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商鞅变法
读《大秦帝国》有感之我心中的商鞅

读《大秦帝国》有感之我心中的商鞅
六年级蒋梓婷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这便是历史悠久的四大古国之一中国。
不读史不明理,不读书不知义,《大秦帝国》一部起伏跌宕的历史巨著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秦孝公,齐宣王等,但令我最欣赏的还是花费一生心血编写《秦律》的商鞅。
是他推动了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
智慧如他,面对战争频起,群雄争霸的国内外局势,沉着冷静,立志变法,从政治,思想,社会习俗等各方面做出了许多卓越贡献,历史给了他最好的奖励:"(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抬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战斗,乡邑大治。
"诚信如他,南门立柱不仅立下了柱子,更立下了百姓心中的威信之柱,从而获得群心,取信了秦孝公,促进了变法成功。
自律如他,知法,明法,行法,即使大难当头,他也严格服从于法律,一丝不苟,使得谄媚他的人羞愧难当拒之以千里之外。
令人敬佩。
立法严谨如他,连坐制,轻罪重刑制,令老百姓们不敢为所欲为,知法犯法。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秦律》的贯彻实施能够深深扎根于千万百姓心中?《大秦帝国》给予了我最好的答案:商鞅的威严使得接近他的人都被深深地阻隔在了千里之外;他的严厉使得每一位共事的人胆战心惊,热情凝固于千里之外,他的偏执使得他的法律如铁如玉代代
传承。
秦国强大了,可商鞅却不复存在,他舍己为国,不怕被后人诬赖,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变法成功,一定要使秦国强大!"治世不一道,治国不法古"商鞅虽死,但他那改革创新的精神将在人世间永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大秦帝国》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秦帝国》读后感1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
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
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
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2终于看完孙皓晖老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商鞅变法的故事读后感

商鞅变法的故事读后感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它对秦国的崛起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商鞅变法》这个故事,我深受触动,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当时的秦国社会秩序混乱,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
商鞅变法的实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商鞅敢于打破旧有的制度和观念,推行新的政策和措施,使秦国逐渐走向强大。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在于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商鞅希望通过加强秦国的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战斗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统一度量衡等,实现了这些目标,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成功也离不开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商鞅采用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如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统一度量衡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改革的实施,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贵族和百姓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是改革成
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鞅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与他的改革政
策有关,这些政策符合百姓的利益,也得到了贵族的认可。
商鞅变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
问题和困难,但是商鞅能够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政策,使改革更加符合
实际情况,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商鞅变法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改革需要勇气和决心,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需要合适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秦帝国》读后感300字_读后感

