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海洋鱼类
那条被你清蒸的鲳鱼,你真的了解它吗?

那条被你清蒸的鲳鱼,你真的了解它吗?潮汕有民谚曰“好鱼马鲛鲳”,表达了对马鲛和鲳鱼的热爱。
这一点几乎是普世的,青岛人乃至于全体海边人都爱马鲛和鲳鱼,鲳鱼尤佳,一向被视为中高端海鱼,本篇就把青岛市面上的“鲳鱼”捋一遍,仅供各位老饕参考。
鲳属鱼类狭义的鲳鱼可以认为是鲈形目鲳科鲳属种类的统称。
该属门丁不旺,只有6种或7种,分别是银鲳、灰鲳、镰鲳、珍鲳、翎鲳和中国鲳,另有一个新确定的种刘氏鲳。
上图是新浪网友、海洋鱼类专家@李昂杜父鱼给出的鲳属鱼类物种名,其中不知为何无灰鲳,2015年的论文《鲳属鱼类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中还提到灰鲳。
具体原因暂且不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会吃就行了。
银鲳青岛市面上的鲳鱼一般认为是银鲳,具有典型的鲳鱼外形,欠扁。
整个身体侧扁卵圆,头小,内脏部分所占比例很小,出肉率相当高。
注意一点,鲳鱼本身是有鳞的,鳞片呈银白色,很小且极容易脱落。
残存鳞片的多寡,和新鲜度密切相关。
当然,寻常人等几乎不可能看到鲳鱼的鳞,早就被冲刷干净了,这样卖相好一些。
银鲳古人说鲳鱼“其性善淫,有类于娼”,故以鲳为名,这当然是毫无道理的牵强附会,源于古人对于自然的粗糙观察和胡乱联想。
但古人所指的鲳未必是银鲳,鲳属的分类一直争议很大,今人都分不清,古人更加不行。
不过青岛市面上的银鲳多半还是真银鲳,就算假的也不太要紧,最多也就是灰鲳翎鲳,总而言之还是鲳。
镰鲳青岛本地海域有没有鲳鱼?有,至少有镰鲳。
上图中即是市区前海捕获的镰鲳,现捕现卖。
拍照时还在苟延残喘,身上的鳞片尚未完全脱落,这也是本砖家唯一一次看到活着的鲳鱼。
按照过去的资料,银鲳在黄渤海亦有分布,但现在有分子生物学的观点认为,台海以北无银鲳。
据业内人士说,青岛市面的银鲳以进口货为主,来自印尼的较多。
镰鲳从外观上区分镰鲳和银鲳很难,别说仅凭照片,实物摆在面前也不太好办,需要一些细节来鉴别,最好是在满鳞的状态。
笼统的说,银鲳个头较大,成体可达60cm,市面上一般最大30cm左右;而镰鲳要小得多,体型比银鲳略窄。
潮汕海鱼吃法

杂鱼鼎做法:食材:小海鱼辅料:姜、葱、香菜、油、盐1、鱼去鳞、内脏洗净后撒上少量盐腌制30分钟左右;姜、葱、香芹洗净切丝待用2、起锅往锅里注入适量油并放入姜丝,微火煸香姜丝;3、在把葱和香芹铺在锅里;4、鱼在锅里铺上一层又一层;5、鱼在锅里码放整齐后,盖上锅盖,不需要加水哦,7分钟左右OK~杂鱼煲做法:原料:随便那种鱼都可以,最好是小条的海鱼、半肥三层猪肉、姜丝、酱油、盐、葱段、水。
制作:沙煲置炉上,开火,肥猪肉切成薄片,铺在沙煲底部,放进洗好沥干水份的小鱼,加酱油、盐,洒上姜丝,适当加点水。
大火开锅,用中小火煲到水略干,剩一点汁,揭开沙煲盖,放进葱段,盖好,二分钟后关火收队。
或者先把各式样的鱼轻煎一下。
(白鱼、剥皮鱼、红鱼、油立等)用姜、大蒜(带叶子那种)、芹菜爆锅,放鱼。
再放适量潮州豆瓣、水,轻轻翻炒下,焖个2、3分钟,转砂煲上菜。
青蒜焖带鱼:食材:带鱼辅料:青蒜、盐、食用油蒜焖带鱼做法:1、带鱼去鱼鳃和内脏,洗净后切小段,用盐腌渍2小时,青蒜洗净切段;2、起锅,微火热锅后注入适量食用油;3、锅里的油7成热时,放入腌渍过的带鱼,中火煎;4、带鱼煎完一面,再煎另外一面,至两面金黄;5、将煎好的带鱼控油,取出锅,装入盘中;6、煎锅洗净,重新上炉,加热后放入少许油和青蒜;7、青蒜在锅里炒至微软,且发出蒜香味;8、把煎过的带鱼放到炒锅里;9、用容器装些水注入锅中;10、水量以没过鱼为佳;11、盖上锅盖焖至收汁;12、这酸最好吃啦;注:1、带鱼已经用盐腌渍,焖时不必再添加其它佐料。
2、煎鱼务必要热锅热油才不粘锅。
蛋黄焗带鱼食材:带鱼、咸鸭蛋辅料:姜、葱、辣椒、盐做法1、带鱼、葱、姜、辣椒洗净,辅料切末;2、带鱼切段,且在鱼肉上切开一刀;3、咸鸭蛋取蛋液,加入盐、辅料末,搅拌均匀成料汁;4、放入带鱼块,腌渍12小时让其入味,期间要翻动几次;5、将腌渍过的带鱼块放入料理盒中;6、咸蛋黄切小块,码放在鱼块上,上盖后放入微波炉里丁3分钟。
花骨鱼养殖技术

花骨鱼养殖技术
花骨鱼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海洋产物,包括潮汕地区的海水花骨鱼和
江淮地区的淡水花骨鱼。
花骨鱼养殖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花骨
鱼更加普及,甚至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
花骨鱼养殖技术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培育鱼苗,也就是进行花骨鱼
