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姓氏起源与演变研究

姓氏起源与演变研究姓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包含了个体的身份信息,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探究不同姓氏的来源和变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
本文对姓氏的起源与演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姓氏的形成和变化。
1. 姓氏的起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家族制度,姓氏作为家族的象征也应运而生。
姓氏通常由祖先的名字或地名演变而来,象征着家族的历史渊源和血脉相传。
2. 姓氏的分类姓氏可以按照来源、字数、音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按来源可分为部族姓、官职姓、地名姓等;按字数可分为一字姓、二字姓、复姓等;按音韵可分为平声姓、上声姓、去声姓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人群对于姓氏的使用与习惯。
3. 姓氏的变迁姓氏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它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姓氏可能发生改变或消失,新的姓氏也不断涌现。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有些姓氏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或动物,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洗礼,依然保留至今;而另一些姓氏则因为历史变迁或政治风云而遭到迫害与消失。
4. 姓氏的保护与流变姓氏的保护与流变是保持姓氏文化的重要环节。
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多次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并规范姓氏的使用。
同时,随着移民与通婚的增多,跨文化婚姻成为了姓氏流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依据其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规定,保护姓氏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5. 姓氏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姓氏研究对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姓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族群间的历史关系与迁徙轨迹,进一步推动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
此外,姓氏作为一种人类文化遗产,也需要加强保护与传承,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姓氏的文化价值。
在总结上述内容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姓氏作为人们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姓氏起源及发展

姓氏起源及发展姓氏是标志一个人族群归属和身份的重要符号之一,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姓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在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据《史记》记载,姬姓和姚姓是最早的两个姓氏。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汉朝时期,司马迁著作的《史记》记载了约500个姓氏,到明清时期,各地姓氏数量已经达到了几千个。
姓氏的起源多种多样,有的是来源于祖先的称号或职业名称,如“张”姓中的“张开”,原指一种裁缝工作中常用的剪子,最终演变为姓氏;有的是源于祖先的居所或地名,如“李”姓来自黎族居住的地方;还有的是来源于某位祖先的名字或字,如“赵”姓源自《尚书》中的一位名叫“申”的大夫。
姓氏的发展也受到了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贵族阶层通常都有自己的姓氏,而普通百姓则不一定有姓氏。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姓氏成为了人们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越来越多的人从名字后面添加上了自己的姓氏,以便于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明清时期,政府规定全国各地大姓只能用一个姓氏,以避免冲突和混淆。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姓氏的起源和发展也各有特点。
在欧洲,许多姓氏来自于拥有土地的贵族、军人或职业人士,如“斯科菲尔德”姓源于在某个岛屿上拥有领地的人,而“爱德华兹”姓则源自于相当于英文“有资格当装甲骑兵的人”的军队职位“Eadweard”,最终演变为姓氏;在非洲,一些姓氏来自于祖先的昵称或特征,如“拉欧”姓源自一个婴儿被发现时发出的尖叫声。
总之,姓氏是人们身份的重要象征,其起源和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
无论文化和历史背景如何,姓氏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当时
人们以父系为血缘关系的核心,以家族、亲族、部落为单位生活和工作,因此人们在取名时通常以父亲的名字作为姓氏。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迁移,这些家族、亲族和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社会结构,姓氏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那时
贵族们已经有了明显的姓氏,如姬、姜、姚等,但这些姓氏仅流传于少数民族或部落中,还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姓氏。
汉代以前,姓氏基本上只有单姓,通常由一个汉字构成,如赵、钱、孙、李等。
到了隋唐时期,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促进了姓氏的多样化,许多人开始使用复姓,如欧阳、司马、上官、诸葛等复姓也逐渐流行起来。
姓氏的演变和发展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姓氏与某个地区或民族息息相关,如岳阳、苏州、汉族等,这些姓氏多与人们所居住的地方或族群有关。
另外,一些姓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被视为一种象征或意义的符号。
例如姬姓据说是黄帝的后代,司马姓则与春秋时期的诸侯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姓氏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如
今已经有数万个姓氏。
其中,一些姓氏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或族群特征,如哈尼族的兰姓、藏族的达娃姓、维吾尔族的吾买
尔姓等。
