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十六计》——“围魏救赵”有感 -读后感作文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读后感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读后感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读后感读完围魏救赵这一计啊,就感觉古人的智慧那真是绝了,像一道灵光直接闪到我这现代人的脑瓜里。

这一计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去救那个被攻击的地方,而是反过来去攻打敌人的老巢。

你想啊,赵国被魏国揍得嗷嗷叫,这时候如果齐军直接跑到赵国去和魏军硬刚,那就是一场硬碰硬的血战,指不定谁赢呢。

可是齐国的孙膑就很聪明,他就琢磨着,魏国把大部分兵力都派出去打赵国了,那魏国的都城大梁肯定空虚得很。

于是齐军就像一支奇兵一样,朝着大梁就去了。

这就像是一场棋局,别人以为你会按部就班地去救子,可你却直接将一军到对方的老窝。

魏军一听自己的老家被打了,那还能淡定吗?立马就慌了神,赶紧从赵国撤兵回援。

这时候齐军就可以在路上设伏,轻松地把魏军打得屁滚尿流。

这一计让我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一根筋。

有时候正面冲突不但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让自己陷入绝境。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有人在工作上故意给你使绊子,让你在一个项目里焦头烂额。

如果直接和他在这个项目里争个你死我活,可能最后两败俱伤。

但要是我们能找到他的“大梁”,比如说他在公司里最在意的业绩考核或者是他在领导面前的形象,从这方面入手,那他可能就会顾此失彼,自己就乱了阵脚,而我们也就轻松地化解了这个难题。

而且啊,这一计还让我想到了一种战略眼光。

你得能看到整个局势的全貌,不能只盯着眼前被欺负的一方。

孙膑就是看到了魏国、赵国还有齐国三方的局势,他知道各个势力的强弱分布,知道哪里是敌人的软肋。

这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得知道各个角色的技能和弱点,不能盲目地冲上去就打。

要是只看到赵国被打就去救,那就只是看到了局部,没有看到魏国空虚的后方这个关键因素。

总之呢,围魏救赵这一计就像一把智慧的钥匙,打开了我思考问题的新大门。

它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要有全局观,这样才能巧妙地解决问题,在各种复杂的情况里游刃有余。

我感觉这三十六计里的每一计都像是一个宝藏,越挖掘越觉得有意思,这围魏救赵啊,只是其中一颗特别闪亮的宝石罢了。

围魏救赵读后感

围魏救赵读后感

读《围魏救赵》有感早就听说过《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但一直不知道具体的内容和细节。

这次偶然看到,便细细阅读起来。

看完之后,我感到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的大将庞涓去攻打赵国的都城,赵王向齐王求救,齐王就派出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出战。

田忌出发后,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决定不直面魏国强大的军队,而是出其不意,直接进攻并包围了魏国的都城,迫使庞涓连夜撤兵,救援都城,从而撤了赵国之围,还中了埋伏,大败而归。

后来,“围魏救赵”这一计策被列入了《三十六计》,用来比喻通过迂回手段,来达到最终目的。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的大谋略家、军事家,他这次所使用的“围魏救赵”更是军事上的经典之作,即使是在千百年后的我们看来,仍不失是一条好计。

按当时的情况,如果正面攻打,直接解围,由于兵力悬殊,能否获胜是一个问题,即使胜利,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而且,能否把魏军赶走也是一个问题。

而偷袭大本营,不但不用与对手鏖战,而且还轻而易举地达成了最终目的——让对手撤军,还能减少损失。

只是,能想到这一点的,都是十分聪明的人,而孙膑便是其中一个。

其实,在大约两千多年之后,西方的德国人也用上了这一计策。

在二战中,法国为了保护首都,特地设计了一条马奇诺防线,号称“无比坚固,不可能被攻破”,里面的军备十分充足,而且覆盖整个平原,几乎是必经之地。

这么大的难题摆在德国人面前,如果试图直接突破,也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在战争之后,还不一定有条件进攻法国首都。

