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情节梳理
《红楼梦》故事情节梗概

《红楼梦》故事梗概《红楼梦》情节梳理之一【情节脉络】全书可以分为五大段落。
作品的第一回至第五回,是全书的“序幕”第一回中写了“无材补天”的石头的故事,写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还写了甄士隐和贾雨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那个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作者明确地发表了自己对小说创作的主张,这或者正是全书的纲领。
《红楼梦》,正是作者的小说创作主张的实践。
第二回写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在结构上是极其重要的安排。
作者要给我们讲述的这个贾府,人物多,头绪多,难以说清,而冷子兴的介绍,正可使读者在“进入”这个贾府之前,对它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再一一细写。
这样,在第三回里,则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全书主要人物的出场。
即通过林黛玉来到贾府,写了贾母、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王夫人、邢夫人、王熙风和贾宝玉等人物陆续出场。
到第四回,作者又把笔锋一转,写了薛家的故事。
这既是写《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薛宝钗的出场,更是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故事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的黑暗,为贾府日后发生的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第五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与全书第一回中出现的有关“石头”和“灵河岸边”的神话联系起来,并通过贾宝玉看到的“判词”,听到的“仙曲”,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即所谓“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
【章回简介】●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遗弃在青埂峰下。
这顽石自经锻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
二仙拗不过,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
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
红楼梦前十回情节梳理

红楼梦前十回情节梳理
红楼梦的前十回的情节如下:
1.第一回:贾赦寿宁宴会,贾母择婿谦哥。
贾宝玉梦游金陵,
与林黛玉相遇。
2.第二回:贾宝玉归家,与黛玉成为好友。
贾母选中秦可卿,
定亲贾瑞。
3.第三回:黛玉生病,贾母让宝玉照料。
宝玉与黛玉建立深厚
感情。
4.第四回:贾宝玉订亲薛宝钗。
凤姐为了报复宝玉,故意戏弄
他。
5.第五回:贾母选宝玉立嗣,但被迫让庶出补登宁府。
贾母和
王夫人为宝玉办寿宴。
6.第六回:黛玉被害病缠身,宝玉痛苦不堪。
宝玉、黛玉和宝
钗闹情绪。
7.第七回:史湘云迎娶宝玉。
贾政派贾琏前往东京。
宝玉和黛
玉重逢,黛玉情绪低落。
8.第八回:假戏真做,宝玉、黛玉、宝钗、巧姐的情感纠缠。
宝玉陷入无法名正言顺地与黛玉在一起的困境。
9.第九回:宝玉错手杀死薛宝钗的小狐狸。
史湘云离世,引发
宴会。
黛玉因受刺激而病重。
10.第十回:黛玉之死,众人伤心欲绝。
宝玉对黛玉的离世感到
悲痛,决定破除尘世之梦。
以上是红楼梦前十回的情节梳理,其中情感纠葛,订亲和死亡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红楼梦故事简介及重点情节梳理

红楼梦故事简介及重点情节梳理《红楼梦》故事简介及重点情节梳理《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撰写,以其精妙的描写、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红楼梦》的故事,并梳理其中的重点情节。
故事背景《红楼梦》以康熙年间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等贵族子弟的家族生活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说通过对宝玉及贾府其他人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尊贵家族的兴衰沉浮,以及权力、爱情、财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重点情节梳理1. 宝玉入荣府故事开始,宝玉从祖母的家族进入了荣府,与其他贾府成员相识并逐渐结下深厚的友情。
小说中,宝玉与贾宝根、贾珍、贾政等人的关系愈发紧密,给读者展现了他作为贵族子弟的成长经历与家族亲情的交融。
2. 宝玉与黛玉的相遇在荣府生活中,宝玉邂逅了黛玉,两人相互吸引并迅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黛玉被描绘为聪明、敏感且具有文学才华的女子,她与宝玉之间的故事成为《红楼梦》中最具吸引力的情节之一。
3. 荣府的起伏变迁贾府中充满了权力之争和家族纷争。
权臣王夫人以及贾母的支持者们与贾府其他成员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这一斗争为故事增添了紧张的氛围,并激发了其他情节的发展。
4. 情感纠葛的发展小说中,宝玉与黛玉的感情并不是唯一的重点。
宝玉还与其他妇女角色产生了情感纠葛,如宝玉与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关系,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和悲剧性。
5. 贾府的覆灭《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与覆灭作为结尾,这成为整个故事的最终高潮。
贾府的兴盛和繁荣逐渐瓦解,宝玉的悲剧命运和各类人物的离世使整个故事圆满地结束,同时彰显了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衰败和人生的无常。
结语《红楼梦》以其瑰丽的想象力、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小说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人性的剖析,以及对家族纷争和情感故事的讲述,呈现了一个庞大而细腻的世界。
