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有感,人生处处是围城
《围城》读后感人生如围城进去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围城》读后感人生如围城进去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围城》读后感:人生如围城,进去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文学巨著,该书通过描写上海滩上一个家族的悲喜离合、追求自由与安逸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困境与迷茫。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围城展开,城内的人一直渴望出去,而城外的人却希望进去。
这象征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束缚和压力的社会中,常常感到生活如同围城一般,让我们感到无法逃脱,无法自由自在。
就像小说中的主人公陈察察和孙小姐一样,他们渴望着得到自由,但是却面对着各种限制和羁绊,无法逃离困境。
通过读这部小说,我认识到人生的选择很重要。
城内的人心有不甘,却又无法放弃眼前的安逸和舒适;城外的人怀揣着向往,却又常常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我们常常困在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中,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对于自己的困局,我们应该勇敢地做出选择,去冒险,去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深思。
陈察察是一个既渴望自由,又害怕放弃安逸的人。
他常常想象自己能够以一种英雄的姿态来解救自己和他人,但实际上,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变力量太过脆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小姐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却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和自主意识。
她用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
这引发了我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女性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权利。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察察和孙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了曲折和痛苦,但也承载着对于真爱的追求和向往。
他们试图跨越围城,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让我认识到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它能够给予人力量和勇气去改变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围城》这部小说,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人生境地。
人生就像围城一般,我们总是在追求出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拒绝外面的人进入。
2023年围城阅读心得感受100字 围城阅读心得体会(优秀8篇)

2023年围城阅读心得感受100字围城阅读心得体会(优秀8篇)围城阅读心得感受100字围城阅读心得体会篇一在书未借回之前,就被那么一句“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所吸引,也正是受这句话的影响,我误以为她通篇讲的都是围城内外的事(当然,现在细想起来也差不多,只是作者更着重笔墨于婚前而已)。
一借回来,我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捧读。
确实,是本很好的小说,我很喜欢。
尽管跟想象中的不一样,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
《围城》的主人公是方鸿渐,一名留洋回来的学生,因在国外并没有好好读书,故最后为应付亲戚,买了一个假的博士文凭。
这成了他一直以来觉得羞愧的事,他甚至不愿跟任何人谈起。
这说明他是个很诚实的人,最起码,有自己做人的标准,不像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韩学愈,他不仅不以此为耻,不遮遮掩掩,反而拿假的当真的,在那大吹大擂。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谎话说多了,说到最后自己都信以为真了”方鸿渐也爱过,他曾经那么的爱着唐晓芙,他对她,是一见钟情,也曾费尽心思的去追求。
但同时,他对苏文纨却又保持暧昧,虽然不是他主动的,但他知道苏文纨的情谊依旧没有拒绝,或者说,他想拒绝,但每次都没有。
也许,有个人爱着的感觉也不错。
他对唐晓芙喜欢的程度,我是在他们分手后才看出来的,(其实我也没觉得他们有正式在一起过。
)他的撕心裂肺,他的痛不欲生,他的彻夜难眠让我知道,原来他是如此的爱。
可就算是如此的爱,在唐晓芙把他的信件都退还给他时,他也把她的信件退还回去了,没做任何的挽留……难道只因为他觉得她分手的决心很坚定?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似乎也是这样,男生因为觉得女生分手的决心很强烈,故不做任何挽留的就离开了,殊不知,女生只是一时不高兴发发脾气而已。
分手过后离开,我一直以为作者后面还会安排他们重逢,然后误会消除,喜结良缘……结果一直的看下去,却再也看不到唐晓芙这个人物了,作者甚至吝啬笔墨,不愿让她出来与方鸿渐偶遇一番,这成了我一直的遗憾。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围城》读后感1读完《围城》,感触很深。
书中有话:围在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也早有听过类似的话,但形容的浅显,绝没有如此深刻。
这本书真真正正是“读”完的,每逢对白,都要把自己安在人物角色上,附上角色的灵魂,将对话读出声,感受角色的情绪,时而亢奋,时而愤恨,情绪全然处于被动地位,被故事走向牵制。
