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合集下载

叔本华与黑格尔哲学的对立

叔本华与黑格尔哲学的对立

叔本华与黑格尔哲学的对立编者按:关于叔本华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没有能力妄加评论,但可以借助戴维·E.卡特赖特的这部《叔本华传》,对两位伟大的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做一点了解,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两位伟大的古典哲学家建立更加丰富立体地认识。

▲黑格尔叔本华与黑格尔哲学的对立戴维·E.卡特赖特虽然叔本华以获得任何能被他用于贬低这位绝对精神哲学家的信息为乐——他甚至还嘲笑过J.T.赫尔梅斯(J.T.Hermes)那本极其畅销的感伤小说《苏菲从梅美尔到萨克森的旅行》(Sophies Reise Vom Memel nach Sachsen)是黑格尔最喜欢小说之一的事实——但他对黑格尔的敌意不仅仅是出于他对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界崇高地位的妒忌。

尽管叔本华将自己哲学与学术道路的失败都归罪于黑格尔的做法有失公允,但他的憎恨却是因为他觉得黑格尔是一个将寻求个人利益的提升置于真理的推进之上的伪哲学家而进一步地加深。

这同叔本华所持的真理是哲学唯一目的的信念直接抵触。

叔本华认为,为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黑格尔将自己变成了教会与国家的走狗,因为他无话可说,所以他不得不在满是晦涩术语并在由杂乱、不时荒谬的辩证法的文字游戏来运行的繁杂句子结构当中掩饰他思想的匮乏。

黑格尔的风格蒙蔽并误导了学界,而叔本华也看到了晦涩之物被等同于深邃之物。

更为糟糕的是,在他看来,正如黑格尔那结结巴巴、咳嗽不断、毫无条理的授课风格被他人模仿一样,他那可怕的写作风格同样成为仿效的对象。

拙劣之作如今成为美文佳作。

叔本华断言道,真理在赤裸时被看得最为清楚,但黑格尔所写的东西却有着不止七层的面纱,而这些面纱下面则空无一物。

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表明了他对哲学所怀激情的阴暗面。

黑格尔是叔本华哲学上的敌基督,这一观点使叔本华不会去寻找两人哲学中任何相关联与相类似之处,而这一直都是叔本华为进一步证实其哲学所作努力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未去就黑格尔这样做过,而他也从未想过要这样做。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L U n 脚 r ft t ,A I g( .o i r t NU. Wu u 2 1 0 ,C i a k 4 00 hn )
Ke r s: ta d y wo d rge y;r a o e s n; ie ;i tt to d al nsiu in A b tac : Bo h He ela h p nh u rae t e i sr t t g nd Sc o e a e r h mpo tn lcd t so rge n t ewe t Fo ng tm et ra teu ia or ft a dy i h s ra l i he o a ad m i ice v l a vee ph sz d t fe e e ew e n t i he re . whih a s d c ran Fr c e ccr lsha e aw yso r m a ie hedifr nc b t e hert oi  ̄ c c u e e t i om
种 心理 定势 ,似 乎黑 格 尔和叔 本华 的悲剧理 论
就 如 同水 之于火 一般 难 以相 容 。本文 则试 图通 过 时 代背景 、哲学 渊 源两 个方 面 ,对黑 格尔和叔 本
华悲 剧理论 的来 源展开 比较研 究 ,深 入考 察二 者 之 间异与 同的有 机联 系 。 黑格 尔和叔 本 华 主 要 生 活 于 1 8世 纪 下 半 叶 到1 9世 纪 上 半 叶。 当 时 欧 洲社 会 处 于 大 变 革 、
t e a g e0 h 。 r 酋 o h i t e re h sp p o p rs t e ta e y t e re fHe e a d S h p n a e n h n l ft es u c f er h o is i a e c m a e h r g d h o is0 g l n c o e h u a d t t r r d s u s h i d f r n e nd s i s e t er i e e cs a i l n o s h u d ’ ein r d c s f mu t e u l s o [n tb o e . a y g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家之 一 。 当黑格 尔 任柏林 大学 校长 与黑格 尔哲 学被 封为 “ 官 方哲学 ” 时, 叔本 华 就公 然 向黑 格 尔 发起 挑 战, 他 把课 程安 排 在 与黑 格 尔 同一 时 间 , 以试 高 低 ,
深邃 的 本 性 ” , 世 界 和 人 不 过 是 理 性 的 外 化 。世 界是 一个 合乎 理性 的过 程 , 理 性 不 断地 把 潜藏 在 自 身 中的东 西实 现 出来 , 就 像 大 树 和 小 草 把潜 藏在 种 子 中的东 西实 现 出来 一 样 。 当然 , 黑格 尔并 不 否 认 非理 性如情 感 、 热情 等 因素 的存 在 。黑 格尔 指 出 : 人 们的“ 需 要、 热情和兴趣 , 便 是 一 切 行 动 的 唯 一 源 泉” 【 3 J , “ 我们 简直 可 以断然 声 称 , 假 如没 有 热 情 , 世
中图分 类号 : B 5 1 6 . 4 1 ; B 5 1 6 . 3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0 2 9 2 ( 2 0 1 7 ) 叭一 0 0 1 9— 0 5
叔本 华 和黑格 尔 同是 1 8世 纪德 国哲 学 家 , 叔本
华是 黑格 尔之后 最早 对黑 格尔 哲学 进行批 判 的哲学

