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

合集下载

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性

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性

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民族精神深深印刻在我们心中,大家知道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吗?店铺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一、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二、基本特性民族性民族性是指体现为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

一种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相比较而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规定性,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的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民族性的历史基础。

没有民族的存在,就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

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为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

”’人们常说的美国民族精神、英国民族精神、法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等都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差异。

时代性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

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内),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要在学习中,从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领略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明白肩头担负的重担,将两者相结合,为自身发展,为国家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一、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1) 民族精神的内涵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

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各个时期,民族精神是拥有不同内涵的。

这也正是民族精神时代性的体现:①百家争鸣时期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在这一时期已被百姓所认可。

②封建社会时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已经为文人所歌颂,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这些精神体现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压倒一切困难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促进了伟大革命的胜利。

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题,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和意义,时代精神又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题目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题目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

题目摘要:1.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正文: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的精神风貌。

它包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勇敢,朴实善良,这种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风貌。

4.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主张和平共处,反对侵略扩张,这种和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团结统一:中华民族有着团结统一的传统,强调民族大义,主张民族和睦,这种团结统一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等。

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

2.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人才。

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它包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内容。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精神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从凝聚力、创新力和自信力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

中国精神的一个时代特征是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

然而,中国精神是能够跨越民族界限,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

中国精神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这些价值观能够使各民族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团结和坚定。

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体现在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使中国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中国精神的另一个时代特征是创新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人民对创新的需求和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中国精神的创新力体现在中国人民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如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商业模式创新等。

中国精神的创新力不仅在于技术上的创新,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还包括自信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自信,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价值观。

中国精神的自信力体现在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充满信心,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坚定的信念。

中国精神的自信力不仅在国内得到体现,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来,中国正以一种自信而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凝聚力、创新力和自信力三个方面。

中国精神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使中国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自信,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价值观。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就是爱国主义,即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的爱国英雄和民族志士,以及中华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情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求真务实:中华民族精神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众多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等,都以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为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务实精神。

3. 团结协作:中华民族精神强调团结协作,注重集体主义和互助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众多民族英雄和民族志士,都以团结协作、互助互爱为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团结协作精神。

4. 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强调创新和开拓。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众多学者、艺术家、思想家等,通过传承和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传承创新精神。

5. 文明礼仪:中华民族精神强调文明礼仪,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众多圣贤和思想家,都强调以文明的态度对待他人,提倡崇尚礼仪和道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文明礼仪精神。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

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孕育、发展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

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精神的概述

中华民族精神的概述

中华民族精神的概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概述:一、团结统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团结统一,认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种团结统一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体现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

二、爱好和平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实践。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等学派,都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这种爱好和平的精神,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勤劳勇敢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著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品质。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中国人民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勤劳勇敢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重要支撑。

四、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自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历史上,也贯穿于现代社会各个方面。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爱国主义等多个方面。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支撑。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1000字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1000字

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它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奋斗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精神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开放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包容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与各国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二、创新进取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创新进取精神是推动中国不断前行的关键动力。

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都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这种精神激发了全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团结协作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团结协作的精神尤为重要。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还是社会层面的集体活动,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四、担当奉献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时,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担当奉献的精神。

无论是抗击自然灾害、维护国家安全,还是推动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人民都勇于承担责任,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五、绿色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之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奋斗实干奋斗实干是中国精神的又一显著特征。

中国人民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态度。

无论是在国家建设还是个人发展中,奋斗实干的精神都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涵盖了开放包容、创新进取、团结协作、担当奉献、绿色发展和奋斗实干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

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孕育、发展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

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表现(一)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

从远古开始,中华先民就生活在华夏大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祖国的大好河山。

两千多年前,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有盛有衰,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却从未中断过。

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

在中华大家庭内部,各民族团结统一、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

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始终传承不辍,享誉世界。

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即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为自身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使中华文明得到新的发展。

(三)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天灾频繁,人祸不断。

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

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

中华儿女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传统。

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

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

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经过全民族的百年不屈不挠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

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许多侵略者在遭到中华儿女,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拼死抵抗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这样的感叹。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

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

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

所以说综合国力虽以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为基础的,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力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一)民族精神的内涵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

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

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精神宽广的兼容胸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东西,它不但没有停滞和退后,反而进一步强大和壮实。

民族精神应该是个开放的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

否则,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不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背离民族精神。

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新课题。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

时代发展潮流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坐标,也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

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在这一主题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

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精神观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意味着重构我们的经济生活,又表明需要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撑。

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平等、自由,强调竞争、诚信,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民主化相伴随。

这些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大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包括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德精神的同时,努力培育平等精神、自由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催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力军。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撑,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历史任务相联系的。

近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

进入21世纪,在中华民族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它首先遇到的是科学技术的挑战。

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进步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的时代,谁不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我们还遇到价值观念的挑战。

如果说20世纪是武力兼经济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无疑是经济、文化竞争的世纪,说到底,更是民族精神竞争的世纪。

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发展曾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的落伍只是近代的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新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能否薪火相传。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的挑战,实质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民族精神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也就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

巴甫洛夫有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想一想当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两弹一星"为什么能够成功,除去技术的因素,不就是因为科学家不甘落后,要粉碎外国的"核"讹诈吗?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精神育人"的摇篮。

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应当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