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常见病证治规范标准

中医妇科常见病证治一、月经先期病月经先期第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一)辨症治疗1、气不摄血证主症: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党参15 黄芪15 炙甘草6 当归身10 皮10 升麻10 柴胡6 白术15若兼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此系心脾两虚,治宜补气摄血,养益心脾。
上方去升麻,柴胡,皮,加茯神10克,枣仁10克,远志6克,桂圆肉15克,生3克,大枣3克,补益心脾。
若兼月经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腰骶酸痛,或溲多便溏,舌淡而嫩,为脾肾气虚,治宜脾肾双补,上方去升麻,柴胡,皮,加鹿角霜15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川断12克,枸杞子15克,温肾阳益精气。
2、血热扰证主症: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丹皮10 地骨皮10 白芍15 熟地15 青蒿10 黄柏10 茯苓12若经量多可上方去茯苓,加炒地榆10,炒槐花10,旱莲草24,清热凉血止血。
若情怀不悦,性躁易恕,致肝郁化火的月经先期,证见:月经先期,色红,经行不畅,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胸闷腹胀,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
治宜:舒肝清热,凉血调经,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10,炒栀子10、当归10、白芍15、柴胡6、白术10、茯苓12、炙甘草6克。
若阴亏血少,阴虚热致月经先期,证见,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调经,方用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药用:生地15克,地骨皮12,玄参15,麦冬15,阿胶15,白芍15(二)其他治法针灸:主穴气海、三阴交。
若血热经早配太冲、太溪,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若气不摄血经早:配脾俞,足三里。
二、月经后期病月经后期第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妇科学-月经先后无定期-笔记

中医妇科学-月经先后无定期-笔记
听说99%的同学都来这里充电吖
定义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
病因病机
1.肝郁
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
2.肾虚
若应藏不藏则经水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来。
辨证论治
1.肝郁证
主症: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和剂局方》)。
2.肾虚证
主症: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
若肝郁肾虚,症见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块,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用你发财的小手点个在看、转发、点赞吧。
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阿胶9 g(烊化),白芍12 g,丹皮9 g,旱莲草18 g,地榆炭30 g。 • 3. 瘀滞胞宫 • 【临床表现】经行淋漓8~9日或至10余天始净,量或多或少,色暗有
•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 【方药】补气摄血汤:人参9 g,黄芪18 g,白术9 g,阿胶9 g(烊
化),当归9 g,棕榈炭30 g,仙鹤草30 g,甘草6 g。
上一页
返回
第五节 月经过少
• 月经过少是指经血量少,甚则点滴而净;或经期不足2天,经量也因 而减少的月经病。也称经量过少。
• 一、病因病机
暗紫,或有瘀点。 • 【治法】理气活血。 • 【方药】桃红四物汤:桃仁9 g,红花9 g,当归15 g,赤芍9 g,川
芎9 g,熟地9 g。可加蒲黄9 g,益母草15 g。 • 3. 气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四节 月经过多
• 【临床表现】经来量多,色淡,质稀,并伴有少气乏力,声低懒言, 神疲,自汗。舌淡,脉虚。
• 三、辨证论治
• 1. 肝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 【临床表现】月经先后不定期,色紫暗,有血块,经行不畅,胸胁、 乳房以及小腹胀痛,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 【治法】疏肝调经。 • 【方药】逍遥散:柴胡9 g,薄荷6 g,云苓9 g,白术9 g,当归12 g
,甘草6 g。可加丹参9 g,川芎9 g。 • 若肝郁化热,加丹皮9 g,栀子9 g。 • 2. 肾虚 • 【临床表现】月经不定期,色淡,质稀,伴腰酸乏力,头晕耳鸣,舌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清热调经。 • 【方药】两地汤加味:生地15 g,地骨皮9 g,玄参9 g,麦冬9 g,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医治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
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常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
