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以及氧气的用途。
内容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氧气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并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氧气的制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能够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讲解、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氧气的制法,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
2.实验试剂: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制氧气的技巧。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用途,以及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共计50分钟。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 /L ,比空气的密度(1.293g /L)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室温下,1L 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 氧气;在压强为l0lkPa 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 (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
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交流讨论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永二中蒋启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
认识木炭、硫、红磷、铁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文字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探究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2.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从化学中得到的知识
3.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美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提高兴趣→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总结巩固
教学准备:
氧气(6瓶)、木条、火柴、硫磺、木炭、铁丝、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药匙、纸、蒸馏水、澄清石灰水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熔沸点低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2.木炭和氧气反应
3.硫磺和氧气反应
4.铁丝和氧气反应。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 2 氧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包含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检验和氧气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介绍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木炭、硫、铁丝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探讨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为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将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的课堂改为学生实验探究课,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在交流讨论中得到提升。
本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要多角度观察,并能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结论。
除此之外,本实验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事可做。
通过交流讨论、团结协作顺利完成实验,解决实验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本实验课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就是加热的操作以及硫的燃烧实验部分会造成环境污染。
硫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所以,如果要在学生实验中增加此实验,必须改进,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环保意识教育。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初学化学,兴趣浓厚,甚至对每一个实验都充满探究欲望,但大部分的学生仅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表面认识。
单纯觉得实验本身有趣,而忽略了对实验本质的探究。
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知识,具备了药品取用、加热,各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但也仅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加上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创造力欠缺,所以,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未做过系统的探究。
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物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思维模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课题,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题,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法,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掌握氧气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法的直观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制取装置、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2.多媒体课件:介绍氧气性质、制法及应用的图片、视频等;3.教学素材:相关案例、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自然现象,如闪电、呼吸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氧气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展示氧气的性质。
同时,讲解氧气的制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氧气的制法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问答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2)导学案(含练习答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课题2 氧气(2)【学习目标】1.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 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课前预习】写出下列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找出其中的共同特征。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1. 由上表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其特点是________。
2. 物质与________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在该反应中提供氧,具有________。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氧化反应。
(2)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思路点拨: 化学反应类型的区分,关键是抓住反应的特点。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氧化反应的特点是有氧气参与反应。
缓慢氧化是氧化反应的一种,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反应速度慢,不易察觉。
【课堂练习】1. 下列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2. 铁生锈和蜡烛燃烧的共同点是()A. 都是化合反应B. 都放出大量的热C. 都发光D.都是氧化反应3. 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 火药爆炸B.酒的酿造C. 红磷燃烧D. 水的蒸发4. 关于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B.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C.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D.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合反应【课堂检测】1. 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2. 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铁在氧气中燃烧B.磷在空气中燃烧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D.碳在氧气中燃烧3. 下列有关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有两种物质参加的反应是化合反应B. 凡是发光、放热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C. 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D. 有氧气参加,且由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4.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九年级学生接触化学的重要物质之一,本节课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对于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于氧气的性质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和讲解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氧气的性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瓶、火柴、铁丝、木条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过程,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氧气的应用实例,如氧疗、氧焊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应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的教学设计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提问,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根木条点燃,然后将其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木条很快熄灭。接着提问:“为什么木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在密闭容器中却熄灭呢?”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某种物质的作用。此时,我会揭示这种物质就是氧气,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
7.作业布置:布置与氧气相关的习题和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8.情感教育:通过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9.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和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氧气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层面,如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然而,对于氧气的制备、性质、检验等深入知识,学生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
6.情感态度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氧气的认识,以及氧气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意义。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作业布置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
2.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理解木条、硫、木炭、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及文字表达式.
3.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4.了解氧化物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3.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1.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2.对化合反应及氧化反应的理解。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4.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2.实验药品及用品:木炭、硫粉、红磷、细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火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假如你去西藏去旅游,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其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
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6~7 天,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开始,就和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命活动也需要氧气,所以人们曾把它叫做“养气”。
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
【探究新知】
【过渡】物质的物理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展示一瓶氧气,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交流,从颜色、形态、气味等角度描述对氧气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氧气的性质。
【讨论与思考】
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
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
【过渡】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2.演示[实验2-2]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发言;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演示实验2-3】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2.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复习闻气味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3.(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水中,为什么? 4.完成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学生:观察空气中光、焰色、生成物的色、态、味;观察氧气中光、焰色。
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演示实验2-4】
1.观察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2.完成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总结】实验前在瓶底铺一层沙或放少量水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集气瓶。
【引导分析、比较】木炭、硫粉、铝箔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并归纳。
【总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
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讨论】讨论课本P35的“讨论”部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补充。
三个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
【结论】从上面的三个反应来看都是生成了一种物质。
像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析】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
【结论】氧气具有氧化性。
【分析】前面的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那样剧烈。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
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活动充分,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学到了技能;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还有一定的欠缺,教师在实验前应将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要点及实验注意事项预先讲解,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应多用实验、讨论的方法加以落实。
【布置作业】
参见课本第36页课后练习与应用 【板书设计】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2)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课题2 氧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体验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1.空气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分别是多少?
2.举例说明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
【教授新知】
【引入】向学生展示一瓶新收集的氧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2-2】书本P34
思考与讨论:
1.你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2.为什么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没有该现象发生?
3.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方法指导】如何区分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叙述你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
(二)【实验2-3】【实验2-4】以及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实验2-3】
⑴燃烧匙中放少量硫,加热,知道燃烧,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⑵将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纯氧中。
观察现象(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_______色火焰。
(2)硫在氧气中发出______色
火焰,生成有______气味的气
体,并放出___________。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
在空气中,
生成物都
是。
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燃烧匙中放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直红热,伸入纯氧中。
燃烧完全后,集气瓶内加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1)将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
察到的现象
是,红热
的木炭(2)在氧气中燃烧的现
象是____ ___。
振荡集气瓶,观察到澄清的石
灰水。
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⑴将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
⑵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先放入一些水) (1)直接将细铁丝在空气中加
热,可以发现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
象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后生成____
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
式为
_____________。
【课堂讨论】
1.实验室里如何检验一瓶无色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
2.仔细分析实验2-4,讨论下列问题:
(1)将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2)细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
(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
3.上述三个实验说明氧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分析与比较】写出红磷、木炭、蜡烛、硫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这五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课堂小结】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课堂讨论1】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请分别举例说明
【课堂讨论2】铁丝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以后会生成铁锈,其原因是铁丝与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比较一下这个反应和上述反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堂小结】缓慢氧化:
【课堂反思】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空气里含有氮气和氧气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氧气液化时变为淡蓝色
D.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下列化学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盛有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硫立即燃烧
B.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铝箔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3.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碳酸→水+二氧化碳
B.铝+氧气→氧化铝
C.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
D.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