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分解及核苷酸的代谢
核酸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R-5'-P
R-5'-P
5-氨基咪唑-4-羧酸 核苷酸(CAIR)
5-氨基咪唑核苷酸 (AIR)
甲酰甘氨咪核苷酸 (FGAM)
O
C
HO
C
C H2N
N Asp
H2O
ATP
CH
N
合成酶
R-5'-PFra bibliotekCOOH OC
HC N C H
CH2
C
H2N COOH
延胡索酸 N
CH
N
裂解酶
R-5'-P
O
C
H2N
C
C H2N
二、嘌呤核苷酸的降解
AMP
GMP
嘌呤核苷酸的结构
AMP GMP
H(I) 黄嘌呤氧化酶
(次黄嘌呤)
X
G
(黄嘌呤)
黄嘌呤 氧化酶
嘌呤碱的最终 代谢产物
腺嘌呤脱氨酶含量极少 腺苷脱氨酶和腺苷酸脱氨酶活性较高
腺嘌呤脱氨基主要在 核苷和核苷酸水平
鸟嘌呤脱氨酶分布广
鸟嘌呤脱氨基主要 在碱基水平
嘌呤类在核苷酸、核苷和碱基三个水平上的降解
1. 从头合成途径
(1)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2ATP 2ADP+Pi
Gln + HCO3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Ⅱ
(CPS-Ⅱ )
H2N C OPO3H2 + Glu
O
氨甲酰磷酸
CO2 + NH3 + H2O
2ATP N-乙酰谷氨酸
2ADP+Pi
氨基甲酰磷酸
Pi
线粒体
鸟氨酸
瓜氨酸
鸟氨酸循环
鸟氨酸
尿素
生物化学核酸与核苷酸代谢

生物化学核酸与核苷酸代谢核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它在细胞中起着重要的功能。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元,包括核苷和磷酸。
在生物体内,核酸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途径参与了许多重要生物过程,如DNA和RNA的合成、信息传递和遗传改变等。
本文将对核酸与核苷酸的代谢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核酸的合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即碱基合成功能的合成和核苷酸合成功能的合成。
在碱基合成功能的合成中,脱氨核苷酸(dNTP)被氨基酸转氨酶催化生成脱氨核苷酸(dNDP)和谷氨酸。
在核苷酸合成过程中,核苷酸被核苷酸合成酶催化,通过与降解核酸的反应途径相反的途径将核苷酸合成为核苷酸骨架。
核苷酸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
在细胞质中生成的核苷酸会通过细胞核膜进行运输,然后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
核苷酸的合成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酶和辅酶的参与。
核苷酸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核苷酸的降解、拆分和再利用。
核苷酸降解主要通过核苷酸酶催化,将核苷酸分解成核苷和磷酸。
然后,核苷被腺苷脱氨酶催化,去除氨基团形成脱氨核苷。
最后,脱氨核苷被核苷酸酶催化,分解成基础核糖和异黄嘌呤酸。
核苷酸代谢的拆分过程可以产生能量和分子间的信号分子。
其中,核苷酸降解产生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许多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核苷酸的再利用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
在这个过程中,核苷酸通过多个酶和辅酶的催化作用,被合成为新的核苷酸。
这个过程称为核苷酸逆转录。
核酸和核苷酸代谢的异常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例如,核酸代谢疾病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表现为尿中有大量的核苷、核糖和核苷酸。
遗传性疾病X染色体连锁性核苷酸酶缺乏症是由于核苷酸酶缺乏引起的,会导致血清脱氨核苷水平升高。
碱基合成功能的异常或缺陷也会引发一些疾病,如DNA合成的紊乱可能导致DNA复制错误和突变。
总之,核酸和核苷酸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包括DNA和RNA的合成、遗传修复、能量和信号传导等重要过程。
核酸与核苷酸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酶和辅酶的参与。
核酸的降解及核苷酸的代谢概述核酸是一种高分