现代人缺少运动,多为不通之症: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医治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
医治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依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
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
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分,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
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
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分身体的血源。
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
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
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病症的疾病。
月经病主要是依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一〕从热分析,有实热、虚热和郁热1.实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深红,质地粘稠,夹有血块;2.虚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少,经色红,质地粘稠;3.郁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红。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脉沉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圣愈汤 定坤丹、同
补血益 合血安 仁乌鸡白凤
气止血 胶囊加 丸、乌鸡丸
减
等
健脾益 气,固 冲止血
固冲汤 加减
人参归脾丸、 益妇止血丸、 女金丸
补益肝 肾,固 冲止血
调肝汤 加减
鹿角胶,安 坤赞育丸, 全鹿丸等
瘀血阻 络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活血祛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瘀,温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经止血
逍遥散 加减
逍遥丸、调经丸、妇 科十味片
二、痛经★★
助阳暖宫,温经暖宫止痛。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确定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弱舌。淡暗,舌淡黯,苔薄作白,胀脉沉。细舌而弱紫。 黯或有瘀点,
坤灵丸,少腹逐瘀丸(脉颗粒弦) 涩。
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月确经定阳先 治后法虚不、内定方,剂寒其应色用淡和经黯中,成期头药晕选或耳用经鸣,后腰膝小酸腹软,冷小便痛频,数,舌淡助,苔阳薄暖白,脉沉细温经汤 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得迟。热痛减,经量少,经 宫,温 加减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2.1 诊断依据2.1.1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2次以上。
2.1.2 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先期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2.2.1 气不摄血: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脉弱。
2.2.2 血热内扰: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变化。
3 月经后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后期系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
3.1 诊断依据3.1.1 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3.1.2 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青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
3.1.3 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
3.2 证候分类3.2.1 血寒凝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
苔白,脉沉紧。
3.2.2 肝血亏虚: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涌,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质淡红,脉细弱。
3.2.3 肝气郁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
舌苔正常,脉弦。
3.3 疗效评定3.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3.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好转。
