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古文运动结果]韩愈和古文运动

合集下载

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和古文运动

• 3、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韩柳古文运 、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
动的创作目标就是古文,以反对骈文。因而他们的复古是复先秦两汉 之古。如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长短与声 之高下者,皆宜。”这里他论述了气与言的关系,“气”是指文章的 气势。而“气盛”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 只要气盛,就应该发言、写文章,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是适 宜的。这“盛气言宜”之说是对孟子“养气”说与曹丕“文气”说的 进一步发展,为古文创作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宗元在《答韦中 立论师道书》中也认为古文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又要博取诸 子百家之法。说明了韩柳的文学视角不同于早期的古文学家只局限于 儒家的典籍而有了很大的突破。这对后来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 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 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 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 道》、《原性》、《答李翊书》、《师 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 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 等。
•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 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 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 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 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 《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 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 《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786至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河南孟州人)被后人称之谓“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古文运动中曾起到中流砥柱之作用,这也是其一生不朽之伟业。

故而写韩愈不得不述及古文运动。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036至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著名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只有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由来和发展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这句话高度评价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

由于参加的人很多,有共同的要求和目标,形成相当的规模,又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从而印证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真理。

骈文用对称的字句组成,字句的音韵还讲究平仄和协调,是一种难以看懂、理解和应用的文体。

由于有很多典故和重复说明,所以也象一种文字游戏。

其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和六朝,占据了八个朝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而古文反对形式主义、文风萎靡和僵化,希望能真实地反映现实、自由描写事物,使其成为易写、易看、易懂的俗文化,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的需要,所以便由韩愈和柳宗元(773至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领导古文运动与骈文作斗争并取而代之。

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句,如孔子的《论语》和《诗经》的句子都浅显易懂;一是指古代的散文,如《左传》和《史记》都是没有华丽文句修饰的真实性文章。

古文和骈文有什么区别,从以下文章便可得知:著名作家庚信(513至581年,字子山,河北新野人)有《谢滕王赉马启》: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张掖有裂开石块上有五马图像,示晋代魏而兴)末开,翻逢紫燕(汉文帝刘恒的名马);陵源(指陶渊明文章中的武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源,也是马名)。

流电(刘恒的马名)争光,浮云(也是刘恒的马)连影,张敞(汉朝京兆尹)画眉之暇,直走章台(京城地名);王济(晋朝富翁)饮洒之欢,长驱金埒(用钱围成的矮墙养马,以示富有),谨启。

(整理版)韩愈与古文运动

(整理版)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

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根底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

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

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

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

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

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

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

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

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成认。

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

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

韩愈的散文与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与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与古文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轫于陈子昂,安史之乱后进入自觉的酝酿时期,出现了李华,元结等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主张以圣人之道为本,强调文章的劝世救俗的教化功能,反对骈文,倡复古文。

韩愈为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形成一套较为系统、明确的文学思想:
一,文以明道。

之所以倡导古文,目的是尊崇古道。

原道,宗经,宗圣。

他重道但不轻文,把明道与事功相结合。

二,不平则鸣。

继承并阐发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强调文章应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时代真实面貌,把批判社会的不公与抒发一己的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

三,学古创新。

反对骈文,提倡学习先秦西汉的古文。

反对因袭模仿,强调诗文的独特风格。

要求文章文从字顺,运用平易流畅,长短自如,易于表情达意的口语化语言。

四,提高学养。

继承发展孟子的“养气说”,主张从道德,学术两方面,提高作者的修养。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成就卓越的散文作家,其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可概括为文体创新,手法创新,语言创新,风格创新四方面:
一,韩愈完善了秦汉以来各类体裁的散文,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如序记之文,冥墓之文,记传之文,书信之文。

二,穷文之变,不循轨辙,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

三,韩愈论文极重视语言,词必己出,文从字顺,活用成语,自铸新词,喜用口语,善用虚词,因事造言,生动活泼。

四,韩愈论文的主要特色是气势磅礴,汪洋恣肆。

总之,韩愈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以散体取代了骈体,扩大了散文的文学,社会功能,提高了散文的文学品味。

打破了骈文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和“古文运动”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和“古文运动”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 ,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现实 而发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 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 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幺,韩愈为什幺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 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 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 而着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 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 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 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 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 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 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 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 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对当时从师现状的分析 对今人耻于从师之风的评价)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 概叹从师之风之不存 (对时人从师与否的评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的职能、从师的理由、从师的原则)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文缘由) 从上面的关键句中,我们不难看到,全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 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且圣人无常师——主旨:论述古人从师的风尚。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远矣,而耻学于师”——主旨:通过对比论述今人不 从师的恶习。 3.君子不及众人——主旨:论述不从师的恶果——其结果远在古之圣人之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被誉为“文学改革的先驱”,他的名字与古文运动紧密相连。

古文运动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文辞、用字、句式方式的转变,韩愈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与特点古文运动兴起于唐代中期,主要推崇魏晋时期的文风,旨在恢复古代文学的髙度。

与古文运动有关的有陆放翁、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学,弘扬以经典文献为范本的文风。

古文运动的特点是备受重视,并从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的关系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引领者之一,他在修订《颜氏家训》中使用了纯熟的古文技巧,这被视为古文运动取得显著成就的里程碑之一。

韩愈整合了古人的思想及修辞方法,在文学表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韩愈还倡导了"经史百子之道",提倡以古人为榜样,用他们的行为作为人类道德的指导。

三、韩愈影响下的文学成就受韩愈的影响,文学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人们逐渐关注起古代经典文献,开始采用古文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弘扬古人的价值观念,并进行文化的延续。