3、合成特点: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并不是先单独合成嘌呤环,再与磷酸和核
糖结合成嘌呤核苷酸,而是合成开始就从5— —R起沿着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经过11步酶促反应,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再转变为其它的嘌呤核苷
酸,因此称之为“从头合成途径”。
4、IMP的合成:从5——R→→→IMP十一步反应中,催化第一步反应的 酶是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第二步反应由磷酸核糖转酰胺酶(氨基转移酶)催化 这二个酶均是可调节酶
①排尿酸药物,如水杨酸、辛可劳、丙磺舒等。可降低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 收, 增加尿酸排出。
(2) 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 其结构与次黄嘌呤很相似,可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以减少尿酸的产生, 故可治疗痛风症(一种继发性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症,由于尿酸在体内积累所至
)二。 2、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做实验,证明生物体内合成嘌呤环的前体有:
第一节
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中所含的核酸和蛋白质结合,故消化过程开始之前,核酸先在胃酸 作用下与蛋白质分开:食物中核蛋白 H+ 蛋白质、核酸(DNA、RNA)
一、消化:
(一)部位:小肠
RNA酶:水解核糖核酸
胰液—核酸酶
DNA酶:水解脱氧核糖核酸
(二)参与消化的酶:
多核苷酸酶:
小肠液—
(三)消化过程:
核苷酸酶:
可能是因为体内如脾、脑、骨髓等重要组织器官不能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而主要通过补 救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
(三)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的调节:
二个长负反馈: GDP
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
ADP
GMP、GTP 二个短负反馈: GMP
AMP
磷酸核糖氨基转移酶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酶 腺苷琥珀酸合成酶
第16章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酸代谢与核苷酸代谢密切相 关。这是一类在代谢上极为重要的物质,它们几乎参与细胞的所有 生化过程。
核酸降解产生核苷酸,核苷酸还能进一步分解。在生物体内, 核苷酸可由其他化合物所合成。某些辅酶的合成与核苷酸代谢亦有 关。
核苷酸的作用: (1)核苷酸是核酸生物合成的前体。 (2)核苷酸衍生物是许多生物合成的活性中间物。例如,UDP- 葡萄糖和CDP-二脂酰甘油分别是糖原和磷酸甘油酯合成的中间 物。 (3)ATP是生物能量代谢中通用的高能化合物。 (4)腺苷酸是三种重要辅酶(烟酰胺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 酸和辅酶A)的组分。 (5)某些核苷酸是代谢的调节物质。如cAMP和cGMP是许多种激 素引起生理效应的中间介质。
(四)由嘌呤碱和核苷合成核苷酸 生物体内除能以简单前体物质“从头合成”核苷酸外,尚能由预 先形成的碱基和核苷合成核苷酸,这是对核苷酸代谢的一种“补救” 作用,以便更经济地利用已有的成分。 前已提到,核苷磷酸化酶所催化的转核糖基反应是可逆的。在特 异的核苷磷酸化酶作用下,各种碱基可与1—磷酸核糖反应生成核苷:
二、核苷酸的降解
核苷酸水解下磷酸即成为核苷。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磷的磷酸单酯酶对一切核苷酸都能作用,无论磷酸基在 核苷的2’、3’或5’位置上都可被水解下来。某些特异性强的磷酸单酯 酶只能水解3’—核苷酸或5’—核苷酸,则分别称为3’—核苷酸酶或 5’—核苷酸酶。
(二)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第三节 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生物体内尚有多种核苷酸衍生物作为辅酶而起作用。其中重要 的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素 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及辅酶A。这几种辅酶核苷酸可在体 内自由存在。现将其生物合成途径分别叙述如下: 一、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
