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评价

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给予接受预防接种的小儿针对性护理方案,对于预防小儿不良反应的效果探讨。
方法:样本均为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收录时间段为2021.1——2021.7,样本共计174例,根据接种时间的不同分为两个组别,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采用分组对照理论探讨其实际护理价值,分别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
分析并探讨两种护理方案对接种者安全性的影响。
结果:针对两组接种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进行记录,观察组记录值为6.90%,明显比对照组记录值21.84%更低,P<0.05。
结论:给予接受儿童预防接种的小儿针对性护理方案,对于预防小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针对性护理;预防效果为有效预防小儿疾病,保证小儿健康,定期接受预防接种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小儿接种时,大多表现为临床依从性差、不良反应多等现象[1]。
为有效避免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此项研究特选取174例接种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分组对照理论,探讨给予接受预防接种的小儿针对性护理方案,对于预防小儿不良反应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样本均为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收录时间段为2021.1——2021.7,样本共计174例,1-3月入院接种的样本划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男47例,女40例,年龄1个月至4岁之间,平均(2.02±0.68)岁;4-7月入院接种的样本划分为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男48例,女39例,年龄1个月至4岁之间,平均(1.96±0.62)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呈均衡分布,P>0.05。
1.2方法常规护理包括注射后的基础护理措施和留院观察等;针对性护理是指在接种前、接种中和接种后给予儿童护理指导,护理前详细了解儿童体检情况,保证体格检查无异常后实施接种,向儿童家属进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讲,包括重要性、意义、可能会出现了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并为接种者创造温馨的环境,以减轻接种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名),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接种后生活质量以及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评分比较。
结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恢复都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防接种护理;效果;不良反应有效的预防接种可提高接种者的免疫力。
儿童进行接种疫苗,以提高个人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本次研究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80例进行调研。
将患者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A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
年龄3~7岁,平均年龄(4.7±1.3)岁,本组患者未在治疗前进行其他相关药物使用。
B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
年龄3~8岁,平均年龄(4.5±1.3)岁,本组患者未在治疗前进行其他相关药物。
两组临床数据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1]。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无循环、呼吸等等系统疾病史;2.患者无其他合并症,无精神神经系统疾患;3.患者以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严重精神障碍、无法正常配合及护理的患者;2.患者或患者家属不同意加入此次调研[2]。
1.3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儿童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了解儿童基本身体状况,向儿童及家属疫苗接种的主要事项:接种方式、疫苗作用、注意事项等。
观察接种30分钟内儿童身体状况,若出现意外状况,采取具体措施。
儿童预防接种系统护理效果评价

儿童预防接种系统护理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对系统护理应用于儿童预防接种临床中的护理疗效施行评价。
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于我院施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中随机选择156例施行研究,并按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78例)、干预组(系统护理78例)两组,将两组儿童的疼痛等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施行对比。
结果:对照组儿童1级、2级、3级疼痛率分别为67.95%、26.92%、5.13%,干预组儿童1级、2级、3级疼痛率分别为78.21%、21.79%、0.00%,相比之下,干预组儿童疼痛明显较低;其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又明显更低(11.54%VS2.56%),且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结论:将系统护理应用于儿童预防接种临床中的护理疗效明显,能够有效减缓接种疼痛感,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系统护理;预防接种;疼痛感;不良反应前言预防接种是小儿疾病预防的有效方式,但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经常性出现害怕、恐惧等不良心理和抵抗行为,影响预防接种的顺利施行。
因而,高效护理模式的施行极其必要[1]。
系统护理指的是以儿童为中心,从生理、心理、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出发施行护理。
此次研究选择于我院施行预防接种的156例儿童施行研究,从接种疼痛感、不良反应俩方面入手对系统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临床中的护理疗效施行评价,现将情况作如下汇报。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于我院施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中随机选择156例施行研究。
按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78例)、干预组(78例)两组,其中,对照组:性别:40例男性儿童、38例女性儿童;年龄:(0~4)岁、平均年龄:(2.32+0.16)岁。
