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一起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并给出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和否定,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等提倡“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但也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在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二、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积极的肯定和推崇。

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

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和尊重。

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重新挖掘和弘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国际文化接轨。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形式。

传统文化在当代我国不仅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从面临挑战、到复兴发展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和保护,也得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崇和发展。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也在不断融合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

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

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2.饮食习俗的变化:吃的,原来是以粗粮为食,能吃饱就可以,,吃的有营养,原来都是吃地瓜,玉米,现在有大鱼大肉现在不仅讲究吃饱还要吃好可以享用3.居住习俗的变化:住房,原来都是砖房土房,不结实,不美观,现在有了楼房,别墅,美观大方4.出行习俗的变化:行,原来都是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某一个地方,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还可以乘坐火车地铁等先进交通工具5.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

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转型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模式受到了挑战,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一、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有着强烈的等级制度,阶层分明、等级森严,封建的统治阶级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但是,在19世纪末,国内外的种种事件和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的瓦解。

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变革。

其次,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压力时失败不断,失去了民心。

光绪年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对清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政府开始改革。

“戊戌变法”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一度给中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希望,但随着改革的失败,变法的势头逐渐减弱。

不过,即使失败了,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开始。

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不一定能与欧美国家相比,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文化转型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文化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不断被重新评估。

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挑战传统的现代派文艺人才。

同时,更在其后,自由翻译小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流派相继出现。

现代派文艺人物认为“白话文是百姓文学,是别过了世故的文学”,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变革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长辈,注重礼节,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也培养出了一个善于虚伪、固步自封、排斥这个世界的民族性,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文学的普及,也成为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总结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
革的历程
1、鸦片战争的启蒙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一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文化技术的强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维新时期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思想家群体走在了时代前列。

维新派文化自觉的关键词是“变”。

“变法”是维新派的政治理想,也是文化抉择,体现了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

3、辛亥革命时期
他们的文化自觉是对中国传统性和西方现代性予以双重反思后的产物。

一方面,他们吸收和继承了人类当时最为进步的思想学说,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就集结了中西文化的精华。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文化自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

扩展资料: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其基本含义是指中国文化由古代转化到近代。

具体来说,是由基本封闭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

从定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压抑个性的古代文化,转变为开放式的,与近代民主制度相联系的,自由与兼容的,鼓励个性发展的近代文化。

对于像中国这样有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个转化过程是相当长期和复杂的。

中西文化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差异比较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孰优孰劣问题。

重要的是从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中认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从而发生深刻的文化自觉。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变革,这个历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通过描述这一历程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展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轨迹。

一、思想启蒙与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弊端,提出了种种变革的主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文化运动,他们主张“以新思想代替旧观念”,推动了新文化的兴起。

这场运动在中国的知识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二、五四运动与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但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政治领域。

五四运动呼唤民主、科学、自由的口号,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深思和质疑。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催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化精英,他们积极探索中国的前途和现代化的道路。

三、文艺复兴与文化多元化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艺复兴和文化多元化的推动。

在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中国的文艺界也迎来了一次空前的繁荣。

从新诗运动到现代小说的兴起,从京剧到电影的发展,中国的文艺创作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元化也体现在对外文化的接纳和融合,西方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引入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社会变革与群体觉醒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中,社会变革和群体觉醒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觉醒引发了社会运动和革命的浪潮。

这些运动和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也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五、现代化与文化自信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相互交织。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经济、科技和社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起源于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这段历程中,中国文化不仅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洗礼,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发展轨迹。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新式文化逐渐崛起,大量的新文化思潮思想涌现,包括革命思想、民主思潮、近代科学与技术等。

新兴的报刊杂志、演讲会等新媒体开始兴起,新文化人、新思想家纷纷涌现。

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进入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文化运动积极介绍和倡导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

一批新思想家和文化人力图通过改变传统文化和教育体系来推动现代化。

他们提倡学术独立、革新社会风气、争取民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等。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改革传统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现代化的思想,为中国进一步推动现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鲁迅等,通过理论上的创新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化走上了建设的道路。

新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教育、文化和科技的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学、电影等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戏剧、电影、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人。

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文化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停滞和破碎,许多优秀的文化人和作品受到了迫害,文化产业陷入低谷。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文化逐渐走出了低谷,开始进行全面的复兴。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近代以来文化变迁的轨迹

近代以来文化变迁的轨迹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变迁轨迹一、传统到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被逐渐吸纳入世界的近代化体系,而在这一连串的社会变迁中,归根到底是文化变迁推动的。

