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易错提醒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 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 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2.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 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 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 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 活动。——《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 儒家经典 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 太学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 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 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 义务。这种变化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2、孟子(战国时期):(1)仁政学说。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主张人性本善。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1、董仲舒的思想:(1)“大一统”的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的确立(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3)“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2、“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③儒学独尊局面形成,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造力(三)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融合儒道佛)1、理学兴起的背景:(1)“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佛道兴起及儒学面临危机(2)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宋明理学两大流派:(1)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事物才能明“理”)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2)陆王心学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即理也”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四)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1.出现的背景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李贽思想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④主张男女平等3、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思想:①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②提倡“法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之后的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则更是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的一个思想体系。
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吧。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末期,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在于各种道德规范的缺失。
他强调一种名为“仁”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包括了尊重长辈、关爱家人、谦恭礼让等等。
这些道德规范被孔子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它是指人类本性中的德行和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通过“仁”的实践来建立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要实践“仁”,首先要明确人生的目的,也就是“德性”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德性”是指人们应该有的品行和思想,这些品行和思想要求我们去追求实现最高美德,包括了尽孝、尽忠、尽信、尽仁等。
三、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强调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危。
而“义”则指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公正和平衡;“礼”则是一种行为和心理的规范,它要求人在社会交往中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礼仪,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有序、稳定和谐;“智”则指的是智慧和理性,儒家认为只有充分发扬智慧才能形成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思想;“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用,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守信,避免欺骗和虚伪行为,从而产生信任和信赖。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它被后来的文化和哲学所继承和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正直的行为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以下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重点概括其核心观点和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仁、义、礼、智、信。
仁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心。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义则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强调道德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循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以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行为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礼仪。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智则是儒家思想中的智慧和理性,强调通过知识和思考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信则是儒家思想中的诚实和真实,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和幸福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密切相关。
儒家主张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基本单元,通过正确的家庭关系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同时,儒家还注重政治伦理,强调君子治国和德行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德化民,以身作则,引导人民做正确的事情,并通过仁义礼智信来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教育。
儒家认为,人应该从内心开始修养,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儒家强调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儒家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是一个人的一生的重要任务。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正确教育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才,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儒家思想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和源泉。
儒家注重学习和思考,认为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见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良知和道德的修养,主张实践和道德的完善,并倡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治国理政,以期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下面将从“仁”、“礼”、“人性”、“修身”、“教育”和“社会”等方面来详细解释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首先,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指具有人情关怀、同情心和爱心的品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通过培养和实践仁德,使人具备仁心。
仁德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仁者爱人,宽容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儒家倡导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实践仁德,如父子、君臣、朋友和夫妻关系中。
通过实践仁德,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礼”。
礼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认为,礼仪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助于人们知行合一,融入社会。
儒家主张在个人和社会中都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权威。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第三,儒家对人性的理解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儒家认为,人性本好,人们都具备善良的本性。
儒家主张发挥人的良知,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人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将人的本性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通过修养,可以使人具备这些品德。
儒家认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个人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进一步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儒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发展善良品质,并通过实践来实现仁德和修身。
儒家主张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修身,个人可以改进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进一步影响他人和改善社会。
先秦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先秦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先秦儒学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主要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儒家思想家。
先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教育思想:先秦儒学注重教育,倡导“教育为先”、“治国先以教民”等思想,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人格教育和社会的公共教育。
2. 道德伦理:儒家强调“仁爱”、“中庸”和“礼教”。
他们主张道德品质的提高和伦理行为的规范,提倡“人之初,性本善”,并以家庭、社会为基本单位,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3. 社会制度:先秦儒家倡导“君主专制”,认为君王应该遵循“仁者爱人”、“以民为本”的原则,以更人性化、道德性的管理方式维护社会和谐。
在农业社会中,儒家也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发展思想,强调农业生产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农民的地位。
4. 文化价值:儒家强调礼、乐、诗、书、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推崇“和谐”、“协调”、“均衡”等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儒学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完善,强调了教育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总结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总结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天下一家”。
“仁”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具体包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爱护子女等。
儒家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德才能实现人的完善,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儒家还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内容。
德是首先要培养的,儒家认为“德者本”,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德才兼备。
智则是要培养人的知识和智慧,使人跻身于知识的殿堂,成为有思想的人。
体则是要培养人的身体素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健康长寿。
群则是要培养人的社交能力,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健康成长,才能彼此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儒家教育强调教育的方法和要求,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
儒家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相长,师生相长;二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三是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儒家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进步。
儒家教育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一个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德育功能,儒家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儒家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儒家教育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强调学以致用,儒家教育中的经典诵读、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尽管儒家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淡化,但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仍然不可忽视。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儒家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也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就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
先秦儒家围绕“仁”的思想,以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
《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现实社会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发点是指人必须有真性情,并且要通过道德范畴来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实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体现;最后,“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内在要求。
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先秦儒学,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显赫一时的学说,经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响。
孔子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仁”为核心,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以“民贵君轻”、“行王道”“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说,推动儒家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言性恶,主张理天下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他综合百家,改造儒学,丰富儒学。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
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所以儒家先秦思想,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