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病历五则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范文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范文
病历。
患者姓名,李女士。
性别,女。
年龄,35岁。
职业,家庭主妇。
主诉,月经不调、经期腹痛。
现病史,患者自述月经不调已有3个月,经期腹痛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遂来就诊。
既往史,未发现有重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平素体质较弱,易感冒,饮食规律,睡眠不足。
家族史,无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B超、内分泌检查等。
诊断,中医诊断为月经不调、经期腹痛。
治疗方案,中药调理,针灸治疗。
处方,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茯苓、丹参等。
治疗过程,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每周接受一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经期腹痛明显减轻,头晕、乏力等症状消失。
随访,患者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症状。
总结,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有其独特优势,患者在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疗效。
希望患者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
医师签名,日期,20XX年X月X日。
以上是一份典型的中医妇科门诊病历范文,患者因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前来就诊,经过中医的治疗方案,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康复出院后也未见复发症状。
这充分展示了中医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也为其他患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治疗,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早日康复。
痛经病历五则

痛经病历五则病历一病患:XXX,26岁,女性,已婚,职员,电话:XXXXXXXXXXXX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感到小腹部发凉,甚至不能上课。
现病史:来月经,小腹冷痛甚绞痛,面色青白,小腹部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1、诊病依据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询问,无其它疾病,检查体温、血压、腹诊均正常,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2、症形依据感到小腹部发凉,病情现状恰为月经期,小腹冷痛甚,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询问得知其嗜食寒凉,经行不爽,畏寒便溏,舌象,舌边紫或牙龈紫黯,脉诊,脉沉紧。
为寒湿凝滞型痛经3、病因病机依据经期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中,经血为寒湿凝滞,溢泻不畅而致疼痛。
中医病症鉴别寒湿凝滞型痛经往往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混淆寒湿凝滞型痛经:是由于受到寒气、湿气的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经常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症状。
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
表现为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
两者初期可以分清,如果已经时间较长,可能会形成相互的转化,或者合并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经望、闻、问、切,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为寒湿凝滞型痛经中医治法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剂名称---加减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小茴香15g、干姜10g、元胡15g、五灵脂15g、没药10g、赤芍20g、杜仲20g、川芎15g、当归25g、蒲黄15g、肉桂10g、红花10g、乌药20g。
中医医案——痛经(十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当归四逆汤治愈痛经二例病案一:肖某,女,27岁。
初诊:1982年7月25日。
主诉及病史:反复经期腹部剧烈疼痛12年。
患者自15岁月经初潮起,每次经期少腹持续性剧痛。
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
少腹及腰背胀痛,喜按,得温则舒;经量多,色紫暗,有瘀块;三日后疼痛逐渐减轻,一周左右干净。
诊查: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寒滞胞宫,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g 肉桂8g 白芍20g 细辛10g 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15g 香附20g 川芎12g二诊:服上方药5剂后,月经期仅有微痛。
守上方继服药3个周期,嘱其经前10天服药至经来,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月经周期正常,经期疼痛消失。
病案二:童某,女,24岁。
初诊:1982年9月17日。
1主诉及病史:经期少腹剧烈疼痛10年。
患者自14岁月经初潮即开始痛经,逐渐加重。
近几年经期疼痛剧烈,需服止痛药方能缓解。
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喜温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多,色紫暗,夹有瘀块;月经提前四五天,经行后疼痛逐渐缓解,腹部压痛不明显。
诊查:舌紫有瘀点,脉沉弦。
辨证:寒客胞脉,瘀血阻滞。
治法: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当归15g 肉桂8g 白芍20g 细辛10g 大枣15g 丹参20g 艾叶12g 通草10g 五灵脂10g嘱其在经前10天开始服药,直到月经来潮时停止。