生物化学_09 核酸降解和核苷酸的代谢

IMP转变为GMP和 转变为GMP (3)IMP转变为GMP和AMP
2、 补救途径
(利用已有的碱基和核苷合成核苷酸) (1) 磷酸核糖转移酶途径(重要途径)
核苷磷酸化酶
嘌呤核苷 + 磷酸 腺嘌呤 + 5-PRPP
次黄嘌呤(鸟嘌呤) 磷酸核糖转移酶
嘌呤碱 + 戊糖-1-磷酸 AMP + PPi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基因组DNA 基因组 不被切割
限制—修饰的酶学假说 限制 修饰的酶学假说 1968年,Meselson 和Yuan发现了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年 发现了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发现了 1970年,Smith和Wilcox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纯化了 年 和 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纯化了 第一个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第一个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 II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二氢乳清酸酶
乳清苷酸焦磷酸化酶/Mg2+ 二氢乳清酸脱氢酶
乳清苷酸脱羧酶
(3) 胞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尿嘧啶核苷三磷酸可直接与NH3(细菌)或Gln(动物) 细菌) 尿嘧啶核苷三磷酸可直接与 (动物) 反应,生成胞嘧啶核苷三磷酸。 反应,生成胞嘧啶核苷三磷酸。
二、脱氧核糖核酸酶
只能水解DNA磷酸二酯键的酶。 只能水解DNA磷酸二酯键的酶。 DNA磷酸二酯键的酶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 可切割双链和单链DNA 降解产物为3 DNA, 可切割双链和单链 DNA, 降解产物为 3’ - 磷酸 为末端的寡核苷酸。 为末端的寡核苷酸。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细菌产生的、能识别并特异切割外源DNA DNA特定 细菌产生的 、 能识别并特异切割外源 DNA 特定 中的磷酸二脂键( 序列中的磷酸二脂键 对碱基序列专一) 序列中的磷酸二脂键(对碱基序列专一)的核酸内 切酶。 切酶。
生物化学笔记- 核苷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第十五章核苷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第一节分解代谢一、核酸的降解核酸由磷酸二酯酶水解,有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内切酶和外切酶之分。
蛇毒磷酸二酯酶和牛脾磷酸二酯酶都是外切酶,既可水解DNA,又可水解RNA,但蛇毒磷酸二酯酶从3’端水解,生成5’-核苷酸;牛脾磷酸二酯酶从5’端水解,生成3’-核苷酸。
细胞内还有限制性内切酶,可水解外源DNA。
二、核苷酸的降解核苷酸由磷酸单酯酶水解成核苷和磷酸,特异性强的酶只水解5’-核苷酸,称为5’-核苷酸酶,或相反。
核苷磷酸化酶将核苷分解为碱基和戊糖-1-磷酸,核苷水解酶生成碱基和戊糖。
核糖-1-磷酸可被磷酸核糖变位酶催化为核糖-5-磷酸,进入戊糖支路或合成PRPP。
三、嘌呤的分解(一)水解脱氨:腺嘌呤生成次黄嘌呤,鸟嘌呤生成黄嘌呤。
也可在核苷或核苷酸水平上脱氨。
(二)氧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再氧化生成尿酸。
都由黄嘌呤氧化酶催化,生成过氧化氢。
别嘌呤醇是自杀底物,其氧化产物与酶活性中心的Mo4+紧密结合,有强烈抑制作用。
可防止尿酸钠沉积,用于治疗痛风。
(三)鸟类可将其他含氮物质转化为尿酸,而某些生物可将尿酸继续氧化分解为氨和CO2。
四、嘧啶的分解胞嘧啶先脱氨生成尿嘧啶,再还原成二氢尿嘧啶,然后开环,水解生成β-丙氨酸,可转氨参加有机酸代谢。
胸腺嘧啶与尿嘧啶相似,还原、开环、水解生成β-氨基异丁酸,可直接从尿排出,也可转氨生成甲基丙二酸半醛,最后生成琥珀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第二节合成代谢一、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一)从头合成途径1.嘌呤环的元素来源2.IMP的合成:其磷酸核糖部分由PRPP提供,由5-磷酸核糖与ATP在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催化下生成。
