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表示液化气物理特性的项目有沸点、熔点、临界参数、密度、比容、相对密度、蒸气压、露点、蒸发潜热、粘度、溶解度。

1、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沸点和蒸发虽同属于气化现象,但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且在任何温度下都有蒸发现象,只不过是蒸发有快慢而已,而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都同时发生,但必须达到一定条件才会发生,这个条件就是液体内的饱和蒸气压和外界压力相等时,才会发生液体沸腾现象。

液化气的沸点与外界压力有关,外界压力增大,沸点升高,压力减小,沸点降低。我们通常所说的沸点是规定在101.33KPa(1atm)下的液体沸腾的温度。例如:丙烯在101.33KPa下沸点为-42.05℃,压力增大到0.8MPa时,沸点会上升到20℃。为了液化气储运安全使其沸点控制到常温以下,所以液化气工作压力多定为0.7MPa。

液化石油气各组分在101.33KPa下的沸点参数见表1。

2、气体、液体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ρ表示,单位为Kg/m3。

气体密度是随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因此,表示气体密度时,必须规定温度和压力条件。通常以压力为101.33KPa、温度为0℃时的数值,作为标准状态下密度值。

液化气主要成分气体密度见表2

液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但密度受压力影响却很小,可以不予考虑。表3列出了丙烷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由表3可知液体丙烷受温度使其密度和体积变化情况。如在15℃时,丙烷体积为100%,当温度升高30℃时,体积膨胀到105%。即比原来增加了5%。

丙烷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表3

1、气体、液体相对密度

物质的密度与某一标准物质的密度之比称为该物质的相对密度,相对密度没有单位。

气体的相对密度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用S表示,即:

S=ρ/ρ

式中S——某气体的相对密度;

ρ——标准状态下某气体的密度,Kg/m3。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其值为1.293Kg/m3。

ρ

另一种简单方法,是用液化石油气分子量与空气量即:S=M/M

式中M——液化石油气的分子量;

——空气分子量,其值为29。

M

液体的相对密度是液体的密度与同体积4℃纯水的密度之比,用d表示,没有单位。即:

d=ρ/ρ

式中d——某液体相对密度;

ρ——某液体的密度,g/cm 2

——在101.33Kma和4℃下,纯水的密度,其值为1 g/cm2ρ

液态液化气的相对密度是以0℃的数值作为标准,但操作和实际中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液态液化气相对密度在0.5~0.6之间,即比水轻得多。气态液化

气相对密度在1.5~2.0之间,比空气重。

2、比容

气体的比容是指单位质量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用符号r表示,单位为m3/kg。

r=V/G

式中 r——气体比容,m3/kg

V——气体所占有的体积,m3

G——气体的质量,kg。

由于比容随压力和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表示气体比容时,必须规定压力和温度条件。

比容与密度互为倒数关系,即:r=1/ρ

3、蒸气压

密闭容器内储存液体,在储存温度下,液体不断变化,直到气液两相达到平衡共存时,这时测得的蒸气压力称为某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液化气组分的蒸气压是随温度变化的,温度升高,蒸气压增大。

液化气各组分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气压表4

4、露点

在一定压力下,气体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凝结成液体(或霜),此时的温度称露点。石油气体的露点与其组分有关,如果低沸点组分多,则露点降低;低沸点组分少,则露点升高。此外露点也和压力有关,压力升高,露点也会升高。

石油气体露点与压力关系表5

5、蒸发潜热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气体变为液态时,又将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只是用来改变物质的状态,而并不改变物质的温度,因此称为潜热。蒸发潜热就是在某一温度下,一定数量的液体变为同温度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液化气的蒸发潜热,随引起蒸发的温度而变,温度升高,蒸发潜热减小。达到临界温度时,蒸发潜热等于零。

液化气各组分蒸发潜热(101.33KPa)表6

6、比热容

比热容一般是指1kg某物质(气体或液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K(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7、膨胀与压缩

液态液化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能,即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或压力)变化时,其体积也会发生变化。

液化气的体积膨胀系数表7

一般来说,水的膨胀系数与压缩系数之比较小,如装满水的储罐在温度变化1℃时,压力会从1MPa增加至1.392MPa,而液化气的膨胀系数比水大得多。以丙烷为例,在16℃时,丙烷的体积膨胀系数要比水大16倍。因此,储罐内液化气的液面随周围气温变化而升降,如装得过满不留膨胀余地就会发生危险。液化气的罐装与储运必须严格控制环境工作温度(多在10~20℃之间),严禁超温、超装,一般允许充装量为储罐容积的85%。

10、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溶剂能够溶解物质的数量称为溶解度。在液化气中,常溶解有少量的水,其溶解的水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如果液化气的水分超过一定含量,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水能与液化气的组成成分生成结晶水合物,它会缩小管道截面,堵塞管路或阀件,增大机泵输送压力。