的繁殖和抢救;二是调湖管理,包括适当的水温、水量、水位和渔沼草药等;三是养殖环境,有助于鱼类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四是定期检查鱼类,及时
发现疾病,以便及时治疗。
此外,管理者还要定期检查水质、定期施加营养物质,以免造成对环境
和生物影响。
同时,管理者还要落实捕捞管理措施,特别是对花骨鱼捕捞规
模的限制。
以上是花骨鱼养殖技术的内容,集花骨鱼的繁殖、抢救、调湖管理、养
殖环境管理、定期检查水质、施加营养物质和实施捕捞管理措施等于一体,
它将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对潮汕地区的花骨鱼养殖业、江淮地区的淡水花
骨鱼养殖业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花骨鱼养殖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致力于
它的发展,以提高花骨鱼产品质量,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花骨鱼对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贡献。
潮汕这种东西被称为“海洋黄金”,是舌尖上的极品美味!

潮汕这种东西被称为“海洋黄金”,是舌尖上的极品美味!
南澳的海产十分丰富
因为冷暖洋流在这里汇合
海水交换畅通给这片海域
带来丰富的饵料
除了退潮时就可以见到的小海鲜
再往深海里,会有更加新奇的发现
赤嘴鳘,也叫“鮸鱼”
属于高经济价值鱼类
自古就有“有钱吃鮸,无钱免吃”的说法
它的嘴巴是黄色的,大的有上百斤
需要用大网才能捕捞到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而它,也是南澳的“海洋黄金”——
赤嘴鳘鱼胶的原料
鱼胶其实就是鱼鳔的干制品
鱼胶中富含胶原蛋白和多种维生素
是难得的珍品
在众多的鱼胶品种中
产自南澳岛的赤嘴鳘鱼胶是鱼胶中的上品
一条几十斤的鱼,才能取得一个小鱼鳔
而且制作鱼胶的工作非常辛苦
从处理鱼鳔开始
前前后后需要经过七道工序
所以不仅仅是鱼类本身的价值高
这繁琐的制作过程也是它珍贵的原因
老一辈的南澳人相信
赤嘴鳘鱼胶含有大量胶原蛋白
可以补充营养
直到现在
南澳人的家里还会
专门留上一些上好的赤嘴鳘鱼胶
给自家的女儿或媳妇坐月子时补身子
这是cctv-10创办的首档美食文化探索类全媒体节目——《味道》
围绕“与文化学者同行、品鉴美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定位
运用“美食+”的全媒体思维
荟萃美食精华,传播美食文化
来源 | 南澳海岸。
剥皮鱼

剥皮鱼剥皮鱼学名叫绿鳍马面鲀,又叫马面鱼,潮汕俗名:迪仔;在上海和闽浙一带称橡皮鱼,在北方称猪油、皮匠鱼、面包鱼、烧烧角。
剥皮鱼是一种温暖性近底层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黄、渤海,朝鲜和日本,也见于南非。
不仅产量高,而且鱼汛比较集中,其主要汛期在2月上旬至5月下旬。
目前以我国东海的产量为最多,最高年产量已达25万吨左右,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带鱼的第二位的海洋经济鱼类品种。
剥皮鱼资源丰富,无毒,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及脂肪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不比其它鱼类差,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食用鱼类。
但由于鱼的外观难看,一般消费者习惯上不太爱吃。
个别的人吃了有过敏性反应,因此对这种鱼产生了怀疑,市场上不受欢迎。
烹饪方法此鱼鱼肉比较淡,因此用豆豉、酱油、姜丝、蒜蓉焖煮最好吃。
切片煮汤,用一点芫荽和姜丝调味,非常可口,不妨一试。
剥皮鱼肉可以制成美味鱼松,成品比传统的鱼松优越。
肌肉纤维长,色香味佳的小包装方便食品。
又可制成烤鱼片,干烤剥皮鱼,配以玉兰、冬菇、油菜,香菜。
特点是色枣红、味清、鲜、香。
还有醋溜剥皮鱼,配料莴笋、木耳、油菜。
成品金红色,味香、焦、酸略甜,都别有风味。
另外,剥皮鱼还可以用盐水焖煮。
煮时可配以胡椒粒,以提高鲜味。
这种煮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剥皮鱼的鲜味,鱼肉也更显鲜嫩滑爽,焖煮的汤汁更是下饭的好料。
药用价值剥皮鱼肝大,可制鱼肝油。
肝占全鱼重量的3.9~7.4%,含油量高达50~60%。
油灰还可代替桐油灰。
鱼骨可做鱼排罐头,头皮内脏可做鱼粉。
鱼皮能制取成可溶性食用鱼蛋白。
