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苏轼《临江仙》教学课件

苏轼《临江仙》教学课件

• “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 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 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 和遐想。 •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 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 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 馀生。 •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 解脱的心境。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 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 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 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 , 借对 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 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 以不避坎坷 , 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 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 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 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 的代表作。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 《江城子》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 《念奴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 其风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旷” 来形容,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 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 《江城子》。
《临江仙》
苏轼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 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 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 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 (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 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 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 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临江仙》ppt课件

《临江仙》ppt课件

上阙 • 写古来多少英雄是非成败,犹如大浪淘
沙转眼成空。头两句化用了杜甫《登高》 诗“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之意,抒发对历史变迁、 英雄随着时光消逝的感慨。
第三句则是作者经过思考后,透过历史的表 象得出的结论。作者认为,英雄豪杰们长眠 地下之后,生前的是非得失,荣辱成败又有 什么意义呢?这一句贵在一个“空”字。 “空”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惋惜后的结论,而且是他对待自己历尽坎坷人生 的达观态度。
“青山”句乃是写自然,意为“万般回首 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夕阳”句亦 写自然,“几度”谓“难得”,而“夕阳 红”象征人生中短暂的美好时光,它在横 亘古今的“青山”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这 两句看似写景,其实在景语中蕴含了丰富 深邃的人生哲理,只要稍加体会,就能感 受到作者的感伤情结。
下阙
• 写江上渔樵闲话,娓娓动听。“白发渔椎” 是作者塑造的形象,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此翁正是作者的化身。词的一、二句写老 翁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他远离尘嚣, 遁迹山林,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看惯了 “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苏轼 《前赤壁赋》),与世无争,其乐无穷, 是一位志向高洁、风怀潇洒的老人。
小结
• 这首词虽为《说秦汉》的“开场词”,但作者的 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秦汉两朝具体的史实上,而是 高屋建瓴,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中概括 出一些古代社会人们始终能产生共鸣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词可称为“史论”。它综观历代兴亡盛衰, 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 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 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 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PPT课件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PPT课件

.
4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 “一洗 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 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5
3. 乌台诗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 便请求外调,在各地游历做官。元丰二年(1079), 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 狱,即所谓“乌台诗案”(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获 罪案)。经各方营救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并受到监视。从元丰二年到元祐元年(1086),苏轼 在黄州谪居七年。为了摆脱谪居生活的苦闷,苏轼在 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命为“东坡”,田旁筑一 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自号“东坡居士”。黄 州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神 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作了《临江仙(夜归 临皋)》就充分体现了苏轼思想的变化。
轼在精神上的自我已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江海之
上,脱离了那不能忘情于营营的世界。
这是一首重在理趣的词作。此词一个重要
特点就是理趣盎然。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
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
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关照自我。特别是
“小舟从此逝”两句,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
狂打,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
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此外这种以哲
理入词、以古语入词的手法,也开拓了词境,
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15
内涵:
1. 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2. 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
四、写作特点: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 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 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PPT课件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PPT课件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夜 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 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 的感悟之后,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 尘世的烦恼忧愁,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 样,波澜不兴,甜美、悠远、自由自在。
.
14
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写苏
回到位于江边的临皋住宿。 精神世界的
夜深人静之际,诗人耳边不 生动写照
断传来江流声,突然心灵顿
悟,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 《临江仙》
.
11
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开头写“夜饮东坡醒复 醉”,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 坡是少见的。为什么这样呢?46岁的东坡,被 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 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 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 因此,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 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
.
8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 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 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 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 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 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 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后 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 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 杭州一道传统名菜。
下片写静夜伫立江边的感悟。“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慨人生总是
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
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这里
化用《庄子》的话。上句出自《庄子知北
游》:“汝身非汝有也。. ”
13
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 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 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 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很敏感,对自由人生 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临江仙PPT

临江仙PPT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 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hu,绉纱。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 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 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 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 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 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 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 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 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 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 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11.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 出并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楚"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的意思,这句话实际 上就是要求回答本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 《东坡乐府》等。

临江仙PPT多媒体教学课件

临江仙PPT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声甘州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 江水,无语东流。
•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 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 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苒 苒 物 华 休
主旨
这是柳永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 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 现了因事业无成而生的内心矛盾与苦 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 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三、词的艺术特色
• 1、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 2、领字的多处运用 • 3、虚实相生
二、柳永的词
•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 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一统天 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 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是 处 红 衰 翠 减
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归 思 难 收
望 故 乡 渺 邈
不 忍 登 高 临 远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误 几 回 天 际 识 归 舟
想 佳 人 妆 楼
顒 望
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分析:
• 词的上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景,用层层 铺叙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的旷远﹑阴冷﹑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寂寥。
八声甘州
柳永
简介柳永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 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 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 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 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 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 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 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 著名的《鹤冲天》:

