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尧舜大禹禅让留。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宗庙修。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猪羊牛。
少牢无牛诸侯祭,家祭祖道禊事修。
【注】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
中学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们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
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3.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怎么记住这九州呢?给你编个“小故事,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
至于是个什么故事,请你自己脑补吧!嘿嘿!4.炎黄: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这老哥俩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汉族后来被称为“炎黄子孙”。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6.昭穆:宗庙、坟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左昭右穆,一字排开,你看,死后也得这么讲规矩。
7.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我们家祭拜祖宗,用的是猪肉、鸡蛋和豆腐,级别差远了。
8.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分子通往官场的唯一途径。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常识。
正文: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科举制度的基本形式是考试,考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官职。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乡试阶段,考生需要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晋级到会试阶段。
在会试阶段,考生需要在全国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晋级到殿试阶段。
在殿试阶段,考生需要面对皇帝进行考试,通过者可以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和文章等。
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优秀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
此外,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上对于官员选拔的实际需求。
拓展:
除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选拔官员的途径,例如恩赐、选拔、军功等。
其中,恩赐和选拔通常是皇帝针对特殊情况下的选拔方式,而军功则是士兵获得官职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舞弊、腐败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度的改良,例如殿试和三甲进士等。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科举是一种选拨官员的制度,而科举考试的官职对于官员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科举官职及其分类,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举官职分为两类,分别是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中央官职是指在朝廷中服职的官员,地方官职则是指在地方政府中服职的官员。
首先是中央官职。
其中最高级别的官职是九品中正(九品以上均为贵族),九品中正是指名列九品官员之首的中央官员。
其下分别是八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和一品。
一品官员是最高级别的中央官员,除了一品官员外,其他官员的级别又可以按照等级分为正品、副品、从品、宣品和散品。
九品中正及九品以下的官员,主要负责各种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
他们可以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如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而一品官员则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他们通常担任重要的决策职位和监察职位。
如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朝政,掌握政权;都察院大学士,负责对朝廷及地方官员进行监察;三公等。
除了中央官职,古代中国还设有地方官职。
地方官职主要是负责具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和治安维护。
根据不同的地方行政级别,地方官职可以分为府、州、县、乡等不同级别。
府级官员一般由京官担任,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而地方官员则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晋升。
科举考试对于官职的选拔至关重要。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不同的等级科举考试,才能晋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官职。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经义考试和策论考试。
经义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而策论考试则主要考察考生对时事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考生通过多次科举考试的选拔,最终可以晋升到不同的官职。
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官职不仅决定了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还决定了他们在朝廷和地方政府中的权力和责任。
高级官员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权力,可以参与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而低级官员则主要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和管理任务。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庙号≠谥号 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清圣祖
孝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 文皇后
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 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
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
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始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礼记》
上对下,长对晚等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2、号
号
自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贡士
会元
皇宫(会试 皇帝 同年四月)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状元
榜眼
进士出身
(鼎元)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若干)
探花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篇一」1、古代要进入府,州,县学习,必须要通过童试。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乡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
称为秀才。
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2、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应多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正是参加了乡试。
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
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
3、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称为会试。
因为在春季举行,故又称为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成为杏榜。
4、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殿试。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统称进士,考试后会发布金榜,假如考不中,则称落第。
5、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篇二」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期能选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官员,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
在古代中国,科举官职一般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后所任职的官员。
大致可以分为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
首先是进士,进士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官员。
进士考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难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家高级机构和高级官府。
进士分为三元及第、二元及第和一元及第,其中以三元及第的称号最为荣耀。
其次是举人,举人是中级别的官员,也是科举制度的关键环节。
举人考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是为选拔出将来可以进士考试的人才。
合格者可以选担任县官或地方机构中的中级官员。
再次是秀才,秀才是科举制度中的低级别官员,称为“擢用”。
秀才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是为选拔县级机构中的文职官员或者做为地方教育机构的教员。
合格者可以选担任县级机构中的低级官员或者地方教员。
除了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还有一些特殊的官职可供选择。
比如,庶吉士是进士考试中考取九十余名次的考生,他们负责撰写文章和作为皇帝的谋士。
翰林院士和编修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员,负责起草、校勘和编撰重要文件。
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人有着极大的特权,不但可以享受权利和财富,还能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荣誉的增加。
科举官职也被认为是社会成功和家族荣耀的象征。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科举考试只重视文化学识,对于才艺和实践能力并不关注,导致文人专制和功利思想的滋生。
其二,科举制度存在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等问题,使得人才选拔不公平。
其三,科举制度的存在妨碍了社会的流动与发展,使得社会阶级固化,阻碍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总之,古代中国的科举官职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官职一般分为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以及一些特殊的官职。
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1.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秦王朝,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称“始皇帝”。
此后,皇帝便成为历代君主的名称。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后,才废止。
2.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帝王为“天子”。
商称帝,周称王,秦以后称皇帝。
《木兰诗》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中的“天子”与“可汗”互文,则为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丞相:“丞”与“承”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意旨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始置于战国,为百官之长,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根据皇帝旨意,综理全国政务。
又称为相国。
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4.御史大夫:秦、汉时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
战国时称御史,为记事兼纠察的职官。
西汉时为三公之一,丞相缺位时,往往以御史大夫代理,相当于副丞相。
汉武帝临死前,曾任命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后改称大司空。
魏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参掌中枢机密,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5.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各国的“相”。
又,明清时也称知县为令尹。
6.枢密院:封建时代的官署,始建于五代。
宋朝时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和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两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明代废除。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按唐制,三省同为最高国务机构,一般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实际上是三省长官共同负责的中枢机构。
8.中书省:魏晋时始设。
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在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行政的总汇。
9.门下省:东汉时始设侍中寺,晋朝称门下省。
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
10.尚书省:东汉时始设。
唐代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明清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乡试:科举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黄佐与 祖父都参加过乡试,黄佐考中第一名,取得会元的称号。 B.祭酒:古代飨(xiǎng)食 是酹(lèi)酒祭神的长者,后也用来泛称年 长或地位尊者。汉魏以后多作官职名,如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等。 C.除服:俗称“脱孝”。封建社会的官员遇父母去世,要求必须服孝期满才 能脱去孝服继续任职。文中指黄佐守丧期满。 D.程朱:指宋朝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也代指他们发展出来的理学思想体 系,其主要内有“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官职制度
一、古代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 (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 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 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 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 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 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 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 正统年间的商辂(lù)二人而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 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 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 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 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地.正明谥位确、,的次清序科古人应举代死为分皇:为后院三试帝所甲、、加。乡一贵试的甲、族带三会、人有试,、大褒即殿臣状贬试元、。意、杰义榜眼出的和官称探员花号,或。赐其进士他及有
虚职:近侍、附马 令尹:战国时相当于丞相,明清时为县令。 尹:地方官员通称。 有司:各级官员。 古今异义: 郎中(宫廷侍卫、分管各司事务) 大夫(御史大夫、谏议大夫) 参军(丞相的军事参谋、幕僚、地方官) 从事(幕僚、从事员)
行政区域: 秦汉:郡(郡守、太守)
隋唐宋:州(刺史、节度使、知州)、 道、路(烽火扬州路、东西异路) 元明清:省
科举考试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
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 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 讲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 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 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 经的代圣贤立言,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 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 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 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 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 称责授。其他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 等。
5.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 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 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 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6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 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 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 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 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7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古代学校学生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 书数的场所。 2.庠。周代学校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序。殷商时代的学校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 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 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 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 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 以书、数为主
8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 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 “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 9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 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 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10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 11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院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 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 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