二诊:患者复诊时云:“服药八剂后月经来潮,周期正常,无明显疼痛,经量、经色均正常、无瘀块。
”守上方继服药5剂,以善其后。
按语痛经不外虚实两大类。
根据龚老数十年的诊治体会,认为实证偏多,实证又多发于未婚女青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寒滞胞脉、冲任失养。
临床以经期腹痛、腰痛、经血有瘀块等为主症。
月经周期多推迟,少数提前,出血量在正常范围,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当归四逆汤治疗,疗效肯定。
中医技法:痛经病例分享

中医技法:痛经病例分享本文来源于网络:由本平台整理!只提供临床参考!请勿模仿!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痛经的针灸治疗[处方1]气海天枢足三里[操作]取仰卧位,下肢屈曲。
气海用3寸长毫针先直刺1.5—2寸,上下徐徐提插3—5次后,再将针提至皮下,向中极方向透刺2—2.5寸,按上法徐徐提插3—5次,有强烈的沉胀感后留针15—30分钟;天枢针1.5—2寸,刮针手法,留针时间同气海;足三里针1.5—2寸,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行针至腹痛减轻后或消失后留针,以上两穴同时起针。
[治验]王××,女,26岁。
患痛经5—6年,经前腹痛,经色紫黑成块,手足发热,伴有头痛,腰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妇科检查无异常。
口服镇痛,镇静等药物无效。
诊断为痛经,用上法针后疼痛即止,3次而愈,未再发。
[按语]本病属气滞血瘀型,治则为理气祛瘀,扶正止痛。
气海为气之海,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为下焦之要穴,针之可益真脏,回生气,温下元,振肾阳;天枢乃大肠之募穴,能分理水谷,糟粕,清导一切滞浊,与气海相配,取气海振下焦之阳,取天枢调理肠胃之气,以利运化。
足三里可健脾强胃,益气血生化之源。
[处方2]气海关元三阴交[操作]气海、关元二穴,针下2寸深,有麻感下行至会阴部,再继续施热补手法,有酸热感扩散至小腹部,患者自觉胀痛感减轻,再刺三阴交1.5寸深,用提插捻转手法,以押手压住穴下,今感传到两股内,针下腹痛以减轻为有效。
治验刘×,女,20岁,未婚,工人。
既往经行腹痛2年,月经后衍4—5天,血少色黯,或有瘀块,喜热。
面色青白,唇青苔薄白,舌面隐见瘀斑,脉沉弦。
按上法取穴操作治疗2次,痊愈而归。
随访多年未发。
[按语]本病为气滞血瘀型,治则为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本方取气海以通调冲任二脉,蒸动气化,宣通涩滞,调理气机以帅血行;取关元且用热法,以温补下元,可敬寒活血;配三阴交可疏肝脾肾三经之气,以活血通滞,更利调经,且是三阴皆循行过少腹,尤是循经远位必取之穴。
妇科中医痛经病案范文

妇科中医痛经病案范文一、患者基本信息。
王某某,女,22岁,大学生。
二、初诊情况。
# (一)主诉。
痛经3年,加重半年。
# (二)现病史。
这姑娘打从19岁开始,每个月的那几天就像是“历劫”一样。
每次月经来潮前1 2天就开始肚子疼,小肚子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在拧巴着,一阵一阵地抽痛。
疼痛主要集中在下腹部,有时候还会连带着后腰也酸得不行,就像被人打了一闷棍似的。
月经量不多,颜色暗红,还有些血块,就像那凝固的小血块也在肚子里捣乱。
月经周期倒是还算规律,大概28 30天来一次。
这半年啊,不知道咋回事,痛经变得更严重了,疼得她有时候都没法去上课,只能在床上蜷缩着,吃止痛片都不太管用了,这才想着来找中医看看。
# (三)既往史。
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就是平时学习压力大,经常熬夜看书、赶论文啥的。
小时候有过一次急性肠胃炎,但早就治好了,和这个痛经应该没啥关系。
# (四)个人史。
不抽烟,不喝酒。
饮食方面,特别爱吃冷饮,夏天的时候一天能吃好几个冰淇淋,冬天也偶尔会吃凉的水果,像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苹果啥的,她也不忌讳。
平时缺乏运动,课余时间基本都在宿舍躺着玩手机或者看书。
# (五)舌脉象。
舌象:舌尖红,舌苔薄白,舌边有少许瘀点,就像那舌头上有几个小红点在悄悄提示身体有瘀血呢。
脉象:弦涩,摸起来就像那琴弦一样紧绷绷的,还有点涩滞不畅的感觉,这脉象就反映出她气血不畅,有瘀血阻滞的情况。
三、中医辨证。
瘀血阻滞胞宫证。
姑娘长期吃冷饮,寒邪侵入胞宫,寒性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时间一长就形成瘀血。
瘀血阻滞在胞宫,不通则痛,所以每次月经来的时候就疼得厉害。
再加上她平时缺乏运动,气血运行更加缓慢,加重了瘀血的情况。
而舌尖红呢,是有点内热的表现,可能和她平时学习压力大,情绪有点焦虑,肝郁化火有关。
四、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五、方剂。
少腹逐瘀汤加减。
# (一)处方用药。
小茴香10g,干姜6g,延胡索15g,没药10g,当归15g,川芎10g,肉桂6g,赤芍15g,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丹参15g,香附10g。
妇科中医痛经病案范文

妇科中医痛经病案范文一、初诊。
# (一)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小李,女,22岁,是一名大学生。
这姑娘长得眉清目秀的,就是被痛经这个“小恶魔”折磨得够呛。
# (二)主诉。
每次月经来潮时腹部疼痛难忍,已经持续了3年多啦。
就像有个小锤子在肚子里不停地敲,痛得她小脸煞白,直冒冷汗。
# (三)现病史。
这姑娘说啊,月经周期还算比较规律,大概28 30天来一次。
但是每次月经前一天就开始肚子疼,疼痛主要集中在下腹部,是那种阵发性的绞痛,严重的时候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的情况。
她只能躺在床上,抱着热水袋,吃止痛片来缓解。
止痛片刚开始还管点用,后来效果也越来越差了。
这几年为了这痛经,学习都受到影响了,考试的时候要是赶上痛经,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 (四)既往史。
身体还算比较健康,没有什么重大疾病史。
不过小时候体质有点弱,经常感冒。
# (五)舌脉。
我一看她的舌头,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再一把脉,脉象弦紧。
这舌脉的情况啊,就像是身体在给我悄悄“告密”,告诉我她体内气血不畅,寒邪比较盛呢。
# (六)辨证。
根据她的症状、舌脉这些情况,我判断这是寒凝血瘀型痛经。
就好比冬天里的小河被冻住了,气血在身体里运行得不通畅,堵在那儿就疼起来了。
# (七)治法。
既然是寒凝血瘀,那咱们就得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 (八)方剂。
我给她开了少腹逐瘀汤加减。
这少腹逐瘀汤啊,就像是一支专门对付寒凝血瘀的“特种部队”。
里面的小茴香就像一把小火把,能把寒邪驱散;蒲黄、五灵脂这对组合呢,就像两个勤劳的小工匠,把瘀血一点点地化掉;再加上当归、川芎这些活血养血的药材,就像给身体的气血注入活力,让它们欢快地流淌起来。
