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18-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悲观的人生哲学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哲学观点涉及到人的悲苦、意志的斗争以及对于幸福的追寻。
本文将通过阐述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探讨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他的一些具体观点,包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目的的思考以及对人的苦难的认知。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与苦难的。
他认为一切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的愿望满足不了欲望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在财富、地位还是名声等方面,人们总是欲望无止境地扩大。
正因为如此,人们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让他们感到痛苦和不满足。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悲观论》中提到:“没有欲望,地球就会变成一座冷清的荒岛。
”然而,即使人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也只是暂时感到满足,很快就会追求更多的东西,陷入新的欲望的无底洞。
其次,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意志的斗争。
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不断的斗争,而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是造成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识无法与自然和现实保持和谐,而是在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社会存在时常常感到困扰和痛苦。
他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解脱,通过自我抑制和超越肉体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还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思考。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世俗的快乐和享受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对于理性的追求来实现的。
他建议人们要较少欲望,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从而减少对欲望的苦难。
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让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更加带来痛苦和不满。
叔本华还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的苦难的角度对于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往往通过努力工作、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来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然而这些追求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一个无意义的偶然,人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他认为,人首先要面对现实的苦难和绝望,然后通过追求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悲观的一面,但也包含了对于生活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思考。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的作品,该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以及他对于幸福、痛苦、意义和生活的见解。
叔本华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受东方哲学和佛教的影响。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而且人类的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他提出了一种悲观主义的生活哲学,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摆脱欲望和追求,以及接受生活的苦难来达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主张的人生智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心灵的平静与内心的自由:叔本华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强调通过冷静的思考和克制的行为来实现心灵的平和,从而远离痛苦和烦恼。
2. 快乐的源泉: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生活的接受和对现实的认知。
他鼓励人们学会欣赏简单的事物,享受当下的时刻,并摆脱对外部物质追求的依赖。
他认为,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对自然的感悟,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3. 意义的追求: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目标和意义。
他提倡通过自我反省和深思熟虑来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并通过追求艺术、哲学和道德的境界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4. 对于痛苦的接受: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应该学会接受和面对痛苦。
他认为,通过对痛苦的接受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智慧。