《临江仙苏轼》课件

《临江仙苏轼》课件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 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 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 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 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解析 (1)夜归临皋: 夜晚回到临皋亭 (2)家童鼻息已雷鸣: 家童鼾声如雷,睡熟了 (3)倚杖听江声: 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4)长恨此身非我有:长恨身在宦途,身不由己 (5)夜阑风静縠纹平: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6)小舟从此逝: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 (7)江海寄余生: 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 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 流的声音。
白话译文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
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 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 了却余生。
作者简介
苏 轼 (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 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 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 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 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 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7)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苏轼《临江仙》PPT课件

苏轼《临江仙》PPT课件

-
51
•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 见性情。
•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 中照常徐步,呼应小序中所说的“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
52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用竹杖芒鞋,点明自 己是世间的闲客。
• 这个“轻”有更耐人寻味的含义。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岗。
《江城子》是一首感 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 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时苏轼在密 州(今山东诸城)任太 守。
序云:“乙卯正月 二十日记梦。”乙卯 即熙宁八年。题为记 梦,实际是通过记梦 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 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苏轼又在这里修建了雪堂, 作为游息之所。此词就是记叙 某一个深秋夜晚,词人在东坡 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回临皋 时的所见所感。
上片记事,下片抒怀。
上片写词人借酒浇愁、喝醉 归家的情景。 夜饮醒而复醉,醉 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家童熟睡, 敲门无人应,正可谛听江浪声, 融自己于大自然怀抱之中。
• “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出了夜饮的地点和 醉酒的程度。
• 苏轼青年时代就学通经史,有远 大的济世之志。
-
5
他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1、王安石变法前(1037-1069)
苏轼早年读书,以第二名科举高中,进入 仕途。欧阳修又推荐他参加才识兼茂科考 试,后又通过一些资格考试,正式进入仕 途。
➢2、熙宁变法(1069-1085) ➢苏轼出离中央,历任四川。 ➢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
他对词的认识上的突破。苏轼 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 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 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 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涵: 1. 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2. 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
四、写作特点: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 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 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1.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 2.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
五、思考题
1、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2、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 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下片写静夜伫立江边的感悟。“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慨人生总是 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 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这里 化用《庄子》的话。上句出自《庄子知北 游》:“汝身非汝有也。”
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 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 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 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很敏感,对自由人生 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夜 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 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 的感悟之后,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 尘世的烦恼忧愁,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 样,波澜不兴,甜美、悠远、自由自在。
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写苏 轼在精神上的自我已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江海之 上,脱离了那不能忘情于营营的世界。
回到位于江边的临皋住宿。 精神世界的
夜深人静之际,诗人耳边不 生动写照
断传来江流声,突然心灵顿
悟,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
《临江仙》
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开头写“夜饮东坡醒复 醉”,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 坡是少见的。为什么这样呢?46岁的东坡,被 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 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 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 因此,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 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 “一洗 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 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乌台诗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 便请求外调,在各地游历做官。元丰二年(1079), 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 狱,即所谓“乌台诗案”(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获 罪案)。经各方营救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并受到监视。从元丰二年到元祐元年(1086),苏轼 在黄州谪居七年。为了摆脱谪居生活的苦闷,苏轼在 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命为“东坡”,田旁筑一 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自号“东坡居士”。黄 州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神 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作了《临江仙(夜归 临皋)》就充分体现了苏轼思想的变化。
这是一首重在理趣的词作。此词一个重要 特点就是理趣盎然。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 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 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关照自我。特别是 “小舟从此逝”两句,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 狂打,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 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此外这种以哲 理入词、以古语入词的手法,也开拓了词境, 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于苏东坡的生平和创作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既不 见容于新党,又为旧党所不满,所以 屡遭贬斥。仕途上的坎坷波折,深深 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积极进取 和达观放任共存于一身。诗、词、文 兼擅,俱为一代大家。
后面写“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 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写由于归家太晚, 家童已经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也听不见 主人敲门的声音。
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 中的江流声。置身于这样一个境界,人的精 神仿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得失 荣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 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 生的向往便产生了。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 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 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 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 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 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 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后 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 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 杭州一道传统名菜。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馀生。
三、文本内涵分析
• 苏词的魅力: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九月,谪居黄州
一种达观的 人生态度,
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 一种超旷的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课文后面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 和《后赤壁赋》。
六、课后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崤山之 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 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 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 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 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 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 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 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 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 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 落脚一样。
4. 苏东坡与杭州
“苏堤春晓” “东坡肉”
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经验是: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 坡肉”,据传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 看到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就发动数万民 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 并建桥以畅通湖水,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 又增添了西湖景色。这就是被列为西湖十景之 首的“苏堤春晓”。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 事,老百姓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 都给他送猪肉表示自己的心意。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一、焦点问题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 原因。
二、背景材料
1、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 的第三年。
“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 面际天,风露皓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 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 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 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 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 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 之。”(〔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