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786至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河南孟州人)被后人称之谓“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古文运动中曾起到中流砥柱之作用,这也是其一生不朽之伟业。
故而写韩愈不得不述及古文运动。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036至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著名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只有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由来和发展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这句话高度评价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
由于参加的人很多,有共同的要求和目标,形成相当的规模,又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从而印证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真理。
骈文用对称的字句组成,字句的音韵还讲究平仄和协调,是一种难以看懂、理解和应用的文体。
由于有很多典故和重复说明,所以也象一种文字游戏。
其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和六朝,占据了八个朝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而古文反对形式主义、文风萎靡和僵化,希望能真实地反映现实、自由描写事物,使其成为易写、易看、易懂的俗文化,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的需要,所以便由韩愈和柳宗元(773至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领导古文运动与骈文作斗争并取而代之。
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句,如孔子的《论语》和《诗经》的句子都浅显易懂;一是指古代的散文,如《左传》和《史记》都是没有华丽文句修饰的真实性文章。
古文和骈文有什么区别,从以下文章便可得知:著名作家庚信(513至581年,字子山,河北新野人)有《谢滕王赉马启》: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张掖有裂开石块上有五马图像,示晋代魏而兴)末开,翻逢紫燕(汉文帝刘恒的名马);陵源(指陶渊明文章中的武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源,也是马名)。
流电(刘恒的马名)争光,浮云(也是刘恒的马)连影,张敞(汉朝京兆尹)画眉之暇,直走章台(京城地名);王济(晋朝富翁)饮洒之欢,长驱金埒(用钱围成的矮墙养马,以示富有),谨启。
(整理版)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
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根底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
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
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
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
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
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
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
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
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成认。
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
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与古文运动

《师说》同步素材——韓愈与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先声
文学发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风极盛,时人写诗论文,只注重平仄、音韵、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
于是,诗文在一片的靡丽的气息中,毫无生命力。
当时的裴子野,即作「雕虫论」一书,指称骈文为淫文破典。
后又有苏绰,他位高权重,想要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实古直的古文,此举虽功败垂成,却为日后的古文运动播下种子。
此外,隋朝的李谔和王通,前者在朝,后者在野,他们都有推行古文运动的理想,可惜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国祚短暂而埋没。
唐初文人作史书时,莫不在文学传、文苑传中排击六朝骈文的靡丽气息,发挥明道宗经的文学理论,为日后的古文运动首开了风气。
而陈子昂、张说、苏颋等人,及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之士,皆对徒流于形式的文学风尚有所反省。
到了柳冕,更主张文学与儒学合而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运动历经多人的鼓吹阐发,虽未成熟,实已离成熟的契机未远。
〈二〉古文运动正式登场
在文学运动中,理论可以指导作品;作品可以印证理论,二者互为表裏,缺一不可。
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中,由于「理论」和「作品」的健全,使古文运动蔚为一时风尚。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在理论的架构上十分明确。
在文学思想方面,他驳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论,而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4) 山水游记
•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 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 骈文书信体表现,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 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 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 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确,而且字里行间寄托 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一方面, 他用精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 画;另一方面,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把山水散文创作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水平,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陆龟蒙
• 陆龟蒙(?——882),字鲁望,姑苏(今 江苏苏州)人。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 甫里先生。有散文集《笠泽丛书》。他的 小品文涉猎广泛.取材新颖,笔锋犀利, 深刻精警。或托物寄讽,或引类譬喻,艺 术手法多样,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 治集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其代表 作为《野庙碑》,辛辣讽刺了那些身居高 位,享受富贵却祸国殃民的封建官僚,极 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 如《封建论》论述帝王受命于人,而不在 于天,“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乃“势” 之必然,批判了封建世袭制。《六逆论》 批判了为乱之本的维护旧等级秩序和任人 唯亲的思想,指出任人唯贤才是“择君置 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都表现出作 者目光犀利、逻辑严密的特点和锐利警快 的风格。这类文章往往直接从要害处入手, 就正反两方面提出质疑,使结论水到渠成。 同时以构思的峭奇引人入胜。
•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李 翱、皇甫湜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 1、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 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 道服务。 韩愈提出:“志乎古道” (《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提出: “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但两人所说的“道”,内涵并不 完全一致。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强调的 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而柳宗元作为改 革家,强调的是“辅时及物之道”(《答 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

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
韩愈古文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其主要目的是弘扬古文化,推动古文化的发展。
韩愈古文运动以韩愈为代表,于唐朝宣宗年间开始,唐玄宗贞观中期发展,到唐玄宗末期及宋朝形成完善的古文运动体系。
