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2)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786至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河南孟州人)被后人称之谓“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古文运动中曾起到中流砥柱之作用,这也是其一生不朽之伟业。
故而写韩愈不得不述及古文运动。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036至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著名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只有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由来和发展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这句话高度评价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
由于参加的人很多,有共同的要求和目标,形成相当的规模,又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从而印证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真理。
骈文用对称的字句组成,字句的音韵还讲究平仄和协调,是一种难以看懂、理解和应用的文体。
由于有很多典故和重复说明,所以也象一种文字游戏。
其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和六朝,占据了八个朝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而古文反对形式主义、文风萎靡和僵化,希望能真实地反映现实、自由描写事物,使其成为易写、易看、易懂的俗文化,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的需要,所以便由韩愈和柳宗元(773至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领导古文运动与骈文作斗争并取而代之。
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句,如孔子的《论语》和《诗经》的句子都浅显易懂;一是指古代的散文,如《左传》和《史记》都是没有华丽文句修饰的真实性文章。
古文和骈文有什么区别,从以下文章便可得知:著名作家庚信(513至581年,字子山,河北新野人)有《谢滕王赉马启》: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张掖有裂开石块上有五马图像,示晋代魏而兴)末开,翻逢紫燕(汉文帝刘恒的名马);陵源(指陶渊明文章中的武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源,也是马名)。
流电(刘恒的马名)争光,浮云(也是刘恒的马)连影,张敞(汉朝京兆尹)画眉之暇,直走章台(京城地名);王济(晋朝富翁)饮洒之欢,长驱金埒(用钱围成的矮墙养马,以示富有),谨启。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
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
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
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
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
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
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
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一、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
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
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
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
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
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
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4) 山水游记
•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 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 骈文书信体表现,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 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 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 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确,而且字里行间寄托 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一方面, 他用精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 画;另一方面,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把山水散文创作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水平,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陆龟蒙
• 陆龟蒙(?——882),字鲁望,姑苏(今 江苏苏州)人。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 甫里先生。有散文集《笠泽丛书》。他的 小品文涉猎广泛.取材新颖,笔锋犀利, 深刻精警。或托物寄讽,或引类譬喻,艺 术手法多样,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 治集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其代表 作为《野庙碑》,辛辣讽刺了那些身居高 位,享受富贵却祸国殃民的封建官僚,极 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 如《封建论》论述帝王受命于人,而不在 于天,“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乃“势” 之必然,批判了封建世袭制。《六逆论》 批判了为乱之本的维护旧等级秩序和任人 唯亲的思想,指出任人唯贤才是“择君置 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都表现出作 者目光犀利、逻辑严密的特点和锐利警快 的风格。这类文章往往直接从要害处入手, 就正反两方面提出质疑,使结论水到渠成。 同时以构思的峭奇引人入胜。
•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李 翱、皇甫湜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 1、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 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 道服务。 韩愈提出:“志乎古道” (《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提出: “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但两人所说的“道”,内涵并不 完全一致。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强调的 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而柳宗元作为改 革家,强调的是“辅时及物之道”(《答 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课外阅读】关于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课外阅读】关于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
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
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政治主张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课外阅读】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课外阅读】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第一节古文运动一、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1.政治改革与文体的革新。