我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变迁更偏向于外力助推下的强制性变迁,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以军事入侵为基础的外来文化入侵深深打破了我国禁锢已久的传统文化,使近代社会从器物、制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激烈的动荡。

这不同层面的变革所需要的时间不尽相同。

以下是由纵向对近代文化变迁的简要总结。

1. 在我国,最先开始物质层面的变革,标志性事件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大量引入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近代科学开始在中国发展。

但器物层面的变革并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于是近代文化变革继续推进。

2. 19世纪70-80年代后,以早期维新派所发起的“变法维新”运动则开启了近代制度变革的大门,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也是我国对于制度改革所迈出的颇有影响的一步,虽然最终并没有真正实现制度文化的转轨,但从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来看,已经为文化变迁深入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 最终是社会成员观念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的两次复辟均没有成功,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一定程度上说,只有社会思想的进步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现代化。

人们必须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观念进行革新,以适应社会新时期的发展,因此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高举,将城市文化的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

从时间顺序来看,我国近代文化变迁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观念的变革,但其实在每个阶段,不同层面的变革也有所重叠和交叉,整个社会一直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中,接下来是从横向对整个近代文化变迁的趋势做简要总结。

1. 政治制度:民主化的近代法治国家取代传统的封建王朝体系。

近代社会制度虽然总是会保留部分传统封建专制的传统,但总体上说是在向近代化国家转变的。

2. 经济形态:传统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开放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所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剧变,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挑战,它不再是中国人所接触的唯一文化。

从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国门,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猛加快,经济上的全球化势必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改变,而它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人们又是如何去适应这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不失其内涵的情况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中国历史悠久,在古代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在封建统治的时代里,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相对于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是值得骄傲的,这也使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强。

也正是这种认同感和优越感让中国一度孤立于世界,然而,最终,这一千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优势被西方一次工业革命彻底赶超,当英国的使臣来到大清国试图劝说乾隆皇帝放宽港口贸易,与英通商时,得到的却是一脸的不屑和拒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一句话暴露了当时中国的闭塞性,也注定着清朝的灭亡。

同时,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也很难让中国人快速的转变,所以19世纪的历次改革失败也无不与这有关,然而,中国人终究还是醒了,面对列强的侵略,他们一方面感叹西方文明的强大,一方面也开始反思自己,中国是该改革了。

改革的步伐是艰难的,当辛亥革命摈除了譬如缠足,留辫子,跪拜礼等陋习,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这为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为中国政治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一次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沉浸在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由于与外部隔绝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文化大革命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严重摧毁,且不说政治层面的迫害对我国经济,政治产生的恶劣影响,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采取了极端的态度,在文革十年期间内,很多文物被摧毁,诸如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和诸葛亮这样历史杰出人物,都被极端的扭曲化,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在新中国发展阶段各种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挑战,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纯粹的破坏,许多历史古迹被破坏,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场灾难。

后来,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拉开,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我们在大量吸收外来资金的情况下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在享受物质文
明带来的成果时,我们开始审视西方文化,并开始与其与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相对比,这说明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开始放眼看世界,这是一件好事。

然而,外来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任何文化都不免有其缺陷和不足,我们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时表现出一种盲目性,甚至是一种极端性,认为外国文化什么都是好的,不加选择的吸收而不注意消化。

过于崇尚外来文化容易让人迷茫,也同样产生了各种问题,诸如现在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严重缺乏,不过传统节日反而去过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等外国节日,不喜欢民族音乐反而狂热于摇滚,说唱等西方流行音乐,等等这一系列现象都反映出我们现在对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虽然有很多教育家都批评这种现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差,加强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当代人的传统文化意识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近在中国兴起一股回归传统的思潮,最先打开大门的是百家讲坛,且不说这种形式是否合理,因为社会上对此争议也很大,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这些节目以一种观众感兴趣的方式重温历史,回归历史,尤其是于丹的论语心得,我觉得很成功的让《论语》,这部历史名著,几千年后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启迪人们的心灵,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随着3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成就,中国已不再是把温饱作为头等大事的贫穷国家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精神文明,而传统文化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像最近流行的中国风,唐装,还有传统节日被列入法定假日,这些都体现了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人们也开始回归到本民族文化,我想这是可喜的一个现象。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我想还是要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吸取他国文化好的方面,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跟随时代的发展,
及时摈弃本民族文化落后的思想,加强文化方面的教育,避免被西方文化所同化,这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会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最终立足于世界先进文化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