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之情节梳理》

《红楼梦整本书之情节梳理》(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章回简介】●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遗弃在青埂峰下。
这顽石自经锻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
二仙拗不过,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
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
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
那块由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便由这神瑛侍者“携人红尘”。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下,经曹雪芹披阅增删,因成此书。
姑苏城仁清巷内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在庙旁。
他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
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
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
甄士隐带着妻子投奔岳父,遭到岳父的白眼。
一日,甄土隐听到了一疯跛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考中进士,派任县令,来找甄士隐。
甄士隐已不知去向。
不久,因本性贪酷,恃才侮上,终被革职。
于是,他便游览天下胜迹。
后来到林如海家给他女儿林黛玉当老师。
一年后,黛玉的母亲贾氏病逝。
一日,雨村在一家小酒馆碰见了旧相识古董商人冷子兴。
二人便边吃边聊了起来。
冷子兴说到了贾雨村同宗贾家宁、荣二府的许多事,用冷子兴的话来说,目前宁、荣二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荣府贾政生了一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了一块玉来,就取名作“宝玉”。
贾宝玉周岁时,贾政便想试一试贾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各种物件摆了无数,与他抓取。
《红楼梦》重点情节梳理前二十回(必考情节)

《红楼梦》重点情节梳理(按回目)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通灵宝玉”的来历: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单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有一僧一道将此石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带到人间,它就是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通灵宝玉”,也是“宝玉”本人。
木石前盟: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判案: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英莲伤了人命,被告至应天府。
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
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胡乱判了此案。
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宝玉极厌恶读书:秦可卿引了一簇人来到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了一幅画,人物很好,仍是燃藜图,上有一幅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宝玉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也断断不肯在这里了。
因为燃藜图是鼓励人读书的图,所以宝玉一看就烦。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
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
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红楼梦主要情节梳理以及相关人物

红楼梦主要情节梳理以及相关人物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
小说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家族,以及其中一位女子贾宝玉的人生经历。
下面将按照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对红楼梦进行梳理。
第一回:贾府起居故事开始于贾府,贾府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
贾府的主人贾母希望将家族发扬光大,因此安排贾宝玉和贾迎春成婚。
贾宝玉是一个情感敏感的人,他和贾母的贴身丫鬟林黛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第二回:薄命女儿贾府的大观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不幸的事情发生。
贾府的侄女林黛玉因为身世不明,被贾母抚养在贾府。
她不被贾母重视,感到孤独和无助。
贾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日渐加深。
第三回:葬花词贾府的仆人秦钟因为得罪了贾母,被贾母逐出府门。
秦钟在离开前,写下了一首《葬花词》。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贾府和黛玉的思念之情。
黛玉看到这首诗后感动不已,开始对贾宝玉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第四回:探春贾琏贾府的贾探春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准备嫁给贾琏。
贾琏是一个世俗而粗鄙的人,与探春的性格截然相反。
探春对这次婚姻感到犹豫,但最终还是嫁给了贾琏。
第五回:荣府花烛夜贾府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但他们的感情受到了很多阻碍。
