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唯意志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的一种把情感意志作非理性解释,并将其作用无限夸大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1788—1860)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在法国度过童年。
曾就学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因不满费希特的讲演,闭门自修。
1813年向耶拿大学提交论文《论因果律的四种根源》,次年获博士学位。
曾任柏林大学讲师(1820),因鄙视黑格尔,仅一年便愤而离去。
1831年后隐居至去世。
其代表作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此书长久不为人注目,直到19世纪50年代,他的哲学才成为一种时髦。
其时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一种对理性的不信任、逃避现实、悲观失望的情绪,叔本华的哲学正好迎合了这种情绪,于是很快流行开来。
叔本华的哲学为所谓“生命意志”哲学,其出发点是“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说,人不认识什么太阳,永远是眼睛看太阳;人也不认识什么地球,永远是手感触到地球;围绕着人的这个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作为表象的世界是世界外表的一面,它还有最内在的本质,那是“自在之物”,是意志。
由此,他提出第二个命题,即生命意志论的核心:“世界是我的意志。
”他还认为,人的活动和身体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不仅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大自然的内在本质,水向低处流,磁针总指北,都是受意志的支配,人与自然的不同只是对意志的显现程度不同,有等级、层次之分。
意志所要的总是生命,又因为生命不是别的而只是这欲求在表象上的体现,所以意志也就是生命意志。
他认为,认识是意志的产物和工具,科学的理性认识只能认识现象世界即表象世界,只有非理性的直觉或观审才能认识理念,他所说的理念是所谓“事物的永恒形式或标准模式,是一种脱离了个性、脱离了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性共性。
”他还从生命意志论出发,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生命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因对自己现状不满而追求挣扎,经常处在不满足的痛苦中,也处在追求挣扎的痛苦中,每一次满足又是新的追求挣扎的起点,生存的忧虑解除了,又追求性欲、爱情、声名、财富,这些满足了,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又围上来,所以“痛苦”是永无止境的;生物愈高级,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愈显著,在所有生物中,人最痛苦,人中的天才更痛苦,生命本身就是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尽管人们使尽浑身解数成功地绕过去了,他还是朝死亡驶去。
叔本华

美学成就
•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 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 叔本华认为,作为观审的主体进入到艺术的审美活动时,直观认 识下的主体,进入到艺术活动,融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心境,此 时他对世界的考察是超功利的,是无利害的,是纯粹的审美活动, 因而能够达到对意志的暂时否定,获得审美愉悦。 • 转向艺术:建筑、绘画或雕刻、诗歌、悲剧、音乐
思考问题
叔本华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 主义?主观还是客观?
亚瑟·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 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 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 华出生于德国但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 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 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 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 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 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献给了慈善事 业。
生存意志论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生就是斗争,就是一部悲剧的苦难史!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意志是世 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2)动物的各 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 配(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 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 “物自体”就是“意志”,“所有生物都依赖它而出生,依赖 它而生活,伴随它直到死亡,直到他们加快步伐”。这世间的万 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好比牙齿食道肠子是客体化的饥饿, 生殖器官是客体化的性欲,意志总要把自己表现为可见的世界。 • •
我所知道的叔本华

我所知道的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
他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
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因家境富有,他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
只有1820年和1826年两度试图在柏林大学开课,均因找不到听众而失败。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三十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哲学的价值,他的声望在他70岁时达到顶点,两年后他死于肺炎。
