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技术及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发表时间:2019-06-14T15:06:52.7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2期作者:吴漂女周伟齐炼文[导读] 中药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作用。
由于其多成分产生的多靶点效应,使其有效性、安全性难以评价。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211100)【摘要】中药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作用。
由于其多成分产生的多靶点效应,使其有效性、安全性难以评价。
代谢组学技术能整体和系统地分析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情况,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有助于揭示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
本文主要阐述了代谢组学在中药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总结了其在中药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中药;代谢组学;有效性;毒性【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2-0005-02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tabonomics i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effectiveness and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 Piaonv,Zhou Wei,Qi Lianwen.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00,China【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employed to prevent, treat and diagnose disease under the guideline of TCM theory. Owning to multi-components causing multi-target effects in TCM, its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is hardly to be evaluated. Consistently with the holistic concept of TCM, metabolomics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ll metabolites in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which can help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TCM.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to the studies of effective and toxic mechanism, and it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for TCM research.【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abolomics;Effectivity;Toxicity中药是我国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1]。
代谢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代谢组学是一项针对个体代谢组的系统性研究分析,其核心理念是将单一代谢分子与复杂生物现象之间的关联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代谢谱的变化规律与机制。
从宏观角度看,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领域。
而在毒理学研究方面,代谢组学也显著地推动了毒理学现代化,成为了毒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
代谢组学将单个代谢物的变化视为反映生物体整体代谢的变化,对于毒理学研究而言,动态监测生物体内代谢物的变化可以为毒物的代谢动力学及对生物体影响的理解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事实上,代谢组学已成为了毒理学研究中最为受欢迎的生物标志物工具之一。
代谢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代谢物谱的分析,其基本流程包括样本采集、代谢物的提取、代谢物的定性与定量等环节。
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样本中代谢物的分子量、结构等进行分析和鉴定,从而获得代谢物的“代谢图谱”,进而推断出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谱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代谢图谱包含了多种代谢物的信息,因而提供了比基于单个代谢物浓度变化更全面、更细致的生理代谢信息。
对比于传统毒理学研究,代谢组学研究通常可以给出更加详细的毒物代谢信息和毒物对生物体整体代谢的影响。
例如,通过对实验动物体内代谢物谱的分析,可以发现毒物与正常代谢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从而揭示毒物的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
此外,代谢组学可以针对特定代谢途径来进行计算与分析,如三环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脂质代谢通路等。
这种方式与以往的实验动物研究有很大不同,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
在毒理学研究中,代谢组学的价值可以很好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毒物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的挖掘。
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揭示毒物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特别是在代谢毒物有多环芳烃及环氧化合物的场景中,代谢组学分析能够系统性地评估代谢途径及生成的代谢产物。
此外,对比正常动物和受毒物作用的动物的代谢图谱,也可揭示毒物对代谢酶活性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第二,动态监测生物体内代谢物的变化。
代谢组学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

代谢组学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代谢组学这个新兴学科日益引起人们的。
代谢组学是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主要研究对象为生物体受内外环境影响后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代谢组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代谢组学主要研究人体代谢组学和组学技术原理。
人体代谢组学主要探究人体代谢网络的变化,包括代谢产物的鉴定、定量分析以及代谢途径的阐述。
而组学技术原理则涉及样品制备、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解读等环节。
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也逐渐扩展到植物、微生物等领域。
代谢组学在医学、生态学、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医学领域:代谢组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人体代谢产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预测和评估。
例如,通过检测癌症患者的代谢产物,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
代谢组学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生态学领域:在生态学领域,代谢组学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方面。
通过对环境中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进而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
代谢组学还可以指导科学家寻找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法。
经济管理领域:代谢组学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农业、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
例如,通过对植物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农业工作者提高作物产量;通过对能源和资源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有效的资源利用途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比传统科学,代谢组学在上述领域的应用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例如,在医学领域,传统的诊断方法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多种检测,而代谢组学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代谢产物,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
在生态学领域,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而代谢组学可以通过分析生物的代谢产物,快速准确地评估环境质量。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毒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tel o cl e h e ble n a r ns rcl . Bo i ste m jrr erhojc, N R ad MS i te h o m l ua w i tm t oi si nog i o es i ul i h a e ac bet M n s h w e r g a t a m l f d o s
维普资讯
L rT RS I B OT CHNOL ET 1 N I E OGY V l 8 No一J n,2 O o a . … 7 . 1 . J , O一 1 兀 E
.