其他一些姓氏则与某些职业或行业相关,如医生常用的王、李、张姓、律师常用的黄、郭、陈姓等。
总之,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姓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财富之一。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与演化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与演化中国姓氏是中国人文历史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姓氏作为人名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标志身份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与演化。
一、中国姓氏的起源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早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形式,身份和血缘制度非常重要。
在人口不断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区别个体和建立社会秩序,姓氏制度逐渐形成。
起初,姓氏是以地名、部落名或其他象征意义的名称作为姓氏,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来源和归属。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逐渐稳定下来,并且开始沿袭子女。
这进一步加强了血缘和家族的联系,形成了中国姓氏的传统。
姓氏的起源使人们可以追溯到他们的族谱,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
姓氏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姓氏以复姓的方式传承,有的以单姓为主。
每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渊源与含义,代表着一个个家族的独特历史。
二、封建社会的族谱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姓氏与族谱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族谱是家族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一种记录家族血脉和家族事迹的文化形式。
通过编绘族谱,家族成员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家族历史,传承祖先的智慧与品德。
族谱文化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交流工具,更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建社会中,族谱文化往往起着重要的法律、道德和社会约束作用。
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与族谱息息相关,也对社会个体的婚姻、继承以及其他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族谱的传承往往是一种艰巨的任务,通常由家族长辈担负。
他们以书写、注解、口头传承等方式将家族的历史文化传递给后代,以确保家族的传统得以延续。
三、族谱文化的演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封建社会逐渐演变,族谱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由于历史变迁和战乱,一些家族的族谱或许在某些时期失传,导致家族文化的中断。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家族观念的弱化以及族谱传承任务的繁重,一些家族的族谱文化也面临着困境。
姓氏的来源和演变

• 4、以住地为姓氏 西门、东门、东郭、北郭、南郭、 西门、东门、东郭、北郭、南郭、南宫 • 5、以谥号为姓氏 桓,庄,文,武 • 6、以官职为姓氏 司马、司寇、司徒、司空、中行,另外, 籍、谏、库、仓、军、厨 • 7、以称谓为姓氏 公子、公孙
•姬、姜、姒(sì)、妫 (guī)、嬴 •许慎《说文解字》: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 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 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 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班固《白虎通·姓名篇》 :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 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 也。故世别类,使生相爱,死 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 人伦也。 •《左传》: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8、以爵位为姓氏 公、侯、伯 • 9、以排行为姓氏 伯、仲、叔、季、孟孙、仲孙、叔 孙、季孙 • 10、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10、 胥,印,公冶,孔 • 11、避讳改姓氏 11、 席,严,帅,周
三、姓氏的演变
• 汉代为了区分这些纷繁芜杂、来源不 一的姓氏,人们开始用“郡望”来称 呼,逐渐演变成区分人们出身高低的 手段。 • 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清河、博陵的 崔氏 ,范阳卢氏,赵郡、陇西李氏, 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 郡谢氏,东平吕氏,彭城、中山、南 阳刘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姓氏来源和演变
姓பைடு நூலகம்来源和演变
•一、姓氏的起源和区别 一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二 •三、姓氏的演变 三
一、姓氏的起源和区别
• 顾炎武《日知录》: 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 秋》者,得二十有二。 • 黄帝二十五子之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葴、任、 荀、僖、姞、儇(xuān)、衣。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一、“姓”和“氏”最初有别“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二、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三、姓氏祖先是伏羲氏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
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四、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
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五、一入佛门本无姓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