这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品,不仅含多种氨基酸,而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因此对于年幼儿童以及一般体弱多病者都是一种良好的营养食品。
不过所制得食用蛋白具有特殊的腥臭味,所以会影响其食用价值。
剥皮鱼的食疗作用:可治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症。
马面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马面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马面鱼学名叫绿鳍马面鲀,潮汕俗名:迪仔;在上海和闽浙一带称橡皮鱼、剥皮鱼,在北方称猪油、面包鱼、皮匠鱼、烧烧角。
马面鱼是一种温暖性近底层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黄、南、渤海,朝鲜和日本,也见于南非。
不仅产量高,而且鱼汛比较集中,其主要汛期在2月上旬至5月下旬。
目前以我国东海的产量为最多,最高年产量已达25万吨左右,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带鱼的第二位的海洋经济鱼类品种。
马面鱼资源丰富,无毒,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及脂肪等营养成分,马面鱼的营养价值可不比其他鱼要差哦,它是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食用鱼类。
但由于鱼的外观难看,所以很是不受消费者喜欢哦,但是它的营养价值那是很不错的啦,它可治乳腺炎、胃病、消化道出血等症。
马面鱼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咸水鱼,它的样貌极丑,不是很受消费者喜欢,但是它的营养不比其它的鱼类要差哦,它可治乳腺炎、胃病、消化道出血等症。
而且它肌肉纤维长,可以只制成色香味佳的小包装方便食品。
又可制成烤鱼片,干烤马面鲀,配以冬菇、玉兰、油菜,这味道极佳,特点是色枣红、味清、鲜、香。
还有醋溜马面鲀,配料木耳、莴笋、油菜。
成品金红色,味香、焦、酸略甜,都别有风味。
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样的美食哦。
一:因为马面鱼鱼肉比较淡,所以可以用豆豉、姜丝、酱油、蒜蓉焖煮最好吃。
切片煮汤,用一点芫荽和姜丝调味,这样很是可口哦。
二:马面鱼肉可以制成美味鱼绒,成品比传统的鱼松优越。
还可以制成肌肉纤维长,色香味佳的小包装方便食品。
也可制成烤鱼片,干烤马面鲀,配以冬菇、玉兰、油菜,特点是色枣红、味清、鲜、香。
还有醋溜马面鲀,配料莴笋、木耳、油菜。
成品金红色,味焦、香、酸略甜,都别有风味。
一:要是是烤制后的马面鱼,最好能做成真空包装的,然后放在冰箱里或阴凉干燥处,防止温度过热变质及受潮。
二:但是要是冷冻的马面鱼,放在冰箱里面冷冻,但要在一个月内使用,要不然肉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肉质也会比较发干。
怎样来选购马面鱼?一般新鲜的马面鱼都是亮眼红鳃,光滑紧密 .味腥但不臭的,但是要是没有这些,那就不是新鲜的马面鱼啦。
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虫宅”鱼之名

海蜇,俗称水母,旧时潮汕人称为“虫宅”(亦写作“鱼宅”,潮州音【胎耶7】)。
华东地区如江浙、上海等地,人们似乎对吃海蜇颇为热衷,凉拌海蜇头、凉拌海蜇皮都是比较常见的凉菜,而潮汕人对海蜇却不大感冒,鲜有人吃,一来在潮汕地区,鱿鱼、厚尔等比海蜇更好的海产十分丰富;二来新鲜的海蜇含水量过高,买时重秤,煮后无肉。
潮汕有句俗话叫“烳‘虫宅’拍死猫”,就是因为“虫宅”煮后严重缩水,误以为猫偷食的缘故,用来形容事物表面浮夸,实际缩水。
由于“虫宅”柔软而多水,潮汕人也用“虫宅虫宅”来形容物件又软又湿。
豆腐鱼浑身柔软似“虫宅”,饶平、澄海等地也叫“虫宅”鱼,而潮汕大部分地方则取其反义叫做橂(有方言字“鱼定”,音殿,或写作佃)鱼。
“虫宅”鱼浑白如蜡,柔滑如鳗,绵软如脂,独独鱼头有两排坚硬的锯齿,故而有俗语“‘虫宅’鱼硬支嘴”,形容没有实力靠嘴巴吹牛。
“虫宅”鱼名称繁多,而且几乎每个名字都有一个故事。
由于鱼头状如龙头,“虫宅”鱼也被叫做龙头鱼,在福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龙王向一百种鱼各募集一根骨头,“虫宅”鱼把唯一的骨头捐出去了,因而才变得柔软,龙王怕它受欺负,便赐给它一个龙头,因而得名。