干预组:42例男性儿童、36例女性儿童;年龄:(0~4)岁、平均年龄:(2.28+0.17)岁。
纳入标准:(0~4)岁身体健康、无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儿童。
且两组儿童年龄、性别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
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

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接种的效果。
方法:选择20例儿童预防接种案例为对象,在整个过程中给予的是护理安全管理,管理后分析结果。
结果:以满意率作为衡量指标,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护理后20例家属中19例满意,满意几率是95%,整体的满意几率比较高(P<0.05)。
不良反应率的对比结果显示了整体护理情况,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几率低于护理前,分别是10%和35%,数据资料分析可知,护理后的不良反应比较低(P<0.05)。
结论:针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案例采取护理安全管理,优势明显,能提升预防接种的成功几率,案例家属对其满意度高,值得借鉴实施。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预防接种;效果分析儿童预防接种对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及时的进行干预防治很重要。
儿童预防接种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也是基本的政策之一,在预防接种的阶段,存在一定的隐患,导致接种不良事件的出现。
其中护理安全管理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分析效果,选择20例儿童预防接种案例为对象,对大家采取的是护理安全管理对策,护理后总结效果。
数据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例儿童预防接种案例为对象,对基本资料分析后可知,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6岁,平均(3.91±0.25)岁。
所有案例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由于所有案例均符合研究指标,因此对所有资料研究和分析。
1.2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案例采取的是护理安全管理对策,如下:(1)健康宣传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合理的宣传和指导,在实施中预防接种健康知识,专业的护士在接种之前进行对应的宣传和讲解。
例如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和接种方式等,需要明确疫苗接种后的工作流程,让家属对儿童接种的疫苗知识和具体情况有一定的了解[1]。
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
方法:2021年1月-2021年12月,选取在我县20个乡(镇、街道)25个接种点预防接种的5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时间分组,前六个月预防接种的儿童是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后六个月预防接种的儿童是观察组,实施护理管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接种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做好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可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接种满意度。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常规护理干预;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干预儿童预防接种是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生长、保障人类生命安全的有效方法,在我国广泛应用。
按照相关要求,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甚至可将该地传染病发病率清零[1]。
但儿童预防接种属于异物注入人体,所以有一定概率发生不良反应,会影响疫苗接种效果,增加儿童不适感[2]。
基于此,积极做好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护理管理干预,提升接种安全性与满意度,至关重要。
本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21年1月-2021年12月,选取在我县20个乡(镇、街道)25个接种点的5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时间分组。
前六个月预防接种的儿童是对照组,男女比132:118,年龄0-4岁(2.34±0.81)岁。
后六个月预防接种的儿童是观察组,男女比130:120,年龄0-4岁(2.20±0.80)岁。
两组比较,数值显示(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按照常规流程接种。
观察组实施护理管理干预,(1)疫苗质量管理:接种前严格检查每一剂次疫苗的生产时间、有效日期、类型以及储藏温度等多种质量指标,保证疫苗全程可追溯,确定疫苗外观字迹清晰可辩,液体无浑浊、杂质后,才能给儿童预防接种。
若发生疫苗质量问题,第一时间处理该疫苗,禁止儿童接种该疫苗。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发布时间:2022-09-29T06:58:39.32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1期作者:康丽娜[导读] 目的研讨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
康丽娜黑龙江省伊春市伊春区前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3000【摘要】:目的研讨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于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治的53名预防接种儿童,分为参照组(26名)和研究组(27名)。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安全预防接种护理。
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护理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
结果研究组育苗接种配合率92.6%(25/27)显著高于参照组73.1%(19/26);研究组疫苗接种成功率96.3%(26/27)显著高于参照组80.8%(21/26)。
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中2名发热(7.7%),1名呕吐(3.8%),2名接种部位红肿(7.7%);研究组中1名发热(3.7%)。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1/27)显著低于参照组19.2%(5/26)。
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预防接种儿童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显著提升接种质量和护理效果。