《大秦帝国》讲述了秦国的崛起之路。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20年使得秦国成为了战国时首屈一指的大国,其后又夺去了函谷关以及晋阳等地,使中原战国无不胆寒。而后,秦国张仪提出的“连横破纵”战略又使得秦国获得了多次领先其他战国的机会,变得更加成功。最后,秦国一统六国,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
我认为,商鞅在秦国的振兴之路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他不变法,那么秦国可能永远只是西陲的一个弱国,根本出不了函谷关,更别提统一天下了。商鞅没有投奔其他六大战国,而是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来到偏远落后的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很敬佩他。
我看_大秦帝国_有感于商鞅变法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一部英雄浪漫的战争史诗在雄壮激昂的战争号角组成的音符中(赵季平作曲)绵延展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在观众期待的目光中徐徐打开……著名的齐魏之间的“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以及具有地标意义的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等皆出自这个时代!孔孟“仁爱”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老庄“无为而治”之道和法家的谋权术之霸道等,璀璨夺目地彰显着人类智慧之光!诸子百家把酒论道,纵横捭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其中最让观众称颂千古、影响至深的重大历史事件,便是秦孝公赢渠梁与中庶子卫鞅两位巨人的肝胆相照、生死手足之情全部倾注于秦国的变法图强。
因此当时赫赫有名的神医扁鹊都对商鞅行礼作揖,评价商鞅为“医国圣手”,而扁鹊只是医人之病而已。
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兼并争霸均势于天下的历史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任何变法都会引起社会的一系列阵痛,都会使某些集团利益受损。
因此变法如果不彻底,一般的结局是变法者将招来杀身灭门之祸!比如,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虽然加速了魏国的封建化进程,使魏国国力迅速强盛,但是变法也沉重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般历史上的圣君都比名臣短命,因此吴起的变法随着楚悼王的病死而倒戈,他的生命也以被乱箭射死而告终。
申不害在韩国力行变法,也随着魏国对韩国的血战而宣告变法的失败。
韩王以“恨变法”作为遗言而吐血身亡,申不害遂自杀,临终说:“我失败了,商鞅就看你的了!随着春秋时期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逐渐在历史舞台上退去,之后的历朝历代也在尝试着改革变法图强,但是最终的结果也是逃脱不了之前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圣君比名臣短命”的宿命。
王安石在北宋的变法(青苗法等)也以宋神宗的逝去而失败,张居正在明朝的“一条鞭法”只能称为改而不革。
清王朝“同治中兴名臣曾左李”中尤以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洋务运动最有成就,但是却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改革的失败。
商鞅变法观后感

商鞅变法观后感第一篇:商鞅变法观后感商鞅变法观后感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强秦的故事。
常言道,变则通,通则行。
变法者,革新也。
魏人卫商入秦实施变法,对秦治国方略进行了最深彻也是极为成功的变革与创新。
联系日前部机关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研讨会,有几点联想和感悟。
变法之前提在于明情。
商鞅提出变法,秦孝公认同其变法之策,前提在于商鞅对当时秦国国贫民弱之国情的深切体察,来源于商鞅长年累月深入底层的游历。
找准问题之根源,才能提高破解之办法。
组织工作创新同样如此,必须首先充分掌握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态势,特别是要找准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症下药,谋划出针对性强、行之成效的创新思路。
变法之关键在于执行。
变法的全过程历史20余年,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
在执行立场上,商鞅十分坚定变法信念。
变法过程触及老世族甚至王公大贵胄的核心利益,但商鞅坚如磐石,不为艰险屈服,不向权贵折腰,硬是一路坚持过来。
在执行团队上,商鞅异常重视培养各个层级的骨干力量,从地方的里正、县令、郡守到中央的咸阳令、上大夫,无不坚定不移地贯彻变法。
组织工作创新,关键也是在抓执行,创新思路再好,创新项目再多,不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亦是枉然。
受蒙于商鞅变法,组工干部当牢固树立抓执行、抓落实的坚定信息和决心,并注重培养抓执行的团队,当把基层党组织书记抓组织工作的责任心调动起来。
以乡镇为例,还应发挥和运用好各个工作片总支书记、分管书记的力量。
