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寇姓起源 寇姓来源
中国人常见的100个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

中国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姓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据考证,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体系。
在中国,常见的 100 个姓氏中,有很多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郡望。
以下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1. 姓:源自于黄帝之子禺阳,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姓氏之一。
2. 熊姓:源自于楚国君主熊渠,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3. 项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项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
4. 赵姓:源自于黄帝之孙赵奢,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5. 钱姓:源自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人钱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姓氏之一。
6. 孙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孙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7. 周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周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姓氏之一。
8. 吴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吴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9. 李姓:源自于唐朝时期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10. 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张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以上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些姓氏的代表人物层出不穷,如孔子、诸葛亮、曹操、李世民、李清照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
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姓氏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寇姓的来源,姓寇的名人_百家姓

寇姓的来源,姓寇的名人
寇
一、姓氏来源
1是上古周朝时,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
传姓寇;
2是古代春秋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 3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
近似的“寇”字为姓。
二、郡望堂号
汉置冯诩郡,现在陕西省大荔县。
望出冯诩、河南。
三、历代名人
寇询——字子翼。
东汉上谷昌平人。
光武帝
(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颖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
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
典故。
寇准——字平仲。
宋华州下邦人。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士,
官至参知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准任同平章事,力
排众议,促使真宗亲征,进驻擅州督战,与契丹订檀渊之盟。
后为王
钦若等所谗罢相。
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
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
1 / 2
后贬死雷州。
终年62岁。
仁宗时追赠中书令,溢忠憨。
寇英杰——字粥臣。
山东利津人,少年入伍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湖北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湖北陆军第一师师长,授陆军中将、将军府植威将军、授涵威将军。
民国14年10月,任吴佩孚部第二路军司令。
民国15年3月,吴佩革任命为豫军总司令,督办河南军务收束事宜。
民国16年(1927年)1月去职,寓居天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汪伪政府参谋本部上将参议。
2 / 2。
中华姓氏---- 寇姓

中华姓氏---- 寇姓寇姓,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寇(Kòu)姓源出有:以官名为氏、出自姬姓、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等。
寇姓名人有寇恂、寇准、寇世勋、寇振海等等姓氏源流编辑源流一以官名为氏。
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源流二出自姬姓。
亦是以官名为氏。
周朝初年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
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源流三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
①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② 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
源流四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公子鳞,字矔,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为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第十七世孙,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的庶弟,其兄长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太宰子眱(字鱼)。
源流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叩德氏,满语为Kod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叩氏。
⑵.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mongu或Koholo mongu,汉义“钩、弯曲、鞠躬”,人数不多,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有四支分布,后多冠汉姓为寇氏。
⑶.满族寇拉氏,满语为Kora mongu,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人数众多,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关氏等。
⑷.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mongu,汉义“麻袋、小仓库、储物袋”,人数不多,有四个分支,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孔氏等。
[1] 源流六(辽宁巴尔虎旗暨翁阔特寇氏族史)记载辽宁省岫岩、庄河,吉林省安图、汪清、图们,黑龙江省望奎,山东威海等地很多寇姓是蒙古族巴尔虎旗翁阔特(后改汉姓寇)而来。
姓氏对联汇总_对联

姓氏对联汇总百家姓对联:利姓来历及利姓对联、利姓宗祠联利(lì)姓源出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得姓始祖:李利贞,上古商代王族,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
百家姓对联:蔚姓来历及蔚姓对联、蔚姓宗祠联蔚(yù)姓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
得姓始祖:公子翩,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世称蔚翩。
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蔚姓。
凤毛仪世琅琊郡;玉树生庭清慎堂。
百家姓对联:越姓来历及越姓对联、越姓宗祠联越(yuè)姓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夏禹。
越国历史极为悠久,古代的越国的所在地,就在现在的浙江省杭县以东海滨之地,当时国都设在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百家姓对联:夔姓来历及夔姓对联、夔姓宗祠联夔(kuí)姓源出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熊挚。
春秋时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省秭归),建立夔国(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又为楚国所灭,其后百家姓对联:隆姓来历及隆姓对联、隆姓宗祠联隆(lóng)姓来源有两支。
第一支隆氏,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当地人以邑为氏,1 / 12称为隆氏,望族出于南阳。
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数民族,汉朝初年,与中央王朝有关系密切的匈奴人之中,也有人以隆为姓的,当时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
百家姓对联:师姓来历及师姓对联、师姓宗祠联师(shī)姓源出以官名为姓。
夏商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
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
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百家姓对联:巩姓来历及巩姓对联、巩姓宗祠联巩(gǒng 鞏)姓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
得姓始祖:巩简公。
周天子的卿士,受封于巩邑(今河南省巩县),是甸内的侯爵。
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引起的。
中华姓氏之来源考证

中华姓氏之来源考证展开全文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
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
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
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蔡】1、出自姞姓,乃黄帝之后。
据《国语。
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又据《潜夫论。
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
'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汉字与文化,缺一不可