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有三:一是要求人们用古文来表达思想,古文是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改变现有文化的重要突破口。
古文包含着古人的智慧、精神和情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更好地接受古代文化,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从而使古代文化得到持续发展。
二是要求古文的使用要科学,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古文的语言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使用古文时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使用,以免造成语言的混乱和误解。
三是要求古文的使用要有规范性,要求古文的语法、语言、表达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古文的语言和表达要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这样才能使古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起到更好的作用。
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在当时非常具有启发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主张就是要求把古文作为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并发扬传统文化,推动古代文化的发展。
这个主张,不仅为当时的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也成为今天中国文化的重要参照。
[韩愈古文运动结果]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古文运动结果]韩愈和古文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acd58269cc17552707220893.png)
[韩愈古文运动结果]韩愈和古文运动导语:韩愈是个勤学苦吟的文人,他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思想,他遵循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专心做学问,专心做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韩愈和古文运动,欢迎借鉴!文学发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风极盛,时人写诗论文,只注重平仄、音韵、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
于是,诗文在一片的靡丽的气息中,毫无生命力。
当时的裴子野,即作《雕虫论》一书,指称骈文为淫文破典。
后又有苏绰,他位高权重,想要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实古直的古文,此举虽功败垂成,却为日后的古文运动播下种子。
此外,隋朝的李谔和王通,前者在朝,后者在野,他们都有推行古文运动的理想,可惜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国祚短暂而埋没。
唐初文人作史书时,莫不在文学传、文苑传中抨击六朝骈文的靡丽气息,发挥明道宗经的文学理论,为日后的古文运动首开了风气。
而陈子昂、张说、苏颋等人,及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之士,皆对徒流于形式的文学风尚有所反省。
到了柳冕,更主张文学与儒学合而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运动历经多人的鼓吹阐发,虽未成熟,实已离成熟的契机未远。
古文运动正式登场:在文学运动中,理论可以指导作品;作品可以印证理论,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中,由于《理论》和《作品》的健全,使古文运动蔚为一时风尚。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在理论的架构上十分明确。
在文学思想方面,他驳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论,而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以无比魄力,欲扫除思想界空虚无根的意识形态,恢复中国故有的道统。
在文学形式方面,他力斥华而无实的骈文,提倡文从字顺的新散文。
主张《宏中肆外》的文学风格。
《宏中》,是指文章内容应力求充实;《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应有所创新,使作者能自由驰骋笔力。
韩愈不但在理论上有积极的建设,并且自己以不可一世的才气,写下了许多平易流畅的新散文。
此外,其弟子李习之,得韩文公之醇厚,写起文章亦平易近人;皇甫湜得韩文公之奇崛,文章虽有险涩之气,但亦能自出新语,不流于时尚之华媚。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
爱其子
对其身 (自比) 择师而教
于其身 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士大夫 ( 横比)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àn, 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Yí,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 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 Yú,阿谀,奉承
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
其“文起八代之衰”。
走 近
韩愈早年不得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 岁中进士,29岁才被宣武节度使董晋徵为官,后历国子祭 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累官到吏部侍郎。
韩 期间曾几度被贬,先后被贬到阳山、潮州等。
B、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 _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为师的职责:传道 受业 解惑
师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古 之 学 者
道 从师的必要:之 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韩柳古文运 、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
动的创作目标就是古文,以反对骈文。因而他们的复古是复先秦两汉 之古。如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长短与声 之高下者,皆宜。”这里他论述了气与言的关系,“气”是指文章的 气势。而“气盛”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 只要气盛,就应该发言、写文章,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是适 宜的。这“盛气言宜”之说是对孟子“养气”说与曹丕“文气”说的 进一步发展,为古文创作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宗元在《答韦中 立论师道书》中也认为古文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又要博取诸 子百家之法。说明了韩柳的文学视角不同于早期的古文学家只局限于 儒家的典籍而有了很大的突破。这对后来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 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 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 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 道》、《原性》、《答李翊书》、《师 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 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 等。
•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 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 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 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 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 《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 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 《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 (一)简介: •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 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 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 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 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 来古文的发展道路。是唐代古文运动最伟大的代 表之一。
• 3、有韩愈、柳宗元这样杰出的领导者和创作者。 、有韩愈、柳宗元这样杰出的领导者和创作者。
韩愈、柳宗元先后领导了中唐文坛。为适 应儒学复兴的需要,韩愈将文体、文风的 改革与社会思想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同 时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支持,加上他的弟 子皇甫湜、李翊、李汉、李翱等人的不断 努力,古文运动得以蓬勃开展。
分解:何为古文呢?