具体的方子是:小茴香10g、干姜6g、延胡索10g、没药6g、当归10g、川芎10g、肉桂3g、赤芍10g、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益母草15g。
一共开了7剂,让她每天一剂,分两次服用,在月经前一周开始喝。
二、二诊。
# (一)治疗效果。
过了一段时间,小李又来找我了。
针灸治疗痛经病历书写范文

针灸治疗痛经病历书写范文本人在本年度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坚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认真做好各项业务性工作及事务性工作,全面贯彻执行上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任务,全面履行了一名医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一、贯穿一条主线,情为群众所系二、坚持两个导向,营造和谐氛围三、做到三个必须,塑造良好形象第一必须有宽广的胸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责难,同事之间的误解等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心胸,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凝聚成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
其次必须有严格的自律。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清正廉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许的诺不许,不让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第三必须有高远的境界。
一个好的医生必须立足长远,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敢当人梯的觉悟,有新竹高于旧树枝的勇气,有敢于创新的胆略,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操,用明天的眼光做今天的事情,多做基础工作,多干惠民实事。
四、抓住四个关键,提高服务水平在业务上,本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突出,成为本单位针灸骨干。
开展了针灸治疗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采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疼痛(颈肩腰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痛经……)、神经性耳聋耳鸣、面瘫、腰椎间盘突出、失眠、中风后遗症等。
一年来,通过大量病例观察,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撰写了“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面瘫临床观察”、“浅刺夹脊穴加频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观察”等论文,并相继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对处在中医理论前沿的“经络系统的实质”进行探索,并发表论文,其论点被日本一学者在实验研究中证实。
本人在临床中,深感患者恐惧针刺疼痛,经反复研究实践,创立了“无痛”针法,使患者乐于接受,深受好评。
针对部分无法行走的偏瘫患者,本人无偿上门服务,精心诊治,直至患者可到门诊就诊,曾多次收到患者表扬信。
痛经首次病程记录

年X月X日 17:20:14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XXX, 性别:女, 年龄:32岁,农民。
因“下腹部胀痛伴月经不调半年,加重1周”于X年X月X日 16:50:10由门诊以“盆腔炎”收入住院。
值班医师于X年X月X日 16:58:40到病房及时查视患者。
病例特点:1、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感下腹部胀痛,时而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排出不畅反复发作,曾在院外治疗(具体不详),近日感病情加重急来我院就诊,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由门诊以“盆腔炎”收住院。
入院症见:患者感下腹部胀痛,时而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排出不畅,患者神清语利,精神可,平素饮食欠佳,夜寐可,二便调。
2、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3、体格检查:T:36℃ P:78次/分 R:19次/分BP:120/85mmHg患者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楚,体型适中,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痛苦病容,抬入病房,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未见斑疹、色素沉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灵敏,鼻外形正常,鼻窦区无压痛,鼻通气良好,鼻中隔无偏曲,鼻无出血。
耳廓正常,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双耳听力无障碍,颜面无发绀,口唇红润,黏膜正常,腮腺导管开口正常,舌、齿龈无红肿出血,齿齐,伸舌居中,扁桃体无肿大,咽部无充血及淋巴滤泡增生,声音正常,颈对称,无抵抗感,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逆流征阴性,颈动脉无异常搏动,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质软。
胸廓正常,乳房无异常,胸壁无静脉曲张、皮下气肿等,呼吸运动对称无异常,无肋间增宽或变窄,呼吸动度可,语颤对称无增强、减弱,无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感等,双肺叩诊清音,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无异常,双肺呼吸规整,呼吸音正常,双下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语音传导无异常,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于锁骨中线内侧第五肋间0.5cm,无弥散,心尖搏动正常,心前区无异常博动,心尖搏动正常,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诊心浊音界无增大、移位,心率78次/分,S1、S2正常,无S3、S4,律齐,A2>P2,无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脉搏节律规则,强度适中,动脉壁弹性可,紧张度无异常,无异常血管征,全腹外形正常,胸式呼吸存在,胃肠型、蠕动波阴性,无凸脐、色素、曲张静脉、疝等,腹部平坦,腹壁柔软,液波震颤阴性,腹部无包块,肝胆脾肾未触及异常,墨菲征阴性,肋脊、肋腰、季肋、上中输尿管点无压痛,未触及膀胱,肝上界在第五肋间,肝浊间界无异常,肝区叩痛阴性,无移动性浊音,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无气过水声,无振水音及血管杂音等,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病历五则病历一病患:XXX, 26岁,女性,己婚,职员,电话:XXXXXXXXXXXX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感到小腹部发凉,甚至不能上课。