读到李梅亭,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脸,读到赵辛楣,君子坦荡荡、浩然正气等词马上跳出来成为标签,跟随着人物性格进行的人物对话,语气声调都要有所区别,读到方鸿渐与孙小姐吵架时恨不能拍桌子大喝一声以从气势上优先取胜,但是现实中又一壁将它作为反向的范例,认为婚姻中这样的拌嘴是万万不可的,单是气来是不怕的,就怕是要伤了心。
钱钟书先生的文字直击内心,人物细节的刻画太到位了,人心的黑暗面曝光在一层黄纸之上,书中人物的小动作和坏心思让人讨厌的牙痒痒,恨不能钻进书中揭穿他面具显露出其真面目来,使他无处遁形。
在此之外也反省了自己。
有时常想,生而为人,许多的小心思随着人情世故逐渐长成,依附着每个个体形成了自私的本质,无私便成为了人们舍弃本质中自私程度的量词,人生来本就自私,那么舍弃的多了,我们称它为无私,舍弃的少了,就称为自私,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也总有鸡汤来问,你不就是为自己而活吗?讲到这里就多说两句,有时觉得自己是个无私的人,有时觉得自己又好像很自私,偶尔觉得自私很好,认为自私的人活得快乐,又要鄙夷自己,你这想法真是自私,自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属性,却总被拿来当做贬义词。
说回正题,读完这篇,讨厌起人类的自私本性来,这几天谈话做事,都要克制。
无论如何,还是想做一个坦荡荡的小女子。
这是围城叫我学会的,我应当感谢。
不论从哪方面讲《围城》都是本很好的书,也是一本不应该只读一遍的书,过段时间,一定会再拜读一遍,可能到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围城》读后感2早就听说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幽默风趣,于是趁着这假期稍微空闲的时光,选读了《围城》一书。
读围城感悟心得体会(通用10篇)

读围城感悟心得体会(通用10篇)读围城感悟心得体会篇1《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中向大家慢慢道来).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
这时,我十分纳闷_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_《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_"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书,并怀疑这书是否印错了,是不是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别的作家的什么别的著作给印过来了.但事实证明,书是对的,我是错的!我无奈,小憩后,继续看下去。
我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书看到一半,就总想知道结尾.一番内心中的激战后,良心逐渐败下阵来,好奇心渐渐占了上风.以是余便翻经至其末,以观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所望_这书的末尾不是结尾,而是什么钱夫人写的"附录_记钱钟书与《围城》!"我看了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道:"杨绛这个家伙,没事写这个干甚!这下可好,*不用读了,内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头了!"但是,冤大头还是几乎一口气地把这本书读完了_它的内容太精彩了!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
围城读后感(精选15篇)

围城读后感(精选15篇)围城读后感1读罢《围城》,我的情绪是复杂的。
正像苏文纨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由这样的'一座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
以前在学生时代,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现在,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爱情。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
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围城。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
围城总是存在的吧!学校,家庭……背负着老师,父母的期待。
有时身心俱疲,想要冲出围城。
可当真正冲出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进入另一座围城罢了。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成功与失败,学习与娱乐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一种色彩当它们存在时,生活才会感到满足,才会变成彩色的。
所以也就不会想到要逃离围城,也会感到幸福满足。
围城读后感2在读《围城》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婚姻悲剧的小说,旨在告诫人们,婚姻似围城,请绕行。
甚至,有读者评论拿此书充当逼婚圣旨的免死金牌。
当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方与孙的各种争吵时。
我发现,婚姻就是一碗汤,两个人把握好火候,就可以一起品尝这味道鲜美的汤;反之,只剩下嚼不烂的肉渣滓。
每个人都在心里给自己建造了一座围城,不管你是否结婚。
找对了人,那个他/她帮你打开那种城;找错了人,那个他/她替你加固这座城。
所以,我觉得,围城不是婚后建立的,而是每个人在遇到那个人之前就有了一座城,只是总有一个人愿意打开自己的城门,弃城而去你的城。
所以,结婚并没有那么恐怖好吗?!我们因为这部小说,才有机会站在上帝视角,去观察和倾听那对争吵的夫妻。
不是让我们去看婚姻的.可怕,而是让我替他们反省和思考。
《围城》读后感(通用15篇)

《围城》读后感(通用15篇)《围城》读后感1这两天刚看完《围城》这本书,故事的更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同船的鲍小姐有些青睐,初尝了爱情的滋味,但却有另一位大家闺秀苏文执小姐对他有了好感。