物
技
Hale Waihona Puke 术 通 讯…
一
一
一
.
19 4
文 章 编 号 :0 9 0 0 (0 7 10 4 - 3 10 - 0 22 0 ) - 19 0 0
量分析 ; ④代谢组学分析 ( eao meaa s )对某一生物或细 m tbl nl i , o ys
胞 所 有 小 分 子 量 代谢 产 物进 行 的定 性 和 定 量 分 析 ;⑤ 代 谢 表 型
分 析 ( e bl hntp g , 某 一 生 物 或 细 胞 的代 谢 产 物 进 m t o cp eoyi )对 a i n 行 定性 和定 量 分 析 ,根 据 代 谢 产 物 来 对 有 关 生 物 或 细 胞 进 行 分
[ y wod ] m t o o is tx oo ; rgs e ; i akr Ke r s e b nm c; oi lg d a t bo re a c y u f y m
毒理学是研究外 源化合物对生物体损 害作用 的一门学科 。
进 入 2 世 纪 , 何 应 对 成 千 上 万 的新 化 合 物 、 何 解 决 毒 理 学 1 如 如 自身 的 问题 、 何 评 价 一些 新 型产 品 的安 全 性 等 , 为 毒 理 学 面 如 成 临 的 巨大 挑 战 。代 谢 组 学 ( eaoo c) 继 基 因组 学 、 录 组 m t nmi 是 b s 转 学 和蛋 白质 组 学 之 后 系统 生 物 学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细 胞 内 的生
代谢组学在生物研究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代谢组学在生物研究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代谢组学是一种目前最为前沿、最为高效的研究生命科学中代谢和代谢通路的方法。
其应用涉及广泛,可以用于食品化学、环境科学、医药研究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着重探讨代谢组学在生物研究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一、代谢组学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代谢组学能够为生物研究提供一些理解代谢通路和获得全身代谢状态信息的新方法。
代谢组学在生物研究中主要应用在生物海洋学、食品化学、植物生理与生态等多方面。
以代谢组学在植物生理和生态中的应用为例,代谢组学通过分析代谢物的组成与生命体征的判别,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估植物生长和适应力的状态。
该技术可以更好地解释植物交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
在生物研究中,代谢组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抓取数据、发现新代谢物、提供代谢图谱等方面。
通过分析代谢物的变化,可以寻找到蛋白质、基因和其他环境因素对代谢的影响及代谢物的识别。
此外,代谢图谱也可以用来提供生物分子互相作用和网络关联信息,如复杂代谢通路等。
这对进一步的生物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二、代谢组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代谢组学在医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功效尤为显著。
代谢组学在临床医学中主要用来探索人体内代谢物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诊断和治疗支持。
因此,代谢组学已成为个体化医学发展和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且欣欣向荣的领域。
代谢组学可以通过对代谢物的分析,为医学研究提供相应的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持。
以肝病的代谢组学研究为例,代谢组学可以通过代谢数据的分析,对肝功能损害进行实时监测,其准确性和灵敏度甚至优于CT、MRI等传统影像学方法。
在癌症领域,代谢组学也可以发现癌细胞独特的代谢途径,从而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此之外,代谢组学在新药研发、药效评估、药物代谢和毒性评估方面的应用也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热点。
代谢组学作为新一代的药物评价技术,可以在药物试验和评估过程中,快速准确地了解药物代谢和毒性表现,减少药物研发中无效药物的研发成本和时间,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工具

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工具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随着化学工业、生物技术和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化学品与环境毒害问题日益严重。
而毒理学研究正是探究毒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和危害机理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技术和工具正在不断涌现,大大地推进了毒理学研究的发展。
一、转录组学技术转录组学是指对细胞或组织中所有转录成的RNA进行系统性测序和分析,得到全面的RNA表达谱。
转录组学已经成为评价生物毒性、探究毒物作用机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技术。
通过转录组学技术,毒物引起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可以被全面而快速地分析,并从中筛选和确定有毒物质特有的毒性效应和发生机制。
二、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是指利用高通量检测技术,系统性筛选生物样本中代谢产物的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用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毒物与代谢产物的相互关系,研究毒素与代谢物之间的代谢通路改变是如何诱导毒性反应的。
三、微生物毒性测试技术微生物毒性测试是一种使用微生物获取毒性信息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随着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推广,人们逐渐意识到单一生物指标不适用于所有体系,微生物毒性测试技术应运而生。
该技术将微生物与毒性暴露相结合,通过微生物对不同级别的毒性损伤反应,快速测定并评估毒物的毒性。
四、高通量成像技术高通量成像技术是指以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速度的方式对细胞、组织和生物体的内在构造进行全面的成像检测。
高通量成像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往往被用于肝脏光学成像、荧光成像以及显微成像等方面。
该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直观地观察毒物对生物体内部细节,特别是生物内脏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毒物的作用和毒性机制。