5. 孤独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孤独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应该学会独处并享受孤独。
他认为,通过与自己相处,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发现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快乐的源泉、意义的追求、对痛苦的接受以及孤独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理解和应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人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导言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观念哲学之父”。
他的哲学思想以“意志”和“表示”为核心,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一、生而为人的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认为自己是处于苦难之中的,这种苦难最终是无法摆脱的。
正如他所说:“生是苦难、死是消逝。
”叔本华认为生活充满了痛苦、烦恼和挫折,而我们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二、智者的生活态度叔本华认为,智者能够超越生活中的痛苦和苦难,通过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理智的掌控,从容面对生活的挑战。
智者不会沉湎于痛苦之中,而是学会接受现实,超脱俗世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三、欲望与快乐的关系叔本华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
人们追求的所谓“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无法持久。
只有通过自我超越、自我反省,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四、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爱和同情是人类内心的本能,但过度的同情会使人自己身陷困境。
他提倡在同情他人的同时,不要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要保持理智和自律,不要被他人的苦难所左右。
五、超越意志的境界叔本华认为,要想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必须超越意志的束缚和欲望的诱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然境界。
只有在意志的超越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六、结语总而言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痛苦的探索。
他的智慧在于教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幸,如何超越欲望和痛苦,最终寻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或许可以从叔本华的哲学中找到一丝慰藉和指引。
以上内容为本文全部内容,总字数共计1206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引言概述: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悲观主义者”。
他的哲学思想以悲观主义和意志论为主要特征,对人生、幸福、意志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探讨人生的智慧。
一、人生的苦难1.1 生命的本质: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和苦难,人类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1.2 欲望的无穷: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欲望无法满足会导致痛苦和不满。
1.3 无常的世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无常的,人类生活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
二、幸福的追求2.1 超越欲望:叔本华认为要达到真正的幸福,必须超越欲望和物质追求。
2.2 内心的平静:叔本华主张通过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来追求幸福,而不是依赖外部的物质享受。
2.3 心灵的自由: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环境和物质束缚。
三、意志的控制3.1 意志的盲目性: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盲目的,导致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
3.2 意志的自我控制: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控制和自律来控制意志,避免盲目追求和欲望。
3.3 意志的超越:叔本华认为要达到真正的智慧,必须超越个人意志,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四、自我意识的觉醒4.1 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智慧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
4.2 自我觉醒的过程:叔本华主张通过反思和自省来觉醒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欲望和动机。
4.3 自我意识的深化:叔本华认为通过不断深化自我意识,可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五、生命的意义5.1 生命的虚无:叔本华认为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生活充满了无意义和虚无。