叔本华最重要的思想是他的“唯意志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两句话是“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认为“意志”是高于一切的,个体的“意志”即是他“世界”的主宰,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
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发展出来的。
他把理性置于意志的支配之下,认为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人的思想、理性应当服从神秘的、无从解释的意志。
人之初并无理性可言,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
但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的,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叔本华对于意志的强调又引出了他的“生命意志论”。
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由生命意志产生的欲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每一次欲求的满足、结束都必然一个新的欲求的起点,导致欲求的循环不止。
欲求的无限,使痛苦也无穷无尽。
即使欲求的实现带来了满足,它也是暂时的。
因此,叔本华提出了他的摆钟理论,认为人生就像一个摆钟,在欲求之间、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地来回摆动(同时他也说过人类幸福的天敌是痛苦与无聊)。
意志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的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导致进一步的欲望和挣扎,欲壑难填。
2011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
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 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表象是我的感觉的复合, 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
2、生存意志
没有我就没有表象,而自我的本质就是意志。 它的基本要求是获取食物获取以求生存,发展自 身以求美好的生活,战胜他物以求延续生命。
• •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
•
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 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 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 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 特征。 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 用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 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 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 的本真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 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 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教学重点:
1、生存意志论 2、世界表象论 3、悲观人生观
生平: “性格
遗传自父亲,而 智慧遗传自母亲
二、叔本华哲学的基本 倾向
• 从形式上说,他 • 对叔本华影响
最大的是康德、 柏拉图和佛教 哲学,他的哲 学在基本框架 上仍然是一种 体系哲学。
的世界体系类似 康德,即把世界 二重化为现象 (表象)和自在 之物,不过,自 在之物在他看来 总能是一种非理 性的、盲目的生 存(生活)意志 而已。
六、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人生痛苦来源于利己、自我欲求。
无私 忘我意志,纯粹抽象表现人类情感最本质的东西。
原 因
认 识 途 径
认 识 对 象
七 、
非 理 性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
•
•
原因
理性思维 分析的处在时空服从因果的 表象世界 满足生存 会衰竭 贬低理性、贬低科学 直觉、直观(意志的自我反省) 分析世界的本质-自由的生存 意志 根本要求是生存 永不疲惫冲动 抬高直观、抬高艺术
亚瑟·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亚瑟·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叔本华介绍中文名:亚瑟·叔本华外文名:Arthur Schopenhauer别名:亚瑟·绍佩纳尔国籍:德国民族:日耳曼人出生地:德国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出生日期:公元1788年02月22日逝世日期:公元1860年09月21日职业:哲学家、作家、学者毕业院校:哥廷根大学信仰:佛教主要成就: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之一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受影响:柏拉图、康德、歌德、瓦格纳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
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
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人物生平亚瑟·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
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
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生观之唯意志论

叔本华的一生
1788年生于但泽(今波兰)1860年病逝于德国。父是一大银行家, 母是一颇有才气的作家。童年学习经商,1809年赴哥丁根大学 学医,第二年改学哲学,181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柏林大 学哲学讲师,因反对黑格尔失败,愤而辞职。靠父亲的遗产生 活,独立从事哲学研究。1831年叔本华离开使他失望的柏林, 到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The woild as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个人生活上, 他几乎注定要沦于悲观:他没有母亲、妻子、子女、家庭甚至 没有故乡;在事业方面,早期,其学说和思想一直不被同时代 人理解、接受,没有成功和名誉。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2、在人类中,天才最痛苦
