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观后感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5篇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5篇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一中国现代历史即将步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回顾了这一部精彩的电影;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述说的电影,强烈的带入感,犹如身临其境,那一段黑暗到极致不堪回首的历史,换成新时代的我们谁能承受的起;我似乎置身在这一个时代,看到了懦弱政府、列强压迫下仍不妥协,在巴黎和会上虽深受嘲讽但仍上台演讲的顾维钧,用笔直的身杆、冷静智慧的头脑、铿锵有力的声音,短暂的发言让整个局势逆转,虽然结局依旧难以改变;压抑着的愤怒,身处高位却因当时的北洋政府懦弱,也是这一天,1919年5月4日,整个中华民族愤怒了,担负着一个时代希望的先进青年开始反抗,游行示威,哪怕被懦弱的北洋政府为了讨好列强而逮捕,也一直未曾停止;我不会忘记,凡尔赛条约签订仪式上顾维钧那低沉的声音吼出来的对列强的质问及警告“我很愤怒... ...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所以这份合约我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这沉痛的一天”,说完便转身离去,这一天我们没有签字;为了这一天我们牺牲了多少像肖克俭这样的优秀青年,他们在这祖国最黑暗的时刻,将自己燃烧,犹如这破晓的晨曦,照亮这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一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青年该有的勇敢、奉献以及自信,他们背负着一个新时代的希望,为了这个希望,为了民族的未来,他们站在各个不同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展示着我们国家不屈的铮铮铁骨;他们原可以凭借着拥有的过上安逸的生活,可如果没有他们从这一天站起来,我们的国家还会要在黑暗中彷徨多久,是什么他们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引路灯,是这一腔爱国热血,是这一副永不屈服的铁骨,是这电影里陆总长说的“良心”;如果他们不站起来,这懦弱的北洋政府还要继续懦弱多久,这片土地会被列强瓜分、霸占,我们多少中华儿女将陷入深渊。
这一百年来,我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趴了臣服于美帝的国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大国风采;走在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作为青年的我们是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强大的祖国使我们不需要再像一百年前的他们举步维艰,我们依旧是那时青年,延续着这一百年来前辈们的精神,我们分布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奉献自己。
我的1919观后感(八篇)

我的1919观后感(八篇)我的1919观后感500字篇1影片《我的1919》以当时中国政府外交代表顾维钧的回忆为切入点,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全过程。
当时中国虽为战胜国,但是在和会中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战胜国,甚至没有夺回本属于中国的山东,没有夺回主权以及领土完整的权利,影片真实的再现了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大使与列强智斗的过程以及爱国志士肖克俭在巴黎与列强抗争,最后以死明志的故事。
通过这部影片,我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国家面对危机的情况下,有像顾维钧一样捍卫国家利益的人,也有像肖克俭一样在巴黎甘愿冒死抗议,积极投入到唤醒民众工作中的志士仁人。
顾维钧,是冷静的,他从政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他努力了;肖克俭,是热血的,他自焚告诫了中国要团结,他尽力了;他们都是年轻的,他们都是充满热血的,但是他们又都是无奈的。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极好的影片,它不像平常的那些战争片,充满着鲜血和枪炮声,但是,它却充满着看看不见的硝烟,充满着悲壮。
1919年中国人民终于第一次对列强说“不!”,1919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我的1919》向我们昭示这样的道理:只有强大了,才有说话的权利,只有强大了,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1919观后感500字篇2《我的1919》整部影片的气氛是压抑沉闷的,即使有希望,也在一次次的压抑中散去,我感到难以喘息,热血在沸腾却又一次次的被浇熄,“弱国无外交”,可当时的中国,又岂止是国力衰弱这一弊症,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借着英法美的暗中支持,得寸进尺,想要吞下德国战败后山东的控制权,英法美大国并没有给予中国平等外交的权利,甚至将原本中国出席大会的五位席位,硬生生剥夺成了两位,而国内政府软弱不甚,面对列强步步妥协,即使经历过新文化运动,民众依旧愚昧不堪,极端爱国者数不胜数,稍有不慎便是民怨沸腾。
