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 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 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 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而 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 看见太阳的眼睛,感触着地球的手;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 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Vorstellung)而存在着的:也就是 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 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 自己。
20
什么是意愿呢?
意愿比动机来得更基本,类似于冲动。它并不仅仅属于自我, 而是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所共有。无论是有意识的、低 级意识的,无意识的,还是甚至像石头一样盲目的。叔本 华所说的是一种一切存在和自然的绝对同一性。“意愿主 要被当作‘原始自然力’的‘自在之物’”,并且这些归 结为:“就像在人类的行为中一样,意志也直接在一块下 落的石头中表明自身。” • 叔本华的意愿更接近于“impulse”或者“striving”,只 是盲目的试图攫取的欲望,而我们的整个生活就是被这个 此起彼伏的欲望之流所主宰的 。
11
• 四重根分别是: • 第1种表象方式是直观经验的表象方式,它构成物理世界 的对象,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生成的充足理由律”。 • 第2种表象方式是抽象概念的表象方式,它构成判断,支 配
12
• “由于我们的理性在致力于这些规则相抵触的思维时是毫 无结果的,所以它认识到了这个规律是一切可能思维的条 件。于是我们发现,与这些规律相抵触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正如要我们的肢体按照与它们的关节相反的方向活动一样 不可能。假如主体能够认识自身,我们就将直接认识这些 规律,并且不再把它放在对象也就是表象上去作实验 了。”
21
• 意愿如何为个人所直接体会到?
• 答案是通过身体。 • “同时还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客观规律)的方式,即是每 人直接认识到的,意愿这个词之所指(的那种状况)。他 的意愿的每一真正的活动都立即而不可避免地也是他身体 的动作。„„(他们)不在因和果的关系中,却是二而一, 是同一事物。 „„身体的活动不是别的,只是客体化了 的,亦即进入直观的意愿活动。”
22
• 意愿是无根据的、盲目的,不受根据律制约的。意愿作为 本体,和表象是分处在两个领域的。 • 正如我的存在就是主体和客体,意志和表象的统一,整个 世界也同样是主体和客体,意志和表象的统一。 • 意志这一物自体虽然是可知的,但却是不可控制的;虽然 是连续的、同质的、但却有等级高低之别。 • 由此,叔本华建立了一种理型论来作为表象和意志连接的 中介。
19
• 意愿被看作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叔本华用意愿来填充康德 那里空虚的物自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叔本华认为物自体 是可知的了,他只是说物自体现在并不是一个与我们的生 活无关的一个空白的点了。我们可以通过感受蕴藏在我们 身体中的意愿,而去直接感受物自体,但这在任何一个意 义上,都不是说,物自体现在对我们完全可知了。“康德 关于自在之物不能被认识的学说”,“只是被修正为:自 在之物只不过不是绝对和完全可知的”。(在某种意义上, 这是因为终极实在只能被体会,而不能在概念上被固定下 来) • “我把真理的面纱抬高到以往任何人都不曾达到的地步”, 但面纱仍然存在。
25
人为欲望所驱迫,这种追求本身始终是痛苦。 欲望——缺乏, 并且糟糕的是,我们的大部分欲望从来没有 得到实现。 满足——满足并不等于幸福。当摆脱了积极的痛苦之后,人 们在满足中找不到任何积极性。 “我们感受得到痛苦,但却感受不到不痛苦;我们感受得到 忧虑,但是感受不到不忧虑;我们感受得到恐慌,但是感 受不到安全,我们感受得到欲望,就像我们感受得到饥饿 和干渴一样。然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立刻无法被感受, 就好像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就不会再感到饥渴一样。”
15
• 《作为表象与意志的世界》——
• 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
1,世界的本质是意愿(Wille) 世界都是表象,都依赖一个先验主体而在,而这个先验主 体的本质就是意志 这个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 一个半面是客体,它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杂多性就是通 过这些而来的。另一个半面是主体,这却不在空间和时间 中,因为主体在任何一个进行表象的生物中都是完整的, 未分裂的”。
28
• “原则上说,任何意图都包含一种需要,一种缺乏,也就 意味着一种痛苦。因此这使得人类必然成为痛苦的牺牲品, 同时也使意愿必然赋予人类各种欲望的动机”,欲望满足 后,“人类又跌回到无聊的可怕空虚之中。人类的本性以 及存在给人类带来难以承受的重压。所以,生命如钟摆一 般摇摆着,从右摆到左,从痛苦摆到无聊。总之,痛苦和 苦闷是生命的两大组成元素。”(《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
13
• 叔本华对理性的新的理解 • 理性的功能首先是生物学的功能,它是大自然发明来满足 人类需要的工具。 • 理性的唯一功能是构成概念的功能。 • 但是,与直观表象相比,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贫乏的,因 为它省略了许多同类对象之间的不同。 “直观永远是概 念可近不可即的极限”。
14
• 在这个方面,叔本华第一个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 义的先河。 • 理性是不足够的,“抽象之所以抽象,就在于抽掉了细致 的规定,而在实际上,要紧的正是这些东西。” • 抑制理性的无上地位和霸权不是要反对理性,而是要恢复 具体的鲜活的生命。
4
• 1811-1813 在柏林学习,并由此终生痛恨费希特和施莱尔 马赫。 • 现在德国哲学是吹牛的骗子和假充内行的骗子的产物,前 者指的是费希特和谢林,后者指的就是黑格尔。 • 1813年把他的博士论文《作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提交 给耶拿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5
• 1818年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表现》 “如果我想在我的哲学结论中看清真实的尺度,就应该把 佛教置于一切宗教之上”,“我的哲学思想无疑摆脱了佛 教的全部影响,因此这种一致性更加让我感到欣喜,因为 直到1818年,也就是我的著作出版的那年,在欧洲,我们 与佛教仅仅维持着疏远而残缺的关系 。”
26
