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
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幺特点?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意思对即可。
【赏析】
阅读练习二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
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6分)
参考答案
8.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苏轼宋词经典,长恨此身非我有,一生必读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僮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据王文诰的《苏诗总案》,是元丰五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雪堂,是苏轼元丰五年春躬耕东坡时所建,成于大雪中,因绘雪于四壁,名之曰“东坡雪堂。
”苏轼常与好友饮于此,但因家小都居住在临皋亭,所以酒后仍归宿临皋。
我们这里分析的这首词,就是诗人一次与客剧饮雪堂,醉后夜归而写下的。
开始的两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写作者的酩酊之态。
苏轼一生不善饮酒,少饮辄醉。
而像现在这样,醉而复醒、醒而又饮、饮而复醉,确乎是不多见的。
我们感到,这里显然包含着一种借酒来排遣苦闷、以酒浇愁的意味。
下面“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也是写诗人沉醉中的朦胧意态,似乎已经不辨更鼓,恍惚中判断大概已有三更天了。
由于夜已经很深,所以家人都已睡熟了,就连为他等门的书童也呼呼大睡、鼾声如雷,以至作者用力地敲门都敲不开,只好无可奈何地倚杖独立江边,透过沉沉的夜色,倾听着江水的波涛声。
“家童鼻息”以下的三句,很真实地描写出作者醉归临皋时的环境、气氛,同时使作者置身于一个大江茫茫、星夜沉沉、天宇空阔、人声寂寥的特定画面之中,这就为诗人下面的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夜静更深,人们已沉入酣梦之中,而诗人仰观浩瀚的苍穹,谛听滔滔的江水,却从大醉中顿然醒来。
白日的忧患烦恼、平生的荣辱得失,这时候好象都一下子消失了。
在寥阔无际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感到了一种无比的安谧和宁静。
在这茫茫的深夜里,他似乎能够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能够更清醒地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更冷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片的两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身非我有”一语脱自《庄子·知北游》中的“吾身非吾有”,原指为外物所牵累,身不由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2。
家童鼻息已雷鸣3。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4。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5。
【注释】1.临皋(音gao):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南长江边,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寓居此地。
2.东坡: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东边,原是一片荒地,苏轼谪居黄州时,其友人马正卿向官府请求,批准给苏轼垦种。
苏轼在东坡筑“雪堂”五间,作为游息之所。
此后,苏轼便不断来往于雪堂与临皋之间。
本词就是夜饮雪堂,归临皋后写的。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载,苏轼与客人在江上饮酒夜归,看到“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所感触,便写下了这首词。
白居易在忠州时亦有东坡,苏轼仰慕前贤,后即引来作自己的别号。
3.鼻息:鼾声。
这句的意思是说,家童已睡熟。
4.此身非我有:我的身体不归我所有,即自己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道家对人生的看法。
《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此源于古,但不全用其义。
营营:原意为来往不绝。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
”后引申为为功名利禄奔走劳神。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5. 余生:剩余的岁月。
这句的意思是,从此弃官归隐江湖。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译】恍惚记得在东坡,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归来时可能已有三更。
只能听到家童酣声如同雷鸣,叩门却全然不应。
倚着竹杖听那江涛之声。
我常遗憾我的身体并非我所有,何时能忘却奔走营营?此时夜深、人静波涛已平。
我真想驾一扁舟,从此消逝在江海中,度过余生。
【赏析】元丰五年(1082)秋月,苏轼“雪堂夜饮,醉归临皋”,时“江面际天,风露浩然”,夜阑风静,东坡感慨万千,浪漫的灵魂,从被紧紧捆缚的肉体中飘然远举,飞逝到一个“忘却营营奔走”的没有尔虞我诈的自由的所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导语】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活⼩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伤感的⼼境。
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的哲思。
下⾯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从此逝, 江海寄余⽣。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醒了⼜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全不回应,只好独⾃倚着藜杖倾听江⽔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活⼩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伤感的⼼境。
上⽚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复醒,醒⽽复醉,可见是⼀醉⽅休的畅饮了。
“仿佛”⼆字,刻画出词⼈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叩门的情事。
词⼈虽连连敲门,然⼩童因等不及主⼈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向认为“⾼⼈⽆⼼⽆不可,得坎且⽌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其⼆)。
既然“执”(敲门)⽽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活细节,是词⼈独特个性和旷达⼈⽣态度的⼜⼀次显现。
下⽚即是词⼈“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句,化⽤“汝⾝⾮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使汝思虑营营”(《庄⼦·庚桑楚》)之意,是词⼈当下对⼈⽣的思索和感叹。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赏析1】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作品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作品注释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作品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
⑵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CE (选E给3分,选C给2分。
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
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2.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
(3分,找出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
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只赏析一句最多得3分)。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教学素材库
第60课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简介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
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坡是少见的。
四十七岁的东坡,被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静。
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
东坡只有借酒浇愁。
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
“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的哲理,来抒写自己的失落感。
“此身”不属自己,只属皇帝,东坡只能听命于皇帝。
除酒之外,真正能抚慰他痛苦心灵的,只有老庄哲学。
诗人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忘却营营追求,遁身江边,乘舟退隐,皈依江海,优游洒脱,委天任运。
他只有用老庄哲理来对抗巨大的精神压力。
他宁可做老庄的弟子,也不愿做皇权的奴仆。
下片中的诗人,无比清醒,
他想归隐江湖,恬然自然,以此去夺回失落的自我。
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
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
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H)纹:比喻水波微细。
?,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郑?
鋈胗谮淠爸?希?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洌??? 哟笞匀恢醒扒竺赖南硎埽?炻匀松?恼芾怼U饩褪谴舜实拇醋鞅尘啊?BR>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
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
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
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
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
心境。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
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
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
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
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
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
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
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一百多次,这是深可玩味的。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其实,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高原: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
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
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 '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
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唐宋词鉴赏辞典》)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 3 分)
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 4 分)
3.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 5 分)
4.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
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 6 分)
①幵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
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2.①反衬。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
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②直抒胸臆。
“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
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
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即满分)
3.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
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倚
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
景。
④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
的孤寂。
(明确点出手法,一种 1 分,共2 分。
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 1 分,两种 3 分。
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
4.①长恨此
身非我有”曷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②何时
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1 分,
结合诗句分析 1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