适合临床中使用推广。
【关键词】: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应用效果预防接种指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如果未对病毒进行有效的防范,则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为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十分有必要的[1]。
本文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治的53名预防接种儿童,分组开展不同护理方法,比对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治的53名预防接种儿童,分为参照组(26名)和研究组(27名)。
参照组中14名男性儿童,12名女性儿童,年龄2至10岁,平均(5.6±0.4)岁;研究组中14名男性儿童,13名女性儿童,年龄2至9岁,平均(5.2±0.6)岁。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1名预防接种儿童,分为对照组(25名)和实验组(26名)。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预防接种护理。
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
结果对照组中9名非常满意(36.0%),12名基本满意(48.0%),4名不满意(16.0%);实验组中15名非常满意(57.7%),10名基本满意(38.5%),1名不满意(3.8%);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6.2%(25/26)显著高于对照组84.0%(21/25)。
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中2名发烧(8.0%),3名皮疹(12.0%),2名腹泻(8.0%);实验组中1名发烧(3.8%),1名皮疹(3.8%)。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7%(2/26)显著低于对照组28.0%(7/25)。
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实施预防接种护理,可将不良反应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适合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效果儿童预防接种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对儿童健康成长影响极大,网络以及媒体对不断报出各种疫苗不良信息,导致家属对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产生了怀疑,因此加强儿童疫苗接种护理工作极为重要[1]。
本文结合我院接治的部分儿童,分组开展不同护理方法,比对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1名预防接种儿童,分为对照组(25名)和实验组(26名)。
对照组中13名男性儿童,12名女性儿童,年龄1至7岁,平均(4.1±0.8)岁;实验组中14名男性儿童,12名女性儿童,年龄1至6岁,平均(4.0±0.5)岁。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儿童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价值。
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 摘要】 目的 : 分 析 和 评 价 儿 童 预 防 接 种 不 良反 应 护 理 管理 效 果 , 希 望 对 降 低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 提 高 免 疫 接 种 质 量 有 所 帮 助 。方 法: 2 0 1 5年 9月 一2 0 1 6 年 9月 于本 院接 受 预 防 接 种 儿 童 共 5 2例 , 随机 分 为观 察 组 ( 2 6例 ) 及 对 照组 ( 2 6 例) 。观 察 组 预 防接 种 过 程 护 理 实施 规 范 管理 , 对 照 组预 防接 种 过 程 护 理 未 实施 规 范 管 理 , 统 计 和 比较 两组 儿 童 监 护 人 护 理 满 意 率 、 不 良反 应 发 生 情 况及 疼 痛 程 度 。结 果 : 经 不 同预 防接 种 护 理 管理 ,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 9 6 . 1 5 ) 高 于 对 照 组 护理 满 意 率 ( 7 3 . 0 8 ) , 两 组 差 异 具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 < O . 0 5 ) ; 观 察 组 中 1不 良反 应 , 对 照组 中 6例 不 良反 应 , 前 者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 3 . 8 5 A) o 比对照组( 2 3 . 0 8 ) 低, 差异 具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 < O . 0 5 ) ; 观 察 组 0级 和 2 —3级 疼 痛 例 数 少 于对 照 组 , 差异 均 无统 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 ; 观察组 1 级 疼痛例数 少于对照组 , 两 组 差 异 无 统 计学意义( , P >0 . 0 5 ) 。 结 论: 通 过 规 范 管 理预 防接 种 护理 , 可提 升 儿 童 监 护人 护 理 满 意 率 、 降 低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 减 少疼 痛 感 , 建议 在 临床 中 大 力推 广及 应 用 。 【 关 键 词】 儿童 ; 预 防接 种 ; 不 良反 应 ; 护理 卫 生 2 0 1 7 年 2月 第 4期 总 第 1 0 6期 C h i n a ' s r u r a l h e a l t h, F e b r u a r y 2 0 1 7 , No . 4 , To t a l No . 1 0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7-12-25T14:19:40.6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作者:伍绍芬
[导读] 通过规范管理预防接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监护人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建议在各地预防接种中心中推广。
广阳区万庄华北油田采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对儿童预防接种产生不良反应的护理管理效果。
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本服务中心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共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及常规组(70例)。
观察组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规范护理管理,常规组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未实施规范护理管理,统计和比较两组儿童监护人的护理满意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疼痛程度。