安史之乱以后盛唐的气象已衰败,社会潜伏着各种政治矛盾和危机,德宗、宪宗时,社会出现所谓的中兴气象,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因此一部分具有忧患意识的文人官吏,从巩固唐王朝的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
德宗贞元、宪宗元和时期象王叔文、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一大批人主张政治改革,同时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
恢复孔孟儒学的道统与文学的“文以明道”,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改革和文学革新的基本倾向。
2.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
骈文的产生本来是文学审美观念和文章艺术技巧的进步,也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骈文的创作逐渐走向了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思想空虚,内容浮泛。
因此从南北朝时期就有人开始反对骈文,如梁朝的裴子野、北齐的颜之推。
至初唐以降不断有人提倡古文,陈子昂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天宝中期以后元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柳冕等相继而起,提倡儒学道统和文章复古。
这都为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韩、柳的理论和实践。
韩愈、柳宗元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而明确的理论主张,他们主张“文以明道”、道文并重;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贵在创新;重视道德修养与文章的关系。
而且他们以其丰富的创作,确立了“古文”的写作规范,开拓了“古文”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古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以,韩、柳在理论上为古文运动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上为“古文”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对古文运动的崛起有领袖之功。
二、古文和唐代古文运动的概念“古文”是与骈文相对的散体文章。
“古文”概念的明确提出是盛唐的萧颖士和中唐的韩愈。
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唐人学习这种散文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散文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唐代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
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背过古文。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写文章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他们写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给皇帝提建议、提意见的上疏,也包括他们给别人文集写的序言等等。
这么说吧,古文就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的方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就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不过在这唐宋八大家里面,只有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的作家,剩下的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宋代作家。
所以其实宋代才是古文运动最兴盛、最成熟的时期。
北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是以韩愈拉开序幕的。
他提倡古文,是为了反对另一种文体,就是继承了六朝时期骈文风格的“时文”,因为是当时流行的文章,所以叫“时文”,骈文重形式。
古文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对仗,追求辞藻华丽、声音和谐,还特别喜欢引经据典,更重内容。
韩愈认为古文这种写法才显得文章写得好,于是便开启了古文运动。
唐朝的王勃写的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这段话对仗工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然而,却不太知道都说了些什么。
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引的这几句话中,每句话都涉及古时候的典故,你必须很熟悉这些典故,才能真正读懂这几句话。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古文,开篇是这么写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接描写景物。
即便对古代典籍一无所知,也能明白他要说什么。
当然,每一种文体都可能有好文章。
就像《滕王阁序》一样,遇到才华横溢的王勃,骈文一样可以精彩纷呈、流传千古。
然而,当写作者并不是都像王勃那样有才华的时候,骈文追求华丽漂亮,就会显得过犹不及。
而写文章,当然内容更重要,如果都不知道你要什么,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追求形式大于内容,不仅耗费了写作者大量的精力,还让初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空洞无物,形式僵化的文章。
韩愈提倡古文就是要扭转这种趋势,希望文人们能够彻底抛开文章形式上的种种顾虑,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创新
运动。
它始于唐代中期,由韩愈和柳宗元等人主导,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形式上对古代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在当时,文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以浮华、华丽为主的文风,这种文风被很多文人所追求,导致文学作品浮夸、空洞。
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对这种文风表示强烈的反对,他们主张回归古代文学的纯粹和庄重,强调作品应该注重内涵和艺术性,而不是纯粹的形式和表面的华丽。
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了“古文运动”的口号,他主张对古代文学进行挖掘、研究和模仿,并把自己的作品和古代经典作品进行比较,以求达到古人的高度。
他强调了古代文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借鉴了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如典故、古体诗和古文的修辞等。
柳宗元也是古文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答谢功曹书》中提出了“辨伪”和“文辞”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作家应当善于判断真伪,辨别是非,同时在表达上要有独特的文辞和修辞手法。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运用了古代文学中的修辞技巧,如对仗、比喻、典故等,使得作品更加凝练和深入人心。
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文学理论为后来的文人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们的作品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人文性等多重特质,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范本和启示。
