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我们都知道,在柳宗元 和韩愈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文学 革命,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韩愈和柳宗元, 在唐代我们都会 将这两位诗人称为韩柳,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称号, 就需要从下文来进行了 解? 诗歌柳宗元的诗,共集中 140 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 诗较少的一个, 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 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 ,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 派的杰出诗才。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 并列。
现存柳宗元诗, 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 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 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 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不论何种体裁,都 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 的面貌。
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 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辞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此论相当中肯。
柳宗元的辞赋继承 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
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 的精神。
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
《旧唐书》 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 涉履蛮瘴, 崎岖堙(户乙)。
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与屈 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
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 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 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 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辉煌而又波折的历程。
在韩愈的传记中,有很多充满离奇的故事,这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韩愈的一些故事和传奇经历。
一、韩愈与柳宗元的论战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朝文学界的巨匠,他们之间有一次著名的文学论战。
这场论战始于柳宗元的“祭姑文”,他在文中抨击了韩愈的“祭妇文”。
两篇文章之间的争论使得文坛上形成了两个派别,分别支持柳派和韩派。
在这次论战中,韩愈的代表作品是《对柳宗元论衡》。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针对柳宗元的文中论点一个一个进行驳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祭妇文”所反映出的恶习是社会问题,而不是女性问题。
因此,韩派在这次辩论中占据了上风。
这场论战是唐代文坛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韩愈的一个重要成就。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口才,成功地辩证出了柳宗元的错误,并赢得了了文坛上的声望和崇敬。
二、韩愈的“愈仲”之名韩愈是唐代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曾经被尊称为“愈仲”。
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他才华的一种赞颂,还得益于他的性格魅力。
韩愈自幼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道理和规律。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
他的思想观念、文学作品和为政方法都体现了这种道德理念。
韩愈的作品反映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感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教育人民,引导他们追求真理和美好。
三、韩愈的“楚辞与汉书”事件在韩愈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就是他的“楚辞与汉书”事件。
这场争论始于韩愈的“师说”,他在其中抨击道士的虚假政治宣传。
而当时的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却坚持以某种道家原本的形式来维护国家的宗教信仰。
因此,韩愈的“师说”遭到了朝廷的大力抵制,而他却在信仰上更加坚定,写出了《神懿论》。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强调了人们所信仰的神灵应该符合伦理和公义之道。
他认为维护尊重和道德的信仰是国家的唯一出路,否则就将引发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在这次事件中,韩愈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信仰观点,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韩愈和柳宗元并非挚友

韩愈和柳宗元并非挚友 导语: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 为挚友,其实不然。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 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 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其实不然。
清代史 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柳虽以文章互相推重,其出处 固不同,臭味亦非投契。
”古代“臭味”二字不似现代用于贬义,而是指气味, 是说同类东西气味相同。
引申比喻气味相投的同类人。
细品韩柳为文、思想和为 人行径,章学诚说的不无道理。
而只所以许多人把韩柳看成是挚友,是因他们共 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并成就了这一划时代事情, 被后代人以“韩柳”相称的原故。
其实,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 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 没怨天尤人, 任情向人发声。
而韩愈疾恶如仇, 不平则鸣。
他以道统传承人自居, 又持笔傲物,人不敢言他是非。
一遇曲折,怨天尤人,呼天抢地;为求官求利不 则手段。
二人性情相差如此悬殊,是不同的家境和经历造成的。
韩愈一小没了父母, 是哥哥和兄嫂带大的。
韩愈科举和为官之路又非常不顺利, 许多时候连吃饭都成 问题,加之恶劣的官场环境,要生存有时只能是不择手段。
韩愈《上宰相书》、 《潮州谢上表》、《祭裴中丞文》、《上李尚书书》、《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并诗等遭人诟病,遗笑千古。
韩愈乡贡中进士后,为求官职,亲伏光范门下,向 宰相三上书。
乞求垂怜,卑下之极。
得不到回音,便仓皇出京,自嘲为东归。
途 中遇藩使(少数民族国使者)朝贡白鸟, 作 《感二鸟赋》 并序说: “感二鸟之无知, 方蒙恩而入幸。
”流涕感叹,人不如鸟。
细观韩愈三次《上宰相书》,通篇持才 傲物,狂言逼人,恐又是遭人不喜的原因。