五、仿生技术仿生技术是指通过自然形态、设计过程或功能的仿制,旨在解决工业和科学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在毒理学研究中,仿生技术充分利用生物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探索更好的毒物清除和修补技术。
在仿生的过程中,生物能力被学习和应用,从而推进毒理学研究发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当代科技发展速度迅猛的背景下,代谢组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手段,在毒理学领域备受关注。
代谢组学是一种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系统性分析和研究,来揭示生物体对内外因素的响应和适应能力的技术手段。
在毒理学领域,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还可以为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通过对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其在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1. 代谢组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以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的高通量分析技术。
其研究方法通常包括样品采集、代谢物提取、质谱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在毒理学研究中,通过对生物体在暴露毒物后的代谢产物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毒物对生物体代谢途径的影响,从而揭示毒物作用机制及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2. 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毒物代谢途径的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地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发现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暴露于毒物的生物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揭示毒物的代谢途径及其对生物体代谢产物的影响,为毒物代谢机制的深入理解提供重要线索。
(2)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对毒物的毒性进行评价和风险进行预测。
通过对暴露于毒物的生物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可以发现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并据此评估毒物的毒性及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为毒物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还可以为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未来,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其在毒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毒物的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总结回顾:通过对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毒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中的研究

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中的研究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损伤与作用机理的学科。
毒物,可泛指食物、化妆品、药品、化学品、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有害成分。
从物理、化学、生物学角度出发,毒物可以从分子水平对人体进行危害。
而代谢组学技术则是一项基于比较庞杂数据集的系统分析技术,适用于多领域,包括化学、食品科技、药物研发、以及毒理学等领域。
本文将讨论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在毒理学领域中,代谢组学技术的作用体现在对毒物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
毒物经人体代谢后,于人体内被分解成代谢产物。
这个代谢产物组成的总和被称为代谢物组。
当毒物通过人体后,就会产生对应于代谢物组的变化。
而代谢组学技术便可以应用于对代谢物组的分析,以了解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反应。
因此,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以药物毒性为例,现代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可在早期筛选中很好的应用技术。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对药物代谢通路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药物的合理剂量和剂型等重要问题。
另外,药物代谢组学技术还可作为于药物研发后期的致病副作用监测手段,继而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在毒物检测与分析方面,代谢组学技术则可以通过分析代谢物的结构,进一步探究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这对于对毒物进行普通体内评测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毒性评估实验中,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快速检测毒物在体内可能形成的代谢产物,同时预测毒性影响。
如果代谢物组发生变化,则会提示合适的毒性途径实现及毒性影响之间的关联等问题。
由于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的优点,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领域中有飞速发展。
此外,代谢组学技术还应用于了较多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和极微量残留物的检测研究。
建立代谢组和毒性数据之间的联系,可以为健康相关决策提供人体毒素药物以及曝露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支持。