结果经不同预防接种护理管理,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4.29%)高于常规组护理满意率(75.7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现4例不良反应,常规组中出现17例不良反应,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71%)比常规组(24.29%)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规范管理预防接种护理,可提升儿童监护人护理满意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
1 引言
预防接种是国家规定实现家化免疫的重要途径,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源的目的。
预防接种能够有效降低某些传染病的发生率。
对儿童来说,由于机体还未发育完成,抵抗力较弱,非常容易生病,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防止儿童患病,保护身体健康。
但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儿童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损害身体健康。
因此,本研究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本服务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进行护理管理的效果。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材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本服务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40例,并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常规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其中常规组中男孩42例,女孩28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4±1.2)岁;接种乙肝疫苗者21例,麻疹疫苗20例,乙脑疫苗12例,百日咳11例,脊灰6例。
观察组中男孩46例,女孩24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6.8±2.1)岁;接种乙肝疫苗者19例,麻疹疫苗18例,乙脑疫苗14例,百日咳10例,脊灰9例。
两组儿童之间在年龄、性别、疫苗种类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观察组:实行规范护理管理。
首先,在接种前对儿童进行体检,检查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向监护人询问近段时间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存在过敏现象等;将预防接种的必要性和意义告知监护人,家属做好陪护;积极与儿童交流,缓解其紧张、恐惧、害怕情绪。
其次,仔细核对儿童个人资料和接种资料,检查注射器和疫苗;接种时要考虑儿童的皮肤、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接种部位和注射器;针头刺入儿童身体时要注意转移儿童注意力,尽量避免儿童哭闹,提高接种质量。
最后,接种完成后对接种部位进行一段时间的按压,禁止反复揉搓,以免发生流血、感染等问题;告知监护人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包括:让儿童保证充分的休息,不要参与剧烈运动;接种部位避免接触水,注意清洁;如果儿童感到接种部位有瘙痒、疼痛的感觉,禁止抓挠和用水冲洗,防止感染。
结束预防接种后要观察半小时确定没有问题后方可允许儿童离开。
另外,还要注意疫苗质量和接种人员的素质技能水平。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接种前告知监护人接种疫苗的信息,询问儿童的禁忌;严格按照接种程序接种;接种后观察半小时方可离开。
2.3观察指标
监护人护理满意率:制定相关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监护人的护理满意度。
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护理满意率为非常满意+满意与总人数的比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预防接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
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c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儿童监护人护理满意率
通过统计发现,经过不同的预防接种护理管理,观察组中出现非常满意41例,满意25例,不满意4例,总的护理满意率为
(94.29%),常规组中出现非常满意26例,满意27例,不满意17例,总的护理满意率(75.71%);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远高于常规组(P<0.05)。
3.2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中出现4例不良反应,常规组中出现17例不良反应,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远低于常规组(2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预防接种能够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而且具有操作方便、经济、科学的优点。
但由于疫苗本身制作的特点,接种后机体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对器官组织、功能等产生一些损害。
因此,再接种时进行严格的规范化护理管理非常必要。
疫苗接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
异常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后果常较严重,因此发现
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
引起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如接种时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儿童自身体质因素、接种时间选择不当等,为了降低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监护人的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加其疫苗知识和接种技能的掌握,训练对突发情况的判断和解决能力;在社区内加强预防接种的宣传和教育,使家庭广泛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接种疫苗的种类、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保证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规范管理预防接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监护人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建议在各地预防接种中心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凤艳.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7,(4):2-3.
[2]费静,俞一岚,张方雷.儿童预防接种系统护理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2017,29(8):84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