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散文与古文运动
韩愈和古文运动

• 3、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韩柳古文运 、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
动的创作目标就是古文,以反对骈文。因而他们的复古是复先秦两汉 之古。如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长短与声 之高下者,皆宜。”这里他论述了气与言的关系,“气”是指文章的 气势。而“气盛”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 只要气盛,就应该发言、写文章,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是适 宜的。这“盛气言宜”之说是对孟子“养气”说与曹丕“文气”说的 进一步发展,为古文创作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宗元在《答韦中 立论师道书》中也认为古文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又要博取诸 子百家之法。说明了韩柳的文学视角不同于早期的古文学家只局限于 儒家的典籍而有了很大的突破。这对后来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 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 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 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 道》、《原性》、《答李翊书》、《师 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 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 等。
•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 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 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 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 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 《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 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 《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786至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河南孟州人)被后人称之谓“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古文运动中曾起到中流砥柱之作用,这也是其一生不朽之伟业。
故而写韩愈不得不述及古文运动。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036至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著名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只有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由来和发展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这句话高度评价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
由于参加的人很多,有共同的要求和目标,形成相当的规模,又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从而印证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真理。
骈文用对称的字句组成,字句的音韵还讲究平仄和协调,是一种难以看懂、理解和应用的文体。
由于有很多典故和重复说明,所以也象一种文字游戏。
其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和六朝,占据了八个朝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而古文反对形式主义、文风萎靡和僵化,希望能真实地反映现实、自由描写事物,使其成为易写、易看、易懂的俗文化,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的需要,所以便由韩愈和柳宗元(773至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领导古文运动与骈文作斗争并取而代之。
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句,如孔子的《论语》和《诗经》的句子都浅显易懂;一是指古代的散文,如《左传》和《史记》都是没有华丽文句修饰的真实性文章。
古文和骈文有什么区别,从以下文章便可得知:著名作家庚信(513至581年,字子山,河北新野人)有《谢滕王赉马启》: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张掖有裂开石块上有五马图像,示晋代魏而兴)末开,翻逢紫燕(汉文帝刘恒的名马);陵源(指陶渊明文章中的武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源,也是马名)。
流电(刘恒的马名)争光,浮云(也是刘恒的马)连影,张敞(汉朝京兆尹)画眉之暇,直走章台(京城地名);王济(晋朝富翁)饮洒之欢,长驱金埒(用钱围成的矮墙养马,以示富有),谨启。
古文运动

《张中丞传后叙》
后叙 艺术特点: 1.善于择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灵光采的细节 来刻划。 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 2.不同人物性格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3.句法长短伸缩、声调高下抑扬,形成壮盛摇曳、 奇横杰出的语言特色。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 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 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 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 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 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是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现实的理论根据。
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3、文体革新的具体标准 (1)文学语言:主张创新,反对抄袭模仿。 “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 (2)语法:文从字顺。 (3)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韩愈和他的散文
一、韩愈的散文
1、论说文:如《师说》《论佛骨表》
2、叙事文:《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2、寓言小品:
如《三戒》:《黔之驴》、《临江之麋》、 《永某氏之鼠》