“虫宅”鱼基本上是“见光死”,一出水面便“做仙做佛”,海丰人称为“仙鱼”,当地流传着“阿弥陀佛,仙鱼无骨”的口头禅,而与之毗邻的汕尾人则叫做“诗定”,因而也有俗语说“汕尾仙鱼——死定”。
广府人则叫“九肚鱼”,据说是狗母鱼科的谐音叫法,但我更相信因为“虫宅”鱼没有骨头,狗吃后吐出来而有“狗吐鱼”叫法的演变。
阳江人甚至毫不避讳地叫做“流鼻鱼”……不过,名字太多不见得就是好事。
04年我还没毕业,当时在广州一家公司打杂,有次出去吃饭,福建老板喜欢吃“虫宅”鱼,见菜单有“豆腐鱼”就点了一个,谁知半小时后端上来的却是“豆腐焖鱼”,登时无语。
有意思的是,宁波人却喜欢将豆腐鱼和豆腐放一起做汤,在华东地区,“虫宅”鱼被称为虾潺,宁波人有“虾潺豆腐汤,味道交关赞”的说法。
潮汕水产俗称vs学名,你vs鱼

潮汕水产俗称vs学名,你vs鱼
潮汕人三餐几乎都吃鱼。
你有多少鱼还叫不出名的
俗称【三目鲚】 vs 学名【红星梭子蟹】
俗称【薄壳】 vs 学名【寻氏肌蛤】
俗称【红肉】 vs 学名【红肉蓝蛤】
俗称【蚝】vs 学名【牡蛎】
俗称【车白】 vs 学名【文蛤】
俗称【指甲螳】vs 学名【缢蛏】
俗称【淡菜】vs 学名【翡翠贻贝】
俗称【淡甲鱼】vs 学名【鲬鱼】
俗称【赤领鱼】vs 学名【狼鰕虎鱼】
俗称【乌鱼】 vs 学名【鲻鱼】
俗称【土虱】 vs 学名【胡子鲶】
俗称【姑鱼】 vs 学名【金色小沙丁】
俗称【那哥鱼】vs 学名【多齿蛇鲻】
俗称【巴浪鱼】vs 学名【蓝圆鯵】
俗称【迪仔鱼】【剥皮迪】 vs 学名【粗皮鲀】【独角鲀】【绿鳍马面鲀】【叉尾单角鲀】【丝鳍单角鲀】【绒纹线鳞鲀】
俗称【红目鳞】vs 学名【长尾大眼鲷】【短尾大眼鲷】
俗称【黄提】 vs 学名【泥猛鱼】【臭肚】
俗称【码头鱼】【鹦哥鱼】vs 学名【红新娘】【红鱼】
俗称【乌耳鳗】 vs 学名【乌耳鳗鲡】
俗称【血鳗】【鳝鱼】 vs 学名【黄鳝】
俗称【左口】 vs 学名【牙鲆(鱼帝)】
俗称【沙尖】 vs 学名【沙肠仔】【沙梭】
俗称【狗母】 vs 学名【长条蛇鲻】
俗称【龙舌】【龙利鱼】 vs 学名【须鳎】
俗称【午笋】 vs 学名【五指马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灯笼鱼目,龙头鱼科,学名 Harpadon nehereus;分布于 太平洋、印度北部的河口,为 沿海中、下层鱼类,是中国沿 海常见食用鱼类。体长达41公 分(16吋),色暗,淡灰色或褐 色,具黑色细点。口大、前位, 尾鳍叉形,胸鳍及腹鳍大。本 属有几个近缘种分布于从非洲 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泥猛体侧扁,椭圆形。头脸似兔, 故英语有兔鱼之称。腹鳍两侧有硬 刺,中间为软条。体褐色,散布着 许多白点。尾鳍后缘弯入。其背鳍、 尾鳍和腹鳍的刺有毒腺。体长达40 厘米,重可达l千克。头小,口略突 出。体黄绿或黄褐色,密布白点及 小黑斑。背鳍、腹鳍与臀鳍的硬棘 强大且皆具毒腺,尾鳍略凹。 因腹内有一股藻食鱼特殊的臭味 而得名,这也是一般藻食鱼类之共 通特性,四季皆可钓得此鱼,而以 冬季时所钓获之鱼体较大,臭肚鱼 也是最守时的鱼类,日出而食日落 而息,每年的暑假开始掀起钓臭肚 鱼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臭肚成 群在北海岸出现,然后沿著海岸往 北向基隆移动,鱼体也越来越大, 中秋过后便开始在龙洞出现,并且 仍然持续北移,及至成鱼
比目鱼又叫鲽鱼,硬骨鱼纲 鲽形目鱼类的统称。体甚侧扁, 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 最大体长可达5M。成鱼身体左 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的左 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 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 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广泛分布 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主要 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 种类繁多,全世界有540余种, 中国产120种,主要类别有鳒、 鲆、鲽、鳎、舌鳎等,为经济 鱼类。[1] 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 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 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