PN结物理特性及玻尔兹曼常数测量

P N结物理特性及玻尔兹 曼常数测量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PN 结物理特性及玻尔兹曼常数测量 半导体PN 结的物理特性是物理学和电子学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使用本实验的仪器用物理实验方法,测量PN 结扩散电流与电压关系,证明此关系遵循指数分布规律,并较精确地测出玻尔兹曼常数(物理学重要常数之一),使学生学会测量弱电流的一种新方法。本实验的仪器同时提供干井变温恒温器和铂金电阻测温电桥,测量PN 结结电压be U 与热力学温度T 关系,求得该传感器的灵敏度,并近似求得0K 时硅材料的禁带宽度。 【实验目的】 1、在室温时,测量PN 结扩散电流与结电压关系,通过数据处理证明此关系遵循指数分布规律。 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量玻尔兹曼常数。 3、学习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电流—电压变换器测量10-6A 至10-8A 的弱电流。 4、测量PN 结结电压be U 与温度关系,求出结电压随温度变化的灵敏度。 5、计算在0K 时半导体(硅)材料的禁带宽度(选作)。 6、学会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 【实验仪器】 FD-PN-4型PN 结物理特性综合实验仪(如下图),TIP31c 型三极管(带三根引线)一只,长连接导线11根(6黑5红),手枪式连接导线10根,3DG6(基极与集电极已短接,有二根引线)一只,铂电阻一只。 FD-PN-4 型PN 节物理特性测定仪 【实验原理】 1. 测量三极管发射极与基极电压U 1和集电极与基极电压U 2之间的关系 (a)PN 结伏安特性及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由半导体物理学可知,PN 结的正向电流-电压关系满足: [] 1/0-=KT eU e I I (1) 式(1)中I 是通过PN 结的正向电流,I 0是反向饱和电流,在温度恒定是为常数,T 是热力学温度,e 是电子的电荷量,U 为PN 结正向压降。由于在常温(300K)时,kT /e ≈ ,而PN 结正向压降约为十分之几伏,则KT eU e />>1,(1)式括号内-1项完全可以忽略,于是有: KT eU e I I /0= (2) 也即PN 结正向电流随正向电压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测得PN 结I-U 关系值,则利用(1)式可以求出e /kT 。在测得温度T 后,就可以得到e /k 常数,把电子电量作为已知值代入,即可求得玻尔兹曼常数k 。 在实际测量中,二极管的正向I-U 关系虽然能较好满足指数关系,但求得的常数k 往往偏小。这是因为通过二极管电流不只是扩散电流,还有其它电流。一般它包括三个部分: [1]扩散电流,它严格遵循(2)式; [2]耗尽层复合电流,它正比于KT eU e 2/; [3]表面电流,它是由Si 和SiO 2界面中杂质引起的,其值正比于mKT eU e /,一般m >2。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特性(2021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特性(2021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特性(2021新版) 一、液化石油气的状态参数 液化石油气所处的状态,是通过压力、温度和体积等物理量来反映的,这些物理量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称为状态参数。 1.压力 压力是一物体垂直均匀地作用于另一物体壁面单位面积上力的量度。物理上用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垂直压力来表示,称为压强,用符号p表示。 p=F/A(1-2-1) 式中p——压强,Pa; F——均匀垂直作用在容器壁面的力,N; A——容器壁面的总面积,m2 。 由于在工程实际中习惯地将压强称作压力,因此,本书中后面

提到的压力,即指压强。 测量压力有两种标准方法:一种是以压力等于零作为测量起点,称为绝对压力,用符号“P绝”表示;另一种是以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力作为测量起点,也就是压力表测量出来的数值,称为表压力,或称相对压力,用符号“P表”表示。液化石油气储灌工艺所讲的压力都是指表压力。 绝对压力与表压力之间的关系为 绝对压力=表压力+当时当地大气压力 (1)压力的单位我国现行的法定压力计量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导出的压力单位,即:帕斯卡(Pa),1Pa=1N/m2 。由于帕斯卡的单位太小(如:一粒西瓜子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力约为20Pa,在实际中常使用兆帕斯卡(MPa)、千帕斯卡(kPa)。其关系为 1MPa=103 kPa=106 Pa

光敏电阻基本特性测量

光敏电阻基本特性测量 教学目的: 光传感器是测量端与信息处理系统的中间环节,可以理解为把光信息变换为电信息的一个元件, 光敏电阻 就是基于内光电效应的一种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具有灵敏度高,光谱特性好,使用寿命长,稳定性高,体积小以及制造工艺简单等特点,因此作为开关式光电信号传感器广泛应用在自动化技术中。自然界中有很多信息是通过光辐射形式传播的,用常规的仪器无法检测,而通过光电器件则可获得这些信息;光敏电阻体型小,灵敏度高,价格便宜,灵敏度峰值Gds(520mm),根据其特性可实际用于摄像机的露点计﹑光控制器﹑光联结器﹑光电继电器等方面。 制造光敏电阻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的硫化物,硒化物和锑化物等半导体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常用的光敏电阻是硫化镉(CdS)本实验即采用该种光敏电阻,光敏电阻的主要参量有暗电阻,亮电阻,光谱范围,峰值波长和时间常量等,基本特性有伏安特性,光谱特性,光照特性等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能对光敏电阻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学习到光路的调整方法,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安排: 本实验学时数为4学时。 原理综述: 光照下物体电导率改变的现象称为内光电效应(光导效应)光敏电阻是基于内光电效应的光电元件,当内光电效应发生时,固体材料吸收的能量使部分价带电子迁移到导带,同时在价带留下空穴,由于材料中载流子数目增加,材料的电导率增加,电导率的改变量为 p n pe ne σμμ?=?+? (1) 式中e 为电荷电量, △P 为空穴浓度的改变量, △n 为电子浓度的改变量, μΡ为空穴的转移率, μn 为电子的迁移率. 当光敏电阻两端加上电压U 之后,光电流为 ph A I U d σ=? (2) 其中A 为与电流垂直的截面积,d 为电极间的距离,由(1)和(2)可知,光照一定时,光敏电阻两端电压与光电流为线性关系,呈电阻特性,该直线经过零点,其斜率反映在该光照下的阻值状态. 光照特性是指在一定的外加电压下,光敏电阻的光电流与光通量之间的关系.。光电流随着照度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称为光照特性。不同类型的光敏电阻的光照特性不同,当入射光很强或很弱时,光敏电阻的光电流与光照之间会呈现非线性关系。其他照度区域近似呈线性关系"不同类型的光敏电阻的光照特性不同,但大多数光敏电阻的光照特性是非线性的。 仪器平台: 本仪器是一种测量光敏电阻基本特性的实验装置,包括伏-安特性和光照特性。结构如图(一)所 示,在导轨上安置五个磁力滑座,分别将光源、两个聚光镜、偏振器、接收器插入滑座內。打开光源,调整聚光镜,使平行光均匀入射到偏振片上,调整聚光镜及接收器使它们处于同一光轴。旋转偏振器的手轮刻度为零时通过的光能最强、刻度为90°时通过的光能最弱。通过旋转手轮改变入射到接收器的光强。根据光敏电阻特性:在一定照度下测