韩愈这个人记人仇怨, 他为得罪李实遭贬阳山令和永贞革新时没被起用, 耿 耿于怀,一直怨恨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待人宽厚,又深知韩愈为人,至死也 没见他和韩愈分辩。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译文鉴赏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译文|鉴赏《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讲述了柳宗元的家世、为人、政绩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志铭应该有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唐代:韩愈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呢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呢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代“经义文学”和“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非常重视道德观念,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历史上,创造了新的篇章。
韩愈的简介有很多故事,下面我将针对其代表性的几个故事作进一步的介绍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
故事一:韩愈荐举柳宗元柳宗元是唐朝的一位大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韩愈在唐朝时期时,曾在内阁文学院中荐举柳宗元。
当时柳宗元十分年轻,但是他的才华过人,写了很多备受推崇的古文文章。
在当时的文坛上,柳宗元的才华被很多人瞩目,但由于没有权势,他未能获得官职。
正是在韩愈的推荐下,柳宗元才从内阁文学院入选,成为了一名官员。
这个故事说明了韩愈在唐朝时期被重视的地位,并证明了韩愈的才华和眼光。
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在韩愈的影响下,接受了古文运动的思想和书写技法,成为了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事二:韩愈与李白、杜甫的故事韩愈、李白、杜甫的文学成就都非常显著,因此有许多人常常把他们并列称之为“唐三杰”。
然而,韩愈、李白、杜甫却并不是朋友。
相反,李白和杜甫都曾经批评过韩愈的文学才华和思想。
尽管如此,因为他们的作品都非常重要,这使得在他们的时代和以后的历史上,他们的成就都遭到了高度的认可。
因此,尽管韩愈、李白和杜甫之间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但是他们共同书写了唐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展现出来的是唐代文学之好的辉煌局面。
故事三:韩愈的“师说”韩愈曾经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被称为“师说”。
根据这个说法,一个人只有在学习他人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独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就是说,培养好的学术背景是发展个人才华的前提。
“师说”的观点反映了韩愈对于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应否认识和理解,强调人类类固有的互动性和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不断深化个人认识和理解,创造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而以更为深刻的认识来理解整个世界。
以上就是关于韩愈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故事的介绍。
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亦是好友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曾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韩愈著名的《师说》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可柳宗元却始终支持韩愈的观点;韩愈负责修撰国史,想逃避责任之时,又是柳宗元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他们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康震就为您解读韩愈和柳宗元的友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
此时的柳宗元正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正六品的品级,表面看上去是个官,实际上却是个被流放的罪犯。
由于他这种极为特殊的身份,昔日的很多朋友、同事担心受到牵连,对他是避之惟恐不及。
不过,也有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在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他被贬之后,始终能够与他交流情感、讨论学问,并与柳宗元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韩愈。
韩愈和柳宗元曾是同事韩愈与柳宗元的朋友关系可以追溯到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至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一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以及博学宏词科考试。
在此期间,柳宗元也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他们不是同一科的考生,但彼此之间是比较熟悉的,何况韩愈连续考了四次,已经是非常著名的考生了,而且文章的名气也是有的,所以他们作为诗文之友的关系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柳宗元和韩愈都在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成为同事。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他们既是同学,又是同事,更是朋友。
这里需要对韩愈和柳宗元的微妙关系做一些必要的交代。
其实,他们的这种朋友关系主要是在诗文创作领域,在政治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或者说,柳宗元在政治上所受到的器重与当时韩愈所受到的待遇并不对等。
当时,柳宗元与革新集团的首领王叔文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韩愈却与王叔文等人的关系比较疏远,对王叔文等人为政的风格以及做人的品质也颇为不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愈和柳宗元原本是政敌关系。
柳宗元简介——精选推荐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厚,唐代河东(今⼭西运城)⼈,杰出诗⼈、哲学家、儒学家乃⾄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家之⼀。
作品有《永州⼋记》等六百多篇⽂章,经后⼈辑为三⼗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称柳河东,⼜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运动的领导⼈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化,其诗、⽂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时难分轩轾。
⽣平作者:佚名家庭环境 柳宗元出⽣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10年。
虽然已有1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
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个具有浓厚的⽂化⽓氛的家庭。
他四岁那年,⽗亲去了南⽅,母亲卢⽒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卢⽒信佛,聪明贤淑,⾮常有见识,并有⼀定的⽂化素养。
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四⾸。
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了强烈的兴趣。
卢⽒勤俭持家,训育⼦⼥,在早年避乱到南⽅时,宁肯⾃⼰挨饿,也要供养亲族。
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到南荒,没有丝毫怨⾔。
她是⼀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的美德。
母亲的良好品格,从⼩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
在这以后⼀段时间,柳宗元随⽗亲宦游,到过南⾄长沙、北⾄九江的⼴⼤地区。
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