4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先后无定期系由肝郁肾虚,气血失调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而至的月经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一)关于中医妇科经水病论之一:先期病症论治初识妇科疾病,根据其生理特点,其病因,病理多属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饮食,房室所伤,从而损伤冲任二脉所致,应不使有伤正气,同时要防避六淫的侵袭(风寒湿暑燥火),以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女子只要月经通畅,则可少生他病。
故妇科以调经为首要。
月经不调,原因很多,治以调畅气血为主。
故调经之药,不可呆滞。
月经不调,由气滞血凝者,当先调气为主,活血为佐。
由伤生冷者,当温通。
凡经水不通,少腹痛者,病在血海,当治血分。
但血随气行,应少佐调气之品。
若少腹痛,内有硬块,尿时阴道痛如刀刺,经期错乱,得之经水未净入房,治当通化下焦之瘀滞。
用檀香,琥珀,牛膝,当归须,桃仁,茜草,乌贼骨等。
月经病,首重调经,调经之法,分为治本,治气,治血,调养脾胃等。
如先有其它疾病,而致月经不调的,宜先治本病,病去则经自调。
如先出现月经不调的,然后发现其它疾病的,宜先调其经,经调则其它疾病亦愈。
调经理气,以行气开郁为主,用药不宜过于香燥,必须佐以益血之药,兼顾其补阴药,以免耗气耗血。
若气乱,气逆,气寒,气虚的,又当根据病情,采用调降,温补等法,辨证施治。
调养脾胃,在于养血之源,用药原则,与上相同。
女子无身热,口苦,腹胀等现象,而右手寸脉浮洪,是月经将来的征兆,或正值月经期。
经行之时,用药亦当谨甚,一般用药不宜过寒过热,大辛大散,药量不宜过大。
这是一般常规,但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
女科常见疾病,如经闭,崩漏,带下,滑胎等,大都由肝肾虚弱,或冲任损伤所致。
治疗常兼养肝肾,治肝肾即是治冲任二脉,养肝肾是治疗妇科的基本原则。
若肝肾阴虚的,宜补其阴,法当滋养。
若肝肾阳虚的,宜扶其阳,法当温养,使肝肾之气充足,则冲任之脉得养,诸疾然向愈。
月经病珍断要点:经期,色泽,经质,经量,气味,腹疼,腹胀来辨别虚实寒热。
【一】月经先期病论:经行先期多重于热(血热,虚热)亦有气虚所致的。
是指月经每月超前来潮六七天以上者,甚至一月二至,脾气虚,血热居多。
以清热为主。
扶气补虚。
月经先期,多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或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
(1)如血热的宜凉血清热,用芩连四物汤加减。
(2)如内热较甚,经量过多的,用先期汤。
(3)如虚热的,宜养阴清热,用地骨皮饮。
(4)如阴虚较甚的,用两地汤。
适先期、量少、阴虚、血热。
(1)脾虚先期:症因:脾虚气弱,脾主统血,而失其统之司,面浮色神倦气短,四肢肿胀等。
治法:健脾补气,佐以运中。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由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橘皮6克,制半夏9克,木香6克,砂仁3克,山药12克。
方解:党参白术补气健脾,茯苓益脾渗湿,甘草和中,橘皮木香调气运中,半夏和胃,砂仁行气调中,山药补脾益肾。
此证健脾为主,和胃为辅,气旺可以统血,不致行经先期。
(2)气虚先期:症因: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精神疲倦,心悸气短,小腹空坠感,舌质淡,苔薄而润,脉虚大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佐以固摄,升提。
方剂:归脾汤。
由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龙眼肉,远志,枣仁,木香,甘草。
若气虚甚者去木香,经多不止加血余炭,棕炭以止涩,牡蛎,龙骨以固,升麻以升提。
(3)实热先期:症因:月经量多,色紫稠粘,心烦胸闷,舌苔薄黄,脉滑数有力。
为实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
方剂1:用清经汤:由丹皮,地骨皮,白芍,生地,青蒿,茯苓,黄柏。
方剂2:先期汤:(证治准绳)由生地15克,当归6克,白芍9克,川芎3克,黄柏6克,知母6克,黄芩6克,黄连3克,阿胶9克(化冲)艾叶3克,香附(炒)9克,炙草2克,水煎服。
适内热较甚,经量过多。
(4)虚热先期:症因:月经量少,色红稠粘,两颧发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方剂1:两地汤:(傅青主女科)由生地30克,地骨皮9克,元参30克,白芍15克,麦冬15克,阿胶9克。
适阴虚较甚。
方剂2:地骨皮饮:(局方)由当归6克,生地15克,川芎3克,白芍9克,地骨皮9克,丹皮6克,水煎服。
(5)肝郁化热证:症因:血色鲜红或紫红,量或多或少,或挟瘀块,乳房,胸胁,小腹有胀痛感,烦躁易怒,脉象弦数。
治法:宜解郁清热。
挟有瘀血者佐以和血。
方剂:用丹栀逍遥散(女科摄要)由当归6克,白芍9克,柴胡6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1。
5克,丹皮6克,山栀6克,煨姜3片,薄荷叶1。
5克。
如经量少有血块,加泽兰,益母草,红花等;潮热去柴胡加青蒿,鳖甲。
(6)又:血热先期之一:症因:肠胃积热,冲脉属阳明,冲为血海,血海受热而妄行。
治法:清热凉血。
方剂:玉女煎加减。
由生石膏30克,生地30克,知母9克,丹皮9克,瓜蒌12克,茅根30克,灯芯3克。
方解:石膏清阳明火,生地清热凉血,知母瓜蒌泻火润肠,丹皮茅根清血热,灯芯清热利水。
故血热得清,血海安宁,而不致妄行。
(7)又:血热先期之二:治法:清热养血。
方剂:四物汤加芩连:(医宗金鉴)由当归18克,生地9克,白芍9克,川芎3克,黄芩9克,黄连3克。
方解:当归入心脾,熟地入肾,白芍人肝脾敛阴分,川芎能通行血中气,最治血家百种病。
血药主方。
调经随症加减。
附经水与月经病关系:1经色淡红的,多是血虚;2经色深红或鲜红的,多是血热;紫色属热,淡色属痰,治痰治热,须以脉参。
洪数为热,滑大为痰。
3经色暗黑的,多是虚寒;4经色黑而亮的,多是血瘀;5经质凝块而色暗黑的,多虚寒;经凝作痛,新旧相搏,血室停寒,宜温经药。
6经量多的,多属血热或气虚;7经量少的,多属血瘀或血寒。