生物物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详解-袁观宇编著

第一章 1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 答:因为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也是凯氏定氮测定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基础。蛋白质的含量计算为:每克样品中含氮克数×6.25×100即为100克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P1) 2.蛋白质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蛋白质元素组成有何特点? 答: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新陈代谢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在蛋白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生命的运动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物质的运输等都需要蛋白质来完成。蛋白质一般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有些蛋白质还含有微量的磷、铁、铜、碘、锌和钼等元素。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P1) 3.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多少种?如何分类? 答: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R的结构不同,氨基酸可分为四类,即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族氨基酸、杂环亚氨基酸。根据侧链R的极性不同分为非极性和极性氨基酸,极性氨基酸又可分为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极性带负电荷氨基酸、极性带正电荷氨基酸。(P5) 4.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答: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含有两条或更多的肽链,这些肽链都成折叠的α-螺旋。它们相互挤在一起,并以弱键互相连接,形成一定的构象。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个球状蛋白质称为亚基。亚基通常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有时含有两条以上的多肽链,单独存在时一般没有生物活性。以血红蛋白为例:P11-12。 5、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的变构效应:当某种小分子物质特异地与某种蛋白质结合后,能够引起该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微妙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其活性发生变化,P13。 血红蛋白(Hb)就是一种最早发现的具有别构效应的蛋白质,它的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氧的作用是通过它对O2的结合与脱结合来实现。Hb有两种能够互变的天然构象,一种为紧密型T,一种为松弛型R。T型对氧气亲和力低,不易于O2结合;R型则相反,它与O2的亲和力高,易于结合O2。 T型Hb分子的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即引起其构象开始变化,将构象变化的“信息”传递至第二个亚基,使第二、第三和第四个亚基与O2的亲和力依次增高,Hb分子的构象由T型转变成R型…这就微妙的完成了运送O2的功能。书P13最后两段,P14第一段 6.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原理是什么? 1、沉淀:向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 2、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是带电的,在电场中能向电场的正极或负极移动。根据支撑物不同,有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 3、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4、层析:a.离子交换层析,利用蛋白质的两性游离性质,在某一特定pH时,各蛋白质的电荷量及性质不同,故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得以分离。如阴离子交换层析,含负电量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 b.分子筛,又称凝胶过滤。小分子蛋白质进入孔内,滞留时间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孔内而径直流出。5、超速离心:既可以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也可以用作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蛋白质因其密度与形态各不相同而分开。 7.什么是核酸?怎样分类?各类中包括哪些类型? 核酸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P15第一段)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P15第一段)

半导体PN结的物理特性及弱电流测量实验..

半导体PN 结的物理特性及弱电流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 1.在室温时,测量PN 结电流与电压关系,证明此关系符合指数分布规律。 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量玻尔兹曼常数。 3.学习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电流-电压变换器测量弱电流。 4.测量PN 结电压与温度的关系,求出该PN 结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5.计算在0K 温度时,半导体硅材料的近似禁带宽度。 【实验原理】 1. PN 结伏安特性及玻尔兹曼常数测量 由半导体物理学可知,PN 结的正向电流-电压关系满足: []1)/exp(0-=kT eU I I (1) 式中I 是通过PN 结的正向电流,0I 是反向饱和电流,在温度恒定是为常数,T 是热力学温度,e 是电子的电荷量,U 为PN 结正向压降。由于在常温(300K)时,e kT /≈0.026v ,而PN 结正向压降 约为十分之几伏,则)/exp( kT eU >>1,(1)式括号内-1项完全可以忽略,于是有: )/exp(0kT eU I I = (2) 也即PN 结正向电流随正向电压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测得PN 结I-U 关系值,则利用(1)式可以求出 kT e /。在测得温度T 后,就可以得到k e /常数,把电子电量作为已知值代入,即可求得玻尔兹曼 常数k 。 在实际测量中,二极管的正向I-U 关系虽然能较好满足指数关系,但求得的常数k 往往偏小。这是因为通过二极管电流不只是扩散电流,还有其它电流。一般它包括三个部分:1)扩散电流,它严格遵循(2)式;2)耗尽层符合电流,它正比于)2/exp(kT eU ;3)表面电流,它是由硅和二氧 化硅界面中杂质引起的,其值正比于)/exp( mkT eU ,一般m >2。因此,为了验证(2)式及求出准确的e /k 常数,不宜采用硅二极管,而采用硅三极管接成共基极线路,因为此时集电极与基极短接,集电极电流中仅仅是扩散电流。复合电流主要在基极出现,测量集电极电流时,将不包括它。本实验中选取性能良好的硅三极管(TIP31型),实验中又处于较低的正向偏置,这样表面电流影响也完全