5.2 自我实现: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实现和内心的追求来赋予生命意义,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5.3 智慧的境界:叔本华认为通过追求智慧和超越个人欲望,可以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结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人生的智慧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控制欲望、追求幸福、超越意志和觉醒自我意识,可以实现真正的智慧和生命的意义。
哲学家叔本华的简介

三.悲观主义哲学
•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 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从逻 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 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 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 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 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他认为是世界 上最悲哀的事情。 • 摆脱痛苦的方法:意志的否定。
影响和评价
• 正面评价:
•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并且影响了尼采、 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非常欣赏他的作品, 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 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 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 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 颇高。
二.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A. 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 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 B. 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 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 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 C. 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 一种短暂的慰籍; D. 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 拯救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学说,认为经验世界是一个表象的世界,由人类理智的本质所决定。
心灵有自身的知觉形式——时间和空间——和认知范畴;叔本华把后者归约为单一的因果范畴。
康德宣称说,在我们认知表象的意义上,我们无法知道脱离开理智的世界是什么,并且也永远无从知晓;它是伟大的不可知之物,是人类借以将世界知觉为表象的本体。
我们不能在理智直觉中直接面对自在之物,除了知道它存在之外,我们别无所知;心灵的形式,诸如时间、空间、因果等范畴,都不适用于它。
在这一点上,叔本华与他的老师发生了分歧。
他认为,如果我们仅只是一个理智存在者、一个向外注视的主体,那么,除了按照时空范畴和因果律构造的现象外,我们的确无法认知任何事物。
但是,在我们意识的深处,我们却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实在的、基本的自我;在关于活动的意识中,我们了解到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意志;它是无需外因的非时空性质的原始活动,并通过冲动、本能、努力、向往、渴望等方式来表达自身。
我们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现象、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来了解;并把自身表象为延展的有机体。
我们以两种方式认知自我:作为意志和作为表象;但只有一个意志,在自我意识中,它作为对于活动的意识出现,而在认知中,它作为物质性的身体出现。
意志是真实的自我,身体是意志的表现。
自然和人的意志这种二元论思想是解决整个形而上学问题的关键。
叔本华按照与人的观念相类比的方式解释一切事物: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表象之于理智,实际上即表象之于意志。
这种唯意志论的世界观通过各种事实得以巩固。
当我向内观审时,我直接与自己的意志照面;当我向外观审时,我直觉到作为身体的意志。
我的意志将自身客体化为肉体,并通过有生命的机体来展现自身。
在石头中,意志表现为盲目的力;在人类中,意志意识到自己。
磁针总是指向北方;物体总是垂直下降;物体在其他物体的作用下会形成结晶。
这些事件都证明,自然界中活动着与人类意志相似的力量。
在植物界,我们也发现了无意识的努力或冲动的迹象。
树木渴望阳光,努力向上生长;同时,它也想要得到水分,所以就向土壤下扎根。
意志或冲动引领着动物的生长,并指导着它们所有的活动。
渴望吞噬猎物的野生动物长出了牙齿、爪牙和肌肉;意志为自身创造了一套与需求相匹配的有机体;功能先于组织:顶撞的欲望是长出角来的原因。
生存的意志是生命的基本原则。
在人类和高等动物之中,这种原始冲动是有意识的;它创造出了智力作为自己的器官和工具;智力是世界上为意志照亮道路的明灯。
意志为自己创造了大脑;大脑是智力的所在;智力和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在这个方面,叔本华与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
在较低级的生存层面,意志是盲目的追求,它漫无目的地活动,却没有丝毫意识;但在人类之中意志是有意识的;智力被嫁接到了意志之上,是所有用以自我保存的工具中最有力的一种。
但它始终为意志服务;意志是主人,智力是奴仆。
意志控制着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对于那些我们愿意知觉、愿意记住和愿意想象的事物,我们就会直觉得到、记忆得住、想象得来;我们的论证总是出于意志的诉求。
叔本华昭示了现代心理学的理性化理论——理性是意志的奴隶,为了论证结论的合理,它就会构造原因,而这些结论都是在意志、情感或其他非理性的基础上为意志所接受的。
当我们观察从人类到矿物质的存在序列时,我们发现理智淡化到了背景中,意志却是始终保持唯一、恒定且持久的因素。
在孩童和野人身上,冲动支配着理智;当我们下降到动物王国,会发现本能越来越缺乏意识;在植物中,意志是无意识的;在矿物质中,已经不存在有意识的理智的任何迹象。
这种显现在矿物质和人类中的基本意志,既不是一个人格,也不是有理智的上帝。