总结: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谢组学技术及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摘要:代谢组学是定性和定量分析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从而监测机体或活细胞中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系统生物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代谢组学”,通过考察机体受毒物刺激后体液或组织中代谢物的整体动态变化轨迹,结合模式识别的多元分析方法,快速筛选毒性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进而更系统、更全面的揭示毒物作用于机体的典型特征,为相关毒性作用模型建立、环境或药物中毒性化学物的快速高通量筛选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代谢组学的概况、代谢组学在毒理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代谢组学;毒理学;应用“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指对机体因环境因素刺激、病理生理扰动或遗传修饰等引起的多种代谢指标动态变化的系统性定量检测新方法,该技术广泛用于植物学、药理学、毒理学、遗传学等学科领域。
“代谢组学”最早是在1999年由英国的Jeremy Nicholson提出的,是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生物体液组成成分的基础上结合模式识别的分析方法发展而来,主要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环境刺激或病理生理扰动后的代谢产物动态变化,分析代谢产物整体的变化轨迹,以此阐述某种病理(生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学事件及机制。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与机体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一方面探讨毒物对机体各种组织细胞、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作用及损害的机制,阐明毒物分子结构与其毒作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研究毒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转化、排泄)及机体防御体系对毒物作用的影响。
“代谢组学”一经提出,其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无损伤的整体研究方法在包括药物开发、毒性评价及预测、营养和食物安全性评价等在内的众多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1. 代谢组学的概况1.1代谢组学的定义及发展[1]代谢组学是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后系统生物学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它是研究生物体系受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变化的科学,所关注的是代谢循环中分子量小于1000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反映的是外界刺激或遗传修饰的细胞或组织的代谢应答变化。
代谢组学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代谢轮廓分析。
Nicholson研究小组于1999年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并在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Fiehn等提出了metabolomics的概念,第一次把代谢产物和生物基因的功能联系起来,之后很多植物化学家开展了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使得代谢组学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同时也形成了当前代谢组学的两大主流领域:metabolomics和metabonomics。
经过不断发展,Fiehn、Allen、Nielsen、Villas-Boas等确定了代谢组学一些相关层次的定义,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第一个层次为靶标分析,目标是定量分析一个靶蛋白的底物和/或产物;第二个层次为代谢轮廓分析,采用针对性的分析技术,对特定代谢过程中的结构或性质相关的预设代谢物系列进行定量测定;第三个层次为代谢指纹/足印,定性并半定量分析细胞外/细胞内全部代谢物;第四个层次为代谢组学,定量分析一个生物系统全部代谢物,但目前还难以实现。
作为应用驱动的新兴科学,代谢组学已在药物毒性和机理研究、微生物和植物研究、疾病诊断和动物模型、基因功能的阐明等领域获得了较广泛地应用。
近来,代谢组学又在中药成分的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的分析、毒性基因组学、营养基因组、药理代谢组学、整合药物代谢和系统毒理学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完整的代谢组学分析的流程包括样品的制备、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分析及解释。
样品的制备包括样品的提取、预处理和化合物的分离。
代谢物通常用水或有机溶剂(甲醇、己烷等)提取。
分析之前,常先用固相微萃取、固相萃取、亲和色谱等方法进行预处理,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
预处理后,样品中的代谢产物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色谱、质谱、磁共振、红外光谱、库仑分析、紫外吸收、荧光散射、放射性检测、光散射等分离分析手段及其组合都在代谢组学的研究中得到应用。
其中,核磁共振(NMR)技术特别是氢谱以其对含氢代谢产物的普适性,色谱以其高分离度、高通量,质谱(MS)以其普适性、高灵敏性和特异性而成为最主要的分析工具。
代谢组学研究的后期需借助于生物信息学平台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解读数据中蕴藏的生物学意义。
最常用的是主成分分析(PCA)法和偏最小二乘(PLS)法。
代谢组的规模与物种有关,差异很大。
细菌代谢组规模相对较小,一般认为大约不到1500种,例如F rster等重建了啤酒酵母的代谢通路图,其中包含1175个代谢反应和584种代谢产物。
Karp等对大肠杆菌的研究证实其包含904个代谢反应和886个小分子代谢物和376个大分子代谢物。
植物代谢组通常可达数千种,例如拟南芥有约5000种代谢物,而整个植物界的代谢物种类估计高达20万,高等动物代谢组的规模可能更大。
但在研究的几个步骤中,代谢组学还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分析手段存在局限性;全部定量分析难以实现,准确性不足;定性过程复杂。
