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三)三行对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想要、希望。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句子)甚:超过。

于:比。

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句子)如使:假如,假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一、《鱼我所欲也》阅读及答案(2018 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亦我所欲也是进亦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B.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C.所恶有甚于死者于厅事之东北角 ( 林嗣环《口技》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狼得骨止 ( 蒲松龄《狼》 ).20.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A. 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B. 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C.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吃喝着给他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21.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①”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②。

(4 分)22.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4 分 )篇名| 示例| 项目列举事例运用排比运用对比乞人不屑“蹴尔”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把“①”与“②”在《鱼我所欲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食的事例财富数量上作对比而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 守城方得“地利”却域民不以封疆之把“多助”与“寡 界 威天下不以兵助》“ ③ ”的事例助”的结果作对比革之利答案:19.A 【解析】 A. “亦”都是“也”的意思; B. 动词,舍弃 / 名词,住所、房间; C. 介词,比/ 介词,在; D.动词,感激 / 动词,得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鱼我所欲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鱼我所欲也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指感激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故患有所不辟也 “乡”通“向”,从前 “辟”通“避”,躲避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基础知识
2.一词多义
得 (1)故不为苟得也
获得,取得
(2)所识穷乏者得我 通“德”,感激 (3)二者不可得兼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古诗文阅读
(一本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部分
中考课内文言文
二十一 鱼我所欲也(《孟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十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 “舍生取义” “正义” “生命” 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
得到
通“欤”语气助词
与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蹴尔而与之 给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 (1)为宫室之美 为了 (2)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基础知识
2.一词多义
则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
(2)得之则生 就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如果 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比
具]羹,得之则生,弗[不]得则[就]死。
一碗饭, 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 的行人]弗受;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 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描述了作者在夏日炎炎的天气下无聊的情绪和向往自然的心境。

该诗在表面上描绘了作者与鱼儿的互动,实则隐喻着人们对自由、宁静和幸福的追求。

原文:
池鱼不宁复惊起,水波微茫稍敛姿。

世事一场大梦后,人生几度秋凉意?
译文:
池中鱼儿相互惊扰,水波微静,稍稍收敛姿态。

人生经历尽大大小小的变幻,如同短暂的梦境,几度秋风凉意?
注释:
1. “池鱼不宁复惊起”:指池塘中的鱼儿翻滚着游动,不安定和安宁。

2. “水波微茫稍敛姿”:指水面微微波动,形态稍稍平静。

3. “世事一场大梦后,人生几度秋凉意?”:作者寓哀思于此。

生命短暂,世事变幻无常,如同梦境一般,几经秋风凉意,人生转瞬间就逝去了。

课文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人生的感慨。

在炎热的夏季,他无聊地站在池边看着悠然自得的鱼儿在水中穿梭,表面上看似平淡,实则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池鱼不宁复惊起”,这句诗触及了人的心灵,鱼儿的自由自在和游动的轻盈,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他想要和鱼儿一样,畅游于美好的自然世界之中,追求自由和幸福。

然而,生命如同梦境,转瞬即逝,使得人们的追求和向往有时显得如此微小和渺茫,而“人生几度秋凉意”,则是诗人对人生感慨的写照。

这篇诗歌充满哲理性,表现了经验的积累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它也让人们清楚认识到,生命短促,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每一刻的美好,追求自由和幸福,不要把一生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事情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64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64张PPT)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从前为了 (“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 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 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接受了。这种 做法不是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 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 论点。
(刘禹锡《陋室铭》) ⑶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⑷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⑸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⑹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 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 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 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莫: 没有。 则: 承接连词,那么,就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生: 生命 义: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 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 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实词翻译文意理解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实词翻译文意理解

《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一遍过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得:得到,获得(2)兼:同时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故:因此(2)为:动词,做(3)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这指不择手段取得)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1)恶:讨厌,憎恨(2)甚:胜于、超过(3)患:祸患、灾难(4)辟:同”避”,躲避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1)如使:假如,假使(2)何:疑问代词,什么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者:在这里指代“办法”(2)为:动词,做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是:这(2)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生命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非独:不仅,不只是(2)是心:这种心(3)丧:丧失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2)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3)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10.呼羹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呼:没有礼貌地吆喝(2)尔:用作后缀1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蹴:踩踏(SJ:践踏)(2)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①万钟:优厚的俸禄②钟:古代的一种量器(2)则:连词,表示假设(3)辩:同“辨”辨别(4)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1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奉:侍奉(2)得:同“德”,感恩、感激(3)与:同“欤”,语气词1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乡:同“向”,先前、从前(2)已:停止,放弃(止,罢体)(3)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二、文意理解1.理解概括类(1)《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答: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

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

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注音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四、精读理解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 “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 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2、齐读全段。

3、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4、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6、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7、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8、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9、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

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

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

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五、落实背诵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六、深入分析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hú)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

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

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2、齐读第二段。

3、研读本段、分析以下问题:1)提问:传说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宁可饿死。

课文第2段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提问:孟子曾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

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

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

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4、研读第3段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

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七、细读分析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八、品读赏析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九、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