回国后,他通过苏认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不想方却对这位唐小姐产生了好感,但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感情也并没能长久。
后来经过好友赵辛楣引荐,同去三闾大学任教,同行时又认识了孙柔嘉小姐,俩人也不过是普通朋友,可最终走到了一起,不过他俩的感情实在糟糕透顶。
书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说这本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
语言平淡无奇,所写之事也只是人间的是是非非。
不过书中却始终贯彻了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婚姻感情犹如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中的人想出来”,这也许是作者的得意之处吧。
《围城》读后感2《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
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读完《围城》,我发现,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
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
围城读后感人生就是一场围城

围城读后感人生就是一场围城围城读后感:人生就是一场围城围城,是一个我们时常听到却并不陌生的词汇。
它代表着一种无形的困境,一个自我设限、无法破解的墙壁。
而《围城》这本小说,正是以这个隐喻出发,深刻地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困扰和迷失。
读完《围城》,我不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待遇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故事的主角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围城”代表。
他在曲曲折折的生命道路中,陷入了摇摆不定的选择中。
方鸿渐曾是一个自强不息的青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
然而,在他的不断探索中,他渐渐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突破的困境。
他身处于一个保守的社会环境中,不论是来自家庭还是来自社会,都对他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小说中的方鸿渐的困境,就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处境。
许多人在为生活而忙碌的同时,也常常感到被困住了,无法自拔。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观念,还是家庭与朋友的期望,都像是一道道围城,将我们隔离在一个个小圈子里。
在围城的压力下,我们往往流于被动,追逐着别人眼中的成功与幸福。
在《围城》中,方鸿渐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他最终迷失了自我。
他陷入了一个个囹圄,他的内心被束缚,最终导致他走向了自我放弃的道路。
方鸿渐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本是充满无数可能性的,但我们往往被困境所限制,放弃了所拥有的梦想和可能。
我们常常在逐渐妥协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围城,这句话在读完《围城》后更加深入地触动了我。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会面临挑战和选择。
这个世界并非一触即得,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勇气。
生活中的围城并非不可逾越,我们应该追求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适应他人的期待。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困境的存在,并主动去突破它。
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困惑,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不要总是将现实世界看作是一个严密的围墙,而应该将之视作是一场挑战和机遇,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去拓宽我们的视野和人生选择。
《围城》读后感心得感悟5篇

《围城》读后感心得感悟5篇《围城》中从来没有眼泪,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批判,《围城》中从来没有搞笑,取而代之的是诙谐的讽刺。
《围城》读后感心得感悟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围城》读后感心得感悟,欢迎查阅!《围城》读后感心得感悟1读罢《围城》,我的情绪是复杂的。
我同情方鸿渐的遗憾人生,我难过孙柔嘉的工于心计,我思考苏文纨的执着追求,我欣赏唐晓芙的直爽聪慧,我感叹书中无止境的斗争,我感叹人生的变幻无常。
正像苏文纨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由这样的一座城。
方鸿渐的优柔寡断,玩世不恭以及苏文纨的矜持自负使他们错过了彼此。
思想陈腐守旧的董斜川,“新古典主义”诗人曹元朗,方鸿渐好友赵辛楣,以及聪颖美丽的唐晓芙,在小说的一开始就上演了一出知识分子百无聊赖的宴饮大戏,这足以见到他们各自内心的“围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在这样庸俗无聊充斥着虚假笑脸的社会中,他们用这样的一座城保护自我。
方鸿渐,赵辛楣和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在起航南下的过程中组成了“小社会”,各种矛盾和各种调侃,各种嬉戏及丑态,将人性的思想弱点描绘的淋漓紧致。
之后是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的经历。
大学里,上自校长,下至学生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诽谤,阴谋诡计。