食品物性学复习知识点

食品物性学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食品物性学:就是以食品(包括食品原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物理性质与 工程特性的一门科学。 2、内聚能:定义为1mol的聚集体汽化时所吸收的能量。 3、结晶态:分子(或原子、离子)间的几何排列具有三维远程有序。 4、液晶态:分子间几何排列相当有序,接近于晶态分子排列,但就是具有一定 的流动性(如动植物细胞膜与一定条件下的脂肪)。 5、玻璃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只有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即与液态分子排列 相似。 6、粒子凝胶:具有相互吸引趋势的离子随机发生碰撞会形成粒子团,当这个 粒子团再与另外的粒子团发生碰撞时又会形成更大的粒子团,最后形成一定的结构形态。 7、聚合物凝胶:就是由细而长的线形高分子,通过共价键、氢键、盐桥、二硫 键、微晶区域、缠绕等方式形成交联点,构成一定的网络结构形态。 8、黏性:就是表现流体流动性的指标,阻碍流体流动的性质。 9、牛顿流体:流动状态方程符合牛顿定律的流体统称为牛顿流体;非牛顿流 体:流动状态方程不符合牛顿定律,且流体的黏度不就是常数,它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 10、胀塑性流体:在非牛顿流动状态方程式中,如果1

光敏电阻的物理特性

Ⅰ.光敏电阻的物理特性 光敏电阻:常用的制作材料为硫化镉,另外还有硒、硫化铝、硫化铅和硫化铋等材料。这些制作材料具有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其阻值迅速减小的特性。这是由于光照产生的载流子都参与导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作漂移运动,电子奔向电源的正极,空穴奔向电源的负极,从而使光敏电阻器的阻值迅速下降。Ⅱ.组成特性 光敏电阻器是利用半导体的光电导效应制成的一种电阻值随入射光的强弱而改变的电阻器,又称为光电导探测器;入射光强,电阻减小,入射光弱,电阻增大。还有另一种入射光弱,电阻减小,入射光强,电阻增大。 Ⅲ.作用 光敏电阻器一般用于光的测量、光的控制和光电转换(将光的变化转换为电的变化)。常用的光敏电阻器硫化镉光敏电阻器,它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光敏电阻器对光的敏感性(即光谱特性)与人眼对可见光(0.4~0.76)μm的响应很接近,只要人眼可感受的光,都会引起它的阻值变化。设计光控电路时,都用白炽灯泡(小电珠)光线或自然光线作控制光源,使设计大为简化。 根据光敏电阻的光谱特性,可分为三种光敏电阻器:紫外光敏电阻器、红外光敏电阻器、可见光光敏电阻器。 Ⅳ.参数特性 (1)光电流、亮电阻。光敏电阻器在一定的外加电压下,当有光照射时,流过的电流称为光电流,外加电压与光电流之比称为亮电阻,常用“100LX”表示。(2)暗电流、暗电阻。光敏电阻在一定的外加电压下,当没有光照射的时候,流过的电流称为暗电流。外加电压与暗电流之比称为暗电阻,常用“0LX”表示。(3)灵敏度。灵敏度是指光敏电阻不受光照射时的电阻值(暗电阻)与受光照射时的电阻值(亮电阻)的相对变化值。 (4)光谱响应。光谱响应又称光谱灵敏度,是指光敏电阻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下的灵敏度。若将不同波长下的灵敏度画成曲线,就可以得到光谱响应的曲线。 (5)光照特性。光照特性指光敏电阻输出的电信号随光照度而变化的特性。从光敏电阻的光照特性曲线可以看出,随着的光照强度的增加,光敏电阻的阻值

生物物理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光谱红移:任一物质的荧光光谱及其峰位的波长总是比它的吸收光谱及峰位波长要长,这现象称为光谱红移 荧光标记:利用荧光探针标记到无荧光的分子或系统内,以研究后者的特性,这种方法称为荧光标记 相分离:由两种磷脂组成的脂质体,当温度在两种磷脂相变之间时,一种磷脂已发生相变处于液晶态,另一种磷脂仍处于凝胶态,这两相共存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拉曼散射:频率为v的单色光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时,部分被吸收,部分向各个方向散射。 散射光可分裂为若干不同波长的谱线,其中最强的一条(约为入射强度的10-3) 称为瑞利散射线(属于弹性散射),其频率域入射光频率相同。还有一些很弱的谱 线(约为10-7).称为拉曼散射(属于非弹性散射)其频率与入射光频率不同 生色团: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 隧道贯穿:在物质表面之外的空间里发现电子的几率,会随着与表面距离的增大而呈指数式的衰减,这样的电子就像是在表面边界上穿挖隧道而出的,而这一效应称为隧道 贯穿 三重态:指分子中电子自旋量子数S=1,即原来两个配对的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之一自旋方向改变,以至电子自旋之和不为0的情况 易化扩散:溶质分子的跨膜易化扩散依赖于特殊的膜内在蛋白载体(运输蛋白或载体)。溶质分子从膜的一侧结合到载体蛋白上,引起蛋白构象变化,使溶质分子移向膜的 另一侧,暴露于膜表面,顺着电化学梯度扩散到膜的这一侧 旋光度:通过光学活性物质的出射平面偏振光其偏振面较入射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通常用α表示。其大小随入射光波长而变化的关系称为旋光色散 膜融合:指两个不同的膜相互接触和融合的过程。膜融合导致两膜的脂类和蛋白质相互混合,以及两膜包围的内含物的混合 基态:一个分子在未吸收光能前所处的最低能量的状态,叫基态 激发态:当吸收光能后分子就会使一个电子提高的高能量轨道,这种能量提高的状态叫做电子激发态,简称激发态 简答题: 1.为什么手性物质具有非手性物质所不具备的光学活性? 含有不对称碳原子的物质称为手性物质 第一,手性物质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出射时为椭圆偏振光 第二,左右圆偏振光在手性物质中的旋转速度不同,左右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偏振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α(旋光度) 2.CD,ORD和吸收光谱间的关系 (1)曲线:吸收光谱:均为正值ORD:S型CD:钟型 (2)分析:CD与ORD均由光学活性物质分子中的结构不对称生色团与左、右旋圆偏振光发生不同作用所引起的(相同) ORD:所有波长都能引起旋光性,任意波长处的旋光性是分子中所有生色团贡献之和,且极值处的波长与吸收峰不一致,若同时存在几个旋光带,分析起来较困难 CD:只存在于吸收波长,其值可正可负,极值处的波长与吸收谱极值处的波长是一致的,可确定某个生色团在CD谱中的贡献,比ORD容易 吸收光谱:均为正值,若同时存在几个吸收峰,且这些吸收峰相互交叠,分析起来比较困难