汉字与文化,缺一不可作者:陈九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9期摘要: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识字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重点教学工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是其开展阅读、写作的基础,一个强大的识字能力才能让他们的阅读和写作顺利开展。
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借助文化渗透开展教学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渗透识字教学教学措施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在小学阶段所进行的语文学习,整个过程都有识字的参与,这充分的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而汉字的形成与我国文化密不可分,文章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先分析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提出文化渗透教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借会意,以意明形会意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融合成一个新的字,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汉字的形、义和音,然后将汉字进行拆分,拆分后再让学生去理解这个汉字每个构件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将构件进行组合,组合后再让学生去理解每个构建与这个字的形义之间的联系,由此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学习方法。
例如,《詹天佑》这一课的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岔”这个字时,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进行学习。
为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师:“同学们知道‘岔’字的结构以及构成它的两个字,那么你们知道‘分’和‘山’这两个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吗?”生:“老师,我们都知道。
‘分’是区划开意思,而‘山’则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的意思。
”师:“那照同学们的意思就是说,‘岔’是指将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部分区划开的意思咯?”生:“当然不是,这样根本就说不通,根本没有将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部分区划开这个意思呀?”师:“那同学们想一想,究竟要怎样解释‘岔’才比较合理呢?”生:“啊,老师我知道了,‘岔’换句话说可以是指山脉分歧的地方的意思,同样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将它看作是错开、转移主题的意思。
”师:“嗯,同学们理解的真棒,‘岔’就是指山脉或道路分歧的地方。
山人说姓:寇姓来源

山人说姓:寇姓来源一、姓书记载:《古今姓氏辩证》:《新编千家姓》: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后以官为氏。
一云:卫康叔之后,为周司寇。
《姓氏考略》:《风俗通》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
其后以官为氏。
《韵谱》卫康叔为周司寇。
支孙以官为氏。
《陈留风俗传》浚仪有寇氏,黄帝之后。
望出冯翊、河南。
有乌桓有寇姓。
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见《魏略》。
又后魏改古口引氏为寇氏,见《魏书官氏志》。
《姓氏寻源》引《陈留风俗传》说:上古黄帝的后代被分封到寇地,便以地名为姓。
《风俗通》说:苏忿生被任命为周朝的司寇。
便以官名为姓。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上谷郡。
《汉书》记载个有寇恂、寇,《南史》记载中有寇彦卿,《北史》记载中有寇俊,《宋史》记载中有寇准、寇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后魏的姓苦口引的将姓改为寇。
《中国古今姓氏词典》:卫灵公之子公子郢之后也。
郢之子孙为卫司寇,以官为氏.司寇亥即其裔也,见《世本》。
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后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氏,见《韵谱》。
后魏改古口引氏为寇氏。
见《魏书·官氏志》春秋宋寇先,以钓鱼为业。
后魏寇谦之,吕平人,道士。
宋寇准,下邽人,菜国公。
《万姓总谱》引《陈留风俗传》说:上古黄帝的后代被分封到寇地。
便以地名为姓。
《风俗通》说:苏忿生被任命为周朝的司寇。
便以官名为姓。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上谷郡。
《汉书》记载个有寇恂、寇,《南史》记载中有寇彦卿,《北史》记载中有寇俊,《宋史》记载中有寇准、寇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后魏的姓苦口引的将姓改为寇。
《元和姓纂》苏忿生為司㓂,子孫以官氏焉。
又云衛康叔為周司㓂,支孫以官為氏。
【馮翊】蘓忿生之後以官為氏。
,河南《官氏志》口引氏改為㓂氏。
二、山人说姓:1、《新编千家姓》: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后以官为氏。
2、《陈留风俗传》说:上古黄帝的后代被分封到寇地,便以地名为姓。
3、卫灵公之子公子郢之后也。
郢之子孙为卫司寇,以官为氏.司寇亥即其裔也,见《世本》。
百家姓溯源全集(精编册)

家族名人
吕洞宾
吕尚
吕不韦(前?~前235)
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着「吕氏春秋」一书。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
蒋
「蒋」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周朝初,周公第三子伯龄受封于蒋国(一说在今湖北省仙居县,一说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后被楚国所灭,遗民以原国名「蒋」为氏。
家族名人
蒋琬(?~246)
字公琰,三国蜀汉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称其为社稷才。亮卒,代亮执政,官至尚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
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家族名人
李耳(即老子)
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
地望分布
甘肃陇西郡,河北赵郡,河南顿丘郡,辽宁渤海郡,河北中山郡,河南襄城,湖北江夏,四川梓潼,河北范阳郡,四川广汉郡,安徽梁国,河南南阳郡
周
「周」源出有四。
一: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
旦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康叔管殷民七族,建立卫国,都治在今河南淇县,后被秦国所灭,遗民以原国名「卫」为氏。
张飞(?~2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寇】拼音:Kou 郡望:上谷郡胜
文献:寇氏系谱
历史: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
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
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姓氏起源:姓氏源流寇(Kòu)姓源出有三:1、出自己姓,以官名为氏。
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2、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为氏。
古代春秋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
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有寇姓:①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②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
得姓始祖:苏忿生。
关于寇姓,《世本》上说,卫灵公之子郢的子孙,因担任卫司寇一职,便以官为氏,姓寇。
(司寇的官职,设于夏殷,专门负责掌管刑狱方面的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司法官。
到了春秋时代就没有了这一官职)。
《姓氏考略》和《姓谱》也指出,卫康叔任职周司寇,他的子孙以官为姓。
而《元和姓纂》上则认为,周有苏忿生担任司寇一职,子孙以官为氏。
另外《魏书·官氏志》说,寇氏是由后魏古口引氏改成的。
寇氏,根据历来的姓氏学者的考证,正是由司寇这种官职而“以官为氏”得姓而来的。
寇氏组织尽管复杂,但是长久以来,却一直称盛于上谷昌平,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昌平县一带。
望族居冯翊郡(今陕西省大荔县)。
寇氏后人尊苏忿生为寇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缺)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寇姓出自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
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
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
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
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
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郡望堂号1、郡望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
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现在陕西省大荔县。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
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置上谷郡。
相当于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阳,在今天河北省怀来县。
上党郡:秦代置郡,所在地为今天的山西省沁水以东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