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
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
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要比国小得多。
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
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
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
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3)以祖先的职官、爵位为姓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
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
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及姓氏起源1、「赵」历史来源:「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
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後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後为赵氏。
「百家姓」编于宋朝,皇帝的姓氏是国姓,当然放在第一。
「百家姓」的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指「权」,「钱」指「金钱」。
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2.钱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钱」源与彭姓,是以官职命民的姓氏。
周朝有官职名「钱府上士」掌管财政,遂以官为氏。
3.孙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
齐国卿士书(敬仲的五世孙,字子占)。
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到乐安,赐姓孙氏。
4.李姓起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
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
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5.周姓起源:历史来源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
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
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姓为周姓。
代北复姓贺鲁氏为周氏。
6.吴姓起源: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於梅里(江苏无锡)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後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
至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子孙以国名为氏。
古公之子虞仲的後裔,虞通吴故为姓。
齐鲁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礼之後。
7.郑姓起源:历史来源「郑」源出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在今陕西华县以东)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後,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强国。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当时
人们以父系为血缘关系的核心,以家族、亲族、部落为单位生活和工作,因此人们在取名时通常以父亲的名字作为姓氏。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迁移,这些家族、亲族和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社会结构,姓氏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那时
贵族们已经有了明显的姓氏,如姬、姜、姚等,但这些姓氏仅流传于少数民族或部落中,还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姓氏。
汉代以前,姓氏基本上只有单姓,通常由一个汉字构成,如赵、钱、孙、李等。
到了隋唐时期,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促进了姓氏的多样化,许多人开始使用复姓,如欧阳、司马、上官、诸葛等复姓也逐渐流行起来。
姓氏的演变和发展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姓氏与某个地区或民族息息相关,如岳阳、苏州、汉族等,这些姓氏多与人们所居住的地方或族群有关。
另外,一些姓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被视为一种象征或意义的符号。
例如姬姓据说是黄帝的后代,司马姓则与春秋时期的诸侯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姓氏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如
今已经有数万个姓氏。
其中,一些姓氏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或族群特征,如哈尼族的兰姓、藏族的达娃姓、维吾尔族的吾买
尔姓等。
其他一些姓氏则与某些职业或行业相关,如医生常用的王、李、张姓、律师常用的黄、郭、陈姓等。
总之,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姓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财富之一。
中国人常见的100个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

中国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姓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据考证,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体系。
在中国,常见的 100 个姓氏中,有很多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郡望。
以下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1. 姓:源自于黄帝之子禺阳,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姓氏之一。
2. 熊姓:源自于楚国君主熊渠,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3. 项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项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
4. 赵姓:源自于黄帝之孙赵奢,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5. 钱姓:源自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人钱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姓氏之一。
6. 孙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孙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7. 周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周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姓氏之一。
8. 吴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吴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9. 李姓:源自于唐朝时期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10. 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张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以上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些姓氏的代表人物层出不穷,如孔子、诸葛亮、曹操、李世民、李清照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
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姓氏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一、姓氏的由来“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姓”对人类来说!非是与生俱来的。
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
〈〈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
”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
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入文始祖”。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的由来百家姓是中国姓氏的总称,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人的标识符,姓氏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百家姓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姓氏的起源、变迁和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百家姓的由来。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起源于古代氏族社会,原始氏族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在古代氏族社会中,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和活动。
原始氏族为了更好地区分彼此,逐渐形成了姓氏的概念。
姓氏是人们由个体称谓过渡到氏族群体的过程中,对个体身份的标识,是氏族社会的产物。
姓氏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和个体认同的结果。
二、百家姓的汇编百家姓的汇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百家姓》,此书收录了百余个姓氏,后来人们引用这些姓氏,称之为百家姓。
《百家姓》被视为最早的姓氏汇编,它的作者是北魏名士沈约。
《百家姓》在南北朝时期以前的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它记录了当时姓氏的一部分。
三、百家姓的分类中国的姓氏可以分为多个大类,最常见的有氏姓、国姓、格姓、族姓、地姓和名姓六个类别。
氏姓是最早的形态,以官职、职业、部族等命名。
国姓是以古代国家名字为姓氏,如赵姓、魏姓等。
格姓是以姓名中的某个字为姓氏,如孔子的孔、孟子的孟。
族姓是以部落、族群为姓氏,如黄姓、刘姓等。
地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如沈姓、杭姓等。
名姓是以名字作为姓氏,如文姓、闵姓等。
四、姓氏的变迁与发展姓氏的变迁与发展是不断推进的。
它受到历史、地理、族群、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姓氏变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姓氏的形成和起源过程;二是姓氏的演变与扩散过程;三是姓氏的归类和整理过程。
姓氏的发展是与中国历史的演进紧密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姓氏多样性使中国姓氏文化丰富多彩。
五、姓氏与家族姓氏与家族是相互关联的。
中国古代有家族制度,家族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姓氏是家族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姓氏起源

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 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 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 环境的居住地点.
六,以技艺为氏.如巫、卜、 陶、匠、屠等.
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 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 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 司马、司空、司士、司 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 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 以分辨出来,如籍、谏、 库、仓、军、厨等.
2007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 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 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 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史省为中书省
B、唐初改内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 改大都为北平
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 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 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 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 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 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 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 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 存在.
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 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 等
九、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 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 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 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 和神圣.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 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 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 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 国姓"朱"赐给了郑成 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 为"国姓爷".又如汉文 帝名恒,恒氏因而改为 常氏.
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
社时期权制氏族社会以母 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 女字旁.如:姬、姜、姒、姚 等.