• 因而满足的实质就是被剥夺了目标了的意志又开 始蠢蠢欲动。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 经“变化消失”。换句话说,在世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 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到预见。
27
• 因而满足的实质就是被剥夺了目标了的意志又开 始蠢蠢欲动。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 到之前已经“变化消失”。换句话说,在世界的 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 得到预见。
16
• “这两个半面(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的,甚至对思想也 是如此,因为任何一个半面只能是由于另一个半面和对于 另一个半面而有意义和存在,存则共存,亡则双亡,双方 互为界限。” • “客体的起处就是主体的止处”。
17
• 关于世界的两个半球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如 下:
• 客体都是我的表象,因而就要服从我的表象的一般形式, 换言之,就是服从根据律。就表象自身而言,是没有任何 隐匿之处了,也即没有物自体的空间。真正隐晦之处、理 性之光不可穿透之处是隐藏在主体自身内部的。主体却并 不服从根据律,也不依循时空的形式。主体并非是对自身 完全透明的、完全控制自身的(self-controlled)纯粹理性, 相反理性要植根于盲目的、无止息的意愿,对于这种意愿, 除了其表现方式——重复——我们一无所知。
10
•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并不是说,世界是由我创造的, 也不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只是说它对我们呈现, 或被我们表象,是我们关于它的一切论断的前提,世界就 是它对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换言之,它对我们永远只是 我们表象它的那个样子。
•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的类型 ,是因为我们人有不 同的表象方式,所谓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指的就 是四种不同的表象能力或方式。
叔本华 (Schopenhauer)
• 第一节 叔本华生平
• 1788年出生于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 • 叔本华家族的经商的传统和商人气质在叔本华身上留下很 深印记,相对于系统的理论而言 ,他更偏爱“观看并审 视事物和来自直觉的认知”。 • 1803-1804 叔本华作了一次长途旅行,比如他对苦役的观 感。
18
• 就此叔本华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的 先河:
• “非理性”不应该被理解为反理性或无理性,它说的只是 理性要植根于比它更深的、不能为理性完全理解的东西之 中。 • 可注意叔本华与佛洛依德的接近 • “我经常观察精神病人,并未发现他们的理性(即他们的 判断力)或理解力出了什么问题,因为他们通常都很安详, 脾气如圣人,且几乎每个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快乐和永久的 幸福之中。当智力无法驾驭意志时,难道不会突然出现精 神错乱?精神错乱难道不是一种记忆的混乱吗?”
24
• 为意愿所支配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生活就像一座钟摆。从右摆到左,从痛苦摆到无聊。” 这里我们接触到叔本华哲学中第二个核心概念:无聊。 无聊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 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无聊因此是一 种的缺失的惊奇,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 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与 其说无聊体验,不如把无聊说成,体验的不可能性。
23
• 理型是永恒不变的形式,每一个特殊的理型,就是意志客 体化的一个确定的级别,是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型不属于 表象世界,因而,它们是在时空之外。但它们还不是意志, 因为意志是一,而理型是多,但它们密切相关。 • 理型即是意志的完美表现,又是个别事物的原型和永恒形 式,所以它能沟通意志和个别事物,即表象。 • 理型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等级系统,由低到高代表意志不同 级别的客体化,级别的高低由客体化的程度而定。最低的 级别是普遍的自然力,如引力和斥力。最高等级的意志客 体化则是人,因为人比任何其他事物都更具个体性,甚至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用一个特殊的理型来描述每一个人。
ຫໍສະໝຸດ Baidu
2
• “我特别高兴的是,这种学习方式(旅行观察)让我在
很年轻的时候就习惯于不仅仅满足于事物的名称,而更愿 意亲自观察和接近事物,养成了百问不如一见的习惯。”
• “十七岁时我只接受过最基础的学校教育,那时我深深
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苦难,跟年轻时的佛陀发现疾病、衰老 以及死亡的存在之后的感受一样。”
3
• 1805年父亲亡故,这对叔本华造成了很大影响,他终生的 精神抑郁倾向都与此有关 • 180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 • 叔本华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不应该用不熟悉的东西去解 释熟悉的东西,而应该从熟悉的东西出发,去进一步了解 不熟悉的东西。因此,一个正视现实的人,在正式开始学 习着哲学之前,应该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黑格 尔的比较) • ,1809-1811年 开始研读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确立了学 习哲学的志向,“生活是一件棘手的事,我打算用对生活 的思考来度过它”。
7
• 1840年 征文《论道德的基础》未获丹麦皇家科学院的加 冕 • 1844年 由布洛克豪斯出版了主要著作的第二版 ,但无稿 酬。 • 1851年 完成《附录与补遗》,论证诸如“胡须的丑陋”、 “大学的愚蠢”、“狗的友善”。无稿酬。 • 1860年 叔本华去世。
8
第二节 意志与表象 成为主体的对象与成为我们的表象或精神图像是一回事。所 有我们的表象都是我们的对象,而所有的对象都是我们的 表象 • 如作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篇所说的:
6
• “我承认,我不认为在《奥义书》、柏拉图和康德给予我 精神上的启发之前,我能形成自己的学说。” • 1819年 银行事件 :“一个人既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但 并不因此而成为一个傻瓜” • 1820年 柏林大学短暂任教 • 1831年 叔本华因惧怕霍乱而避离柏林,不久黑格尔死于 那场霍乱 • 1837年 参与康德全集的编撰工作,因为他为收入《纯粹 理性批判》第一版而放弃第二版进行了成功的辩护。 • 1839年 征文 《论人的意志自由 》获得挪威皇家科学院加 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