贾宝玉在荣府遇见了袭人,袭人是贾府中的一位丫鬟,她对贾宝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贾宝玉为了掩饰自己对袭人的感情,将其送给了林黛玉。
第六回:宝玉悔婚贾府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但贾宝玉的家族安排了他和贾迎春的婚姻。
贾宝玉为了不伤害黛玉,决定悔婚。
他在婚礼前夜将自己的婚纱剪破,向贾母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第七回:宝玉初试云雨情贾府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但他们的感情受到了很多阻碍。
贾宝玉在荣府遇见了袭人,袭人是贾府中的一位丫鬟,她对贾宝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贾宝玉为了掩饰自己对袭人的感情,将其送给了林黛玉。
第八回:宝玉葬花贾府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但贾宝玉的家族安排了他和贾迎春的婚姻。
贾宝玉为了不伤害黛玉,决定悔婚。
红楼梦主要情节梳理

红楼梦主要情节梳理1.木石前盟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使其久延生命,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他下凡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而神瑛侍者是宝玉的前身。
2.宝玉得名和抓周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
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
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于是便不大喜欢宝玉了。
3.宝黛初会/宝玉摔玉林黛玉母亲病逝,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一见如故。
宝玉对她十分好感;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颦颦)、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后经贾母哄骗说黛玉本有玉,却被姑妈带去才了事。
4.贾雨村判案(“葫芦案”的始末)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买丫头英莲打死了小乡宦之子冯渊,被冯家告至应天府。
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
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顺水推舟,胡乱判了此案,并书信告知贾王两家,打发了门子。
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5.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
因一年冬天家计艰难,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
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见到王熙凤,凤姐说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救助无望。
可凤姐还是给了20两银子,并赏了一吊钱,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回家去了。
6.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刘姥姥为了答谢凤姐对她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
贾母设宴招待。
她们留姥姥宴会、游园,拿她取乐,刘姥姥也有意哄着老太太开个心,一开席,刘姥姥便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一句话让众人笑得弯腰曲背,上气不接下气。
红楼梦情节梳理

《红楼梦》情节梳理之一【章回简介】●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
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
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
英莲(即香菱)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了歌”。
1、木石前盟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士隐丫头娇杏被贾雨村看中。
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
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
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
2、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
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
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
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二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
贾母疼爱林黛玉。
3、王熙凤初次出场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
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情节梳理第一回中写了“无材补天”的石头的故事,写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还写了甄士隐和贾雨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那个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作者明确地发表了自己对小说创作的主张,这或者正是全书的纲领。
《红楼梦》,正是作者的小说创作主张的实践。
第二回写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在结构上是极其重要的安排。
作者要给我们讲述的这个贾府,人物多,头绪多,难以说清,而冷子兴的介绍,正可使读者在“进入”这个贾府之前,对它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再一一细写。
