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辨证要点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ppt课件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ppt课件
PPT课件
11




三、诊断要点 1、排除生理性停经→早孕 2、了解第二性征 3、有无全身性疾病 4、是否服用药物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月经特点、来势,有无腹痛。 2、治疗原则: 虚者补而通之 通经 实者泻而通之
PPT课件
12



3、分型论治:
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 归肾丸 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月经病
中医妇科学
1
PPT课件
月经病概论



概念: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 常或伴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素体正气不足 再感外邪 病因病机 七情所伤 多产房劳 大病久病 诊 断:根据周期、经期及量、色、质判断。
PPT课件
2
月经病概论

辨证:根据期、量、色、质结合腹痛情况 治则: 调气血 1、调经以治本 补肾 扶脾 疏肝 2、分清先病后病 3、周期性用药 4、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5、结合年龄重视不同脏腑
24
PPT课件
5
月经先期

气虚: 补气摄血调经
补中盖气汤

血热
阳盛血热 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肝郁血热 舒肝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散 虚热 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6
PP周期基本正常,月经总量明显 少于正常或行经时间缩短不足两天,量亦 减少者。 二、病因病机
血虚 虚 肾虚 血瘀 实 痰湿
9
PPT课件
经期延长



概念:行经时间延长7天以上,周期基本正常。 病因病机: 实:气滞血瘀,瘀血内阻 冲任不固 虚:阴虚内热,虚热内扰 诊断:与漏下,赤带鉴别 辨证论治: 血瘀 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止血固冲任 阴虚血热 两地汤+二至丸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二)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二)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二)1、经量超过多少毫升可诊断为月经过多A.10B.20C.40D.60E.802、治疗血热型月经过多的最佳选方是A.两地汤B.保阴煎C.固阴煎D.清经散E.固经汤3、经量少于多少毫升可诊断为月经过少A.80B.60C.50D.40E.204、月经量少,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弱。

宜选用A.滋血汤B.圣愈汤C.左归丸D.右归丸E.归肾丸5、下列除哪项外,均属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主证A.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B.脉弦涩C.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D.胸闷泛恶,纳呆E.舌紫黯有瘀点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一般认为月经量以20-6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月经过多-血热证代表方:保阴煎。

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4、【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月经过少-肾虚证,主要证候:经量素少或渐少,色暗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代表方:归肾丸。

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月经过少-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行涩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细目五月经过多要点一概述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

一般认为月经量以20-6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本病可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延长伴量多,尤以前者为多见。

西医学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可参考本病治疗。

要点二病因病机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失统摄;血热,热扰冲任;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常见的病因有气虚、热、血瘀。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常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

5.辨证论治绝经前后诸证.

5.辨证论治绝经前后诸证.
妇科主候: 经断前后,头晕耳鸣,阵发性烘热汗出。
主 要 证 候
全身证候: 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月经紊乱, 量或多或少,经色鲜红,或皮肤干燥、瘙痒, 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五、辨证论治 1.肾阴虚
治法: 方药: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制 首乌、龟板。
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
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全方: 共奏 温补 肾阳, 填精 止遗 之功。
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 补养精血。
五、辨证论治 2.肾阳虚
若兼月经量多或崩中漏下者:加鹿角霜、 赤石脂、补骨脂以增温肾固冲止崩之功;
加 减
若兼见纳呆便溏,或泄泻日久,甚或五 更泄泻等脾肾阳虚证时:方用右归丸合理中 丸去当归。
加 减
若腰背冷痛较重者:加川椒、桑寄生、 川断、杜仲以补肾强腰。
五、辨证论治 3.肾阴阳两虚
妇科主候: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或多或少,乍寒 乍热,烘热汗出。 全身证候: 腰背冷痛,头晕耳鸣,健忘。 舌脉: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主 要 证 候
五、辨证论治 3.肾阴阳两虚
治法: 方药:
阴阳双补。
二至丸(《医方集解》)合二仙 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加 生龙骨、生牡蛎。
熟地 炙甘草 山药 枸杞 山茱萸 茯苓
五、辨证论治 1.肾阴虚
熟地:重用,滋肾益精;
枸杞、山茱萸:补肾养肝;
左 归 饮
山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 补后天以养先天;
制首乌、龟板:滋阴潜阳,补益 冲任。
全方: 共奏 滋阴 潜阳 之效。
五、辨证论治 1.肾阴虚
若皮肤瘙痒者:酌加蝉蜕、防风、海桐 皮、玉竹等以润燥疏风;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脉沉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圣愈汤 定坤丹、同
补血益 合血安 仁乌鸡白凤
气止血 胶囊加 丸、乌鸡丸