往往用虚构的人物、故事,抓住物类的基本特 征,加以夸张想象,塑造成为真实、生动的艺 术形象。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构 思精巧。
把寓言从史学、哲学著作中释放出来,摆脱从 属地位西山宴游记》、《钴姆钿 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 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澗 记》、《小石城山记》。
三、古文运动的理论:
1、理论纲领:文以明道,文道结合:
道指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文以明道是文学反 映儒家学说阐明道,内容与形式统一,复兴儒 家,对抗佛老。
2、不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 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 共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 乎。”
(整理版)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
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根底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
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
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
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
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
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
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
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
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成认。
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
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
韩愈的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通用5篇)

韩愈的著名⽂学作品有哪些(通⽤5篇) 韩愈是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起⼋代之衰”,明⼈推他为唐宋⼋⼤家之⾸,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以下是百分⽹店铺为你整理的韩愈的著名作品,希望能帮到你。
韩愈的著名⽂学作品有哪些篇1 韩愈的著名作品 韩愈的散⽂,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
他的"杂著"或"杂⽂",发挥了散⽂的战⽃性的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
《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般⼠⼤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的根本原因。
他指责当时社会⼈情的恶薄,⾃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的呼吁。
作品⽴论鲜明,语⾔平易,虽多阐述孔⼦、颜渊、⼦路、孟⼦等⼈的意见,⽽不引经据典,这是散⽂创作中的⼀种新的形式。
他不顾流俗的诽谤,⼤胆地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及相师的重要。
他认为“⽆贵⽆贱,⽆长⽆少”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已”。
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
⽂章感情充沛,说服⼒也很强。
他的《杂说四》,以"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喻贤才难遇知⼰,“只辱于奴⾪⼈之⼿”,寄寓了他对⾃⼰遭遇的深深不平。
韩愈在散⽂中传达的对社会弊病的剖析,极为深刻,正是如此,韩愈的思想才能影响唐宋时期的⼀代⽂⼈,被推为“唐宋⼋⼤家”之⾸。
韩愈劝学的赏析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学家和哲学家,⼈称韩昌黎。
韩愈在⽂学上的成就是巨⼤的,唐时就把他和柳宗元合称为“韩柳”,后世⼜把他们同宋时的欧阳修、苏轼等⼈合称为唐宋⼋⼤家。
韩愈曾做过⼀⽚关于怎样教与学的⽂章《劝学解》,以⽐喻的形式,展现了韩愈对于⼈才选⽤和任⽤问题的看法。
⽂章《劝学解》全⽂不过五百字左右,但是其对于事理的分析和见解却是深刻和精辟的。
⽂章⼤概讲的是韩愈以⽼师的⼝吻对他的学⽣进⾏劝解,他告诉学⽣⼀定要勤于学习,⼀旦贪玩就会荒废学业。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和“古文运动”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 ,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现实 而发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 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 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幺,韩愈为什幺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 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 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 而着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 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 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 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 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 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 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 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 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对当时从师现状的分析 对今人耻于从师之风的评价)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 概叹从师之风之不存 (对时人从师与否的评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的职能、从师的理由、从师的原则)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文缘由) 从上面的关键句中,我们不难看到,全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 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且圣人无常师——主旨:论述古人从师的风尚。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远矣,而耻学于师”——主旨:通过对比论述今人不 从师的恶习。 3.君子不及众人——主旨:论述不从师的恶果——其结果远在古之圣人之