实验十PN结物理特性测定

一、概述 半导体PN结的物理特性是物理学和电子学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本仪器用物理实验方法,测量PN结扩散电流与电压关系,证明此关系遵循指数分布规律,并较精确地测出玻尔兹曼常数(物理学重要常数之一),使学生学会测量弱电流的一种新方法。本仪器同时提供干井变温恒温器和铂金电 U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求得该传感器的灵敏度,并近似求得阻测温电桥,测量PN结结电压 be 0K时硅材料的禁带宽度。 二、仪器简介 图1 PN结物理特性测定仪实验装置

FD-PN-4型PN 结物理特性测定仪主要由直流电源、数字电压表、实验板以及干井测温控温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三、技术指标 1.直流电源:±15V 直流电源一组, 1.5V 直流电源一组 2.数字电压表:三位半数字电压表量程0—2V ,四位半数字电压表量程 0—20V 3.实验板: 由运算放大器LF356、印刷引线、接线柱、多圈电位器组成。TIP31型三极管外接。 4.恒温装置:干井式铜质可调节恒温,恒温控制器控温范围,室温至80℃;控温分辨率0.1℃; 5.测温装置:铂电阻及电阻组成直流电桥测温0℃(Ω=00.1000R )。 四、实验项目 1.测量PN 结扩散电流与结电压关系,通过数据处理证明此关系遵循指数分布规律。 2.较精确地测量玻尔兹曼常数。(误差一般小于2%) 3.测量PN 结结电压be U 与温度关系,求出结电压随温度变化的灵敏度。 4.近似求得0K 时半导体(硅)材料的禁带宽度。 5.学会用铂电阻测量温度的实验方法和直流电桥测电阻的方法。 五、注意事项 1.实验时接±12V 或±15V ,但不可接大于15V 电源。±15V 电源只供运算放大器使用,请勿作其它用途。 2.运算放大器7脚和4脚分别接+15V 和-15V ,不能反接,地线必须与电源0V (地)相接(接触要良好)。否则有可能损坏运算放大器,并引起电源短路。一旦发现电源短路(电压明显下降),请立即切断电源。 3.要换运算放大器必须在切断电源条件下进行,并注意管脚不要插错。元件标志点必须对准插座标志槽口。 4.必须经教师检查线路接线正确,学生才能开启电源,实验结束应先关电源,才能拆除接线。

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表示液化气物理特性的项目有沸点、熔点、临界参数、密度、比容、相对密度、蒸气压、露点、蒸发潜热、粘度、溶解度。 1、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沸点和蒸发虽同属于气化现象,但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且在任何温度下都有蒸发现象,只不过是蒸发有快慢而已,而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都同时发生,但必须达到一定条件才会发生,这个条件就是液体内的饱和蒸气压和外界压力相等时,才会发生液体沸腾现象。 液化气的沸点与外界压力有关,外界压力增大,沸点升高,压力减小,沸点降低。我们通常所说的沸点是规定在101.33KPa(1atm)下的液体沸腾的温度。例如:丙烯在101.33KPa下沸点为-42.05℃,压力增大到0.8MPa时,沸点会上升到20℃。为了液化气储运安全使其沸点控制到常温以下,所以液化气工作压力多定为0.7MPa。 液化石油气各组分在101.33KPa下的沸点参数见表1。 2、气体、液体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ρ表示,单位为Kg/m3。 气体密度是随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因此,表示气体密度时,必须规定温度和压力条件。通常以压力为101.33KPa、温度为0℃时的数值,作为标准状态下密度值。 液化气主要成分气体密度见表2

液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但密度受压力影响却很小,可以不予考虑。表3列出了丙烷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由表3可知液体丙烷受温度使其密度和体积变化情况。如在15℃时,丙烷体积为100%,当温度升高30℃时,体积膨胀到105%。即比原来增加了5%。 丙烷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表3 1、气体、液体相对密度 物质的密度与某一标准物质的密度之比称为该物质的相对密度,相对密度没有单位。 气体的相对密度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用S表示,即: S=ρ/ρ 空 式中S——某气体的相对密度; ρ——标准状态下某气体的密度,Kg/m3。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其值为1.293Kg/m3。 ρ 空 另一种简单方法,是用液化石油气分子量与空气量即:S=M/M 空 式中M——液化石油气的分子量; ——空气分子量,其值为29。 M 空 液体的相对密度是液体的密度与同体积4℃纯水的密度之比,用d表示,没有单位。即: d=ρ/ρ 水 式中d——某液体相对密度; ρ——某液体的密度,g/cm 2 ——在101.33Kma和4℃下,纯水的密度,其值为1 g/cm2ρ 水 液态液化气的相对密度是以0℃的数值作为标准,但操作和实际中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液态液化气相对密度在0.5~0.6之间,即比水轻得多。气态液化