列强环伺,中国确又羸弱,此为内忧外患之困境,外交团步步如履薄冰,就如同下棋博弈,已是后手弱方,手中棋子匮乏,一着不慎,满盘皆失。
爱国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

爱国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我的1919观后感【1】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1919》。
这部电影描绘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参加919年巴黎和会时的种种经历,以及他的好友肖克俭为了抗争列强给中国讨回正义而自焚的感人事件。
看完电影我不禁惊讶于顾维钧非凡的外交才能和肖克俭强烈的爱国思想。
与此同时我也记住了一个历史性的年代-----1919年。
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限;1919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顾维钧代表一个&ldqu;弱国&rdqu;去参加巴黎和会,他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和能言善辩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卫了中华民族的权利。
他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了正义,讨回了平等。
他让所有人的眼睛都为之一亮,正因为他在和会上的正义之举才让中国挺起了胸脯,面对一切不公平说&ldqu;不&rdqu;。
这段历史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一个&ldqu;弱国&ldqu;即使作为战胜国也会遭到别人的蔑视,也不会拥有应得的东西。
旧中国走上了一条曲折坎坷的路,但是今天的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ldqu;我们离梦想已经不远了!&rsqu;&rsqu;因为现在我们有领先的科研成果,现代化的工厂。
可以说是一个强国了。
这一切都是那些在和会上蔑视中国的人所想不到的。
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但不能再让历史重演!我的1919观后感【2】&ldqu;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lsqu;二十一条&rsqu;,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让签字。
&rdqu;——《中国近代现代史》终于看了期望已久的《我的1919》这部电影,这并不是一部新电影,甚至有点老。
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5篇精选

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5篇精选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5篇精选观后感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精选篇1)搭上历史快车,踩上历史的风火轮,一路留下沧桑和喜悦的印辄,亦沉沦、迷惘,亦激情、豪迈,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合。
曾经一度的积怨和愤慨在历史的快车上渐渐淡去。
但《我的1919》却像一支火焰点燃了我心底深处那股浓浓的情怀。
剪不断,理不去。
在和谐、太平的今天,是否还记得曾经的硝烟;在与青春捉迷藏的美好华年,是否还记得奋力抗敌,激情澎湃的五四;在随波逐流与世浮华的时尚风中,是否还记得巴黎和会上那个坚定的“不”字。
当你记起这一切时,难道你的心没有为之一震,没有为流行在现今社会的一些喧嚣哭泣吗曾经一时,因政府的软弱与不和而让敌人乘虚而入的岁月已随那个“不”字,随着北京上空喷薄而出的那股热血儿,永远的消失了。
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联合国上空的是那鲜艳的、永不褪色的五星红旗。
跨越历史长河,展望那些令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呐喊、为之震撼的场面;那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那些视国如己,抛头颅、撒热血,只为保家为国的豪迈。
谁还敢说“东亚病夫”,谁还敢在中国的领土作威作福?光辉的一页已带着芬芳留在了历史的昨天。
而现在的辉煌还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铸就。
放下自扫门前雪的冷漠;收起虚度年华的安逸;放飞爱国情怀。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谱写中国未来美好的蓝图。
搭上历史的快车,越过坎坷与泥泞,下一站将会是一片晴朗。
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精选篇2)电影《我的1919》讲述的是一战后作为中国代表团公的顾惟钧参加巴黎和会的始末。
影片末尾,顾维钧痛斥最高委员会不公,而拒绝在协约书上签字,随后拂袖而去,画面在这一刻定格。
我听到全场想起的掌声,经久不息。
《我的1919》观后感5篇

《我的1919》观后感5篇影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战刚结束在法国召开凡尔赛会议为背景来讲述中国驻美公使、即是已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员与法、美、日各国在巴黎和会上周旋的故事。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我的1919》观后感吗?小编整理了相关范文,接下来欢迎查阅:《我的1919》观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1《我的1919》令我头雾水。