中国人的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
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
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
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
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
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
后人就以车为姓。
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
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
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
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
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姓氏的起源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
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
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
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
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
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
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
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
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名字,是我们每个人表明自己精神指向文化倾向的个性化的代号符号,而姓氏,则是我们血缘的河流,溯流而上,我们可以追寻到自己的祖根,追访到自己的故乡。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的伏羲氏时期。
据《楚辞〉〉记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
相传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伏羲以前,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和构木为巢的“有巢氏”,还是族号,尚未有姓。
现在姓氏是统一的,但在姓氏起源初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据《通鉴外记•注》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说明了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意义也不同。
姓是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的,如上古姜、姬、姒、嬴、姚等姓,皆从女旁,而且“姓”字本身即由“女”和“生”两字组成。
一直到周朝,氏本来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
以后,由于国家的产生出现了不同的官职,这些官职后来有不少也成了氏的名称。
这样的姓氏是代表个人的地位和身份的,所以只有贵族才有,平民和奴隶与姓氏无缘。
古代的封国和官职有世袭的传统,因此氏也可以世袭。
后来失去了封国和官职的后代仍保持氏的称号,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族的标志了。
一个姓可以繁衍出许多氏,而同一氏的后人还可以繁衍出不同的氏,因此能够查到的姓总共只有几十个,而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超过八千,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由后起的氏演变而来的。
姓的使用机会越来越少,就逐渐消亡出现了姓氏合一的现象。
这时的姓氏兼表血统关系,开始稳定下来。
秦汉以后姓氏的变化大体有这样一些特殊情况(一)避祸改姓;(二)避讳改姓古代帝王的名字不准别人使用,叫做避讳。
有时连同音字也不准用,叫做避嫌名。
当人们的姓氏与皇帝的名字同字或同音时,只好改姓;(三)同一姓因异体字写法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姓:(四)少数民族汉化以将原来的部落改为汉姓。
姓和氏是伴随着社会发展演变的,那我们对姓氏的探源不妨从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中原文化着手。
中原文化是祖根文化、她的核心位置就在郑州,郑州不仅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大河村、还有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丘。
我国最早的姓氏缘于何时?这一问题很难回答.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也会分为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为加以区别,也会有各自的名称,这种名称无疑就是姓的雏形.。
但那时还不曾出现文字,部落的名称只能靠口头流传下来。
经历了无数世代之后,开始有了文字,人们才把这些最早的姓氏(部落名称)记录下来。
商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多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姓氏渐渐多了起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姓氏经过进一步的分化、发展、演变,就成为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姓氏。
如果对这些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源流,不过,若把这些姓氏放在一起研究,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是由国名演变而来的,有些是从官名、地名等发展而来的,有些则是历史上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号或者改姓……从历代姓氏的演变情况以及史籍所述,大约有如下几种得姓方法:1. 以水为姓。
如姜,“神农居姜水以姓”,“出天水,本自黄帝,居于姜水,因为氏”(见《广韵》)。
又如涂,“洪州人,以水为姓”古之涂即今滁河,长江下游的支流,在今安徽省南部。
唐时改“涂”为“滁”。
涂氏家族的祖先,世居在涂水之旁,故以水为姓(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2.以国为姓。
如江,“系出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谱》)。
3.以官为姓。
如李,“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即后来的李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
司马、司空、司徒、帅、尉等,皆是以官职为姓的。
4. 以字为姓。
如方,“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见《元和以纂》)。
又如童,“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见《元和姓纂》)。
5.以从事的职业为姓。
如巫,上古有神医巫彭,殷有巫咸。
《归藏》:“昔黄帝将战,筮于巫咸。
”《列子•黄帝》:巫“知人生死存亡,期以岁月,句句如神”,以其从事的职业而承袭了巫姓。
6.以业为姓的,还有陶、卜、商、乐、屠等姓。
7.以祖先的图腾为姓。
把祖先崇拜的生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姓氏的,有云、龙、牛、马、羊、熊、鹿、骆、鱼、鲍等。
再如某氏族崇奉青牛、白象,其后便姓青牛氏、白象氏。
将崇拜的植物作为图腾,这就是杨、柳、松、梅、林等。
8.以祖先的称号为姓。
如轩辕、高阳等。
9.以祖先的谥号为生。
如周朝的文王、武王,其后代分别姓文、姓武。
10.以爵位为姓。
如王、公、侯等。
以地为姓。
如齐、楚、赵、魏、鲁、晋等。
11.以居地为姓。
如东门、南宫、西郭、江、海、池、桥、井等。
12.以帝王的赐姓为姓。
如唐沙陀族的朱邪赤心赐姓为李。
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也曾被赐姓朱,百姓就称其为“国姓爷”,这都是十分显著的例子。
13.以五行为姓。
如金、木、水、火、土。
14. 以天干为姓。
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5.以地支为姓。
如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16.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姓。
17.有以日、月、星、辰为姓。
18.有以矿物为姓。
如金、银、锡等。
19. 有以颜色为姓。
如白黄等。
20. 因避讳而改姓。
如丘,因避讳孔子之名丘,而将丘改为“邱”的。
明代朱元璋的后代,在清时为免遭杀身之祸,而改姓为李。
21. 以少数民族的姓氏译音为姓。
如呼延、宇文等。
22. 以数字为姓。
如伍、陆、万等。
23. 还有以郡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族为氏的。
得姓方法的多样化,是造成数千年来中国姓氏源头极其众多而复杂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的姓氏来源不一,对姓氏的研究也就成了专门的学问。
早在宋进,著名学者郑樵撰《通志•氏族略》就根据姓氏的渊源,将其分成32类,如“以国为氏”、“以郡为氏”等等,其实细分起来,姓氏的源头远不止这32类。
此一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姓氏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