IMP的合成有10步,分两个阶段,先生成咪唑环,再生成次黄嘌呤。
首先由谷氨酰胺的氨基取代焦磷酸,再连接甘氨酸、甲川基,甘氨酸的羰基生成氨基后环化,生成5-氨基咪唑核苷酸。
然后羧化,得到天冬氨酸的氨基,甲酰化,最后脱水闭环,生成IMP。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2)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 酸代谢 (2)
核酸
核酸酶
核苷酸
核苷 核苷酸酶 磷酸
戊糖 核苷酶 碱基
嘧啶分解 嘌呤分解
1 核酸的酶促降解
• 核酸酶
– 对底物的作用位点:
• 核酸外切酶 • 核酸内切酶
– 对底物的选择性:
• 核糖核酸酶 • 脱氧核糖核酸酶 • 限制性内切酶(具有位点专一性)
1.1 核酸酶
1.外切核酸酶对核酸的水解位点
当体内核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食入 高嘌呤食物时,血中尿酸水平升高,超过 0.48mmol/L(8mg/dl)时,尿酸盐过饱和形成结晶, 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而导致关节 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称为痛风症。
痛风的尿酸钠结晶
痛风的药物治疗:别嘌呤醇
别嘌呤醇
次黄嘌呤
别黄嘌呤
痛风症的治疗机制
核苷的直接利用
尿苷磷酸化酶
尿嘧啶+ 1-磷酸核糖
尿嘧啶核苷 + Pi
尿苷激酶
尿苷/胞苷+ATP
UMP/CMP + ADP
第十章-核酸的降解与核苷酸的代谢

2、关于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描述正确的是 ( )
A.利用氨基酸、一碳单位和CO2为原料,首先合成嘌呤环再与 5-磷酸核糖结合而成
B.以一碳单位、CO2、NH3和5—磷酸核糖为原料直接合成 C.5—磷酸核糖为起始物,在酶的催化下与ATP作用生成PRPP, 再与氨基酸、CO2和一碳单位作用,逐步形成嘌呤核苷酸 D.在氨基甲酰磷酸的基础上,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
碱基
分解
合成
进入戊糖磷酸途径 或重新合成核酸
一、嘌呤碱的分解代谢
AMP
GMP
(一)嘌呤碱的分解过程 1、代谢场所
•代谢场所:肝脏、小肠及肾脏 •生物体内嘌呤的分解可分别在碱基、核苷、核苷 酸水平上进行,进行的反应有脱氨、氧化等。
2、代谢过程
1) 在碱基水平上
嘌 呤 的 分 解
2)在核苷酸水平上
FH4
NADPH+H+
UTP
CTP合成酶 丝氨酸
NADP
谷 AT氨P酰胺胸胸前前““谷 A一D氨P一酸+滩Pi滩屎屎” N”ADP
dUDP
H2O
O
O
Pi
dUMP的C5甲基化而来
HN
thymidylate synthase
HN
CH3
NH3
H2O
dCMP
ON dR 5'
dUMdPUMdP
P N5,A尿NT胸苷P10苷酸-激C酸酶HA合D2成P-F酶HUD4P
O
二磷酸核苷激酶
N
AFTPH2
dR 5' P
ADP
N5,N10-CH2-FHF4Hr2e还d原uF酶cHFtHa22NsAeDPH+H+NA+DHP+H dTM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但RNA功能的多样性,体现在: ①控制蛋白质合成; ②作用于RNA转录后加工与修饰; ③基因表达与细胞功能的调节; ④生物催化与其他细胞持家功能; ⑤遗传信息的加工与进化. 病毒RNA是上述功能RNA的游离成分.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9.2.1.4.核苷酸nucleotide 核苷中戊糖的3'或5'羟基结合1~3个磷酸而形成核 苷酸,它是核苷的磷酸酯.5'位的磷酸可省略编号. 细胞内有一些游离存在的多磷酸核苷酸,它们是 核酸合成的前体,重要的辅酶和能量载体.最常见的 是腺苷三磷酸(5'-adenosine phosphate,ATP). 3', 5'或2', 5'可形成环状核苷酸,这是细胞功能的 调节分子和信号分子,如3', 5'-环化腺苷酸(3', 5'cyclic adenylic acid,cAMP)及3', 5'-环化鸟苷酸(3', 5'-cycli cguanylic acid,cGMP).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9.2.2.DNA的一级结构 核酸的共价结构就是核酸的一级结构,指核酸的 核苷酸序列,是核苷酸聚合的大分子,无分支结构. 9.2.2.1.DNA的分子量 DNA分子量大,在106~1012范围内,包含的碱基 对数在103~109,通常一个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 生物越高等,DNA分子量越大,因功能增加,调 控和重复序列的比例大.人类基因组的大小为3.2 Gb (109bp),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大约为31000个,酵母 细胞的编码基因为6000,果蝇为13000,蠕虫18000, 而植物为26000.