主要在于对个问题没有理清头绪:顾维钧从挣扎着痛苦着要不要签字,到最后慷慨陈词,坚决拒签——这中间的转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仅仅从我个人这个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有英雄主义历史观的倾向。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种倾向有定的真实性,这又与我们直所学习的群众历史相违背,二者对立,影片就有了趣味性——因为我们远在2011,所有的斗争、燃烧、鲜血,都只是小小屏幕里的热闹。
那么,顾维钧到底是怎么下定决心拒签的呢?爱国?这个理由似乎不太充分,作为个必须遵循列强所制定的国际法则的中国外交官,他无时无刻都体现着冷静与理智。
“外交事务很复杂,你们无法理解。
”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勇气和责任感上。
当陆徵祥这个看起来洋化的人,跪在天父面前祈祷精神上的宁静,在比利时夫人的温柔中需找安慰,最后狼狈地逃离法国的时候,顾维钧的形象就开始高大了。
骨子里同样是中国人,陆徵祥体现的是所谓的“良心”,不敢背负千古骂名,而顾维钧则是需找解决之道,纵使切现实条件都处于劣势。
但是直到签字的前刻,这种爱国依然被埋得很深,深得无法作为拒签的理由。
那么是五四运动的作用吗?这个理由最符合高中课本的描述:“五四运动取得了定胜利——罢免、释放、拒签”。
然而看看大洋的这边,优雅的法国,列强们并不关心中国的派如火如荼,他们所作的就是权衡利弊,然后“出卖”而已。
那么中国的外交官呢?陆徵祥反复强调他们是为北洋政府做事的。
北洋政府呢?次次地下达指令:“要与各国共同协商”、“切勿直接与日本讨论青岛问题”、“顾维钧的言辞让政府不满意”……知道最后,北洋政府依然没有对拒签有任何的指示。
《我的1919》观后感800字精选篇五篇

《我的1919》观后感800字精选篇五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的1919》观后感800字精选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我的1919》观后感800字精选篇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
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
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我们都应该向前进。
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只能够盲目的麻痹自己。
死亡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只是懦弱的表现。
创造,拿起手中的工作。
因为我们在推动这个社会!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了,它会永记在我们心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更激励我们发愤图强,学习更多知识,长大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1919》观后感800字精选篇“经济地位决定发言权”,我想这句话用在国与国的外交上也未尝不可,国际舞台只是少数强国大国的秀场,其他的小国穷国只能跑跑龙套,打打酱油。
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1最近我又重看了遍《我的1919》这部振奋人心的影片,被影片中的顾维钧公使所深深的震撼,历史的沦回里中国充满了苍桑。
那言行的怯懦,那字句的野性,那砖瓦的狼籍,那……在腐败的清王朝下,中国开始没落;在野蛮的攻击下,中国开始亡失;在暴虐的侵略下,中国不再富饶。
是谁在列强面前告诉世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那么坚强地维护着中国的领土、民族的利益。
他用庄重的语言告诉世人“中国不能在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豪壮的语言,声音里流淌着对祖国的热爱,沉着中透露着中国人的顽强。
在他的'行动里,渗透着中国的尊严,他明白这切,于是做得很好,没有让中国在细微之处有失尊严。
他不仅是外交家,更象征着中国。
顽强的言行里是中国人的骨气。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在中国近代史上顾维钧绝对是个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振奋的公使!因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个向帝国主义说〃不〃的中国人。
我的1919观后感24月30日,由历史与档案学院张元力同学和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的林嘉玉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我的1919》电影分享交流会如期开展。
张元力同学为同学们解读了这部影片所反映事件的历史环境,之后又从细节层面展开分析电影的两条故事线,即谈判和学生运动,并将顾维钧和虚构人物肖克俭两位核心人物进行对比。
最后张元力同学从三个角度表达了个人感受,分享接近尾声时他说道:“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祖国下一代的`我们,更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林嘉玉同学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述了中国代表团在参加巴黎和会期间的经历,“民众和国家将顾维钧放在了中国历史的坐标位,一面是日本代表的得寸进尺,一面是英法美的威逼利诱,一面是极端爱国民众的围追堵截,一面又是国内政府的软弱妥协,列强环伺,中国羸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林嘉玉同学勉励大家,“应该努力学习,苦练本领,在将来接过建设祖国的重任,勿忘历史,砥砺前行!”我的1919观后感3《我的1919》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当年中国人民的无奈,‘风雨飘摇,树欲静而风不止’,百姓在动荡的世界里无所适从。
