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诗:苏轼《临江仙·送王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送王缄》赏析

《临江仙·送王缄》赏析《临江仙·送王缄》出自北宋大家苏轼之手,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临江仙·送王缄》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临江仙·送王缄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赏析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人活一生,如逆水行舟般的艰难,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人。
[出自]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
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都门:指汴京。
改火:本指四季以不同木材钻木取火,后多指寒食禁火三日后重新起火,故以一改指一年。
春温:如春天般温暖。
“无波”二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
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
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尊:酒器。
翠眉:指送别的官妓。
颦:皱眉。
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表面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
逆旅:旅舍。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是三年了,你远涉天涯,一直奔走辗转在这人世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温暖。
你的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子。
我心惆怅,因为又要离别,你要连夜扬起孤帆前行,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对着酒杯太过凄婉。
其实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舍一般,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和你是一样的啊。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临江仙》原文及译文

《临江仙》原文及译文《临江仙》原文及译文《临江仙》原文及译文1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释】①直自:自从。
②凤凰城:因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故汉唐时长安又称凤凰城;或曰,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曾吹箫引凤降于京城,故后称京城为凤凰城。
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③擘钗: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④破镜:据孟棨《本事诗o情感》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一铜镜各执一半,为重聚之凭,后果据此团圆。
擘钗、破镜后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分离。
⑤杜鹃:据《成都志》载,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为鸟,是为杜鹃。
⑥塞雁:雁为候鸟,每年春季由北自南迁徙,古时相传有雁足传书之事。
[1]⑦一十四番:一十四年。
【译文】自从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开。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为什么不看见人归来?今年的春天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年回。
【创作背景】该词大约是在公元1141年(绍兴11年)朱敦儒避乱南方时写的,当时正好凤凰城破,词人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写下了该词。
【赏析】首句“直自”即“自从”的意思。
凤凰城又称凤城、丹凤城。
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赵次公《杜诗注》:“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号京都之城曰凤城。
”《三辅黄图载》“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
”不管从哪一说,凤凰城是代指京城。
这里是指北宋京城汴京。
金兵攻陷汴京,残酷的侵略战争给北宋朝野上下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当时,无论官吏、士绅、庶民都纷纷逃难,不知多少家庭被毁灭,亲人失散,骨肉分离,这就为第二句提供了历史背景。
“擘钗破镜分飞”,就是指的夫妻离散。
表达悼念朋友去世的古诗句

表达悼念朋友去世的古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表达悼念伴侣去世的古诗句有哪些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表达“悼念伴侣去世”的古诗句有哪些一、《李白墓》唐代: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译文: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考,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记。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哀痛。
即使相逢也应当不会熟悉,由于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突然在模糊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相互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射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三、《西江月·梅花》宋代: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睬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芳香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饰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幻想。
四、《临江仙·送王缄》宋代: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考。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导读: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苏轼《临江仙·送王缄》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原文翻译与赏析“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原文翻译与赏析小故事网时间:2016-08-10临江仙(苏轼)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赏析二】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现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寸肠愁断,以至现在无肠可断。
正如那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样,唯一能忘却这份折磨的办法就是一杯又一杯的豪饮,将那份由你带来的离情别绪都斟于那杯盅之中,一并饮了去,却又回到了心中,如此倾了饮,饮了斟,无休无止,恍惚间,怎知身置何处,更不知今生应该归向何处!漂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了漂泊的方向。
离别并不凄楚,最凄楚的莫过于相聚无望。
故乡,就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失却了她的方向,只能是与孤独一起飘荡。
着名文学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
公元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公元1079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公元1086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

《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译文] 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出自] 北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临江仙 送王缄 阅读答案

• 答案:同意。(1分)“悲凉”一词奠
定全词的感情基调,总领全词的叙事
抒情,将悼亡的悲痛、送别的惆怅、
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 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4 分。如不同意,能言之成理亦可)
什么是诗(词)眼 • 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
临江仙 送王缄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 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 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 大意: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 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 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 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 自成天涯孤凉客。 • 酒宴上我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送别怪后,早 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日殷勤给你 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 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神的一个字。亦指一篇诗的眼 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采诗
句。
10、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坐上 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二句。
• 答案:这句话将“坐上”与“归来”的表 现进行对比:(2分)在酒宴上,作者处 于自持,没有将“别愁”表露,但送别归 来后内心的痛苦不可抑制,以至“欲断无 肠”——愁肠皆已断尽,已无肠可断了, 从而将包含各种复杂情感的“别愁”表现 得格外沉痛悲苦,凄恻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悼亡诗:苏轼《临江仙·送王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送王缄
宋代: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
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
处是吾乡。
译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
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
涯孤凉客。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度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
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约有三格,第三格
增二字。
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赏析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
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
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
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
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
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
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
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
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
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
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
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
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
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
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
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
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
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
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此词“此
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
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
’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
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顾随文集·东坡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