分布于福建沿海的石斑鱼有12种, 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且较为常见的种 类有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 纹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等。
体大,侧扁。体被细栉鳞,侧线完全。 口大,稍倾斜。有发达的辅上颌骨。两颌 前端有少数大犬牙,两侧牙细尖。赤点石 斑鱼和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 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 种。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 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 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 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别转换特 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 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
多齿蛇鲻是海洋暖水性 中下层鱼类。体圆筒形。头 粗而圆,吻短,中间凹,体 长约420mm。体背部棕色, 体侧淡棕色,腹部白色。白 天栖息于深水层之处,夜间 向海面附近作垂直移动。生 活于近海的中下层水域。 多齿蛇鲻分布于印度-西 太平洋区,西起耙细长;体银白色,体上半部有 三条宽的黑褐色纵带,于幼鱼时 尤其明显,成鱼则较淡或不明显。 背鳍连续,中间无缺刻;尾鳍后 缘深凹入。 背鳍硬棘13~14枚,第四棘最 强、软条17枚;臀鳍硬棘3枚、 软条8枚。侧线鳞片数55~57枚。 体长可达60厘米。 体延长侧扁。幼鱼时体侧有3 条宽幅暗褐色纵带,此纵带随着 鱼的成长逐渐消失。鱼体可长达 40厘米。肉淡色有弹性
枪乌贼是浅海性种类,主要生活于大 陆架以内,但在水深150~200米左右 的陆架边缘也有密集群体。白天多活动 于中下层,夜间常上升至中上层,垂直移 动的范围从表层至百余米。体呈流线型, 相对长度大,阻力小,加上端鳍的辅助推 动作用,为头足类中游速最快的类型之 一。但因其运动方式靠漏斗喷水推进, 在游行中也常受风、流的影响。枪乌贼 是凶猛的肉食性动物,食物大多为小公 鱼、沙丁鱼、鲹和燐虾等小型中上层种 类,也大量捕食其同类。枪乌贼本身又 是金枪鱼、鲐、带鱼和海鸟的重要食饵。
大黄鱼,体延长,侧扁,体长 约40-50cm。金黄色。尾柄细长。 鳞较小,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89行鳞。椎骨25-27枚。平时栖息 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 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 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 迁移。鳔能发声,渔民常借此估 测鱼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东 海和黄海南部。为中国重要的经 济鱼类。供鲜食或制黄鱼鲞等; 鳔可制胶。已经人工养殖
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 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 目带鱼科。又叫刀鱼、裙带、 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 凶猛。青岛、日照黄海沿岸 城市称鱽鱼。 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 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 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 至尾部逐 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 倍,全长1米左右。性凶猛,主要 以毛虾、乌贼为食。主要分布于西 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 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 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 国的四大海产。