二 食品的主要形态和物理性质

2 食品的主要形态和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的作 用达到平衡时在空间的几何排列。*****分子内原子之间的几何排列称为分子结构,分子之间的几何排列称为聚集态结构。 2.静电力:是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 3.诱导力:是极性分子与其他分子(包括极性分子和非极 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4.色散力:一切分子的作用力。*****键合力(分子内) 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次级键(分子间的力,又称次价力,具有*加和性*)包括范德华力(包括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和疏水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都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而共价键和氢键都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5.链段:指高分子链中划分出来的可以任意取向的最小单 元。 6.末端距:指分子链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r,表示高分 子链柔性。*****分子链柔性越好,末端距越短。 7.内聚能:1 mol的聚集体气化时所吸收的能量。 8.分散体系:指数微米以下,数纳米以上的微粒子在气体、 液体或固体中悬浮的系统。

9.乳胶体:指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一方为微小液滴,分 散在另一方液体的胶体中。 二问答题 1.食品形态结构在微观上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 点? 答:气态,液态,结晶态,液晶态,玻璃态。 气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近程无序远程无序; 液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结晶态:三维远程有序; 液晶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相当有序,在某方向上接近于晶态,有一定的流动性; 玻璃态:与液态相似,黏度大。 2.食品中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离子,亲水溶质,非 极性物质) 答:水与离子形成水-离子键,键能远大于氢键,使分子流动性下降;水与亲水溶质形成水-溶质氢键,键能远小于水-离子键,与氢键相似;水与非极性物质混合时,形成笼状结构,增大水界面自由能,使体系不稳定。 3.为什么陈酒的口感好?(疏水性的水合物) 答:陈酒在杯中显得黏,酒精挥发也慢一些,酒在长期存放中,水分子与乙醇分子形成了疏水性的水合物,因此口感温和,没有即时调制的酒那么辣。

光敏电阻原理及应用大全

光敏电阻的应用 光敏电阻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光控电路,如对灯光的控制、调节等场合,也可用于光控开关,下面给出几个典型应用电路。 1、光敏电阻调光电路 图1是一种典型的光控调光电路,其工作原理是:当周围光线变弱时引起光敏电阻R G的阻值增加,使加在电容C上的分压上升,进而使可控硅的导通角增大,达到增大照明灯两端电压的目的。反之,若周围的光线变亮,则R G的阻值下降,导致可控硅的导通角变小,照明灯两端电压也同时下降,使灯光变暗,从而实现对灯光照度的控制。 图1光控调光电路 注意:上述电路中整流桥给出的是必须是直流脉动电压,不能将其用电容滤波变成平滑直流电压,否则电路将无法正常工作。原因在于直流脉动电压既能给可控硅提供过零关断的基本条件,又可使电容C的充电在每个半周从零开始,准确完成对可控硅的同步移相触发。 2、光敏电阻式光控开关 以光敏电阻为核心元件的带继电器控制输出的光控开关电路有许多形式,如自锁亮激发、暗激发及精密亮激发、暗激发等等,下面给出几种典型电路。 图2是一种简单的暗激发继电器开关电路。其工作原理是:当照度下降到设置值时由于光敏电阻阻值上升激发VT1导通,VT2的激励电流使继电器工作,常开触点闭合,常闭触点断开,实现对外电路的控制。

图2 简单的暗激发光控开关 图3是一种精密的暗激发时滞继电器开关电路。其工作原理是:当照度下降到设置值时由于光敏电阻阻值上升使运放IC的反相端电位升高,其输出激发VT导通,VT的激励电流使继电器工作,常开触点闭合,常闭触点断开,实现对外电路的控制。 图3精密的暗激发光控开关 光敏电阻原理及应用简介 1、光敏电阻器是利用的制成的一种电阻值随入射光的强弱而改变的电阻器;入射 光强,电阻减小,入射光弱,电阻增大。 2、结构。光敏电阻器都制成薄片结构,以便吸收更 多的。当它受到光的照射时,半导体片(光敏层) 内就激发出电子—空穴对,参与导电,使电路中 电流增强。为了获得高的灵敏度,光敏电阻的常 采用梳状图案,它是在一定的掩膜下向光电导薄膜上蒸镀金或铟等金属形成的。一般光敏电阻器结构如右图所示。光敏电阻器通常由光敏层、玻璃基片(或树脂防潮膜)和电极等组成。光敏电阻器在电路中用字母“R”或“RL”、“RG”表示。

生物物理学提纲2015

生物力学 一.基本概念 1生物力学: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学分支。 2应力:受力物体截面上(△A)内力(△F)的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当△A趋于0时,为某一点的应力。 3应变: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的改变。 4应变率:应变的变化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增加或减少的应变;应变率是表征材料快速变形的一种度量,应变对时间的导数。 5本构方程:阐明应力、应变、应变率之间关系的方程式,它取决于物体的结构。 6生物力学研究基础:能量守恒、动量定律、质量守恒三定律并加上描写物性的本构方程。 7生物力学研究类型:固体生物力学流体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传统) 组织与器官力学生物动力学生物热力学(现代) 8粘弹性:具有弹性固体的弹性和粘性液体的粘性 9泊松比:当细长物体被拉长时,同时会发生横向线度的相对缩短。实验表明横向的线应变与纵向线应变成正比,比例系数是材料的特征常数,称为泊松比。 10骨的弯曲与扭转:弯曲是连续变化的线应变的组合,扭转是连续变化的剪切应变的组合分布。 二.简答题 1.简述生物力学的不同分类: 固体生物力学流体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传统) 组织与器官力学生物动力学生物热力学(现代) 2.简述应力的不同类型: 同截面垂直的称为正应力,同截面相切的称为切应力。 3.弹性体和粘性体的本构方程: 对于拉伸和压缩:Ee τ=; 对于剪切变形: tan G G ταγ==; 对于体积变形:Kv τ=。

