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精品课件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精品课件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精品课件汇报人:日期:政治背景创作缘由作品创作背景诗人简介创作风格诗人简介及创作风格创作时代背景作品主题思想运用对比手法,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强化了主题思想语言精炼,意象生动,表现力强结构严谨,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作品艺术特色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追求通过对洛阳的描写,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衰落,体现了时代变迁的历史沧桑感作品文化内涵感受音韵美理解情感品味语言030201朗读品味法找出意象分析意象特点感受意象之美意象分析法对比其他作品通过参照注释,理解词中的典故、用词等方面的含义。

参照注释与其他文体对比对比参照法艺术特色鉴赏从作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等方面,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主题思想鉴赏通过分析《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句法、用词和意象,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文化背景鉴赏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挖掘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文化交流与传播文艺演出与影视创作传统文化教育1 2 3借鉴与引用创新与变化比较与对照03互动性01内容丰富度02教学方法作品评价综述加强互动可以进一步加强互动环节的设计,例如增加更多的讨论话题、问答环节等,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深化内容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深化分析,例如对《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增加实例可以增加一些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实例或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优化设计可以对课件的设计进行优化,例如调整布局、字体、颜色等,以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

作品反思及改进意见重要注释主题思想艺术特色重点知识点回顾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音韵美和情感表达。

讲解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文化背景、语言现象等难点。

苏轼《临江仙》教学课件

苏轼《临江仙》教学课件

• “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 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 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 和遐想。 •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 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 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 馀生。 •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 解脱的心境。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 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 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 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 , 借对 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 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 以不避坎坷 , 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 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 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 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 的代表作。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 《江城子》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 《念奴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 其风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旷” 来形容,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 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 《江城子》。
《临江仙》
苏轼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 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 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 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 (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 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 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 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苏教版-语文-高二-《临江仙》课件

苏教版-语文-高二-《临江仙》课件

名句,阎公矍然而起,说道:“此真天才,当垂 不朽矣!”其实,这两句是源于庾信的《马射 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的化用确实令人叫绝,比庾信的原句更显高 妙,不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滕王阁序》 中还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句子,这是化用 《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还有“老当 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 邻”等等,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王勃不愧为 奇才、天才。
三、名句默写 ①落花人独立,__微__雨_燕__双__飞________。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②__当_时__明__月__在_____,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③舞低杨柳楼心月,_歌__尽_桃__花__扇__底__风_____。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④_今__宵__剩__把_银___照____,犹恐相逢是梦中。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⑤若有人知春去处,_唤__取_归__来__同__住_____。 《清平乐(春归何处)》
3.《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上片中“初盟 的“盟”字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笔于自身,既展现了 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 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伊人殷勤捧杯劝饮, 却不仅仅是履行劝酒的职责,还欲借此暗通情意。 而作者为报答她的款款深情,开怀畅饮,不惜一 醉。双向的爱情交流,体现了“盟”字。
2.资料链接 江西诗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 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 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 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 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 高荷等,合25人。他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 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 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 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诗派

临江仙-PPT精品课件

临江仙-PPT精品课件
·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 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 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 逝而功业无成。
• 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 历经家国之变而产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遗想要看破 世情而产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ຫໍສະໝຸດ 临江仙-精品教学课件ppt
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 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 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PPT课件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PPT课件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夜 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 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 的感悟之后,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 尘世的烦恼忧愁,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 样,波澜不兴,甜美、悠远、自由自在。
.
14
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写苏
回到位于江边的临皋住宿。 精神世界的
夜深人静之际,诗人耳边不 生动写照
断传来江流声,突然心灵顿
悟,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 《临江仙》
.
11
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开头写“夜饮东坡醒复 醉”,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 坡是少见的。为什么这样呢?46岁的东坡,被 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 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 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 因此,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 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
.
8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 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 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 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 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 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 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后 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 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 杭州一道传统名菜。
下片写静夜伫立江边的感悟。“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慨人生总是
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
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这里
化用《庄子》的话。上句出自《庄子知北
游》:“汝身非汝有也。. ”
13
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 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 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 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很敏感,对自由人生 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临江仙PPT

临江仙PPT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 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hu,绉纱。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 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 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 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 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 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 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 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 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 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 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11.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 出并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楚"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的意思,这句话实际 上就是要求回答本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 《东坡乐府》等。

临江仙PPT多媒体教学课件

临江仙PPT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声甘州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 江水,无语东流。
•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 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 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苒 苒 物 华 休
主旨
这是柳永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 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 现了因事业无成而生的内心矛盾与苦 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 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三、词的艺术特色
• 1、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 2、领字的多处运用 • 3、虚实相生
二、柳永的词
•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 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一统天 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 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是 处 红 衰 翠 减
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归 思 难 收
望 故 乡 渺 邈
不 忍 登 高 临 远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误 几 回 天 际 识 归 舟
想 佳 人 妆 楼
顒 望
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分析:
• 词的上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景,用层层 铺叙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的旷远﹑阴冷﹑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寂寥。
八声甘州
柳永
简介柳永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 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 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 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 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 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 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 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 著名的《鹤冲天》:

临江仙_欣赏ppt课件

临江仙_欣赏ppt课件

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
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
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
叹境缘之无实也!
精选ppt课件2021
11
仙临 江
精选ppt课件2021
12
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
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
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 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精选ppt课件2021
2
北宋后期,是政局多变、新旧党争此起
彼伏、党派之间相互“倾轧”的时代。神宗
朝,新党执政,推行新法,反对变法的旧党
人士大多被排斥出朝廷。哲宗元佑年间,高
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人士而力斥新党,
属于旧党的苏轼及苏门诸君子纷纷回朝,会
打击。政局的动荡变化,直接影响了卷入党
争漩涡的词人的命运。苏轼及苏门词人的升
沉荣辱紧随着政局的动荡而变化。这一代词
人比上一代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
的坎坷和人生的失意,他们都是文坛(词坛)
上有盛名而政坛上无高位的பைடு நூலகம்意文士。因而,
这个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
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
精选ppt课件2021
此时。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
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
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
穿着绣有两重心字的罗衣。通过琵
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当初
相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
像彩云一样的小蘋精回选pp归t课件。2021
13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内容上,它写的 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 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 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词的艺术 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
时多,始终处在党争的夹缝中,他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总结自己的 后半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 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儋州。”
苏轼文学艺术成就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 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 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 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仁宗景祐三年至神 宗熙宁二年),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神宗熙宁二年至 元丰八年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神宗元丰八年至 哲宗元祐八年)。 • (4)远谪惠、儋时期(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 中靖国元年,即哲宗亲政时期)。 •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 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 •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 轼逝世。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 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 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 , 借对 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 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 以不避坎坷 , 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 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 “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 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 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 和遐想。 •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 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 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 馀生。 •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 解脱的心境。
总之,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 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 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 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 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 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余生。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 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 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 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 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 好了铺垫。
•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 哲思。 •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 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 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 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 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 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 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 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 “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了。 •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 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 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 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 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 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 情。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居于黄州 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 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 雷鸣,听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 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 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他的心 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 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临江仙》
苏轼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 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 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 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 (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 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 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 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 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 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 的代表作。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 《江城子》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 《念奴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 其风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旷” 来形容,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 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 《江城子》。
思考与练习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 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 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 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 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 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 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 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平行阅读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