绿鳍马面鲀全长34厘米,第一背鳍 具2鳍棘;第一鳍棘粗而坚硬,第二鳍 棘极短小。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两 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尾鳍近圆形。 成鱼体侧无黑斑,小鱼约有4~5行纵 暗斑;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 胸鳍和尾鳍绿色。 绿鳍马面鲀 (革鲀科) Navodon septentrionalis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为一种 中小形鱼。现在它是世界水产业的 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 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 源之一。原产于非洲,属于慈鲷科 之热带鱼类,和鲈鱼相似。通常生 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 含量的咸水中,也可以存活于湖, 河,池塘的浅水中。它有很强的适 应能力,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 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 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 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 中植物和碎物。
学名甘鲷、银方头鱼、白方头鱼、 瓦刀鱼、日本加吉、方头鱼、红马头。 因为头部呈方形,鱼身侧扁、背部微 微凸起,头较大而 高,口小,侧线发达,有几分像马 头,故称马头鱼。眼上侧位,眼后侧 有菱形斑纹。体被中型栉鳞,侧线完 全,高位,近直线形。体背侧红色, 腹侧略呈白色。臀鳍中长,边缘浅蓝 色;尾鳍双截形,满布蠕虫状黄色斑 纹。长达30~40厘米。属暖温性中下 层鱼类,分布于菲律宾南部到中国、 朝鲜和日本南部海区,中国沿海均产 。通常栖息于水深150米以浅的砂泥底 质水域。产卵期为9~12月,卵浮性。 为肉食性之鱼种,以小鱼、虾等,十 足类、多毛类为食。 是方头鱼类中生 活水深最浅的一种鱼。
鱚科。多鳞鱚(Silver sillago)是 沙尖鱼的学名,又称沙鲮、沙钻、 船丁鱼、麦穗,北方地区常称沙丁 鱼,南方地区叫沙尖鱼,规属海水 鱼;肉质鲜美,既是经济性食用鱼 又是著名的沙岸游钓鱼种。
近海中下层。以小鱼、硅藻为食。 眼前缘的下方,两颌各有1行细齿, 产卵期5~6月。分布我国沿海,南 海和东海为多,黄、渤海较少。生态 环境:为近海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 水深30-70m潮流缓慢海区内。以小 鱼、水母、硅藻等为食。有季节性回 游现象,生殖期5-6月。怀卵量11.721.8万粒,卵浮性,径1.6-1.9mm。 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 赏兼备的大型热带鱼类。
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 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一 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 达630mm以上。背鳍1个,无腹鳍。 无鳞或有小刺。有气囊,能吸气膨胀。 种类很多,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 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 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 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 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 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 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 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