我的1919观后感参考7篇

我的1919观后感参考7篇我的1919观后感篇1“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让签字。
”——《中国近代现代史》终于看了期望已久的《我的1919》这部电影,这并不是一部新电影,甚至有点老。
早在我读高一的时,历史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这一部片子。
但由于种.种原因,观看的时间一再推后。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极好的电影,它不像平常看的那种战争片,整片充满着鲜血和枪炮声,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充满看不见的硝烟,充满着悲壮。
1919年是个特殊的时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
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从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由此获得全世界与全国的一致称赞。
为争取在法华工的同工同酬,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在巴黎组织游行罢工,遭到法国警察逮捕。
获释之后,他仍然积极投入唤醒民众的工作。
然而,他和朝鲜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团所住旅馆的偏激行为使朝鲜和中国成为舆论矛头的指向。
巴黎和会最终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
国内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肖克俭等人也在巴黎集会抗议。
而软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
代表团团长陆徽祥等人左右为难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团仅剩顾维钧和王正廷两人仍在坚持外交斡旋。
肖克俭眼见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中国的现状,愤然给爱妻留下遗书,在凡尔赛宫广场举火自焚。
这是这部电影的内容。
当我看到顾维钧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五个席位,他和陆征祥总长前去拜访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表现得不卑不亢时;当我看到美国充当“和事佬”,希望中日能友好协商解决山东问题,当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会攫取山东的主权而只是拥有在山东行使经济特权时,他毫不客气地讽刺日本是捡个钱包把钱拿走还给主人一个空钱包,愤然离席时;当我看到他在面对个大国的刁难时,他顶住国内政府的压力,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斩钉截铁的指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一:一九一九,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一九一九,中国人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一九一九,有太多的中国人走向了绝望的边缘,也有太多的中国人走出了抗议的第一步。
《我的一九一九》,苦难的一九一九;耻辱的一九一九;振奋人心的一九一九。
因为中国最广大的青年走向了抗争奋斗的道路,不论工人学生,不论贫穷富贵,不论民族地域,于是五?四成为他们不朽的丰碑。
当肖克俭跪在英美法的国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将自己燃烧的那一瞬,那是愤怒的火焰;那是四万万同胞的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沉的悲歌;那更是在弱国无外交面前的悲痛。
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主权,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在巴黎和会上划分给了日本,中国的主权变成了列强的盘中餐,成为他们相互交易的砝码,赠送的礼物,他们完全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人的愤怒。
这一切只源于两个字:贫弱。
一九一九,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灾难时期,国内军阀混战,各地拥兵自重相互争战,国外则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他们正在中国掠夺交通权,经济财政权,进而提出了更为苛刻的领土主权要求,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
耻辱的历史使我们悲愤,耻辱的历史更应该使我们铭记责任、吸取教训。
眼前依然难以忘怀的是他在烈火中的视死如归,他坚毅的目光,似乎要告诉世界:中国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终有一天会洗刷今天的耻辱,沉睡的东亚之狮一定会站起来。
