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合集下载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刺有几种手法

针刺有几种手法

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广义是指针刺操作的全部施术方法,狭义是指进针、行针及出针等一系列的操作技术。

进针就是指基本针刺手法,行针与出针则是指针刺补泻手法与其他手法,当中包括徐疾补泻法、呼吸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及开阖补泻法等。

基本针刺手法针刺所使用的工具,最常用的是不锈钢毫针。

毫针刺进人体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医者使用较短的毫针治疗时,多用单手进针法,以刺手持针直接刺入人体,直至所需要的深度。

若使用稍长的毫针时,则可采用双手进针法,即是以刺手持针,紧贴押手指甲边缘,直接刺进患者机体,此法称指切进针法,或可称爪切进针法。

使用刺手持针,押手二指夹着针身下端,刺手捻转或直接将针刺进患者机体,此法称夹持进针法,或可称骈指进针法。

使用刺手持针,押手二指把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在绷紧皮肤上的穴位刺进,此法称舒张进针法,宜用在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使用刺手持针,押手二指把腧穴的皮肤提起,在被提起皮肤上的穴位刺进,此法称提捏进针法,宜用在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

以押手持住藏有毫针的塑料管,压放在所刺腧穴的皮肤上,刺手去除管上的小胶片,顺势把针柄的顶部轻轻击下,针尖即迅速进入皮肤,然后去掉胶管,再把毫针往下刺入,此法称管针进针法,亦有是以弹簧式的把针推进,此法进针近乎无痛,故多用在惧针患者或儿童身上。

针刺补泻手法针刺治疗在临床上,是以捻转补泻法与提插补泻法为最基本的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手法的操作,在针刺得气后,以刺手轻轻捻转针柄,角度宜小,频率稍慢,时间宜短,并需结合拇指向前稍用力,食指则向后的动作,视为补法。

在针刺得气后,以刺手稍加指力捻转针柄,角度稍大,频率宜快,时间稍长,并需结合食指向前稍用力,拇指则向后的动作,视为泻法。

提插补泻手法的操作,在针刺得气后,针尖先在浅层而再下插至深层,下插时稍加指力,上提时则力宜轻,提插的幅度宜小,频率稍慢,时间宜短,视为补法。

在针刺得气后,针尖先在深层而往上提至浅层,上提时稍加指力,下插时则力宜轻,提插的幅度宜大,频率稍快,时间宜长,视为泻法。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在实践技能的考试中,第二站中基本操作里,中医操作经常考查的内容无非就是涉及针灸这一部分的内容,那么在考试中常考的是哪些内容呢,在此,根据往年考试常考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实践技能考试中,针灸操作技术常考查的内容汇总:1.毫针刺法:此部分内容常考察的的有体位选择,对于此部分内容要知道哪些部位的腧穴适宜何种体位。

主要有以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头、颜面何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此部分内容要掌握基本的手法提插法及捻转法的基本操作情况。

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药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药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6种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要知道其具体的内容。

)捻转补泻:【操作方法及步骤】: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操作方法及步骤】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医基本操作(一)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医基本操作(一)

三、中医基本操作 1、指切进针法 ①⽤左⼿拇指或⾷指端切在⽳位旁; ②右⼿持针紧靠左⼿指甲⾯将针快速刺⼊腧⽳; ③此法适⽤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①⽤左⼿拇⾷⼆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的⽪肤表⾯; ②右⼿捻动针柄,将针快速刺⼊腧⽳; ③此法适⽤于长针进针。

3、艾条雀啄灸 ①根据病症选择施灸部位; ②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 ③象鸟雀啄⾷⼀样,⼀上⼀下活动施灸;另外也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④灸⾄⽪肤潮红为度。

艾条温和灸 ①将艾条⼀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肤0.5-1⼨左右进⾏熏烤; ②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灼痛感,⼀般每处约灸3-5分钟,⾄⽪肤红晕为度; ③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医者可将⾷、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烫伤。

闪⽕拔罐法①暴露应拔罐的部位; ②准备好相应物品;镊⼦、酒精棉球、⽕柴、玻璃罐等; ③⽤镊⼦夹住酒精棉球⼀个,将⽕点燃,使⽕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退出,迅速将罐扣在相应拔罐的部位(燃烧棉球不可触及罐⼝)。

揉法的操作。

①⽤中指或拇指指端、⼿掌⼤鱼际或掌根附着于⼀定部位; ②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③动作连贯并能持续⼀定时间。

⾆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腻苔主何证?黄腻苔主何证? ①⾆苔的望诊包括苔⾊和苔质; ②⽩腻苔主湿浊、痰饮、⾷积等证。

③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积热腐等证 ⾆体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瘀斑主何证? ①⾆体的望诊包括⾆⾊、⾆的形质、动态及⾆下络脉; ②⾆瘀班主⾎瘀证等。

⾆体的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胖⼤有齿痕主何证? ①⾆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枯、⽼嫩、胖瘦、芒刺、裂纹等⽅⾯特征; ②⾆胖⼤有齿痕主⽓虚、阳虚湿盛等证。

如何望⾆体? ①病⼈采⽤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必须使⾆⾯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③伸⾆姿势:⾃然地伸⾆于⼝外,⾆体放松,⾆⾯平展,⾆尖略向下,尽量张⼝。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要点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

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

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要点二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直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常用针灸穴位要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常用针灸穴位要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常⽤针灸⽳位要诀1.尺泽(chǐzé,LU 5) 合⽳【定位】在肘横纹中,肱⼆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喘、咯⾎、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或点刺出⾎。