这样,在第三回里,则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全书主要人物的出场。
即通过林黛玉来到贾府,写了贾母、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王夫人、邢夫人、王熙风和贾宝玉等人物陆续出场。
到第四回,作者又把笔锋一转,写了薛家的故事。
这既是写《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薛宝钗的出场,更是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故事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的黑暗,为贾府日后发生的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第五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与全书第一回中出现的有关“石头”和“灵河岸边”的神话联系起来,并通过贾宝玉看到的“判词”,听到的“仙曲”,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即所谓“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
第六回至第十八回为第二大段从第六回开始,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红楼梦》的故事。
这一大段的主要内容是秦可卿之死和贾元春省亲。
这两大事件,都发生在全书开卷不久,以惊人的豪华排场来表现当时的贾府正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珠宝乾坤、玻璃世界”的兴盛时期。
秦可卿,作为一个孙媳妇,其丧事居然可以如此隆重,如此奢华,而且在出殡时竟然有北静王亲来路祭,并对贾政、宝玉父子大加奖誉。
这都充分显示了贾府的显要地位。
而元春省亲,则更直接说明了贾府乃是封建社会中最有权势的皇亲国戚之家。
第十九回至第五十四回为第三大段这一大段,是在秦可卿之死和元妃省亲之后,即在极力渲染了贾府的奢华富贵之后,从四个侧面来展示贾府的生活画卷。
1、以贾母为首的贾府的主人们,穷奢极欲,“福深还祷福”。
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宝钗、风姐过生日等豪华享乐的情节都安排在这一大段之中。
他们想尽了人间一切享乐的法子,尽情地享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情趣而得到满足:大观园中,一大群贵族小姐加上“富贵闲人”贾宝玉,今日赏花,明日赋诗:这是高雅的享乐;呆霸王薛蟠,又有薛蟠式的享乐。
而这一大段中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正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出了大观园这个贵族的天堂。
刘姥姥客观上成为贾府奢华生活的见证人。
2、但是,就在这一派温柔富贵的气氛中,却发生了“叔嫂逢五鬼”(第二十五回)、“变生不测风姐泼醋”(第四十四回)的情节,这却是耐人寻味的。
第二十三回,写宝玉、黛玉等遵元妃谕搬进了大观园,这里的确成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但到了第二十五回,先写贾环故意烫伤宝玉,接着写赵姨娘请马道婆“作法”,几乎害死了宝玉和风姐。
这虽然是一场迷信的闹剧,但却反映出贾府内部的你死我活的矛盾。
第四十三回至四十四回,正写风姐春风得意过生日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的轩然大波。
总之,在一派温柔富贵的气氛之中,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灾难”,打破了盛世的假象。
3、在这一大段中,比较集中地安排了宝玉与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故事,写出了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如第十九回,通过袭人之口写宝玉不仅自己不爱读圣贤之书,而且把“凡读书上进的人”都叫作“禄蠹”,认为那些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二十回又写宝玉有个呆主意在心里,“他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第三十六回写宝玉十分反感宝钗等人对他的劝诫,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
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秀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同时,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也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大段之中,既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纯洁、执著的爱情,更表现了他们受到的压力和痛苦的折磨。
而宝玉、黛玉的叛逆思想与贾府中正统思想的矛盾,也正是在这一大段中形成激烈的对抗,第三十三回的“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就是集中的表现。
4、晴雯的不可辱以及鸳鸯抗婚等情节,也是这一大段中的重要侧面。
既写出了这些女孩子的纯洁优美,更写出了她们的刚烈和抗争。
而第五十三回所写的乌进孝进租,一方面可以看出贾府奢侈生活的巨大耗费,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贾府实已人不敷出。
整个第三大段就是由以上四个侧面交错结构而成的。
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把表面上的、整体上的繁华富贵与已见端倪的衰败趋势、种种矛盾冲突紧紧结合在一起,真实地展现了这个贵族之家的生活画卷。
第五十五回至第七十八回为第四大段第五十五回,是这一大段的开端,也是全书的一个转折点。
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此后的贾府,已经走上了无可挽救的衰败之路。
在第二回书中,冷子兴说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但从五十五回开始,贾府不仅“内囊”已经尽上来了,而且“外面的架子”也有些支撑不住了。
这一大段,是通过以下七个层次顺序展开的。
1、第五十五回一开始,就写道:“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谁知风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
”凤姐病倒,在贾府可不是小事。