古文运动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的教育上,古文成为了文人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文人的修养和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对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标志着对古代文学的重新审视和创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古文运动推翻了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文,革新 了文风文体,使我国散文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
韩愈
(一)生平: 韩愈(768-824),世称韩昌黎、韩吏部、韩 文公。自幼好学,七岁读书,十三能文。从小 就立下济时用世的志向。792年登进士第,三 试吏部不中,后为四门博士、监察御使。此后 数年,屡有升降。长庆四年病卒,谥号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的参加者中影响较大的是韩愈的 弟子李翱和皇甫湜。李翱的代表作有《答朱载 言书》、《寄从弟正辞书》等,阐述了韩愈关 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他的散文简洁平 易,发展了韩文“文从字顺”的特色。皇甫湜 的代表作有《答李生书》(三篇),要求“意 新”、“词高”,其主张及创作实践都发展了 韩文奇崛的一面。
第五章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以儒学复古为旗帜,以质朴刚健 的散文取代浮华柔糜的骈文,是一场弘扬儒家 道统的思想斗争,也是一场文风、文体的革新 运动。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 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 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因为参加的 人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 践,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浪潮,所以称它为 文学史上的一次运动。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 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 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 式用于诗歌;用散文那样浩瀚的体制来扩展诗 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 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 歌复古,通篇单行等。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 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李翱、皇甫湜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1、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合 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 韩愈提出:“志乎古道”(《题欧阳生哀辞 后》);柳宗元提出:“文者以明道”(《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但两人所说的“道”, 内涵并不完全一致。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强 调的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而柳宗元作为改 革家,强调的是“辅时及物之道”(《答吴武 陵论〈非国语书〉》)。
2、革新文体。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古文。 (2)重视“文”的作用。 (3)对作家创作的要求。
3、重视学养:
韩、柳等古文家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强 调提高作家学养。韩愈主张从道德与学术两方面,提 高作家修养。韩愈提出气盛言宜的观点:“气盛则言 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要求 以气势驾驭言辞。又提出“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 而希其光”(同上)。柳宗元也要求作家“文以行为 本,在先诚其中”(《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他还强调作家深入社会,了解现实人生。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以“若为化 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奇想,抒发怀 乡思归之情,极为沉重。
长期贬谪远荒的生活,使柳宗元对自然山水有特 别亲切的感受,山水成为他政治上遭受打击,心情压 抑时的最好慰藉。他因山水诗的突出成就与韦应物并 称“韦柳”,成为唐代继王维、孟浩然之后有代表性 的山水诗人。柳宗元的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 情致深婉,处处显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流露出孤寂 凄婉的情绪。名篇《江雪》以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 寄托了诗人清峻高洁的人格和被贬远荒的孤寂幽愤。
(二)思想:
韩愈儒家道统继承人自居,一生致力于排斥佛 老、弘扬儒学。他的思想主流是积极进步的, 如崇尚兼济,鄙弃独善;拥护统一,反对割据; 主张仁政,抨击时弊;倡导师道,奖掖人才等。 然而他的思想非常复杂矛盾,这些都在他的散 文创作中都有反映。
(三)创作:
1、诗歌: 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 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 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 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 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 未曾有过的风格。
三、柳宗元:
1、生平: 柳宗元(773-819)河东解县人(今山西永 济)世称柳河东、柳柳州。青少年时代就立下 雄心壮志,“颇慕古之大有为者”。贞元九年 (793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贞 元二十一年(805)十一月,柳宗元和刘禹锡 等八人同时被贬为远地各州司马,史称“八司 马事件”,他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 有《柳河东集》。
韩愈的代表作有《南山诗》、《陆浑山火》、 《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 至蓝关示侄孙湘》、《听颖师弹琴》等。
2、散文:
韩愈的散文有300多篇,内容十分丰
富。风格:雄健豪放,波澜壮阔。 大致可分为论说文、杂文、记叙文、 抒情文四类:
(1)论说文:鲜明体现了他文以“明道”的主张,集 中阐发了他关于儒道的基本思想。 (2)杂文:主要揭露官场中的丑恶和官僚制度的腐朽, 讽刺各级官僚尸位素餐,批评士大夫的种种不良风气。 (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 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 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 憎感情. (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中。这些作品融抒 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 感染力。
2、柳宗元的诗歌: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 数量虽不算多,但特色鲜明,成就很高。柳诗 多作于被贬之后,大体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四类。其中抒情诗和山水 诗尤有特色,成就也更高。
失败的悲愤和被贬的怨艾始终萦绕在柳宗元的心 头,所以诗中常常呈现一种空旷孤寂、幽深清远的意 境。他善于将壮志豪情与对国家衰退的忧思交织在一 起,宏阔的境界与萧瑟的景物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迁 谪的悲愤抑郁和去国怀乡的情思。如《登柳州城楼寄 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 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 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此诗赋中有比,虚实相生,情 景交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