2.孔最(Kǒngzuì,LU 6) 郄⽳【定位】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处。

【主治】①咯⾎、咳嗽、⽓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

3.列缺(Lìeqūe,LU 7) 络⽳;⼋脉交会⽳(通于任脉)【定位】桡⾻茎突上⽅,腕横纹上1.5⼨,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法:两⼿虎⼝⾃然平直交叉,⼀⼿⾷指按在另⼀⼿桡⾻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

【主治】①咳嗽、⽓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

4.鱼际(Yújì,LU 10) 荥⽳【定位】第1掌⾻中点桡侧,⾚⽩⾁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咽⼲、咽喉肿痛、失⾳等肺系热性病证;②⼩⼉疳积。

【操作】直刺0.5~0.8⼨。

治⼩⼉疳积可⽤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 井⽳【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旁0.1⼨。

【主治】①咽喉肿痛、⿐衄、⾼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或点刺出⾎。

6.商阳(shāngyáng,LI 1) 井⽳【定位】⾷指末节桡侧,指甲根⾓旁0.1⼨。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或点刺出⾎。

7.合⾕(Hégǔ,LI 4) 原⽳【定位】在⼿背,第1、2掌⾻间,当第2掌⾻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法:以⼀⼿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拇、⾷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

【主治】①头痛、⽬⾚肿痛、齿痛、⿐衄、⼝眼歪斜、⽿聋等头⾯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
(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
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

(3)搓针法:若用上法不得气时,可用搓针法运气,即将针单向捻转几次,这时多数能令气至,而后将针反方向捻退1~2次,再轻提插1~2次,注意勿令滞针。

应用此法后,一般多能较快得气。

(4)辅助法:其它如弹法、循法、刮法、摇法、飞法、弩法等等辅助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气、行气作用,或可留针候气片刻,再作行针手法。

1.3留针法———时间久暂灵活应用留针法是进针运用一定手法后,将针留置穴内,以加强针感的持续效应。

目前常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两种方式。

(1)动留针:于留针过程中,每隔若干时间,结合捻转或提插等手法(或结合其它补泻手法),又如电针等亦属动留针范畴。

(2)静留针:针刺得气或行针后“静以久留”,然后出针。

使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以及留针时间的久暂,均须视病情、针刺部位等灵活应用。

1.4出针法———双手协同轻捻缓提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在出针时仍用押手按住穴位(最好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轻捻转,同时边捻边提,轻轻将针提出皮肤,押手按揉针孔,若遇针孔出血可用干棉球多按一刻并拭之。

若用放血治疗,则不闭孔(按补泻法则以速闭其孔为补,不闭其孔为泻)。

2补泻手法的应用
针灸治病必须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历代医家创造了许多有关补泻的操作方法,兹摘举古典手法与笔者实践中提炼后的补泻操作手法几则,简介如下,请同道指下。

2.1烧山火又称“热补法”,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手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确定穴位的针刺深度,分为三等分(古称“天、人、地三部”),随呼气进针至天部,用紧按慢提(重插轻提)法九次,然后将针插入人部,再紧按慢提九次,再插入地部,紧按慢提九次(也可结合捻转法),若已有温热感,将针由地部退至天部,随吸气时出针,速闭其孔。

若无温热感,可按上法重复操作多次,然后出针。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插入1~ 2分( “豆许”),重插轻提多次,然后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毋令气散(不使针尖脱离针感),使得气感增强或有温热感,一次不效可重复数次,在出针时以拇指向后退1~ 2次,并轻提插1~ 2次,防止滞针,然后退出皮下,速闭其孔。

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多用于寒麻冷痹虚寒性疾病。

2.2透天凉又称“凉泻法” ,由呼吸、徐疾等单式补泻手法中泻法组合而成。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吸气时进针,直达地部,用慢按紧提(轻插重提)法六次,退至人部;慢按紧提六次,然后退至天部;慢按紧提六次为一度。

若无凉麻感,再依前法重复施术多次,呼气时退针,出针时不闭其孔(或摇大其孔)。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提出1~ 2分( “豆许”),然后重复提重插轻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使得气感增强或有凉麻感。

不效可重复数次,出针时摇大针孔或慢按其孔。

此法有泻热作用,常用于热痹或急性肿痛和实热性疾病。

2.3阳中隐阴先补后泻法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得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笔者操作方法:按穴位所针之深度,分为浅深二层操作,先在浅部行补法(紧按慢提多次和拇指向前捻转数次,紧握针柄稍候,再进针至深层用泻法(紧提慢按多次或拇指向后捻转数次),稍停,然后出针。

这是一种补泻兼施的手法,常用于先寒后热,虚中夹实的病证,含补中有泻之意。

2.4阴中隐阳先泻后补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笔者操作方法:与阳中隐阴相反,先进针至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和拇指向后捻转多次),稍停,将针提至浅层,行重插轻提,拇指向前捻转多次行补法,稍停,将针起出,揉按针孔,这亦是一种补泻兼施手法。

常用于先热后寒,实中夹虚的病证,含泻中有补之意。

3注意点
在临诊中只要辨证、选穴、手法适当,一般均能应手取效。

但在具体操作时应详细观察,对某个病人或某一病症,某个阶段用某种手法,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以临床效果作为检验标准。

为此要因人、因病、因时制宜,随机应变,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