所以德国人没有这么做,而是独辟蹊径,翻越过一旁的山,神兵天降般地出现在法国人面前,将法国人吓了一跳,直接投降了。

这样做,不仅能不正面与马奇诺防线交战,还能直接达到最终目的,也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所以,围魏救赵排在三十六计之次,也是不无道理的,它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它可以使很强大的困难以很容易的方式解决。

只要能灵活运用于生活中,你也能像田忌和孙膑一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启示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启示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启示“围魏救赵”的第一个层次的启示是;既然我们无法直接实现愿望或者目标,那我们就向其他办法,迂回实现我们的愿景。

也许迂回一下,能更好的实现目标。

如果当时孙膑带领大部队直接去赵国,那么路途遥远,赶到赵国以后,孙膑的部队也是疲惫之师了,估计不仅救不了赵国,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围魏救赵”给我们的第二个层次的启示是: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说我们救火,救火之前,必须找到着火的原因,以及燃烧体,不然的话,也许会把‘救火’变成‘火上浇油’。

比如说,假如是“金属钠”着火了,如果用水去救火,那就是“火上浇油”。

“围魏救赵”给我们的第三个层次的启示是:做事情之前,要充分了解以及熟悉事情,否则就无法解决问题。

如果当时魏国只是派了一部分部队去进攻赵国,而魏国的大部分精兵依然在魏国边境防御,那么“围魏救赵”绝对是非常愚蠢的,无异于以卵击石。

我想当时孙膑在定“围魏救赵”的决策之前,肯定得知了魏国国内的部队是几乎没有战斗力的老弱病残。

用一句俗话说就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做事情之前,必须充分搞清楚对方的具体情况。

“围魏救赵”给我们的第四层次的启示是:千万不要孤注一掷。

假如魏国只是派了一部分部队去进攻赵国,在魏国国内还留下一部分精兵,那么孙膑是绝对不敢去攻打魏国的,所以说魏国的兵力部署和安排是不合理的。

也就是说:不要把全部精力,全部金钱,全部时间,都用在一个方面,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合理安排精力、时间、金钱。

“围魏救赵”给我们的第五个层次的启示是: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假如魏国有把握攻下赵国,那么魏国的部队可以先攻下赵国,然后再回到魏国把孙膑的部队赶走,这也是一个非常好多计策,那么孙膑的“围魏救赵”就毫无意义了。

也就是说:要做就做有把握的事情,如果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冒险。

读三十六计有感

读三十六计有感

读《三十六计》有感介休市实验第二小学17班霍威呈《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全书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向人们介绍了古人在战争中是如何在各种处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智慧。

《三十六计》中聚集了古人的智慧,使我从中深受启发,也让我认识到一些有思想、有才干的军事家:从“围魏救赵”中,我明白了在困难面前要逆向思维、出奇制胜;从“空城计”中,我学会了要沉着镇定、胆大心细;从“隔岸观火”中,让我懂得了朋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在三十六个计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所谓“树上开花”在军事上一般是指: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采取某些方法,制造种种假象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以迷惑敌军,或将其引走、或将其击退、或将其歼灭。

战国时期,田单大摆火牛阵,击退燕军,反败为胜。

三国时期,张飞在当阳桥上以三十名骑兵吓退曹军追击刘备的百万大军。

读了这些小故事,也让我认识了一个具有军事才能、临危不乱的田单,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张飞,同时,也让我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

空城计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国时期,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只好去西城,可诸葛亮身边,只有三十余人,危急关头,诸葛亮命几个老将打扫街道,城门大开,他坐在城楼之上,身披大衣,悠然自得地弹着琴、品着酒,司马大军知道诸葛亮稳扎稳打,不敢断然铤而走险,以为有大量伏兵,竟然退兵了。

在这个故事中,也让我认识了一个胆大心细、料事如神的诸葛亮。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在做什么事情时,也要学会随机应变。

《三十六计》中,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也让我懂得了许多,真是一本好书啊!。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

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

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讲解】此计名出自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3 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

在赵国的要求下,齐国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孙膑认为,魏国派主力部队攻打赵国,国内一定空虚,如果先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便会自然消除。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领齐军直奔大梁,庞涓不得不放弃邯郸,率魏军日夜兼程赶回大梁。

在半路上,庞涓遭到齐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

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

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

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1)避实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2)以攻为守。