变法之生机在于成效。
商鞅变法目的虽是强国,但前提是富民,通过变法让新老秦人富足起来,彻底解决他们丰衣足食的问题。
只有让利于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老百姓才发自肺腑地拥护变法,坚定不移地支持护法。
变法之所以富于生机,富有生命,归根到底是取得了成效,而这成效核心是带给老百姓的实惠。
组织工作创新同样如此,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建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大秦帝国》的读后感《大秦帝国》分为六个部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讲述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间的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再到瞬间灭亡的故事,跨度约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极为真切的历史小说。
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读过的最长的一部著作,无意中在微信读书里看到了这部小说,手机上一共是15289页,一开始并没有计划读这书,后来断断续续的看了第一部,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史籍,作为小说来讲可读性非常强,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如汞泄地。
读完之后回想各中细节情景,引人入胜,对作者运筹的笔力十分佩服。
除补齐历史知识的残缺外,更收获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后来也看了改编的电视剧,孙皓晖先生耗时整整16年,呕心沥血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内容叙述汪洋恣肆,为我们留下了先秦历史的精神食粮,对于我等业余历史爱好者,终于对高尔基所言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所体会。
(一)商鞅变法这是秦帝国由衰转盛的分水岭。
战国素有变法强国传统,魏之李悝变法,楚之吴起变法,齐之齐威王整军治吏,韩之申不害变法,以及后来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然则上述变法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
其根源大抵在于“变法不彻底、法令不稳固。
前代变法,后代复辟”。
而商鞅变法与上述变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变法将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与“执法守法”两个立足点上,从权力体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颁发了系统的法令,涉及田地、赋税、农耕奖励、军功、郡县制、连坐、度量衡等诸多方面,纲举目张,且其执法强硬,铁腕护法,为秦帝国未来的走向和一统奠定了根基。
这些法令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残暴苛虐,然则正如书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风云际会的年代与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习的民风,如果没有严酷稳定的法令支撑又如何能使秦国强盛、继而东出争天下呢?在动荡时期,生产习惯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相互脱节,人民群众丧失了遵规守纪的习惯,乃至丧失其恢复的能力,这大抵就是秦献公时秦国内部的状况。
商鞅变法与企业管理——观《大秦帝国》有感

沿 袭 了几 百 年 的传 统 势力 ,都 必须 臣 是 站 在法 治 的框 架 内坚 持 以人 为 本 ,
服在 法 治 的框 架 内 。我们 设 计 的管 理 坚 持 以 维护 大 多数 遵 章 守 纪 的人 的利 星此 消 彼 长接 踵 而 至 ,那 么 ,一 场 变 制度 恰 恰 与 其精 要 不 谋 而合 。我 们完 益 为 根 本 的 以人 为 本 。宛 如 商鞅 变 法 法 的流 星 雨定 会 绽放 在星 空 。如 果 我 全 可 以 在 感 慨 商 鞅 被 五 牛 车 裂 的 同 的本 质 也是 激 发 和 调动 全 体赳 赳 秦 人 们 能 在 这 场 伟 大 变 革 中 吸 取 一 些 营 时 ,感 悟 我们 的管 理 制度 是 否 被走 样 共 赴 国难 建 立 大 秦帝 国的 热情 的 。面 养 ,强 健 我们 的体 魄 ,那 么 ,我 们 企
回首 现 代 化管 理 制 度 ,历 经 百年 正 意 义 上雄 赳 赳气 昂 昂的 建 国史 ;一
感 人 至深 的片 段 ,虽 几 年 过 去 了 ,但 完善 ,可 谓 细致 人 微 ,然成 效 如 何 , 中央 电视 台 电视 剧 频 道重 播 了 ,再 静 究 。最根 本 的原 因在 于 建 章立 制 的初
变 法 ,商 鞅变 法 的核 心 是 国无 二法 , 凡 是 以帝 围 的名 义 制定 的法 治 标准 , 现 代 企 业 管 理 讲 求 的 是 以 人 为 那 么令 人 心痛 又 那 么让 人 难 以忘 怀 久 太少 了 。如果 一 颗 又 一颗 商 鞅式 的流
只对 事 不 对人 ,不 管是 皇亲 国 戚还 是 本 ,这 个 初 衷 是好 的 ,而 其实 质 应 该 久 回昧 ,但 是 充 分说 明 了这样 的流 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秦帝国读后感:商鞅变法
熬夜看完《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商鞅变法。
有几点收获:
1.变法的本质在于改制,提升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2.法治与人治之争。
3.任贤还是任资。
一、变法改制
变法的本质在改制,也就是重新分蛋糕。
弄一套新的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打破世袭,实现让能者上位。
电视剧里面对当时的问题剖析得很好,农民耕种不能吃饱,士兵奋勇杀敌不能封爵,守富裕之地而贫穷,拥悍民而兵弱……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贵族不干活还能享受富贵,平民拼死拼活生存维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各个方面的效率极其低下。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重新制定规则,做到多少就能获得多少“利益”。
以此来增加社会效率。
二、法治与人治之辩
剧中有一段精彩的辩论,是商鞅与秦穆公关于到底使用法治还是人治的辩论。
法治,一切按法令来,不约束其心,只约束其行为。
人治则考虑各种人情和现实情况做出主观判
断,或“公理”决断。
法治的优点是执行要求不高,依法令即可,但缺点也明显,治其行不治其心,有时候会杀好人。
人治则相反,往往重其治心而轻其治行,比较灵活和人性化。
但缺点也很明显,人治的前提是执法者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
否则让蠢和坏的人来执裁,往往会产生偏颇。
各种因素综合很容易出现,“我弱我有理”“死者为大”“按闹分配”等现象。
三、任贤还是任资
商鞅变法,启用新人,用人不拘一格,唯贤唯能所用。
前段时间倍受关注的90后县长被除名反映了一个社会公众的认知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后面有没有暗香操作,首先那标题就有很明显的暗示倾向—“任资为先”。
大家普遍觉得90后还没有资格。
其实我想说的是,现在都9102年了,思想认知还顽固不化。
周瑜6岁调兵,甘罗12岁为相,霍去病20来岁打得匈奴满地跑,秦始皇22岁统一中国。
年龄是问题吗,根本不是,若要排资论辈,恐怕上述的人早熬死在了基层。
今天的社会排资论辈观念居然比古代还要厉害,为什么?
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虽在2000多年前,但人类的本质、本性依
然没有改变。
无论古代思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总会在一个限度之间徘徊。
我以前在画室上班经常和我的上级领导聊天,对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我说:特别是民营企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迎合老板。
所有导致很多情况下没人干实事,表面风平浪静,一群人各有所图,互相推委与蛇。
其根本原因就是:
1,缺乏完善的机制
招来一群新人,然后塞到个个部门就完事了。
也没有一套“军功”系统。
例如有些先进的企业设置技术等级岗和管理等级岗,各岗位要求条文化,明确化。
晋升系统,奖励系统,薪酬体现系,绩效管理等等一套完整的体制。
让一个新人一进来就能明确清楚的知道,我要怎么做,我该怎么做,我要多久做到哪个岗位等等。
让有能力的人,和真正想做事的人看的到希望,有一套标准可以做上去。
而不是靠迎合决定命运的老板。
2,人治大于“机治”
民营企业基本是老板一言堂,做得好与不好,有没有效果,都是老板一人说了算。
很多时候老板舒服和企业效益最大化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另一方面,搞特权,要特殊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病,假如用“机制”取代“人治”,任何一个体系里的人应按规则来,即使老板也是一样。
这对于中国人天生喜欢控制和弄权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
3,利益分配问题
在选人用人方面民营企业有较强灵活性。
说说另外一个问题。
纵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治国还是治家(企业),既得利益者和基层员工的利益分配问题永远是个难题。
既得利益者可以什么都不做还能过得很好,有心有能者死活出不了头,久而久之效率自然低下。
举个例子吧,一些企业的领导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多数是“维稳”,甚至很多管理者想一劳永逸,弄套方法出来用到企业倒闭。
殊不知万物变化才是根本(此处不赘述)。
基层往往有许多有心做事,有心改革的人,但是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两者相权取其轻,对于未知的,不确定性的,已经获得利益的人当然保守最好,因为已是“既得者”,何必冒风险。
更何况在很多时候企业增长乏力的时候,更多的改革是重新分配利益。
管理学里面说到,管理的一大任务就是——效率。
这也是管理的根本任务之一。
人类进取的动力根源在于广义上的“利益”(注:这里的利益指一切能为个人带来好处的物或事,有形的无形的利),提升效率的根本在于怎么分配这个“利益”,怎么让有效率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
但论道容易,做起来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人类中有许
多个人能够战胜自己,但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战胜自己,是不可能的。
根据人性进行调整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也与不考虑任何变量的论道相差很远很远。
世界所有的事情当中,最复杂莫过于人心,而人心,注定让很多事情无法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