健脾益 气,固 冲止血
固冲汤 加减
人参归脾丸、 益妇止血丸、 女金丸
补益肝 肾,固 冲止血
调肝汤 加减
鹿角胶,安 坤赞育丸, 全鹿丸等
瘀血阻 络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活血祛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瘀,温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经止血
逍遥散 加减
逍遥丸、调经丸、妇 科十味片
二、痛经★★
助阳暖宫,温经暖宫止痛。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确定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弱舌。淡暗,舌淡黯,苔薄作白,胀脉沉。细舌而弱紫。 黯或有瘀点,
坤灵丸,少腹逐瘀丸(脉颗粒弦) 涩。
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月确经定阳先 治后法虚不、内定方,剂寒其应色用淡和经黯中,成期头药晕选或耳用经鸣,后腰膝小酸腹软,冷小便痛频,数,舌淡助,苔阳薄暖白,脉沉细温经汤 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得迟。热痛减,经量少,经 宫,温 加减

月经病

月经病

习题
• • • • • • 崩漏的发病机理主要是: A.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B.热伤冲任,破血妄行 C.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 D.脾虚气陷,统摄无权 E.阴虚火旺,破血妄行
习题
• • • • • • 引起崩漏的常见原因有: A.脾虚、肾虚、血瘀、血热 B.气虚、血热、血瘀、肝火 C.脾虚、肾虚、阴虚、血热 D.阴虚、血热、气虚、血瘀 E.脾虚、肾虚、肝火、血虚
习题
• 阴道突然大量出血,如崩,面色苍白,汗 出肢冷,脉微欲绝,应首选: • A.独参汤 • B.举元煎 • C.大补元煎 • D.固本止崩汤 • E.固阴煎
习题
• 经血非时而下,或量多如注,时或量少淋 漓,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潮热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其治疗 选方是: • A.左归丸 • B.右归丸 • C.固经丸 • D.归肾丸 • E.六味地黄丸
范围
•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 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感冒、经行 发热、经行口糜、经行泄泻、经行浮肿、 经行风疹块、经行吐衄、经行情志异常、 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 疏松症等。
病因
• • • • • • 寒热湿邪侵袭 内伤七情 房劳多产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体质因素
习题
• 固本止崩汤主要适用于下列哪一组症状: • A.经血非时而下,色淡红,质清晰,畏寒肢冷, 尿频 • B.经血非时而下,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 膝酸软 • C.经血非时而下,色黯红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 D.经血非时而下,色淡红,面浮肢肿,体倦懒言 ,纳少便溏 • E.经血非时而下,色鲜红,口干喜饮,面赤烦躁
5、虚热证
•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 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 ,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 •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 方药: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人参 沙参 玄参 麦冬 玉竹 五味子 熟地 山萸肉 车前子 牛膝

痛经

痛经

痛 经目的要求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定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经前或经后第一、第二天,小腹轻微胀痛,不影响工作、生活者不属病态。

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传统的病名概念是概括了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本节仅就原发性痛经进行阐述,继发性将在有关病种中进行介绍。

历史沿革*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 《诸病源侯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 《景岳全书·妇人归》“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病因病机痛经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而痛”。

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诊断要点一、病史: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的病史,或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二、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三、检查:妇科检查:功能性痛经盆腔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辅助检查:B超、宫腔镜、腹腔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鉴别诊断一、异位妊娠二、与急性阑尾炎(肠痈腹痛)相鉴别三、胎动不安四、堕胎、小产五、与黄体破裂的腹痛鉴别辨证论治本病属妇科痛证,腹痛为主症,辨证时应辨识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