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

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

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力主动。

(3)以迂为直。

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

读三十六计有感

读三十六计有感

读三十六计有感范文(通用9篇)读三十六计有感1在假期里我读了《三十六计》这本书。

书中凝聚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

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聚合了无数人的心血,古人通过分析和总结,写出了这一本书。

《三十六计》这本书不仅可以用在战场上,更可以用在商场和官场上,成为人们成功的一把钥匙。

全书共分六套谋略,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分为六个计策,共三十六计。

其中,感想最深刻的一计是“李代桃僵”。

很多人都害怕失败,所以就拼命求胜,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的失败之处。

但事实证明,失败是允许出现的,并且也是应该出现的,不过只要最终的结果是好的,那么,有一点点瑕疵也是毫无影响的。

“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李代桃僵”的道理。

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常与齐威王及王子们举行赛马活动,并且每次赌得很高。

但不幸的是,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的多,赢的少。

有一天,军事家孙膑陪同他一起赛马,孙膑说:这场比赛,你的马与王子们的马各按速度分成上、中、下等马,你的马虽然在总体上劣于王子的马,但是各等马的足力其实相差并不多,只要采取一定策略,仍然可以赢得比赛。

等到这一场比赛开始时,孙膑就如是建议田忌:首先,用自己的下等马对王子的上等马;然后,用自己的上等马对其中等马;最后,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其下等马。

田忌听从了这一建议。

结果,第一场,田忌以下等马对上等马,最后惨败;第二场,田忌的上等马对王子的中等马,获胜;第三场,田忌的中等马对王子的下等马,同样获胜。

这样,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获胜。

在这次赛马事件中,“李代桃僵”可谓被孙膑运用得恰如其分,牺牲下等马对王子上等马的比赛,目的是获得上等马及中等马对王子中等马及下等马的胜利,从而获得比赛的总胜利。

也就是说,以部分牺牲为代价,取得总体上的大胜利。

我还发现:这本书上讲到的很多经验,都被外国的大老板用于公司管理上。

据说现在美国、日本都有很多人正在学习它。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在战国时期,赵国面临着被强大的魏国围困的危机。

赵国国君急急向楚国求援,同时也派遣智谋过人的孙膑前往魏国寻求援助。

孙膑与魏国将领庞涓原本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智,为了排除后患,施以毒刑致使孙膑残废。

孙膑被庞涓逐出魏国,幸得齐国军队相救,孙膑便投奔齐国。

赵国国君面临困境,决定再次请求齐国出兵支援。

这一次,齐国派出了田忌为将,孙膑作为军师,率领大军前往解围。

田忌打算直接攻击魏国,但孙膑阻止道:“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

”孙膑提出迂回战术,计划在魏军离开邯郸时伏击庞涓的军队。

孙膑的计策得到田忌的支持,齐军果断行动,魏军离开邯郸前往解救,却在归路被齐军伏击于桂陵。

魏军疲惫不堪,庞涓勉强率部退回大梁,齐军趁势大胜,成功解围。

围魏救赵的计谋最终救出了赵国,孙膑因此声名大噪,成为备受传颂的军事智囊。

庞涓因智计不及,陷入孙膑的陷阱,败北自刎。

这个故事深刻体现了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避实就虚、打击要害的战略原则。

围魏救赵的策略成功地利用对手的虚弱之处,最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展现了智慧与智谋的重要性。

围魏救赵是一种经典的迂回战术,被广泛运用于解围救援的战争场景中。

这一计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迂回、诱敌深入的方式,以进攻敌方要害部位的惊才绝艳之举,达到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在战争中我方处于被困境地,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