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镜像逐鹿的舞台。
一些学者粉末登场,他们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的半旧遗老,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的假洋博士,也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的势利小人。
这座大学,也是一座“围城”,在这一座城里,表面光鲜灿烂,而暗地里各有各的无奈虚伪。
最终,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了,他进入了另一座“围城”,孙小姐“千方百计”地嫁给方鸿渐后,她的挑剔,她的心机,她的虚荣,她的势利,渐渐都映在方鸿渐眼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围城》有感,人生处处是围城
人生处处是围城
——读《围城》有感
473班王丽娟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是《围城》里的一句经典。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句话,或许也只知道这一句话。
于是很多人就拿这句话来囊括婚姻,或者定义婚姻。
但其实,《围城》这部小说里,关于婚姻的描述,只在方先生和孙小姐这里详细刻画了,并不是说围城这部小说主线就是婚姻。
在我看来,人生处处都是围城,爱情是围城,事业是围城,思想是围城。
文中的男主人公方鸿渐先是在爱情这座城里打转。
他在归国的轮渡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深深迷恋她的热辣前卫。
为其不惜舍弃二等船舱的舒适,甘愿跑到三等船舱大献殷勤。
最终却发现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被鲍小姐玩弄于鼓掌
之中,伤心又伤身。
消沉一段日子后又转而注意到一直青睐自己的大学同学苏文纨,便开始与苏暧昧不清。
没等确定关系就又看上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
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可以说是方的最爱。
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方鸿渐也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
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更迭,最终又落得个一别两宽的结局。
在经历了三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后,方鸿渐最终选择与柔弱娇小却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结婚。
但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
婚后面对失业的焦虑,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系列的龃龉和纠纷让他们的感情岌岌可危。
最后,方、孙的矛盾因方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
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
他在爱情这座围城里可谓是撞的头破血流。
然后是苏文纨,她把方鸿渐放进了自己的城,却将苦
苦追寻她的赵辛楣拒于城外。
最终反而将自己锁在了曹元朗的城里。
但她骨子里是虚荣的,喜欢男人簇拥在周围争风吃醋。
于是婚后的她不甘寂寞,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
一生汲汲营营于爱情这座空城,落得个镜花水月一场空的下场。
当然也有事业的围城,三闾大学里就是一座虚无腐烂的城。
满口仁义道德的半旧遗老李梅亭,外形木讷,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松年……
他们活跃在”新儒林”,都扯起一面漂亮的旗帜,遮掩自己的真面目,使出浑身解数去晋职。
明争暗斗压抑着方鸿渐,致使他放弃了那里,离开了这座城。
最后是思想的围城。
书中的人嘴里喊着新时代,新思想,却又把自己关在封建的笼子里,活成了套子里的人。
典型的是书中主人公方鸿渐,他嘴上冠冕堂皇的说着博士头衔毫无实际,可为了恭维丈人和父亲,去买了个博士
文凭。
“这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多么讽刺,也可见当时人们思想仍困在封建的泥潭里。
之后是矜持自负、自作多情的苏文纨,她一面不屑鲍小姐的放荡轻浮。
一面又暗暗嫉妒她像交际花一样周旋于众多男人之中,左右逢源,追求者无数。
却始终放不下自己贵族小姐的娇矜,只能暗中咒骂嘲讽鲍小姐。
自以为自尊自爱,十分高贵,却干出婚内出轨的丑事,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生生把自己困在了虚荣的坟墓。
读完《围城》这本书,我的感悟也许就似书中的最后一句话。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
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堵城呢?小时候,我们就像一
根线牵着的风筝,可以自由地观赏城外的风光,
肆无忌惮地做任何事,但终有一根线牵着。
后来,这根线越变越短,我们开始有了来自学习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还有责任的压力。
我们的内心被压抑在这四角冰冷的城里。
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都要面对这种人生,面对这里面激烈的竞争,压力的束缚。
正如书中写的:”一个人的缺点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
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且地位爬高了新标识。
”
其实优点跟缺点一样,如果我们没有爬树的经历,这些潜在的东西就不会被人发现。
这样自然就冲不进别人的城,也走不出自己的墙。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座城里创造异彩,增添一些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