在这种背景下,诗歌作品逐渐运用古文风格,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文运动对整个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古代文学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韩愈的贡献与影响韩愈被誉为“文学改革的先驱”主要出于他对文学的贡献。

韩愈注重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并将其运用于史传、文赋和议论文等文学作品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古代文学的典雅与高贵,颇有一种古人的庄重气息。

同时,韩愈对古文运动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修订《颜氏家训》,还在于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推动。

韩愈影响下的古文运动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韩愈为后世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文学成就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
之 鸣 回应 世 界 。
包 弼德( P e t e r B o 1 ) , 男, 美国汉学家。 1 9 8 5 年起任 哈佛 大学 副教授 、 教授 、 讲 座教授 。
l 9 9 7 -2 0 0 2 年 任 东 亚 语 言 文
明系 系主任 及东 亚 国家 资源
中心 主任 , 现任 哈佛 大学地理
社 会 偏 激和 不 平 的 反 应 , 没 有 哪 部 作
品 是 充 分而 持 久 的典 范 。不平 之 呜 就 是要“ 及于 古 ” 。但 是 , 古人 还 是 “ 自 然” 的 。 内 在 自然 的平 静 状 态 被 外 物 所 扰乱 , 激 发情 感 的感动 , 这 种 感 动
T r a n s i t i o n s i n T a n g a n d S u n g
的意 义 与 古代 的 圣 人 、 哲 学 家 和 历 史
美 包


学 家 是 一样 的。 在 《 送孟东野序》
( 8 0 3 ) 中, 他 根 据 人 在 受 到 外 界 的 压
迫 与扰 乱 时 ,会 有 不平 之 鸣 的观 点 , 建 立 了 一 个 连 贯 统 一 的 思 想 文 学 传
论道 ・ 他山 l L U N D A O・ T AS H AN

张 籍在 7 9 8年 谈 到 , 他 看 到 韩 愈
◎ 古文运动

的 文 学 游 戏 和 他 宣 扬 的学 说 之 间 有
种 不协 调 ( t e n s i o n o 柳 宗 元 也 认
为, 像韩愈 这样 有志 趣 的人 , 不 应 该
古 人 写 作 方式 的简 单 分析 之 上 。 他 要 求 法。 他 写道 : “ 古 者 辞 必 己出 ” , 相反 , 后来 的人 只 是 剽 夺 过 去 的语 言 , 以至 于 道 被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末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他们在文学界的活动被称为“古文运动”。

在当时,唐代文学由于长期的繁荣和发展,已经变得过于炫耀和华丽,缺乏朴实自然的感觉。

韩愈和柳宗元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而不是只关注形式和技巧。

他们提倡使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此来回归文学的本源,弘扬文化传统。

其中,韩愈倡导“文以载道”,即认为文学应该反映道德和治理社会的思想;柳宗元则提倡“以文会友”,即认为文学应该用来交流思想和感情。

在他们的影响下,唐代文学重新焕发出了朴实自然的气息,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古文运动结果]韩愈和古文运动
导语:韩愈是个勤学苦吟的文人,他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思想,他遵循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专心做学问,专心做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韩愈和古文运动,欢迎借鉴!
文学发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风极盛,时人写诗论文,只注重平仄、音韵、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

于是,诗文在一片的靡丽的气息中,毫无生命力。

当时的裴子野,即作《雕虫论》一书,指称骈文为淫文破典。

后又有苏绰,他位高权重,想要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实古直的古文,此举虽功败垂成,却为日后的古文运动播下种子。

此外,隋朝的李谔和王通,前者在朝,后者在野,他们都有推行古文运动的理想,可惜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国祚短暂而埋没。

唐初文人作史书时,莫不在文学传、文苑传中抨击六朝骈文的靡丽气息,发挥明道宗经的文学理论,为日后的古文运动首开了风气。

而陈子昂、张说、苏颋等人,及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之士,皆对徒流于形式的文学风尚有所反省。

到了柳冕,更主张文学与儒学合而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运动历经多人的鼓吹阐发,虽未成熟,实已离成熟的契机未远。

古文运动正式登场:
在文学运动中,理论可以指导作品;作品可以印证理论,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中,由于《理论》和《作品》的健全,使古文运动蔚为一时风尚。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在理论的架构上十分明确。

在文学思想方面,他驳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论,而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以无比魄力,欲扫除思想界空虚无根的意识形态,恢复中国故有的道统。

在文学形式方面,他力斥华而无实的骈文,提倡文从字顺的新散文。

主张《宏中肆外》的文学风格。

《宏中》,是指文章内容应力求充实;《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应有所创新,使作者能自由驰骋笔力。

韩愈不但在理论上有积极的建设,并且自己以不可一世的才气,写下了许多平易流畅的新散文。

此外,其弟子李习之,得韩文公之醇厚,写起文章亦平易近人;皇甫湜得韩文公之奇崛,文章虽有险涩之气,但亦能自出新语,不流于时尚之华媚。

而一代文宗柳宗元,更以其峻洁之笔,写下饱含生命感慨的永州八记,和充满批判意味的寓言式散文,这种真思想、真感情的笔触,真正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精神。

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虽然成果裴然,但如昙花一现,在古文大家相继凋零之后,立即又被形式华美、音韵精工的四六骈文所淹没。

直至北宋时期,欧阳修登高一呼,拔擢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

此六人呼应中唐古文运动的精神,写出了质量俱优的文作品,使文从字顺的散文,成为散文界中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