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先祖崇拜的意义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先祖崇拜的意义中国姓氏作为人们家族身份的代表,承载着世代传承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姓氏起源于远古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体系。
与此同时,先祖崇拜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
本文将分析中国姓氏的起源及其与先祖崇拜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姓氏起源1.古代姓氏的形成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姓氏形式出现在部落社会时期,用以表示该部落或家族的归属。
随着社会的演进,人口增加和交往扩大,姓氏逐渐普及并定型化。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秦姓法,规定百姓必须有姓,这进一步加快了姓氏的普及。
2.姓氏的来源中国姓氏多源于人物姓名、地名、职业、氏族、祖先名等多种因素。
人物姓名作为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是根据父亲或先祖的名字来确定的。
地名作为姓氏起源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部分姓氏与地域文化或特定地理环境有关。
职业也成为一些姓氏的来源,如“冯”源于古代担任车夫职务的人。
氏族姓氏常常以家族名义传承下来,体现了血缘关系及家族的凝聚力。
祖先名作为一种姓氏来源,常常用以纪念祖先或表达对祖先的崇敬。
二、先祖崇拜的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仪式,这种先祖崇拜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1.家族凝聚力与传承先祖崇拜作为一种家族信仰,强调家族成员与祖先之间的血脉联系和世代相传的责任。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强化了家族凝聚力,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
同时,先祖崇拜也鼓励后代子孙传承祖先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形成了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先祖崇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家族观念,加深了人们对家族和家族成员的认同感。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追溯家族的渊源和起源,加深对家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和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历史记忆与社会秩序先祖崇拜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代代相传的祖先故事成为了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代子孙的行为和人生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古代宗族制度的演变与传承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古代宗族制度的演变与传承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宗族制度的形成。
古代的中国以家族及其内部的血缘关系作为组织方式,这种制度被称为宗族制度。
宗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而姓氏在宗族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宗族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宗族制度是基于家族血缘关系建立的。
最初,人们以部落或氏族形式组织,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来维系族人之间的纽带。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化和发展,氏族制度逐渐演变为宗族制度。
在宗族中,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族人之间亲密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社会秩序和权力继承的基础。
二、姓氏的产生与起源随着宗族制度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一种更加简单而实用的方式来标识自己的宗族身份。
于是,姓氏的产生应运而生。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古代,最初以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氏,被用来代表家族或宗族在宗族制度中的定位。
在古代,姓氏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代表血缘关系的标识,更是人们对自己宗族起源、历史传承和家族荣誉的归属感的体现。
姓氏也是人们身份认同的一种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自己家族和个人身份的自豪和认同。
三、古代宗族制度的演变与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从最初的血缘关系为主导的氏族制度,逐渐转变为以姓氏为核心的宗族制度。
姓氏成为了宗族组织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单位。
古代宗族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但它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姓氏作为宗族制度中的重要元素,一直承载着宗族的传统和文化,代代相传。
人们通过姓氏的传承来维系着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
四、宗族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古代宗族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紧密的宗族关系,也是社会和权力秩序的基石。
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宗族制度通过姓氏的传承和家族的延续,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稳定而有序的组织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常繁富。
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且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
但在古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
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
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
所以,姓字由“女”和“生”两字合成。
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
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了。