其中,τ为应力,E 、G 、K 分别为杨氏模量(弹性模量)、刚性模量(剪切模量)和体积模量;e ,tan α和v 分别为线应变、切应变和体应变。 粘性体的本构方程——牛顿粘度定律。 粘性是物体形变时,内部反抗形变的摩擦力的表现,应力与应变率的最简单关系是二者成正比,切应变率公式为: /d dt τηγηγ? == 其中,η称为粘滞系数,简称粘度。上式称为牛顿粘滞性定律。 4.粘弹性的特征表现:松弛性 滞后性 蠕变性 5.骨受力(弯曲、扭转)应力-应变表现 弯曲:显然,梁的内部应力很小。骨骼的层状结构十分巧妙,最外层为韧性很好的骨膜,再向里为密质骨、疏质骨、骨髓腔,充分地发挥了骨组织的力学效能。 扭转:长度为l 的圆柱体在力矩作用下产生的扭转形变如图1。扭转圆柱体剪切应变沿径向的分布及沿轴向的分布如图2. 三.论述题(计算) 1.解释如图所示的拉伸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曲线

PN结物理特性测定2015

半导体PN 结的物理特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测量PN 结电流与电压关系,证明此关系符合指数分布规律。 2.测量玻尔兹曼常数。 3.测量PN 结电压与温度的关系,求出该PN 结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4.计算在0K 温度时,半导体硅材料的近似禁带宽度。 实验原理 1. PN 结伏安特性及玻尔兹曼常数测量 由半导体物理学可知,PN 结的正向电流-电压关系满足: []1)/exp(0-=kT eU I I (1) 式中I 是通过PN 结的正向电流,0I 是反向饱和电流,在温度恒定是为常数,T 是热力学温度,e 是电子的电荷量,U 为PN 结正向压降。由于在常温(300K)时,e kT /≈0.026v ,而PN 结正向压降 约为十分之几伏,则)/exp( kT eU >>1,(1)式括号内-1项完全可以忽略,于是有: )/exp(0kT eU I I = (2) 也即PN 结正向电流随正向电压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测得PN 结I-U 关系值,则利用(1)式可以求出 kT e /。在测得温度T 后,就可以得到k e /常数,把电子电量作为已知值代入,即可求得玻尔兹曼 常数k 。 在实际测量中,二极管的正向I-U 关系虽然能较好满足指数关系,但求得的常数k 往往偏小。这是因为通过二极管电流不只是扩散电流,还有其它电流。一般它包括三个部分:1)扩散电流,

它严格遵循(2)式;2)耗尽层符合电流,它正比于)2/exp(kT eU ;3)表面电流,它是由硅和二氧 化硅界面中杂质引起的,其值正比于)/exp( mkT eU ,一般m >2。因此,为了验证(2)式及求出准确的e /k 常数,不宜采用硅二极管,而采用硅三极管接成共基极线路,因为此时集电极与基极短接,集电极电流中仅仅是扩散电流。复合电流主要在基极出现,测量集电极电流时,将不包括它。本实验中选取性能良好的硅三极管(TIP31型),实验中又处于较低的正向偏置,这样表面电流影响也完全可以忽略,所以此时集电极电流与结电压将满足(2)式。实验线路如图1所示。 图1 PN 结扩散电源与结电压关系测量线路图 2.PN 结的结电压be U 与热力学温度T 关系测量。 当PN 结通过恒定小电流(通常电流A I μ1000=),由半导体理论可得be U 与T 近似关系: go be U ST U += (5) 式中S ≈-2.3C mV o /为PN 结温度传感器灵敏度。由go U 可求出温度0K 时半导体材料的近似禁带宽度go E =go qU 。硅材料的go E 约为1.20eV 。 实验仪器 1. 直流电源、数字电压表、温控仪组合装置(包括±15V 直流电源、0-1.5V 及3.0V 直流电源、三位半数字电压表、四位半数字电压表、温控仪)。 2. TIP31型三极管(带三根引线)1个,3DG 三极管1个。

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表

液化石油气理化特性表 识中文名: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 分子式:C 3H 8-C 3H 6-C 4H 10-C 4h 8(混合物) 危规号:21053 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 理 化 性臭味。 熔点°C :英文名:Liquefied petroleum gas分子量: RTECS号:UN编号:1075CAS号:68476-85-7溶解性:在水上漂浮并沸腾,不溶于水。可产生易燃的蒸气团。 饱和蒸汽压kPa: 4053 (16.8C )相对密度(水=1): 相对密度(空气=1):

燃烧热kJ/mol: 最小点火能mJ: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聚合危险:不聚合 稳定性:不稳定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质沸点c : 临界温度c : 临界压力MPa: 燃烧性:易燃 闪点c :-74 燃 烧 爆 炸 危 险爆炸极限%: 1.63?9.43 自燃温度c:450 危险性分类:第2.1 类易燃气体甲类 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毒性:属微毒类 接触限值:中国MAC(mg/m )1000 3 性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毒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迅速吸。就医。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 性 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慢性影急 救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防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护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泄 漏 处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