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作为⼀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集序》“⼦厚始以童⼦有奇名于贞元初。
”见《柳宗元集》附录]。
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
对朝廷的腐败⽆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
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次⼤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
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病死,其⼦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持,企图确⽴藩镇世袭传⼦制度。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原文和翻译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原文和翻译《柳子厚墓志铭》(节选)原文和翻译《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讲述了柳宗元的家世、为人、政绩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志铭应该有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子厚墓志铭》(节选)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不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译文:当子厚被召回京城而又复出为刺史的时候,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遣放之列,应当前往播州。
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致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
”准备向朝廷上疏请求,愿以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因此再次获罪,虽死无遗憾。
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
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义。
当今的人们平日里互相敬慕爱悦,相邀饮宴,追逐游戏,强颜欢笑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表示死也不会背弃朋友,似乎像真的一样可信。
然而一旦碰上小的利害冲突,哪怕只有毛发一般细微,也会反目相向,装出从来不认识的样子。
你已落入陷阱,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前面说到的那种人都是这副嘴脸。
这种事情恐怕连禽兽和异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当他们听到子厚的为人风度,也应该感到稍许有些惭愧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人物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
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曾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韩愈著名的《师说》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可柳宗元却始终支持韩愈的观点;韩愈负责修撰国史,想逃避责任之时,又是柳宗元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他们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康震就为您解读韩愈和柳宗元的友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
此时的柳宗元正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正六品的品级,表面看上去是个官,实际上却是个被流放的罪犯。
由于他这种极
为特殊的身份,昔日的很多朋友、同事担心受到牵连,对他是避之惟恐不及。
不过,也有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在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他被贬之后,始终能够与他交流情感、讨论学问,并与柳宗元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韩愈。
韩愈和柳宗元曾是同事
韩愈与柳宗元的朋友关系可以追溯到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至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一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以及博学宏词科考试。
在此期间,柳宗元也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他们不是同一科的考生,但彼此之间是比较熟悉的,何况韩愈连续考了四次,已经是非常著名的考生了,而且文章的名气也是有的,所以他们作为诗文之友的关系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柳宗元和韩愈都在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成为同事。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他们既是同学,又是同事,更是朋友。
这里需要对韩愈和柳宗元的微妙关系做一些必要的交代。
其实,他们的这种朋友关系主要是在诗文创作领域,在政治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或者说,柳宗元在政治上所受到的器重与当时韩愈所受到的待遇并不对等。
当时,柳宗元与革新集团的首领王叔文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韩愈却与王叔文等人的关系比较疏远,对王叔文等人为政的风格以及做人的品质也颇为不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愈和柳宗元原本是政敌关系。
虽然当时韩愈的地位较低,但是在王叔文等人看来,他也许会在未来成长为对革新派有威胁的人物,所以就防患于未然,找个由头将韩愈贬得远远的。
韩愈和柳宗元差一个辈分
虽然柳宗元与王叔文走得很近,但并未影响他与韩愈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后人之所以将韩柳并称,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缘分多多。
第一,韩愈和柳宗元共同倡导并开创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是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所以并称;
第二,在古文运动、儒学复兴运动中,韩愈和柳宗元都以卓越的才华创作了大量流传千古的文章,是中唐时期首屈一指的大散文家、大诗人,也是唐代两位最重要的哲学家,所以并称;
第三,韩愈和柳宗元年龄相近,不仅认识,而且非常熟识,还都有被贬的经历。
所不同的是,韩愈先后被贬两次,但被贬的时间较短,起起落落;而柳宗元却一贬不起,最终死在被贬地柳州。
但即便是在被贬的漫长岁月里,韩愈与柳宗元的通信也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思想的交流,所以并称。
而且,韩愈和柳宗元还有一层不为人知的关系。
韩愈虽然年长柳宗元五岁,但是两个人却差了一个辈分。
因为韩愈的兄长韩会与柳宗元的父亲柳镇有交往,是很好的朋友。
所以柳宗元给韩愈写信时,总是很谦虚地称呼韩愈为“丈”,就是前辈、长辈的意思。
柳宗元赞同《师说》的观点
柳宗元虽然被贬之后长期不在中原地区,但是他跟韩愈之间是声气相投的。
韩愈写下名满天下的《师说》之后,遭到很多人的嘲笑。
因为在唐代,门第、血统依然是士人走向仕途很重要的门径,读书求教、好为人师则为贵族士大夫们所不齿。
而十年之后,远在永州被贬之地的柳宗元对韩愈的观点是坚决支持的。
当时,有一位名叫韦中立的年轻人专门从长安奔赴永州拜会柳宗元,希望拜他为师,学习古文。
柳宗元在给韦中立的信中就以韩愈为例,说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目光,敢于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才写了《师说》这篇文章。
由此可见,柳宗元非常赞同韩愈《师说》中的观点,只是采取的形式有所不同。
其实,早在长安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拜柳宗元为师,向他学习文章写作。
现在被贬永州,他虽然不愿意背负一个勇于为师的名义,但在实际上,他用自己的行动呼应了韩愈的要为人师表,要将古文之道传授给更多读书人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