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纲: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知识提纲

【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知识提纲

第四课宋明理学前课问题总结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自主学习: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志存高远的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开创:;集大成者:)1、内容:①认为“_____”是是世界的本原。

体现在社会上是_____________,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

③、存天理,灭人欲2、历史地位:____________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①、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通过“_______________”以求理的方法,即通过以求理。

2、王阳明③、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三、宋明理学的评价:1、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产生了___________影响2、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_________作用。

【合作探究】读史探究:材料一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授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及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之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无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大学章句》材料三“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页,共29页。
第八页,共29页。
心学与理学的不同 易混易错分析:心学与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流派即主观唯心 和客观唯心。 辨析: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 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 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 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dàodé)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 义。 从道德(dàodé)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 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 而为善。
第五页,共29页。
[备选题]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gēnyuán)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第六页,共29页。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 的价值标准,而万物(wànwù)本原在于自己的心。
第十四页,共29页。
【运用提升】《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 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 时儒学的主张是( )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yòng xīn)去体会理的存在 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
第十五页,共29页。
5.(2009·广东理基)孔子、孟子(mèng zǐ)、程颐、朱熹、
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第二十六页,共29页。
【解析】孔子、孟子(mèng z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 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儒学的挑战与新发展⑴挑战:①社会动荡: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②道教: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③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⑵新发展:①内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传播范围: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③影响: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⑴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⑵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二、程朱理学1、背景:⑴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峻挑战表现: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挑战。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③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先声。

⑵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⑶宋代“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北宋相对宽松文化政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程朱理学——理学形成与繁荣:⑴理学概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⑵理学代表及主张:3、程朱理学的影响⑴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⑶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4、理学的特点:⑴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⑵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三、陆王心学——理学新阶段:1、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作用:(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3)注重气节、道德; (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6)凸显人性的庄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二、程朱理学1、理学(1)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兴起的社会条件: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

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

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新人教必修PPT学习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新人教必修PPT学习教案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第9页/共38页
二、陆 王 心 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第10页/共3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新人教必修
会计学
1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目标:掌握宋明理学代表人物 “二程”、朱熹、王阳明,陆 九源的基本思想主张,认识宋 明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 时期,儒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1页/共38页
三教合一
道家神仙 白马寺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残 忍 的 童 年
第20页/共38页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第21页/共38页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陆王心学本原: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
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 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本质:
本质:
“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
“致良知”、本心是良
宙”

穷理:
良知就是理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穷理: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那么人欲亡,人欲胜那么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 存天理〞。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精析] 此题考察宋代理学。题干中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 就是“仁〞,故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答案选A项。
考向 此题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仁〞生天地 阴阳。
预测 宋明理学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三教合一〞“程 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主要从三教相互吸纳、 糅合的角度考察,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宋明理学〞一是侧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的 考察,二是侧重考察理学对中华民族人格品德的塑造作用的 考察。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 明理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知识
观,挽救衰退
的城邦制。
4、中外思想家在人的价值(人与万物自然界)问题上的比较: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老子
万物的本原是“道”,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 欲,社会动荡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 ”
庄子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讲练:宋明理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讲练:宋明理学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宋明理学一、基础知识1.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1)儒学正统的危机a.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对儒学造成冲击。

b.唐朝统治者奉行①________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3)隋唐以来雕版印刷的发明、书院的兴起。

2.主要流派与思想3.地位(1)程朱理学成为⑥_____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⑦______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自测题1.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

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

虽日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2.《朱子语类》载朱熹弟子陈淳的话说:“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始虽有欣然慕,而亦有愕然疑,哗然毁者,越半年后,人心方肃然以定。

”材料肯定了朱熹在漳州()A.强化伦理纲常B.整肃社会治安C.变革社会习俗D.倡导重学风尚3.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政府治国严谨B.世风每况愈下C.儒学地位衰落D.理学摧残人性4.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A.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B.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D.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5.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挑战:1社会动荡: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2道教: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3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
⑵新发展:1内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2传播范围: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
3影响: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
⑴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⑵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⑴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先声。

⑵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⑶宋代“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北宋相对宽松文化政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程朱理学——理学形成与繁荣:
⑴理学概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⑵理学代表及主张:
3、程朱理学的影响
⑴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⑶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4、理学的特点:
⑴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⑵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三、陆王心学——理学新阶段:
四、历史影响
1、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作用:(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3)注重气节、道德;(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6)凸显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