,怀特海老师提到了这段话,从我个人自己的理解,我想可以概括两点,一是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二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
首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慢的艺术,更是一种运用精雕细刻、行中有为、潜移静化的慢工活。
李希贵校长曾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切不可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把美好蓝图当成指日可待的现实。
教育需要时间,教育改革需要耐心。
面对教育理想与宏伟蓝图,我们要学会“慢”下来。
这里所说的“慢”,并非不进取、不作为,而是指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办教育。
所以我们要明白教育是服务人的一生的,功利的教学都是短视的,是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
特别是我们在做教学研究时,也要把研究当成是一种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
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用心做好教育。
其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宿珍
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
(《教育的目的》第7页)
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是可变的因素?怀特海在前一段
说的很清楚: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在教学关系中,师生的关系最为微妙,教师的能动作用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自然成为这些可变因素的调整者。
依次展开,教师首先要致力于自我的修炼,教育水平的提高。
我始终相信所谓的“天赋”,更多的靠的是内在的修习,外在的追求。
任何行业多少需要一点天赋的,教师的行业也不例外。
我看到很多优秀的教师对待教育问题有读到的见解,往往是他们面对问题的兴奋感不同。
而获取这样的幸福感便是天赋。
其次是对学生智力类型的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模式或者学习方式应与自身的智力类型相结合。
如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加强,那么画脑图的方式利于他的学习;有的学生语言思维很强,复述应该成为他的主要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是听力为主的记忆方式,那上课强迫他记笔记就是在损害他的记忆等等。
因材施教的原理也即
在于学生智力类型的不同。
接着,教师应该着力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期望,实际是学生对当下生活的希望。
这种希望需要建立在自信、自尊、自我认同的基础上。
也即学生需要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并得到认同,加强内在的这部分,使他能更好的成为自己。
这样线索就清晰了,教师首先要自我修炼,内心强大,然后对学生的智力类型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而非判断,因为任何智力类型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正确的评价便是一种真正的接纳),引导学生的自我期待,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他发展的环境。
剩下的,恐怕就只有陪伴与等待了,因为具体的事情,还得学生自己完成。
不到万不得已,教师都不应“替代”他们完成,须知,替代完成就是替代成长。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彩多姿的生活。
(第9页)
什么是“树木”?即是学生当下学习的知识或者是技能。
什么是“树林”,即是学生已经开始的生活本身。
换言之,就是用学习当下的东西来认识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两句话中蕴含的东西非常的丰富。
首先,树木不等于树林,树木是组成树林的必须的单位,但树林绝非树木的简单堆积。
树木与树木之间有关系,感受到这样的关系,树木与树木之间才能形成树林。
这一逻辑用“解释学循环学”阐释最为精妙,在此不再赘述。
怎么才能达到呢?首先不能将知识割裂。
但我们太喜欢割裂生活了,非要把整体性的东西分成若干具有边界的东西,变得语文是语文,数学是数学,化学是化学······其实它们都是生活的部分。
教师的任务不是分裂他们,合适将他们在生活中整合起来。
我非常喜欢一套丛书,院士写给中小学生的系列。
明显地可以感知到院士们在努力将各个学科整合,还原他们本来的面目。
如给小学生写的趣味的数学,作者就将数学写入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中。
数学的美、语言的美、故事的美都编织起来,成为综合体。
也鲜有老师做这样的安排,比如历史课程学习到盛唐时,语文科就应该加以配合唐诗的鉴赏,政治教师加以封建社会的政治体系,地里老师配以当时中国的地理地貌······也即一个整体的,合的,而非人为的割裂开。
现代学校虽然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增加了数量,但在质量上不见得比古人高明了多少。
分割的东西,同时也舍掉了宝贵的创造力与实践里。
师生都被大量的“呆滞的思想”,破碎的知识所泯灭。
呜呼,多么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