接着又写王夫人有许多“吊贺迎送”之事,“应酬不暇”。
于是府中群龙无首,引出了“探春理家”。
探春是一位有男子气概的小姐,接替风姐“理家”,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她的庶出的地位,府中上下的重重矛盾,造成了探春的困境,如其生母赵姨娘就首先出来与她为难,所以,探春理家虽有些小改良,但也不能改变贾府衰败的趋势。
2、第五十八回至六十一回,写了一连串的“嗔莺叱燕”、“召将飞符”、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茯苓霜的故事。
也许读者对此不感兴趣,但就《红楼梦》全书而言,绝非可有可无。
这些情节,充分表现了此时的贾府,上上下下矛盾重重,一片混乱。
尽管“刚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指凤姐)”,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指探春、李纨、宝钗)”,但是,由贾府固有矛盾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这种混乱,已经是无法制止或清除的。
这时,不仅探春、宝玉已深有家势败落的预感,就连“下人”们,如柳家的也感到了“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我劝他们,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将就些儿也罢了!”总之,一片混乱,败势已成。
3、紧接着,第六十二至六十三两回写了“寿怡红”的前前后后。
这时的贾府,似乎只有在贾宝玉的怡红院里还有一些欢乐,女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贾宝玉的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构成了这“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
而酒令签语,也隐约预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在这短暂、局部的欢乐之后,接着写的就是尤氏姐妹的悲惨命运。
4、在贾琏偷娶尤二姐的情节中,王熙凤先是被蒙在鼓里的失败者,但她知道实情以后,则后发制人,施展权术,把尤二姐骗进了荣国府,迫害致死,转败为胜。
同时还敲诈宁府,大捞银子;并置张华于死地。
凤姐的手段不可谓不毒辣,但读者也应该看到,此时的王熙风,与当年协理宁国府时相比,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有病在身的王熙风不仅先被暗算,而且是费尽心机(请看她说服尤二姐人府时的语言、动作),采用“借剑杀人”的手段才达到目的,当年的“杀伐决断”似已大减。
而由此所反映出来的贾琏、凤姐之间毫无信任可言的尔虞我诈的夫妻关系,更透露出风姐命运可悲的一面:她也是“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之一(参阅第五回)。
5、第七十一回写贾母八旬大寿。
以贾母的地位而言,这应该是极隆重极显赫的一次“大典”,然而实际上,却是死气沉沉、草草收场。
而且就在祝寿的当天,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的尖刻的嘲讽。
对王熙凤来说,简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突然袭击。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邢夫人与风姐的矛盾的背后,隐藏着邢夫人与王夫人、贾母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正如探春所说,整个贾府中人,“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6、种种矛盾冲突,酿成了第七十四回所写的“抄检大观园”。
这一场风波的直接导火线是傻大姐拾到一个绣春囊。
贾府上下的淫乱之事,本来不少;一个绣春囊,实在用不着大动干戈。
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挑拨下,王夫人与风姐决定抄检大观园。
但是抄检的结果,却是王善保家的“一心只要拿人的错儿,不想反拿住了他外孙女儿,又气又臊。
”抄检大观园,就是贾府的“自杀自灭”。
正如探春所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
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7、第七十五至七十八回,主要写抄检大观园之后王夫人到怡红院“阅人”。
所谓“阅人”,就是藉抄检的气氛来查看是谁“勾引”了她的宝玉。
实际上她早已心中有数。
在她内心深处,整治晴雯等人,比与邢夫人斗法更为重要,正如她自己所说: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
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第七十七回)于是,晴雯首当其冲,被逐屈死;四儿等也被赶出大观园。
这就是抄检大观园的结果。
主人们勾心斗角,奴婢们蒙受灾难。
贾宝玉作为这个家族的叛逆者,则站在奴婢的一边,对她们的不幸,寄予极大的同情,但于事无补,唯有无限的悲愤。
与“自杀自灭”相呼应的,还写了贾府的经济日趋窘迫:用上等米作的饭,已经只够老祖宗一人食用了,只好“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裕也不能的”(第七十五回);王夫人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二两可用的人参(第七十七回)……此外,中秋节的悲凉,宁国府的乌烟瘴气(第七十五回),都显示出了贾府的没落与衰败。
第七十九至第一二○回为第五大段,这一大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黛玉之死和宝玉、宝钗完婚。
黛玉之死,是后四十四回中较为精彩的部分,它不仅符合黛玉性格、命运的发展逻辑,而且文章也较有感染力,保持了《红楼梦》全书的悲剧性。
宝玉与宝钗结为夫妻,也是符合前八十回的思路的,但成亲时的闹剧式的“调包计”,写得实在不很高明。
二是写贾府被抄的前前后后。
三是写了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其中宝玉出家,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笔,显示了这个叛逆者对社会的绝望,表现了他的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四是写宝玉出家后贾府的“复兴”,即所谓“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这显然与前八十回中提到的“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五回)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