舌红,苔黄厚 脉滑数
胃热炽盛之象
64
Diagram
治法
燥湿化痰
方药
凉膈散加黄连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5
若脾虚湿热内盛者,兼脘腹胀满,大便馊 臭。苔黄腻,脉濡缓。
治以清热利湿,芳香醒脾, 方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八、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前或经期
吐血、衄血
冲气挟肝火上逆,热伤阳络
经行眩晕
1.血虚证
主要证候分析:
经期或经后 头目眩晕
素本血虚,经期经后血益虚, 血虚不能上荣头目
月经量少 色淡质稀
血虚冲任灌溉不足
唇甲色淡 心悸少寐
血虚周身失养、不能荣养心神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血虚之征
55
Diagram
治法
养血益气
方药 归脾汤加枸杞、首乌。 《济生方》
经行眩晕
2.阴虚阳亢证
主要证候分析:
加减
若肝火旺,头 痛剧烈者:
加夏枯草、苦
丁茶以清肝火。
30
2. 血瘀证 主要证候分析:
经前、经期 头痛剧烈,如锥刺 经行量少 紫黯有块 小腹刺痛拒按 胸闷不舒 舌黯或尖边有瘀点 脉弦涩
素有瘀血停滞,经行之际 冲气偏盛,瘀血随冲气上逆 血行不畅,瘀阻于胞宫
瘀血阻滞,气机不利 血瘀之象
31
Diagram
风寒上受,肺气不宣
36
Diagram
治法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方药 荆穗四物汤合葱豉汤
37
经行感冒
2. 风热证
舌红,脉浮数
风热犯肺卫
咳嗽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头痛汗出
风热上扰

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

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
பைடு நூலகம்
㈢、血寒型
主要证候:经行量少,色黯红,小腹冷痛, 得热痛减,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 白,脉沉紧。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温经汤
㈣、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行涩少,色紫黑有块,小腹刺痛拒 按,血块下后痛减,或胸胁胀痛,舌紫黯,或有 瘀斑紫点,脉涩有力。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方药举例:通瘀煎《景岳全书》 方 解: 归尾、山楂、红花──活血化瘀 香附──理气解郁调经 乌药、青皮、木香──行气止痛 泽泻──利水以行滞
§4 月经过多
小总论
概念: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 称为“~~”,亦称“经水过多”、“月水过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 血引起的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盆腔炎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或宫内节育器引起 的月经过多。
一、病因病机
冲 任 气虚 损伤脾气,中气不足 固 , 经 , 失 于 制 , 不 约 血 不

解:
熟地、山茱萸、当归、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 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调经 杜仲、牛膝──补肾强腰膝 山药──补脾滋生化之源 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形寒肢冷──加肉佳、淫羊藿、人参 夜尿频数──益智仁、桑螵蛸
㈡、血虚型
主要证候: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经色淡 红,质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疗法则: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举例: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 方 解: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血调经 人参、黄芪 、山药、茯苓──补气健脾益生化气血之源 加 减: 心悸失眠──加炒枣仁、五味子 脾虚食少──加内金、砂仁
一、病因病机
气虚──统摄无力 冲 任 不 固, 经 血 失 于 制 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病辨证要点
1月经周期;2色泽;3经质;4气味;5腹痛;6腹胀;辨虚实寒热。

2、月经提前,多血热或气虚
3、周期延后,多血寒和血虚;
4、周期前后不定,多肝郁和肾虚;
5、经色淡红,多血虚;
6、经色深红,或鲜红,多血热;紫色属热,淡色属痰,治痰治热,须以脉参。

洪数为热,滑大为痰。

7、经色暗黑,多虚寒;
8、经色黑而亮,多血瘀;
9、经色凝块,而色暗黑的,多虚寒;
10、经量多的,多血热或气虚;
11、经量少的,多血虚或血寒;
12、气味臭的,多血热;
13、气味腥的,多属虚寒;
14、经期下腹部冷痛喜按,喜热者,多属虚寒;
15、经期下腹部硬实而痛,按之有块状物,按之痛更甚者,多血瘀;
16、平时下腹痛,经前及经期加重者,多属热瘀;
17、经期下腹胀满不舒者,多属气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