8气味臭的多是血热;9气味腥的的是虚寒;10经期下腹部冷痛喜按喜热者,多属虚寒;11经期下腹部实而痛,或扪之有块状物,按之更痛者,多属血瘀;12平时下腹疼痛,经前经后加重者,多属热瘀。
13经期下腹胀满不舒者,多属气滞。
临床运用阴阳八纲,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附方:1四物汤:当归6-12克,熟地9-15克,芍药6-9克,川芎3-6克。
作用:补血调血。
若治产后暴下血,多亡阳发热,加炮姜,肉桂服。
若加荆芥可止血。
2八珍汤: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芍5克,熟地15克,人参3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栆2枚。
作用:平补气血。
3温经汤:桂枝,吴茱萸,川芎,当归,白芍,生姜,丹皮,麦冬,半夏,党参,甘草。
阿胶。
作用:温经散寒,养血去瘀。
4胶艾汤:胶艾汤传自古今,四物加甘共七味,当归水酒一同煎,专治下血与淋漓。
治劳伤血气,月经过多,淋漓不已,腹中疼痛。
5桃仁散:桃仁散桂半参丹,四物蒲甘膝泽兰,经断复来来复断,腹疼血滞服之安。
治月水不调,或淋漓不断,断而复来,血滞作痛。
逍遥散:逍遥白术芍归苓,薄荷柴甘七味灵,室女童男潮晡热,调经除热最为神。
治血虚烦热,及潮热往来,月水不调,脐腹作痛。
加味用山栀丹皮。
(二)关于中医妇科经水病论之二:后期病症论治初识:妇科疾病,根据其生理特点,其病因,病理多属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饮食,房室所伤,从而损伤冲任二脉所致,应不使有伤正气,同时要防避六淫的侵袭(风寒湿暑燥火),以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女子只要月经通畅,则可少生他病。
故妇科以调经为首要。
月经不调,原因很多,治以调畅气血为主。
故调经之药,不可呆滞。
月经病,首重调经,调经之法,分为治本,治气,治血,调养脾胃等。
如先有其它疾病,而致月经不调的,宜先治本病,病去则经自调。
如先出现月经不调的,然后发现其它疾病的,宜先调其经,经调则其它疾病亦愈。
调经理气,以行气开郁为主,用药不宜过于香燥,必须佐以益血之药,兼顾其补阴药,以免耗气耗血。
若气乱,气逆,气寒,气虚的,又当根据病情,采用调降,温补等法,辨证施治。
调养脾胃,在于养血之源,用药原则,与上相同。
女子无身热,口苦,腹胀等现象,而右手寸脉浮洪,是月经将来的征兆,或正值月经期。
经行之时,用药亦当谨甚,一般用药不宜过寒过热,大辛大散,药量不宜过大。
这是一般常规,但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
女科常见疾病,如经闭,崩漏,带下,滑胎等,大都由肝肾虚弱,或冲任损伤所致。
治疗常兼养肝肾,治肝肾即是治冲任二脉,养肝肾是治疗妇科的基本原则。
若肝肾阴虚的,宜补其阴,法当滋养。
若肝肾阳虚的,宜扶其阳,法当温养,使肝肾之气充足,则冲任之脉得养,诸疾然向愈。
月经病珍断要点:经期,色泽,经质,经量,气味,腹疼,腹胀来辨别虚实寒热。
【二】月经后期病论:经行后期,以虚与寒为主。
治宜温补为主,行气活血,亦不可少。
亦有血瘀痰阻的不同。
是指月经经常延后,五六天以上来潮,称月经后期。
并有量,色,质不正常症状。
原因以血虚,气郁居多。
月经后期,多因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或阳气虚衰,无以化血,或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畅。
(1)血虚后期之一:症因: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筋骨痠痛,小腹空痛,经色淡红量少,舌质淡红,无苔,脉象虚细,营血亏损,血海不足,未能如期而致。
有过期为虚之说。
治法:补气养血。
方剂:圣愈汤加减。
由党参15克,黄芪12克,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柏子仁12克,丹参10克,牛膝9克。
方解:党参黄芪补气生血,熟地补血,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滋肝,柏子仁补心脾,滋肝肾,丹参补心去瘀生新,牛膝补肝肾。
按语:营血不足,故用补气生血法,气旺血自生,气血充足,冲任得滋,月经自能按期而至。
(2)血虚后期之二:治法:补血为主,佐以扶气。
方药:用人参养营汤:由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桂心,陈皮,白术,茯苓,五味子,远志,甘草,生姜,大栆。
(3)血寒后期:症因:面色青白,肢冷畏寒,经色暗红量少,小腹绞疼,得热稍减,舌正常苔薄白,脉沉,脉沉紧者为实寒。
如经色淡量少,小腹隐疼,喜暖喜按腰酸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虚寒。
治法:实寒,宜温经行滞;方药:用温经汤,由人参,牛膝,当归,川芎,白芍,桂心,莪术,丹皮,甘草。
如腹疼拒按,时下黯红血块,加蒲黄,五灵脂;体弱者去牛膝莪术,加艾叶。
治法:虚寒,宜补血,温经,扶阳。
方药:用大营煎,由当归,熟地,拘杞,炙甘草,杜中,牛膝,肉桂。
(4)后期之一气郁症:症因:精神抑郁,胸闷胁胀,下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色暗而量少,舌苔薄黄,脉象沉弦。
情志不遂,肝脾郁结,气失调达,气滞则血亦滞,以致月经衍期。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方剂:逍遥散加减,由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甘草6克,薄荷3克,制香附6克,郁金6克,川芎3克,延胡索6克。
方解:柴胡解郁调经,当归白芍养血,茯苓甘草和中,薄荷清热解郁,香附郁金调气解郁,川芎养血行气,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
按语:因肝郁气滞,故疏肝解郁为主,养血调经为辅,凡血中气滞,用血分气药,效力较速,可直达病所,如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等,都是入血分的气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