恍惚间,泪水已经充满了我的眼眶,一个人可以有太多的选择,可以富足可以安逸,可是,是怎样的一股力量,怎样的一份坚毅使他远离故土,使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富足面前他选择了漂泊,在安逸面前他选择了冒险,在一己之爱面前他选择了祖国之爱,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气魄,只因为他心中装着祖国。
今天,世界正处于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之下,但是各国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领域,展开着更为激烈的斗争。
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也带给了我们新的威胁。
而我们是青年的一代,先辈的努力使我们有了安定舒适的生活,我们应该无愧于我们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应该使我们丧失斗志和迷失最起码的信仰。
画家之责在于尽显自然之美,歌者之责在于谱写生命之音,青年之责在于壮祖国之强大。
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八周年,八十八年一晃而过,也许肖克俭的尸体已溶解在深厚的泥土中,也许他的尸骨正滋润着一株幼苗,也许正如这株幼苗一样,他的精神正感染和带动着新的一代人。
还记的他留给自己妻子的那句话“梅,回祖国去吧,那里正在燃烧1我们这青年的一代,挺起我们的脊梁,抬起头,将这样的精神传承。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吧,那里正需要我们,那里正期待着我们的燃烧。
影片《我的1919》深沉厚重,哲理精邃,充满爱国主义思绪。
影片以沉重的笔锋,拨开历史尘封,重现了1919年风云激荡的巴黎和会。
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没能收回权益,反而蒙受屈辱。
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凭着爱国良知和外交才能,顶住压力,坚持公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面对列强,公然说不,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第一次,而表现这段历史的鸿篇巨制,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
88年过去了,忆昔思念,中国人虽历经战乱、饱受苦难,但始终坚持公理,自强不息。
我们坚信:公理必胜。
巴黎和会的行径,自然激起中国人民维护公理、爱国反霸的高度热情。
影片《我的1919》着力渲染甚至张扬的正是包括顾维钧在内的所有中国爱国志士的这股激情。
不过影片的精到之处,不是煽情式的强烈宣泄一种朴素甚至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冷静地站在公理高度,运用艺术刻刀,看共性更看个性地勾勒出不同中国人爱国行为的不同轨迹,从而使情节更加合理,人物更加鲜活。
顾维钧是位外交官,特定的身份,确定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机智才华必然要通过外交途径才能充分体现和抒发。
他见识广、阅历多、站得高、看得准,视野开阔、焦点集中。
所以在外交斗争中才能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坚持正义立场,又不失外交风度。
影片中精彩的一笔,是那场在和会辩论会上的慷慨陈词。
他先以日本代表失落的一块怀表为契机,对日本代表欲擒故纵,引蛇出洞。
待日本代表发怒上套,然后根据事实真相,据理痛斥,后发制人。
引得会场一片掌声,使日本代表尴尬万状。
影片这种颇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不禁令人吐气扬眉,拍手称快。
且不论怀表细节是否属实,但这篇演说却非虚构。
根据史料记载,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在辩论会上即席发表的影响全世界的阐述中国立场的演说,被誉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经典的发言载入中国外交史册”。
而他顶住列强和本国政府的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则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画下最光辉的句号”。
毛泽东同志生前曾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当然,影片中表现爱国主义最宏伟、最鲜明的抗争轨迹,还是当时国内外千千万万愤怒、呼号的中国群众。
像在巴黎和警察搏斗的中国人;像在北京“五四”运动中游行集会的中国人……因剧情需要,影片虽淡化了他们的形象个性,却张扬了他们的精神共性。
因为他们的行动轨迹表现了当时的中国人由受压迫到反抗,由懵懂到觉醒。
开始,美国首相乔治说顾维钧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1后来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不得不惊呼:“是一群,一群剪掉辫子的中国人1甚至当时在公理的感召下,连救助顾维钧的法国姑娘让娜和为了正义而向总理开枪的法国行刺者,也都进入了维护公理的抗争行列。
巴黎和会结束了,棕红色的漆封里,掩埋着死难者的尸骨,掺和着中国人的血泪,为列强们的分赃画上了句号。
影片沉重地向观众又暗示了一条历史规律:弱国没有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范文二:前些天,班里同学一同观看了影片《我的1919》,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属于胜利国的中国,却在巴黎和会上只得到两个席位,并在多次谈判中饱受欺辱,直至最后拒绝签定凡尔赛合约的事。