现病史:来月经,小腹冷痛甚绞痛,面色青白,小腹部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1、诊病依据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询问,无其它疾病,检查体温、血压、腹诊均正常,为伴随月经周期岀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2、症形依据感到小腹部发凉,病情现状恰为月经期,小腹冷痛甚,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询问得知其嗜食寒凉,经行不爽,畏寒便澹,舌象,舌边紫或牙龈紫黯,脉诊,脉沉紧。
为寒湿凝滞型痛经3>病因病机依据经期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中,经血为寒湿凝滞,溢泻不畅而致疼痛。
中医病症鉴别寒湿凝滞型痛经往往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混淆寒湿凝滞型痛经:是由于受到寒气、湿气的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经常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症状。
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
表现为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
两者初期可以分清,如果己经时间较长,可能会形成相互的转化,或者合并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经望、闻、问、切,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 因而作痛,为寒湿凝滞型痛经中医治法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剂名称-一加减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小茴香15g、干姜10g、元胡15g、五灵脂15g、没药10g、赤芍20g、杜仲20g、川茅15g、当归25g、蒲黄15g、肉桂10g、红花10g、乌药20go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病历二病患:XXX,女,24岁,已婚,公司职员,电话:XXXXXXXXXXX主诉: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半年余。
现病史:小腹胀痛明显,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压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1、诊病依据规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体温、血压、腹诊,B超检查,均正常,无其它疾病,病为痛经,2、症形依据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前有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块下则疼痛减轻,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为气滞血瘀型痛经3、病因病机依据冲任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
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中医病症鉴别寒湿凝滞型痛经往往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混淆寒湿凝滞型痛经:是由于受到寒气、湿气的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经常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症状。
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
表现为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
两者初期可以分清,如果己经时间较长,可能会形成相互的转化,或者合并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胀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经望、闻、问、切,属冲任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而作痛,为气滞血瘀型痛经中医治法治法: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剂名称--- 加减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2克,赤芍10克,川茸6克,生蒲黄10克,干姜6 克,肉桂6克,炒小茴香6克,制没药10克,元胡索12克,泽兰15克,木香6克,川牛膝10克,香附5克,枳壳5克。
柴胡5克,青皮5克。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病历三病患:XXX,女,25岁,未婚,职员,电话:XXXXXXXXXXX主诉:每次行经期间,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月经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身痛,舌淡黯,苔白腻,脉沉紧。
现病史:行经腹痛,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月经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身痛。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1、诊病依据主诉,每月行经腹痛,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询问,无其它疾病,检查体温、•血压、腹诊均正常,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2、症形依据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询问得知其月经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畏寒身痛,舌淡黯,苔口腻,脉沉紧。