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9.2.核酸的结构 核酸是多聚核苷酸,结构如下所示: 碱基+戊糖→核苷(+磷酸)→核苷酸(×n)→核酸(多核苷 酸)(×2)→染色体 9.2.1.核酸的基本组成 核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可分为(核糖)核苷 酸[(ribo)nucleotide]和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 (ribo)nucleotide]两类.对核酸和蛋白质系统来说, 核苷酸相当于氨基酸,碱基相当于氨基酸的功能基.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9.1.1.2.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 参与蛋白质合成的RNA有三类: 转移RNA:transfer RNA,tRNA 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 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 还有小RNA(small RNA,sRNA,分子约300个核 苷酸左右或更小).其命名方式有: ⑴.按大小命名:如4.5S RNA,5S RNA等. ⑵.按凝胶电泳中7S位置命名:分出两个RNA条带, 分别称为7SK RNA和7SL RNA.
9.1.2.核酸的功能 9.1.2.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44年O. Avery等从有荚膜,菌落光滑的Ⅲ型肺炎 球菌中提取纯化的DNA,加到无荚膜,菌落粗糙的Ⅱ 型细菌培养物中,发现DNA能使一部分ⅡR型细胞获 得合成ⅢS型细胞特有的荚膜多糖的能力.若将DNA 酶降解,转化能力失去.实验证明DNA是转化物质, 已转化细菌的后代仍保留合成Ⅲ型荚膜的能力,说明 此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基因是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的遗传单位.三个 基本属性: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 代;可转录对表型有一定的效应;可突变形成各种等 位基因.DNA具有基因的所有属性,基因是DNA的一 个片段.但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是RNA,基因是RNA的 一个片段.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第九章 核酸分解及核苷酸的代谢
核酸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化学和分子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领域. 9.1.核酸概述 9.1.1.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9.1.1.1.脱氧核糖核酸deoxynucleic acid,DNA 原核细胞DNA集中在核区,真核细胞DNA在核 内形成染色体(染色质)时,DNA占49.2%,蛋白 质占48.5%,其余为无机盐和脂类.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器也含有DNA,在细胞核 DNA控制下可进行半自主复制.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⑶.按细胞中位置命名:如核内小RNA(snRNA), 核仁小RNA(snoRNA),胞质小RNA(scRNA). ⑷.按已知功能命名:如反义RNA(antisense RNA),核酶(ribozyme)等. 原核和真核生物的tRNA的大小和结构基本相同. 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含16S rRNA,大亚基含5S 和23S rRNA;高等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含18S rRNA, 大亚基含5S,5.8S和28S rRNA;低等真核生物的小亚 基含17S rRNA,大亚基含5S,5.8S和26S rRNA. 原核生物的mRNA由功能相近的基因组成操纵子, 产生多顺反子mRNA.真核生物有5'端帽子, 3'polyA尾巴,以及非翻译区调控序列,不形成操纵 子和多顺反子.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9.2.1.2.戊糖pentose 9.2.1.3.核苷nucleoside 核苷是1)或嘌呤 的第九位氮原子(N9)结合,一般称为N-糖苷键. 