叔本华认为:痛苦量 = 欲望×主体感 受能力(知识、记忆等)。因此: 低等生物的感受能力趋近于零,它们感 受不到痛苦;人感受能力强,因而痛苦大。 人的感受能力与知识、记忆等直接相关,因 此,一个人增进知识,便是增加不幸。人类 天才的智力最高,知识最多,因而最痛苦。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叔本华
尼采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1、意志决定人生之痛苦与无聊
所谓“意志”,即人的欲望或需求。人 的所有活动、身体构造都是意志决定的。所 谓人生,就是在欲望和达到欲望之间消逝的。 当欲望不能满足时,人感受和体验到痛 苦;如果欲望完全得到满足,空虚和无聊便 会接踵而至;因此,“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 之间象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欢乐的童年,多采多姿的青年,困难重重的壮年,虚 弱堪怜的老年,最后的一段是疾痛的折磨和临终的苦 闷。生存本身便已是一个失错,接着一错再错。最后 不得不归于一杯黄土,其全部存在、全 部努力也委之 于灭绝。” “我们结婚不幸福,不结婚更不幸福;一个人独 处不快乐,在群体中也不快乐。人类犹如挤在一起取 暖的刺猬,靠得太近不舒服,离得太远又怕泠。” “人生,如果把它当做整体来看,那么,它永远 是一场悲剧;但观其细节,它又有喜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二、意志论思想叔本华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从黑格尔的对立面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我们知道,黑格尔把理性推向了极致,并且建立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
他的名著包括《精神现象学》(1807),此书标志着黑格尔从谢林的追随者到独立创立哲学体系的转变;《小逻辑》(1812-1816),在这部书中他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在三卷本的《美学》讲演录中,表达的也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主题和价值取向。
黑格尔成为西方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而叔本华则认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理性所不能达的境界,而且这种理性不能达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如何来命名呢?叔本华把它归结为“意志”,强调以“意志本体”取代“理性本体”。
也就是说,黑格尔将理性、理念作为世界的本原或最高形式的存在;而叔本华则认为意志才是存在的本质,是第一位的。
实际上,对于叔本华的观念,并不难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叔本华生活的十九世纪,西方哲学美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经历了一统天下的辉煌之后,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一直到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已渐渐地暴露出它的弊端,西方社会日益暴露出理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道德水平下滑的矛盾。
人们对理性主义的观念开始动摇。
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累积的矛盾加深,理性的力量也无法解决社会带给个人的烦恼、痛苦和失望,人们开始对理性的信念产生了怀疑。
理性主义的危机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契机,十九世纪中期,长久以来在黑格尔庞大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压抑下存活的寂寂无名的叔本华,开始以他的意志主义特征风行于世。
意志论的范畴与体系“意志”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
叔本华所谓的意志,概而言之,是世界的根本,它是冲动、本能、渴望和奋进,具体表现为求生的意志或生命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力,或者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它意味着无尽的要求和欲望。
叔本华在对意志范畴进行阐述时,特别强调了意志本体代替理性本体的意义。
因为强调生命意志在那个时代的存在价值,直接面对当时人的存在困境和难题,为人的存在意义提供解释,深刻地指出,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更是感性的、生命的存在。
这样,叔本华把理性从至尊的地位上拉了下来,并清理出了道德主流,代之以意志的主宰地位,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
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和伦理学使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生命的痛苦与忧伤,对生存的痛苦的释放,对悲剧性人生的超脱这些更直接关怀人本身的问题成为思考的主题,确立了尊重生命、尊重人生的基本价值观。
叔本华断然否定一直被西方伦理学界奉为圭臬的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之说,强调艺术、审美、直觉、想象、仁爱、情感等不能够用理性规范的东西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并视意志为道德的基础,认为凡是符合生命意志的东西就是合理的,意志成为道德判断的唯一尺度。
叔本华用意志取代理性,对以理性为标志和核心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产生了摧毁性的动摇和破坏,甚至颠覆作用,实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因而叔本华成为西方哲学、美学、伦理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环节,所以他的“唯意志论”是具有开拓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我们习惯上把叔本华这里作为现代文论的开端。
第二节尼采一、生平及著作尼采(F.W.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萨州的洛肯镇的一个祖传七代牧师的家庭,4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两年后弟弟又去世。
从此,尼采生活在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的周围,并且逐渐显示出卓越的音乐才华。
由于他的父亲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是故交,做过四位公主的教师,这使得尼采从小有机会接受很好的教育。
他从小喜爱文艺,尤其是诗歌、悲剧、音乐。