针对这些问题,现在的研究者们在研究策略和方法上做着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1.2代谢组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流程[2]根据生物学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样品→制备分析样品→数据获得—原始数据差异峰列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生物标志物→从生物学角度解释1.3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3]一个完整的代谢组学流程从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开始,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采集和制备生物样本,使用适当的分析化学技术获取代谢物的时空分布信息;经过数据整合与挖掘,发现和鉴定生物标志物并将多维信息投影到代谢网络中,回答生物学问题并提炼新的科学构想,然后设计新的生物学实验验证猜想或修正代谢网络(图1)。
图1代谢组学研究方法2. 代谢组学研究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2.1代谢组学研究中的优势[4]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微小变化在代谢物上得到放大,从而更易检测;②代谢组学技术无需建立全基因组测序和大量表达序列标签的数据库;③代谢物质种类远少于基因和蛋白质的种类;④代谢组学的研究标本容易获得。
2.2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5]代谢组学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具体为:①对某一物种、某个组织或其细胞中所有的代谢途径中的所有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全面的高通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理论上行得通,但没有任何一种分析技术能够同时对代谢组中的所有化合物进行分析;②代谢组学可得到大量信息,如何处理、分析及解释这些信息是一个艰巨的技术难题;③如何把代谢组学数据和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遗传学、酶学、代谢途径和表现型分析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并给出生物学功能的解释,将是最大的挑战;④各种生理因素,如饮食、健康状态、年龄、昼夜节律、压力、遗传变异和动物品系均可影响生物标本的代谢成分,如何准确区分代谢图谱的改变是生理学影响还是病理学改变也是一个难题;⑤当机体的生理和药理效应超敏时)受试物即使没有相关毒性,也可能引起明显的代谢变化,导致假阳性结果。
3. 代谢组学在毒理学中的实际应用3.1在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6]通过体液或组织中代谢物的变化,能够追溯到药物所影响的代谢通路,从而给研究者关于毒性机制的大量信息。
Mortishire - Smith等研究发现肝脏毒性与趋化因子受体5有关。
研究发现尿中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减少,而且出现了异常物质—中链二羟酸,就推测该药物诱导了脂肪酸代谢紊乱。
随后通过3H同位素标记软脂酸发现其β-氧化呈剂量依赖性的减少,就进一步证实了以上推测。
Ming-yang Liao等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化合物Bay41- 4109的肝脏毒性进行了研究。
他们研究了不同剂量Bay41- 4109处理的大鼠尿液、血清、肝脏的水性提取物和肝脏的脂性提取物的代谢物1H NMR图谱的变化情况,发现3-羟(基)丁酸、乳酸、2-羟(基)丙酮醇、肌酐、乙醇、甘露醇、D-葡萄糖、马尿酸等浓度有明显变化,提示此药物引起的肝毒性的机制与脂代谢紊乱和线粒体抑制有关。
有研究者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对muraglitazar,一种能够在雄性大鼠中引起结晶尿、膀胱乳突状瘤以及中间细胞癌的PPAR双激动剂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发现尿液中二价阳离子、枸橼酸盐减少,并由此推测,以上疾病的发生发病原因为:药物能引起尿液中钙的磷酸盐结晶,该结晶物能够造成膀胱慢性组织损伤。
随后的研究证实该药对膀胱的致癌效应是通过尿路结石造成的泌尿上皮损伤及其代偿性增生介导的[7]。
Flint,O. P等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了市场上HIV蛋白酶抑制剂(PI)的副作用。
分别选择导致脂肪营养障碍、胰岛素抵抗、脂肪重动员的蛋白酶抑制剂以及阴性对照药为研究对象来处理体外培养的3T3-L1脂肪细胞。
研究显示,确认的193个代谢物中,一种或多种PI处理后有81个化合物减少。
这些代谢物主要是葡萄糖、磷酸、氨基酸(包括所有的糖异生前体)、谷胱甘肽(由谷氨酸衍生而来)、脂肪酸、泛酸(脂肪酸合成所必须)、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以及酮类物质。
导致脂肪营养障碍的PI抑制了24~58个化合物,而与脂肪营养障碍无关的PI只改变了3个化合物。
这些结果显示PI导致脂肪营养障碍与糖异生或糖酵解增强而导致的脂类合成的中间产物减少有关。
Paker,R.A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脂肪营养障碍发生的机制与PI抑制了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运体GLUT4有关。
一种PI-3激酶抑制剂在高剂量时能引起大鼠不明原因的死亡,Robertson D.G等[8]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对其毒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早期就有β-羟丁酸的迅速增高,而且传统的毒性研究并没有检测出来。
3.2 代谢组学在毒理学评价中的应用[9]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牵头,5家著名的制药公司参与设立了“COMET”(Consortium for Metabonomic Toxicology)计划。
该计划由Nicholson等科学家参与,旨在建立代谢组学数据库,为毒性预测建立计算机专家系统。
在完成147种不同模式毒物的实验研究后,他们建立起第一个基于代谢组的实验室啮齿动物肝脏和肾脏毒性预测的计算机专家系统,目前许多药物毒理学研究均受到该计划资助。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研究毒性物质造成的生化代谢的异常,追踪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生物标志物,还能对毒性效应随时间的发展进行直观描述。
例如Constantinou等对大鼠慢性肝硬化的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血清代谢组能提供生物标志物信息,并能跟踪病理变化的发展进程,可能提供一种肝硬化患者病情诊断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