假尿嘧啶核苷ψ:核糖与尿嘧啶的第五位碳(C5) 结合,在tRNA和rRNA中存在. W(Y)核苷(Wyosine):为二甲基三杂环碱 基,存在于如酵母的苯丙氨酸的tRAN中. Q核苷(Quenosine):2-氨-6-羟嘌呤核苷,存在 于一些tRAN中.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9.2.2.2.DNA的碱基组成 有种的特异性,不同物种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同种的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细胞核DNA碱基组成一样, 不受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1950年Chargaff总结出生物碱基组成的规律,被称 为Chargaff规则: 1.腺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A=T. 2.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摩尔数也相等,即G=C. 3. A和C总数等于G和T,即A+C=G+T.可推论出 A+G=C+T. 4.年龄,营养状况和环境不影响细胞核内DNA的碱 基组成.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原核生物染色体DNA,质粒DNA,真核生物细胞 器DNA都是环状双链DNA.质粒是细菌的染色体外基 因,它们能够自主复制,并给出附加的性状.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线型双链DNA,末端具有高度 重复序列形成的端粒结构,是DNA的保护结构. 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才能生存,可看作游牧基因. 动物病毒DNA通常是双链线型(痘病毒,虹彩病毒, 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的DNA)或环型(乳头瘤病毒,多 瘤病毒,杆状病毒和嗜肝DNA病毒等).植物病毒基 因组多为RNA,噬菌体DNA多为双链线型. DNA含量在一个个体的每个细胞中是基本恒定的.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许多生物碱是嘌呤的衍生物: 尿酸uric acid:2,6,8-三羟嘌呤,嘌呤代谢产物 黄嘌呤xanthine:2,6-二羟嘌呤,嘌呤代谢产物 次黄嘌呤hypoxanthine:6-羟基嘌呤,嘌呤代谢产物 茶叶碱theophylline:1,3-二甲基黄嘌呤 可可碱theobromine:3,7-二甲基黄嘌吟 咖啡碱(咖啡因)caffeine:1,3,7-三甲基黄嘌呤 玉米素zeatin:N6-异戊烯腺嘌呤). 激动素kinetin:N6-呋喃甲基腺嘌呤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
9.2.2.3.细胞DNA的含量 细胞中DNA含量恒定,单倍体生殖细胞的DNA含 量正好是双倍体体细胞的一半. 生物进化程度越高,细胞中DNA含量(C值)越 高.如细菌每个细胞含DNA约0.01 pg,而高等动物每 个细胞约含6pg,比细菌多近千倍. C值矛盾C value paradox:细胞DNA含量与进化程 度不平行,相等进化程度的生物在不同物种间细胞 DNA含量差别很大.如昆虫,两栖类之间细胞DNA含 量可以相差数十倍,开花植物可相差数百倍.许多物 种的DNA含量大于人类的5.06pg.因DNA有重复序 列,染色体外基因和细胞器基因,植物的多倍体.
9.1.3.核酸研究的前景 9.1.3.1.生物技术的兴起 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的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第 二次革命,包括DNA切割技术,分子克隆和快速测 序. 工具酶:用于基因操作的酶,包括DNA连接酶,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等. 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DNA重组技术用于改变生 物体的性状,改造基因,以至改造物种的工作.
9.1.2.2.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rRNA约占细胞总RNA的80%,装配者并催化; tRNA占细胞总RNA的15%,是转换器,携带氨基 酸并翻译. mRNA占细胞总RNA的3%~5%,是信使,携带 DNA的遗传信息,起模板作用. 9.1.2.3.RNA功能的多样性 RNA的核心作用是DNA到蛋白质的中间传递体.
Chapter 9 nucleic acid & their catabo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