它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以生存为其意向。
意志自身是非时空性的,但它却在具有时空性的个体中表现自己;也就是说,在以时间和空间形式存在的个体中,心灵能够知觉到它的活动。
它以永恒不变的类型展现自身,柏拉图称之为理念。
比如,不同种类的有机物种就是永恒不变的类型。
物种不会发生改变,生生死死的是属于某一物种的个体,而意志类型或物种却依然存在着。
这些类型形成了一个上升的阶次,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或等级,从最低级的物质攀升到人类。
个体来来往往,但意志永远存在。
因此,作为我们基本组成部分的意志是不朽的;意志用以表现自身的特定的、具体的个体形式却是会死的。
所以,自杀就意味着毁灭意志的某一特定表现,而不能毁灭意志自身。
悲观主义生活和生存的意志是世界上一切争斗、悲伤和邪恶的根源。
世界是无休止的争斗和战争,不同形式的追求存在盲目意志互相斗争,大鱼吞食小鱼。
事实上,这个世界绝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是所有的可能世界中最糟糕、最邪恶的。
人类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因为其中充满了痛苦,它之所以充满了痛苦和悲伤,正是起因于人类意志的本性。
生命由盲目的渴望构成,只要渴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痛苦不堪;但一旦得到满足,新的令人痛苦的欲望就接踵而至,如此反反复复,直至人们厌倦作呕。
我们永远不会彻底满足,因为凡花皆有虫。
就像是触礁沉船的水手,我们挣扎着、挣扎着从惊涛骇浪中拯救自己疲惫的身躯,但最终还是被席卷而去。
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在抗拒着死亡持续不断的入侵,时时刻刻都以这种方式与死亡作斗争,还有一些间歇较长的方式,比如我们的每一顿饭、每一次睡眠,或者每一次给身体取暖等。
死亡最终必然取胜,因为我们一旦降生,便落到他的掌控之中,他同自己的猎物玩上一小会儿之后,就把它们一口吞掉。
然而,我们还是带着极大的兴趣和所有可能的安慰来追求生命,就像是吹肥皂泡,尽管我们确切地知道迟早会破灭,但还是要尽可能把它吹得更大、保持时间更长……结果,兽类和人类一开始就成了痛苦侵袭的对象,就因为他们存在着。
另一方面,当缺乏欲望对象时,因为太容易获得的满足会使欲望顷刻消失,一种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降临……于是,生命就像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荡的钟摆。
这一点也要以非常奇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人们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转入地狱的话,天堂就只剩下了无聊,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生命之所以是罪恶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它是自私的、卑贱的;意志的本性决定了生命本当如此。
人类是性恶的动物,是无情而又怯懦的自我主义者,恐惧使他变得诚实、虚荣使他变得合群,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像其他人一样贪婪、狡诈。
知识和文明的进步于事无补;因为它只能带来新的欲求,以及与之相伴的新的痛苦和新型的自私和不道德。
所谓的美德,比如热爱劳动、坚韧不拔,以及节俭和忍耐,都不过是些精致化的自我主义而已。
“更多的智慧带来更多的烦恼;拓展知识者徒增忧伤。
”“历史是一长串永无止境的谋杀、抢劫、阴谋和谎言;观其一页,尽知其余。
”同情和自我否定的伦理学叔本华教导说,同情或怜悯是道德的基础和标尺,一个自私的种族,就是邪恶的种族。
善良的行为必须由纯粹的同情心激发;如果行为的动机是出于个人的福利,则此行为毫无道德可言;如果动机是要危害他人,则此行为就是邪恶的。
一个人经验上的品性是完全被决定的,但人会懊悔这一事实证明意志是自由的。
因此,我的意志最终要为我的品性负责:理性的自我塑造了经验的自我。
因为自私意志是所有罪恶的根基和所有痛苦的源头,所以人们必须否定意志并压制自私的欲望,以便能够享受幸福,至少说是享受平静。
有好几种可能的方式以实现这一点。
艺术或哲学天才可以从自私意志中解脱出来,沉湎于艺术沉思或哲学思想之中,并忘却自我,这种方法虽然让人提前品尝到了解脱的滋味,但终究只是暂时性的得救。
要使自己从自私意志中解脱出来,个人也可以思考世界上的诸多邪恶、欲望的徒劳,以及个体存在的虚幻。
如果他能够考虑到这些事情,并牢记所有的个体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的,都是同一原始意志的不同表现,他就会感受到对于所有造物的怜悯与同情;他将会在他者之中看到自我,并将他人的悲伤感受为自我的悲伤。
这属于道德的途径,但依然只能提供暂时的解脱。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禁欲苦行的生活中彻底否定意志,就像基督教的苦行者和佛教的圣徒所实践的那样。
做到了听天由命、无为任化,意志就消亡了。
圣者从自我的意志中解脱出来,从那种将自然人束缚到世界之上的冲动中得救;一旦了解了生命,看清了生命的真面目,意志就会消亡。
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受到了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的影响,哈特曼竭力调和黑格尔的唯理智论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他的哲学思辨建立在科学归纳法之上,而他的自然哲学则与谢林的理论类似。
他认为,作为一种解释,机械论是不充分的,必须用关于世界的唯心主义概念来加以补充。
如果不假定自然界中有意志的运作,我们就无法解释很多事实,然而,就是这种意志,在哈特曼看来,被无意识的目的所控制。
比如,动物本能是指向一个目的的智能活动,但本能却意识不到这一目的。
本能不是由机械的或物理的条件决定的,但它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并转变机体以满足需求。
包括物质在内的所有东西的指导原则,都是一种无意识的、非人格的、具有智能的意志,也就是意志加观念,只有在人类大脑中,意志才变得完全有意识。
物质由力的中心或无意识的意志冲动所组成,这些冲动代表着一个绝对普遍的、无意识的精神的活动。
这种绝对精神起初处于静止状态,仅仅是潜在的意志或理性,但它被没有根由的意志所激发,进而开始活动。
由于它包含有逻辑理性在内,所以无意识的世界意志就被理性目的所控制,并在理性演化的过程中表现自身。
但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意愿都是罪恶的,是不幸的根源。
这一演化过程的最终目的是绝对意志从自身获得解脱,并回归到原初的宁静状态,即涅槃。
当人类绝对不存在时,就能够实现这个目的。
然而,人类的职责正是肯定那种不遗余力地生存的意志,而不是隐逸遁世或者实践禁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