食品有哪些功能和特性

1.食品有哪些功能和特性 答:营养功能:食品最基本的功能,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和能源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 感官功能:满足消费者在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需求。体现在外观、质构、风味方面。 保健功能:食品第三功能,是食品功能的新发展,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预防疾病,还有益智、美容、抗衰老等多方面功能。 食品特性 安全性:食品必须是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保藏性:食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保藏期,在一定时间内食品应该保持原有的品质或加工时的品质或质量。方便性:食品应具有方便实用性,应便于食用、携带、运输及保藏。 2.食品加工、工艺概念 答:食品加工:将食物或原料经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的过程 食品工艺: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或将原料和半成品加工成食品的过程和方法。包含了从原料到成品或将配料转变成最终消费品所需的加工步骤或全部过程。 3.食品原料有哪些特点 答:有生命活力(活体组织中的生化反应任然继续进行)、季节性地区性(同种原料,由于生态环境不一样,其生长期、收获期、原料品质有所差异)、复杂性(原料种类多,构造、形状、大小、化学组成各不相同)易腐性(食物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和水分,极易腐败) 4.食品的质量要素有哪些 感官指标:包括色、香、味、质构等方面 营养价值 卫生指标 耐储藏性 5.常见食品的变质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控制? 答:微生物的作用:有害的微生物生长繁殖会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或产生质量危害酶的作用 物理化学作用: 控制途径,加工和保藏主要有四大途径:无菌原理:加热、电离辐射、过滤杀菌和利用压力、电磁等杀菌手段。抑制微生物活动:利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抑制食品中微生物和酶的活动。利用发酵原理:生物化学保藏,利用某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和积累的代谢产物如酸和抗生素来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活动。生机原理(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用低温、气调等技术,维持果蔬原料的最低生命活动。 6.谈谈食品工艺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答:①根据食品原料的特性,研究食品的加工保藏 ②研究食品质量要素和加工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③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食品 ④研究充分利用现有食物资源和开辟食物资源的途径 ⑤研究加工或制造过程,实现食品工业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光敏电阻

光敏电阻

————————————————————————————————作者:————————————————————————————————日期:

光敏电阻 光敏电阻又称光导管,为纯电阻元件,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电导效应(半导体材料受光照射后,其导电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常用的制作材料为硫化镉,另外还有硒、硫化铝、硫化铅和硫化铋等材料。这些制作材料具有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其阻值迅速减小的特性。这是由于光照产生的载流子都参与导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作漂移运动,电子奔向电源的正极,空穴奔向电源的负极,从而使光敏电阻 器的阻值迅速下降。半导体材料受到光照时会产生电子一空穴对,使其导电性能增强,其阻值随光照增强而减小,光线越强,阻值越低。光敏电阻是一种没有极性的电阻器件。光敏电阻的响应时间一般为2---50ms 。光敏电阻器通常由光敏层、玻璃基片(或树脂防潮膜)和电极等组成。光敏电阻器在电路中用字母“R ”或“RL ”、“RG ”表示。 光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当光照射到光电导体上时,若光电导体为本征半导体材料,而且光辐射能量又足够强,光导材料价带上的电子将激发到导带上去,从而使导带的电子和价带的空穴增加,致使光导体的电导率变大。为实现能级的跃迁,入射光的能量必须大于光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Eg ,即 h ν= = ≥Eg (eV) 式中ν和λ—入射光的频率和波长。 一种光电导体,存在一个照射光的波长限λC ,只有波长小于λC 的光照射在光电导体上,才能产生电子在能级间的跃迁,从而使光电导体电导率增加。 光敏电阻的灵敏度易受湿度的影响,因此要将导光电导体严密封装在玻璃壳体中。如果把光敏电阻连接到外电路中,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用光照射就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其连线电路如图所示。 光敏电阻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很好的光谱特性,光谱响应可从紫外区到红外区范围内。而且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价格便宜,因此应用比较广泛。 光敏电阻分类 按半导体材料分:本征型光敏电阻、掺杂型光敏电阻。后者性能稳定,特性较好,故目前大都采用它。 根据光敏电阻的光谱特性,可分为三种光敏电阻器: 1、紫外光敏电阻器:对紫外线较灵敏,包括硫化镉、硒化镉光敏电阻器等,用于探测紫外线。 2、红外光敏电阻器:主要有硫化铅、碲化铅、硒化铅。锑化铟等光敏电阻器,广泛用 A 玻 半导体 (a ) R Rg (b)电 (c)实 λc h ?λ 24.1

(完整版)庞小峰生物物理考试题目及解答

生物物理考试题目及解答 庞小峰老师给的题目及解答: 一、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机理及特点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种突触后效应。 直接开启突触后膜递质门控通道,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进而引起突触后电位改变,通常其形状及大小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频率和振幅的反映。膜电位的主要表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上升(产生动作电位)。 机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使后膜Na+通透性增强,导致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下降。 机制: 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通道开放,致Cl-内流,膜电位发生超极化。 k+通透性增加导致k+外流增强 Na+,Ca2+通道关闭 特性: EPSP的整合:突触后膜含许多的门控通道,其被激活的数量神经递质的释放量,EPSP是量子化的,整合包括空间总和,是在树突上不同突触处同时产生的许多EPSPs进行叠加,以及时间总和,即在同一个突触产生的时间间隔在1~15ms之类的EPSP的总和。 IPSP的整合:多数突触后抑制性受体也是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其具有分流抑制作用,其物理基础是Cl-内向流动。其抑制作用主要是由抑制性突触处膜电导的增加来控制。由于抑制性突触与兴奋性突触在电学上是并联的,前者电导的增加效果是使膜电位倾向于钳制在抑制性突触电位的平衡值上,致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值减小。 二、乙酰胆碱的生物动能和他的循环特性及它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乙酰胆碱循环过程:突触前动作电位使得乙酰胆碱在突触前膜释放,然后在突触间隙弥散,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打开离子通道。但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只有1~2ms,于是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这些产物大部分被突触前末梢再次摄取,并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