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叔本华 外国哲学家的关系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
对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叔本华有关的外国哲学家:
1. 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
2.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虽然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哲
学持有批评态度,但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对话和争论。
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对叔本华的哲学表示赞赏,并在自
己的作品中提到了叔本华的观点。
4. 祁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祁克果的存在主义思想与叔本华的哲
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关注个体的存在和痛苦。
5. 马克思(Karl Marx):虽然叔本华与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
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虚无与抗争——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

类上不同l表象的。它是一切表象,一切客体和现象,可见 丁
性 和 客观 性 。 ”也 就 是 说 ,意 志 是万 事 万 物 的本 源 , 唯一 的
实在。而作为世界 的另 一 方面 ,表象世界只不过是 “ 意志 的
麈 毳 抗 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客 体 化 ” ,例 如 “ ”, 我们 只 是用 眼 看 到 ,用 手 可 以触摸 水
成者,作为二人哲学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悲剧观由于 契合 了 志 ,而 是— — 我 这 样 教 给 你— — 权 力 意志 。 ”
对哲学的不 同思考使二人在对悲剧 的认识上分道扬镳 , 最终形成 了两种不同的悲剧模式。 严格的说叔本华并没有关于悲剧和悲剧观的专 门论述 , 但是他的哲学、美学体系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特
体而存在 ”,那么作为宇宙本体 社会中心 的人的意志是否
能决 定 世 界 的面 貌 呢 ?在 现 实 社会 生 活 中 ,人 的 意 志 主要 体
0赵 丽
现为 一 种 不断 要 求 得 到满 足 的 生命 欲 求 ,求 生 存 、求温 饱 、
求配偶 。这种欲求是一种先天具有 的原始生 命本能,因而他
人 民大 众之 间的 矛盾 ,但 是 人 们 发现 ,社 会 的 巨大进 步 并 没 最 后 归 结 为 “ 们这 个 如 此 非 常真 实 的 世界 ,包 括 所有 的恒 我
有消除社会 的不平等和人类 巨大的苦难。启蒙理想家们种种 星 和 银 河 系在 内, 也就 是— — 无 ” 。这 一点 明显 受 了 东方佛 动听的诺言并没有实现,相反新的两极分化取代了旧有的阶
征 ,探 讨 叔 氏的 悲剧 意 识 首先 要 从其 唯 意 志主 义 哲 学 入手 。 启 蒙精 神 的破 灭 ,他 抛 弃 了 同时 代 的黑 格 尔所 主 张 的 客观 唯
从痛苦到超越_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

从痛苦到超越——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李 婕[摘 要]本文从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哲学思想出发,围绕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即“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人生观方向:解脱与超越”、“人生观思考:从痛苦到超越”,试图对他们如何剖析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并通过分析指出:叔本华是达观主义者,而尼采则是本质上的悲观主义者。
[关键词]痛苦人生 生命意志 解脱与超越 达观 悲观 作为非理性主义的开山鼻祖以及唯意志主义的奠基者,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思想带给人们深远的影响。
正是他们拉开了正视人生、关注人和人的意志的哲学研究的序幕,开始从全新的视角去挖掘人内心的东西,是继往开来的。
本文试图对他们如何思考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进而抛砖引玉,得到一点启示。
一、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一)开启痛苦之门叔本华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态度是从意志主义出发来说明的。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终极现实、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生命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即为生命意志,它是人的本能冲动、渴望和欲求,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繁衍。
个人接受这种盲目又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的驱使,不断地产生了欲求。
欲求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
无限的生命意志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人生的痛苦就这样产生。
人生固然痛苦,但是它不是罪恶,它是意志的必然。
因为肉体是意志的载体,痛苦是人存在的内容,没有痛苦,无以显示人之为人的实存。
叔本华描述到:“意志是琴弦,对意志的阻扰和妨碍是弦的振动,知识是音板,而痛苦则是声音。
”[1]应该允许意志左冲右突,让人生充满痛苦,就如好钢是在沸腾的火炉里打炼出来的。
总之,人的本质便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产生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切生命在本质上是痛苦的。
而痛苦也是一种“神圣的力量”,是“解毒剂”。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悟人生。
(二)痛苦再认识尼采的人生观起点深受着叔本华痛苦观的影响,他曾高度赞扬叔本华哲学像一面镜子,使他透过“虚幻”的现象,看到了人生的真实世界。
意志的痛苦与快乐——论叔本华和尼采哲学观的差异

1 世纪初 ,当黑格 尔将哲 学推 到 “ 9 绝对理念” 的至高无上 的地位 后 , 人类理智便在 综合与分化 的矛
圣 的理 『 生的秩序和道德 观念 已弊端 百出 , 越来越与现
实 发生尖锐冲突 。对 以往 一切重新评价 ,给未来发展 指 出新道路 , 已是 时代 的需要 。 因此 , 他们二人对 “ 意 志”范 畴诠释和理 解则大相径庭 ,以致盛开 了 “ 唯意
CU ICh g— i an x
( ma i e p rme t T ih uT a h r o lg , a z o 2 3 0 Ch n Hu n t s i De a t n , a z o e c e sC l e T ih u2 5 0 , i a e Ab t a tS h p n a e n e z c e wo rp e e t t e me fv l n a im h l s p y e d c g a e p i s p i a sr c : c o e h u ra d Nit s h ,t e r s n ai n o o u t rs p i o h ,h l o n t h l o h c l v o o
德 的意志论 以及贝克莱 的 “ 存在 即感知”论和佛教 的
悲 观 出 世 等 思 想 ,被 后 世 冠 之 “ 观 主 义 的哲 学 悲 家” 。作为人本主义 和非理性主义 的创始人 ,他 的思 想集 中反映在其代表 作 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 中, 作
代 。叔本华哲 学形成于 1 纪中期 ,英法德主 要西 9世 方 国家资本主义革命 先后结束、资本主 义制度先 后确 立后 , 人们 发现 理性 的社会和 国家所带来 的不是理性
Vo . n r l o 1 1 5 Ge e a . 9 N
叔本华尼采美学

设计美学学号:1312560姓名:徐天明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指导老师:李雨红叔本华尼采美学摘要:本文将18世纪德国最有名的两个悲剧派代表哲学家叔本华与尼采的惟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进行比较。
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关键字:审美取向;美学;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一、叔本华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关系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
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
他指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
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了。
于是就有了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
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
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
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在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
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
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
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
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
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
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
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
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
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
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
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
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
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
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
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
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
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
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
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
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
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
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