•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自南北朝以 来,文坛上盛行骈文,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 于南北朝的文体。其流于对偶、声律、典故、 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而“古文” 则是指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 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 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
• 三、这场运动以“文以明道”为主张,而 这一主张就是由韩愈为主带头明确提出的。 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 道”(《争臣论》),其主 要目的,除了 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 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 预现实政治的 强有力的舆论工具。
• 四、在这场运动中,韩愈最突出的主 张是重新建立儒 家的道统,越过西汉 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这样就与 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了高峰。 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 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 夷之防, 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力 的抨击。 韩愈的行动“适于时,救其 弊”(《进士策问》其二),解救了 现 实危难。
三、韩愈与古文运动
• 一、韩愈是这场古文运动的直接领导者, 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导向人物。虽然人们讲 到古文运动总要韩、柳并称,其实两个人 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韩愈是主帅,而且唯 有韩愈够主帅的资格。
• 二、在这场运动中,韩愈还以文坛盟主的 地位, 对从事古文写作的人予以大力扶持 和称赞,在他周围,聚集了张籍、李翱、 李汉、 皇甫湜、樊宗师、侯喜等一大批 古文作者,声势颇为强盛。
• 2、古文运动以“不平则鸣”为创作口号。韩愈继 、古文运动以“不平则鸣”为创作口号。
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提出了作家的经历与创 作的关系。他认为,作家之所以创作,是因为心中有着不 平之气,不得已而发。“不平则鸣”的人,往往在于“自 鸣其不幸”。因此,“不平则鸣”之说,揭示了文学创作 的某种规律,当人们处于艰难困苦之中,才能不能施展, 正义不能伸张,苦难不能解除,于是人们就会像司马迁那 样“发愤著书”,抒情言志。柳宗元于永贞革新失败之后, 被贬于永州、柳州,其作品中的“嬉笑之怒,长歌之衰”, 正是这种“不平则鸣”的强烈表现。所以,“不平则鸣” 在某种程度上比“文以明道”更能揭示文学创作的客观规 律和审美特征,因此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韩愈和古文运动
一、关于古文运动 二、关于韩愈 三、韩愈和古文运动
一、关于古文运动
• 一般来说,如果不加特别说明的“古文运 动”是指的是中唐时期以韩柳为代表的文 体革新“运动”,即所谓的“韩柳古文运 动”。所以这里主要谈的就是中唐时期的 这场古文运动
(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具体含义
• 唐德宗贞元至宪宗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等人, 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积极提倡儒学,排斥佛、 老;在文学上主张恢复写秦汉时流行的不拘格式、 自然质朴的散文,反对魏晋以来盛行的讲究声律、 排偶和用典的骈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变骈 为散”。这样一个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 运动,史称唐代古文运动。 •
(三)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 古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有萧颖士、李 华、贾至等。 • 九世纪初的领袖则以韩愈、柳宗元为 最著名。 • 在这场运动中,其中韩愈和柳宗元的 贡献是最大的。
(四)古文运动的内容
• 1、古文运以“文以明道”为思想纲领。古文运动 、古文运以“文以明道”为思想纲领。 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文与道的关系。刘勰在《文 心雕龙·原道》中提出了“道”的两层含义:一是 自然之道,二是儒家之道。他的“原道”之论, 为唐代古文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韩愈、柳宗 元反复强调“古文”与“古道”的一致性,对 “文”与“道”的关系的内涵做出了新的判断。 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以道贯文, 这就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为古文运动指明了方向。
• (二)生平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 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 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 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 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 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 不第。
• 制作人:09级汉语(1)班 制作人: 级汉语( ) 级汉语 • 200908281038 • 蒋运花
• 总之,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 元所倡导、发动的一场旨在复兴先秦儒学 和革新文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文学运动, 它的成就显著,影响广泛,不仅同新乐府 运动一起,把儒家传统思想发展的了一个 崭新的阶段,而且它又起到了一个承前启 后的作用,直接启示了北宋的古文运动, 其对散文的影响又远及清代。
二、关于韩愈
(二)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 1、社会历史原因。安史之乱以后,唐宪宗元和年间出 、社会历史原因。
现了唐室“中兴”时代。然而,大唐皇室却面临着藩镇割 据、朋党倾轧、宦室专权的危机。在思想领域中,迎佛骨, 反道统,生活、伦理观念发生重大裂变,儒家安身立命、 大统一的思想观念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韩愈、柳宗元等 为代表发动的儒学复兴与文学复古运动是对唐王朝迎奉佛 骨的社会思潮的一种反驳。韩愈以儒家继承者自居,以复 兴儒学为己任。宣传儒学,力排佛老。这一思想的发展成 为一个广泛的社会思潮。而古文运动就是适应这一社会思 潮的需要而产生的。
• 2、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始于汉朝,盛行 、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于南北朝的的骈文由于其内容受形式限制, 在其演变发展中又越来越走向僵化和凝固, 导致最后逐步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从唐 初,陈子昂、李华、柳冕等人力主改革文 体、文风,站在儒学立场上,批评骈文及 其浮华文风,为韩柳的古文运动奠定了思 想理论基础。
•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 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 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 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 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 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 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 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 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 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Biblioteka (五)古文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 1、韩柳领导的唐代古文运动,推翻了骈文 数百年的统治,使唐代的文体、文风、文 章语言为之一新,为唐代及后世文学的发 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 2、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 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 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 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 3、奠定了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发展的基础。 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 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 4、这场运动不仅影响了韩柳二人,诗人张 籍、元稹、白居易等人在文章创作方面也 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古文运动的影响,就 连晚唐时期的皮日休、罗隐、陆龟蒙等人 的讽刺小品能取得较高的文学价值,也都 是受到了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