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
《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
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
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
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
秦汉以后,氏既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有关中国的姓氏是怎样起源的,古书上的记载并不一致:有些书上载,黄帝定氏族,他的25个儿子当中,有14个得了姓;有些书上说,圣人兴起,黄帝为了分辨他们或尊敬他们,就吹起六律,定他们的姓;有些书上说,氏定,而后系之以姓。
所有这些说法都很抽象,据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对姓、氏与姓氏的解释,则引述左传隐八年的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同时还引据杜预的注解加以补充。
大体意思是说:天子指定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一个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片受封的土地代表他的爵位,就成为他的“氏”。
例如舜,是在妫出生的,就赐舜姓妫;封给他的土地在陈,陈就是舜的氏。
但清代的梁启超不同意此说,他认为姓是母姓是母系时代的产物,氏则为父系的社会基础构成之后才有的,所谓“因生赐姓”之说,恐乃后世的臆测之词。
大抵各家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周以前的氏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间有一段很长的逐渐演化时期,到了封建制度推行之后,由于史有记载,赐姓命氏的事迹有史可稽,大约已成定论。
不过,仍无补于姓氏“起源”的争论。
姓氏的类别,早在汉朝,应劭的《风俗通》则把氏分为九类。
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把得姓受氏细分为32类。
把姓与氏的由来做这样的细分,在外行人看来仍是不得要领的。
这里,且摘要举几个例加以说明。
一、以名为氏:五帝时代,有国的不称国,只称名,并以名为氏。
例如炎帝是国号,名是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的氏。
二、以国为氏:从唐虞到秦代,都是国为氏,春秋时代的诸侯,也是以国为氏,后来这些氏都变成了姓。
三、以邑为氏:邑是周代封邑,封邑的人,就以邑为氏。
例如楚国的封邑申(今河南省南阳县北),申邑就是申氏,申氏后来变成了申姓。
四、以官为氏:古代有司马的官名,做司马的人以司马为氏。
司马也变成了姓。
五、以爵为氏:古代有王爵、侯爵,凡受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变成后代的姓。
六、以谥为氏:楚庄王的庄字是谥号,楚庄王的后人就以庄为氏;卫康公的康字是谥号,后人就以康为氏。
庄与康,又变成后代的姓。
七、以事为氏:汉武帝的丞相为车千秋,本姓田;皇帝念他年老,准许他每天乘小车上朝,因此号为车丞相,他就以车为姓。
八、以地为氏:因这类人都没有资格受氏,自己或别人就以所居的地方为氏。
例如居傅岩者以傅为氏,守桥山黄帝陵者,以桥为氏。
这些氏也成后世的姓。
九、以技为氏:古代做巫卖卜的人,他们的子孙就以巫、卜为氏和姓了。
我国姓氏的演变由来既有上述的繁复,想想已够头痛,但其间还有各种离合混化的情形,分析起来也很复杂。
勉强加以归纳,大致可分为下列6种。
一、强改的:这是专制时代的帝王特权。
历代帝王为了表彰忠臣义士,或为示爱于妃嫔臣仆,又或者为安抚外邦的首领头目,往往赐以皇室的姓或其他的姓。
例如周穆王的盛姬早死,就改其族人姓痛;明洪武年间,以火你赤为编修,就赐他姓名叫霍庄;永历间,又赐把都帖木儿为吴允诚,赐伦都儿为柴秉诚。
也有因触犯朝廷,皇帝不悦,就直接把他改姓的,例如齐武帝原与巴东王萧子响同姓,因痛恨他叛逆,就改他姓蛸;后魏因厌恶安东王元鉴是同姓,就恶毒地把他的元字去头,改他姓兀;又如唐武后篡位,王子图谋驱逐她,事败,武后就改他姓虺来泄愤。
二、适应的;这类的改姓者,大抵都是外族,他们定居中国,为了适应环境,就把复姓改为单姓,例如贺鲁、普周均改为周,贺葛改为葛,侯莫陈改为陈,破罗多改为潘,故古口改为侯等。
又如台湾的山地同胞,除了清朝乾隆皇帝赐给7个姓而改掉他们原来的姓之外,光复后,台北、嘉义、台南三县的山胞,申请改为汉音单姓的,也多达78姓。
三、避讳的:这类是专制时代臣民表示尊的一种方式。
例如宋的司空氏,因避武王讳司空而改为司功;汉朝的庄姓因避明辛讳而改姓严,晋的尚书师昺,为避晋讳改姓帅;唐的弘姓及淳于姓,也因避明皇及宪宗的讳而分别改姓洪及于。
四、避事的:是因为避开了某一件事而改姓的,其中又可分为避仇、避难、避嘲笑、避羞辱等4种。
因避仇而改姓的,例如端木赐之后改为木姓或沐姓;因避难而改姓的,如唐的隰州刺史浩韦本姓郜,改姓浩;因避嘲笑而改姓的,如三国时的氏仪,孔融嘲笑他说:“氏字民无上”,遂改姓是;因为避羞耻,不愿与某人同姓,而自动改姓的,如清初的理寒石本姓李,耻与李自成同姓,自改成理;又如唐之李抱王本姓安,耻与安禄山同姓(按:安禄山原姓康,冒姓安),乃改姓李。
五、省略的:这是为了书写简便或其他原因而省略的,例如鄣省为章;邵,省为召等,都是省去原姓的一边,也有把复姓省略为单姓的,例如钟离省为钟,司寇省为寇等。
六、音讹的:这是由于原姓的误读或误写而混化的,例如陈之讹化为田,韩之讹化为何,欧之讹化为区,号之讹化为郭等等。
以上6例只能说是一种简约的举证而已。
事实上,我国姓氏历代的混化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春秋三代以前,一人一家的姓氏,往往一变再变。
《汉书•元后传》载,王莽自称与姚、虞、妫、陈、田诸姓为同宗。
秦汉以后,姓与氏混称,且因基于上述六种情形的更改,简直是到了花样百出的地步,往往在一姓之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系族的姓在内。
以陈姓为例,广陵的陈就包括了妫与刘两姓,万年的陈也吸收了白和鲜卑族的侯莫陈;又如王姓,也包括有姬、妫、于三姓及高丽族、鲜卑族和女真族的后人在内。
因此,现在的所谓同宗,并不一定同族同系;即使在同姓之间,也有异族异系的混入。
但这种情形,并无碍于国人的精诚团结。
中国究竟有多少姓?历代的统计数字都很悬殊,直到现在,还是谁都说不准。
这是因为中国地大人众,交通阻隔,加上姓的源流演化又如此繁复,调查统计的工作很难做到正确。
在这里,只能举出历代几种代表性的数字做为参考而已。
一、春秋时代的姓,不过几十个而已,据顾尖武的日知录指出,春秋时本于五帝的姓只
有22个,后来梁启超(中国文化史)又查出8个,若再加上五帝以外的姓,最多也不会超过50个。
二、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则列出单姓的127个,复姓的3个。
三、唐朝温彦编定的姓有193家,并分列为9等。
四、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收录的姓已达3736个。
五、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增列为4657姓。
六、据现代的美国谱系学会,调查统计中国人的姓,则高达9182个。
至于前代计列的姓,并不包括边疆民族的全部。
民国成立后,边疆民族的姓如都加入统计,数字必更庞大惊人,但统笼来说,现代中国常见的姓,大约不会超过5千个,因为有些姓,或更改、或混化、或不传,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不再有现例存在了。
还有罕见的稀姓,但稀姓人口历代都不多,一些稀姓或者有许多人感到闻所未闻。
比如:以声音为姓的:呼、叱、唱、哈。
以颜色为姓的:青、红、苍、紫、黑。
以心理状态为姓的:怀、哀、悼、喜、慕。
以体积为姓的:宽、广、厚、巨。
以身体部位为姓的:心、眉、乳、牙、膝、胖。
以味道为姓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