由于事件过程发生在1919年,所以片名为《我的1919》,片中的“我”则是整部影片的主人公:悲哀的外交才子-----顾维钧。
1919年,正是国内动荡,外交紧张,英雄辈出的年代,李大钊、闻一多、鲁迅以及数不胜数的伟大思想家或政治家出自这个年代。
可影片中的顾维钧还有另一过人之处----雄辩。
电影开始不多久,顾维钧刚来到大使馆就随陆征祥总长就中国席位一事与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进行秘密会晤,当时,顾维钧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严厉坚定而又不至于咄咄逼人的话语,将他在外交上的天才展露无疑,克里孟梭也对他十分赏识,可中国终究只有两个席位。
辩论会上,顾维钧利用日本外交官的丢失手表,发表了一场慷慨淋漓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
“你们日本,在全世界的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的中国人该不该怒呢?……中国人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句句热烈澎湃的话语,让各国议员无不在下面交头接耳,点头默叹。
乱世多英雄,英雄多磨难。
坚定正义的的顾维钧却多次遭到同伴的误解,辩论会后,他的同伴都说他太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懂得外交方法,偷窃牧野男爵的手表,费大国风范。
可有谁能体会他的苦衷,每逢重任,所有人都把重任推给顾维钧,都怕承担不了责任,唯有顾维钧单枪匹马在各国领导面前代表中国谈判、会晤,为山东问题而努力。
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也在责怪顾维钧,说他懦弱无能,说谈判无法解决问题。
顾维钧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支持者。
仅靠一己之力,终究无法挽回。
最终顾维钧大义凛然的没有签下辱国的凡尔赛合约。
外交关系永远是政治上最具有难度的题目。
现金,虽然社会较为安定,但外交并不顺利,与美国,与日本…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都存在隐秘的问题,或因为领土,或因为资源,或因为历史,数不尽的原因,数不尽的问题。
1919年的事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决不能盲目动用军事力量,除非属于自卫,再动用军事力量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在国际上,外交事务上,定要谨慎,不卑不亢,因为这不是个人恩怨,一个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
顾维钧的事例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应当如何处理外交事务?很可惜,外交多变,没有永恒的定论。
不论怎样,我们都应学习顾维钧,遇事冷静,热爱祖国,让中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范文三:早就听说《我的1919》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在网上下载无果后,近日在博库上买了DVD。
当然想看的原因也有陈道明主演的缘故。
影片有许多片断和情景都给我很深的感触。
战争对于每个国家——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残酷的,尤其是普通民众。
巴黎街头拉客的妓女;袭击顾维钧(影片的主角,陈道明饰)的伤残士兵;“叛逆”的让娜(照顾顾维钧生活的“仆女”,落泊的法国贵族后代)……而对于中国,那更是不用多说了。
在爱国主义的大爱面前,人的生命和情感都是渺小的。
肖克俭这个爱国青年用自焚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外国列强的抗议和愤怒。
在大雨中的梅,当他们俩过往的美好情景与烈火燃烧的情景相互辉映时,除了悲壮,我找不到别的更好的词语来修饰。
也许这只是一些虚构的人物,但是这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的代表和典型呢。
弱国无外交。
对于一个弱国来说,无论有多么机智、雄辩的外交官都无法改变一个弱国的局面。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一样。
”“日本偷走了中国的山东,难道中国人不应该感到愤怒吗?”影片塑造的顾维钧形象,他的机智、雄辩,毫无疑问,但是中国还是失败了,虽然最终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到了签字的时候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没有收到任何政府拒绝签字的指示。
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有许多沉痛的一天,这些都将成为激烈我们的动力。
也许这些和现在的生活毫无关系,但是我想在世界日新月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中国人多多少少还是需要受些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样我们才更有归属感和主人翁的精神。
我想电影终究是艺术,在某些方面总需要些渲染,但是对于我们看影片的人来说,也许并不一定是要弄清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需要的还是那份爱国主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