为寒湿凝滞型痛经。
3、病因病机依据寒湿之气的入侵伤于下焦,客于胞中,经血为寒湿凝滞,溢泻不畅而致疼痛剧烈。
中医病症鉴别近日在中心医院做B超等检查。
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粘膜下肌瘤等器质性病变。
确为常感寒湿之气,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经常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久而发病。
中医疾病诊断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岀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经望、闻、问、切,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 因而作痛,为寒湿凝滞型痛经中医治法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剂名称-一加减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茸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病历四病患:XXX,女,23,未婚,幼师,电话:XXXXXXXXXXX主诉: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半年余。
现病史: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而色苍白、精神倦怠。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1、诊病依据主诉,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半年余。
询问,曾做多项检查,正常,无其它疾病。
确定为痛经。
2、症形依据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而色苍口、精神倦怠,舌质淡红,苔薄口,脉虚细。
为气血虚弱之痛经。
3^病因病机依据属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
面色苍口、精神倦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细,均为血虚气弱之象。
中医病症鉴别气血虚弱之痛经易与气滞血瘀型痛经混淆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 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
表现为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
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中医疾病诊断经望、闻、问、切,为经期或经净后,小脸绵绵作痛,伴随月经周期而病, 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经望、闻、问、切,属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
而色苍口、精神倦怠,舌质淡红, 苔薄口,脉虚细,均为血虚气弱之象。
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为气血虚弱之痛经。
中医治法治法:健脾养血,行气解郁。
方剂名称-一加减代表方剂:八珍汤加减。
处方:人参3克(另煎,兑服),白术10克,当归身10克,茯苓10 克,川茸5克,白芍15克,生地10克,炙甘草15克,木香5克,青皮5克, 醋炒香附5克,生姜3片,大枣2枚。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病历五病患:XXX,女,28岁,己婚,教师,电话:XXXXXXXXXX患者,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经来时疼痛加剧, 低热,经色黯红,质粘,带下黄稠,漫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主诉: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经来时疼痛加剧, 甚至不能上课。
现病史: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经来时疼痛加剧,低热,经色黯红,质粘,带下黄稠,滋黄。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1、诊病依据主诉,每月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经来时疼痛加剧,病为痛经,2、症形依据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经来时疼痛加剧,低热, 经色黯红,质粘,带下黄稠,滋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为湿热瘀阻型痛经3>病因病机依据为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
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中医病症鉴别湿热瘀阻型痛经易与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混淆。
湿热瘀阻型盆腔炎症状为低热、小腹痛、口干、小腹灼热、口带量多、色黄等。
疾病反反复复,而且容易感染,时间拖得长。
伴月经周期发病情况不显著。
中医疾病诊断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岀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经望、闻、问、切,属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为湿热瘀阻型痛经。
中医治法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剂名称--- 加减清热调血汤加减,用药主要有丹皮、黄连、生地、口芍、当归、川茸、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等。
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减。
处方:当归20“川茸15g,黄连15g,香附15g,莪术10g,延胡索10go若下腹胀痛明显加川楝子15g,鸡血藤25g;若带下增多色黄加黄柏、慧或仁各15g,若伴低热加红藤15g,败酱草15g;小便色黄加鱼腥草10g,黄苓10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连续治疗1-3个疗程,经期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