唐代古文运动及韩愈柳宗元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及韩愈柳宗元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一、古文运动的宗旨内容上--推尊儒学,排斥佛老,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形式上--反对骈丽文风,提倡散体,由骈休发展成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
宗旨二、古文运动形成的基础古文运动形成的基础与文体发展、文风形成有关系。
古文是指古代的文体,韩愈时代,骈体文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骈文称为“时文”,而把骈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文体称之为“古文”。
那就是秦和汉代的单行散句,在体式上没有限制的文体。
三、韩柳的古文理论在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对有关古文理论作较系统而又实际的表述的,首先是韩愈,进一步阐述的是柳宗元。
韩柳在倡导的古文运动中,提出了一整套主题鲜明的古文理论,其中心是“文以明道”,具体表现两个层面:A.对追求艺术之美的文学的排斥。
B.对一些适用于更为宽泛的场合的场合的一般性文章作法的解说。
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修其辞以明其道。
●为文为人并重。
●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
本之《书》以求其质。
本之《诗》以求其恒。
本之《礼》以求其宜。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
本之《易》以求其动。
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四、唐代古文运动的缺憾1、思想上给古文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2、消极因素在于贬低以追求美为宗旨的文学的价值。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一、韩、柳思想、人格1、韩愈人品与文品2、柳宗元人格与文采二、韩柳散文成就韩柳先后创作八百多篇散文政治、书启、赠序、杂说、传记、祭文、墓志、寓言、游记、传奇等。
题材广泛文体繁多韩愈主要是政论、小品文、富有哲理思想深。
宣传道统和儒家思想、揭露矛盾、不平则鸣。
柳宗元主要是游记、政论、托物言志、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巧借形以论习,抨击政敌和现实。
三、韩柳散文人艺术特色韩、柳在散文创作上有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文学规范。
文字观念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
古文运动 文档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第一节古文运动一、什么是“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诗的格律化、文的骈俪化,同是六朝文学的主要特征,而前者为唐人所继承发展,后者到中唐以后却受到严厉的批判,这有一个根本的原因:诗歌,尽管也有人会强调它的政治和伦理作用,但它的艺术性、抒情性总是不可否认的,它具有某种特殊形式、特殊要求,也似乎是无可非议;文章则不同,它作为一切文化的最基本的语言载体,形式上的过分束缚会使它的多种功能受到很大妨害;而从政教需要的角度来看,骈文更显得不切实用。
六朝文章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严重弊病:第一,是骈体文过度膨胀。
本来,六朝人提出“文”、“笔”之分,包含着区别艺术性与实用性文章的意识,但士人好尚丽藻的风气,不仅使抒情写景一类文章完全骈偶化,而且把骈文的写作推进到奏议、论说、公文、信札等各种实用文的领域,使用散体文的几乎只剩下历史、地理等不多的几种著作类型。
第二,是骈体文的束缚越来越严重。
本来,骈文的基本特征只是使用对偶句式,而且也不妨散句和骈句杂用,到了后期,不仅对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句式也定型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交错,还要讲究用典、声律,实际成了一种“格律文”。
第三,对文章形式的极度讲究,原本和南朝文人回避社会矛盾的心理有很大关系;而形式的严重束缚,又推进了程式化和好用陈词滥调的习气。
因此,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各种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
能够在层层束缚中自由挥洒的骈体文不是没有,但这毕竟太困难,大多数人只能靠套用陈旧的程式、典故、语汇来写作,造出大批不痛不痒、半死不活的文字。
由于以上弊病的存在,文体的改革就不可避免。
不但实用之文要恢复其实用性,就是艺术之文,也需要有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形式。
何况,文章的所谓实用性和艺术性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由上述情况就可以知道,所谓“古文运动”,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散文与古文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轫于陈子昂,安史之乱后进入自觉的酝酿时期,出现了李华,元结等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主张以圣人之道为本,强调文章的劝世救俗的教化功能,反对骈文,倡复古文。
韩愈为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形成一套较为系统、明确的文学思想:
一,文以明道。
之所以倡导古文,目的是尊崇古道。
原道,宗经,宗圣。
他重道但不轻文,把明道与事功相结合。
二,不平则鸣。
继承并阐发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强调文章应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时代真实面貌,把批判社会的不公与抒发一己的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
三,学古创新。
反对骈文,提倡学习先秦西汉的古文。
反对因袭模仿,强调诗文的独特风格。
要求文章文从字顺,运用平易流畅,长短自如,易于表情达意的口语化语言。
四,提高学养。
继承发展孟子的“养气说”,主张从道德,学术两方面,提高作者的修养。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成就卓越的散文作家,其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可概括为文体创新,手法创新,语言创新,风格创新四方面:
一,韩愈完善了秦汉以来各类体裁的散文,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如序记之文,冥墓之文,记传之文,书信之文。
二,穷文之变,不循轨辙,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
三,韩愈论文极重视语言,词必己出,文从字顺,活用成语,自铸新词,喜用口语,善用虚词,因事造言,生动活泼。
四,韩愈论文的主要特色是气势磅礴,汪洋恣肆。
总之,韩愈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以散体取代了骈体,扩大了散文的文学,社会功能,提高了散文的文学品味。
打破了骈文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