l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文献学,但第二年就转入莱比锡大学专门研究古典语文学。
大学期间迷恋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竞废寝忘食沉浸于其中整整两周。
1869年,25岁的他任瑞士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讲授古典语言学,获得当时语言学家的赏识。
l878—1879年,尼采因患精神分裂症,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l879—1889年间,他过着漂泊的生活,但始终未放弃对哲学和思想领域的探索,写下了大量作品。
l889年尼采因神志不清到魏玛疗养,由他的妹妹朝夕看护,直至l900年病逝。
死后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尼采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l870--1876年是尼采哲学的初创时期,代表作是《悲剧的诞生》(1871);1877--1882年是他的思想发展时期,代表作有《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朝霞》(1881)等;l883年之后是尼采摆脱以往哲学家的影响,思想趋于成熟,独创他的人生哲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快乐的知识》(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5)、《善恶之彼岸》(1886)、《道德的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等。
尼采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他对文艺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
虽然这是一本文艺论著,但这部书的意义却不仅仅止于文艺论著,它包含着尼采全部哲学思想的萌芽,是尼采整个人生哲学的奠基之作。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主要是谈论悲剧问题的,他的悲剧学说主要集中在此书中,而悲剧学说在其整个唯意志论的哲学中占有很崇高的地位,故要真正了解尼采的思想,就首先要了解他的悲剧学说,而要了解他的悲剧学说,就有必要先了解日神和酒神这两个概念。
二、日神和酒神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在考察前人悲剧学说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这两个概念引入悲剧领域,从这两个概念着手去研究悲剧。
美国学者宾克莱(Luther J.Binkley)在《理想的冲突》一书中说:“尼采对悲剧的阐释的核心是日神和酒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87页)日神阿波罗(Apollo)是天神宙斯与女神勒托之子,每天清晨身上都穿着紫色长袍,坐在明亮宽敞的马车中拉着太阳从东到西,给世界带来光明,是光明之神,象征着理性的光亮。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医神等,是宙斯的儿子,据说也是普罗米修斯所说的惊天秘密中将取代宙斯的人。
所以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
在他的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是静态的,是梦幻式的,往往象征的是形式主义或古典主义的视觉艺术,也就是代表造型艺术,比如绘画、雕塑等,讲究形式美、节制和对称。
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酒神、酿酒和种植葡萄之神,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宙斯与人间公主西姆莱之子,但却是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就带有狂诞的因子。
酒神精神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
酒神,很形象,喝过酒后狂歌乱舞,躁动不安了,代表着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野性;在酒神祭祀中,人们打破禁忌、放纵欲望,解除一切束缚,复归自然。
人们尽可以表现惊骇狂烈的情绪的放纵力量,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
狄奥尼索斯表征着人身上一种巨大的原始的生命力,一种忘我、冲动、迷狂,一种生命“毁灭—创造”的永恒循环。
个体生命毁灭和解体,解体后的生命又被创新组合,成为新的生命个体。
就如同狄奥尼索斯被神撕成碎片后的再生。
人在酒神精神的支配下,充满着幸福和狂喜,一切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和原则的束缚,这是生命力最强烈的感受,此时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真正让尼采激动不已和心醉神迷的是人们在纪念酒神时的种种表现:随着原始人群和民族酒神激情的苏醒和高涨,人逐渐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人的身份消失了,人的社会性因素被消解了,更倾向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藩篱拆开了,所有人都在醉意朦胧中飘飘然,在幻化中进入艺术的镜像。
公元前9世纪左右每年3月都会有唱“酒神赞歌”的“大酒神节”,这促进了古希腊音乐、戏剧和诗歌的发展。
因此酒神精神又代表着癫狂浪漫的艺术精神,象征的是浪漫主义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
在尼采看来,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日神阿波罗代表造型艺术,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代表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二者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阿波罗代表着人的理性、静穆和梦幻的世界,狄奥尼索斯代表着沉醉的世界;二者对人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阿波罗精神使人在审视自已梦幻世界的美丽外形时产生一种恬静而深沉的快乐,使自已免受刺激,即使激动和发怒,但仍然保持着美丽光辉的尊严,使人更注意于和谐、限制和哲学的冷静,他的表情和目光向我们表现了外观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而狄奥尼索斯精神则使人迷醉、疯狂、忘我。
阿波罗代表的是个体原理,它肯定个体理性的光辉和梦幻般的色调,美化了个体生命;而当人处在“醉”的状态时,在纵情狂恣、兴奋入迷的醉境中,他在宣泄本能时忘记了文明赋予他的一切差别,包括职业、性别、身份等,酒神精神超越了个体化原则,超越了自我意志,产生出与原始自然合一的深刻喜悦,这时人趋向于一般和统一,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正是一般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