当敌方对我方实施围困并形成包围态势时,采用正面对抗很可能难以取胜,此时便可以考虑运用围魏救赵的计谋。

首先需要明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了解围困情况及敌人的战略部署。

然后确立战略目标,针对困境,立足于敌情我况,明确解围目标和关键要害。

再制定迂回计划,通过引诱敌人深入、迅速突袭敌方要害来实现突围。

在敌方主力脱离包围时,我方应果断发动突袭,利用诱敌的战术优势克敌制胜。

围魏救赵计谋体现了运用智慧和战略思维,以小胜大的智慧。

《三十六计》第2期 围魏救赵 讲义

《三十六计》第2期 围魏救赵 讲义

第二计围魏救赵之桂陵之战Hi,我是大家的好朋友,圆滚滚的肚子里装满了趣味知识的西瓜姐姐,生命中书和肉的地位可不相上下。

上一节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写作的6 大要素,也学会了如何写细心类主题作文,是不是活学活用了呢。

那今天呢,又开始了我们边听故事,边学写作文的欢乐时刻啦。

“小亮仔,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我的西瓜姐姐,能不能不要这么迷糊,当然是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厉害的人都在那里,哎,你看我的两个手指数都数不过来。

“哎呀,知道知道啦,那今天我们要走进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围绕一对冤家庞涓和孙膑所展开的桂陵之战来说一说。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分为两个个部分:1、围魏救赵是个什么计策?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2、第二部分,我们来学习三种写作的开头方式,让我们的作文从头开始,让人眼前一亮。

【了解围魏救赵的起因、发生、结果】那现在,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一部分,走进围魏救赵这个神秘的故事。

“呼”,时光机飞驰而过,我们隐藏在山顶上,地理位置极佳,能俯瞰全局,但又不容易被人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鬼谷子有两个有名的徒弟,大师兄孙膑年长,师弟庞涓。

孙膑少年时拜鬼谷子为老师,跟西瓜姐姐一样,也是个大学霸。

庞涓也很厉害,但是庞涓为人奸诈,很是妒忌师兄孙膑的才华,生怕自己的师兄将来有一天超过了自己。

庞涓还对孙膑说:师兄,将来有一天我出人头地了,我就把你接过去,到时候咱们一起吃吃火锅,喝两杯啤酒,那小日子别多舒服了。

可是,事实上呢,庞涓学成下山,来到魏国。

魏王听说过孙膑的大名,于是问庞涓,这孙膑能不能到魏国来帮我啊。

庞涓心想,这要是师兄来了,还有我什么事儿。

不管了,先把孙膑骗来了魏国,但是啊,孙膑在房间里等啊等,没有等来自己的好师弟,却等来了几个士兵,这些士兵不容分说,残忍地捆绑住了他,可怜的孙膑就是再聪明也不知道,庞涓设计陷害他,还砍掉了他的双脚。

哎,西瓜姐姐说到这,西瓜姐姐恨不得当时就在现场,一定要制止他们。

还好,可怜的老天爷也不忍心一个大学霸就这样悲惨的死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三十六计》——“围魏救赵”有感-读后感作文
滨江小学六(6 )班任昕钰
暑假里我最大的期待就是等爸爸休息,然后我们一家去书市看书,读《三十六计》——“围魏救赵”有感。

能在偌大的书市里看书犹如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淌洋,别提有多快乐了。

昨天又让我幸福了一回。

昨天吃罢晚饭,我就嚷着要去书市,爸爸妈妈勉强答应,到了那里,我便一头扎进书堆里,原来是一本《三十六计》吸引了我。

读着读着,我被“围魏救赵”迷住了。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读后感作文《读《三十六计》——“围魏救赵”有感》(https://unjs)。

就是说与其强攻集中的敌人,不如使用计谋将它分散,然后逐一击破;与其出兵正面打击敌人,不如迂回到它虚弱的后方,尔后将它置于死地。

这一计源于孙膑,是讲齐国帮赵国攻打魏国的事。

孙膑使用“围魏救赵”占领了魏国的都城,等魏兵回到自己的都城中,齐兵早已在那里设下埋伏,魏兵大败而归。

多么高明的计谋啊,以迂为直,避实就虚,当本军某部遭敌军围困不得突围时,救援的军队不应直接攻击围困的敌军,而选择敌方防守相对空虚、又地处要害的地区进行攻击,以迫使敌方撤围回援,从而到达克敌制胜的目的……多么了不起的孙膑,认识孙膑我是在田忌赛马中,我被他那份睿智所深深吸引,今天我看了三十六计更是对孙膑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睿智的人!
指导老师王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