在 本体论 上 , 黑格 尔是理 性 主义者 , 理性 是黑 格 尔哲 学 中 的最 高 范畴 , 他 的整 个 哲 学体 系就 是 描 述
收稿 日期 : 2 0 1 6—1 1—1 0
作者简介 : 张艳玲 ( 1 9 6 5 一) , 女, 河j b 省唐山人 , 河北 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 师 , 主要研 究 方向为马 克思 主义哲学和现代 西方哲学。

一文看懂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一文看懂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一文看懂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他们几人都是德国18、19世纪的哲学家,自康德开始基本上都受前人的观点的影响。

要么一脉相承,要么站在对立面针锋相对。

德国近代的迅速发展和这些哲学家奠基的人文基础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康德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是现代哲学的中心人物。

他综合了早期的现代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哲学设定了术语概念,并且当今继续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其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其基本思想,特别是在他的三种批判中:《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

他认为,人类的理解是构成我们所有经验的自然规律的源泉。

人类的理性赋予自己道德律,这是我们信仰上帝,自由和不朽的基础。

因此,科学知识,道德和宗教信仰是相互一致和,因为它们都基于人类自治的同一基础,这也是自然的最终目的。

黑格尔黑格尔(1770–1831)是后康德时期最有系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整个已发表的著作以及他的演讲中都试图从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出发,阐述一种全面而系统的哲学。

他的历史目的论论证是最著名的,后来被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为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理论,最终达到了共产主义。

当然,自从20世纪初逻辑思想革命以来,尽管黑格尔的政治和社会哲学以及神学观点一直在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支持,但黑格尔思想的逻辑方面已被很大程度上遗忘。

但是,自1970年代以来,人们对黑格尔的系统思想有了更广泛的哲学兴趣。

尼采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年)是德国哲学家,于1870年代和1880年代发表了大量著作。

他以对欧洲传统道德、宗教和与现代性相关的传统哲学观念以及社会和政治虔诚的坚定批评而闻名。

这些批评中有许多依靠心理诊断来揭露错误意识,从而影响人们的观念。

由于这个原因,他经常与一群晚期的现代思想家(包括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联系在一起,他们对传统价值观提出了“怀疑的解释学”。

黑格尔哲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思想本质区别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思想本质区别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思想本质区别是什么?黑格尔和康德作为近代的哲学大家,对近代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者哲学思想有相似的地方,但同时也有本质上的区别。

他们都以康德哲学思想为出发点,最终黑格尔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建立了自己的哲学宏大体系;叔本华则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大门,对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黑格尔辩证唯心哲学体系黑格尔在继承康德思想的基础之上,并没有完全沿着他的路径走下去,而是实现了对康的思想的扬弃,彻底的忽略了康的思想中唯物论的成分,从而开创了他自己的庞大的辩证唯心哲学体系。

他的体系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纯思辨的理性体系,第二是矛盾运动的体系。

纯思辨的理性体系就是完全以理性概念作为其体系的本原,将绝对精神作为思想的归宿点,也就是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去阐明事物的本质,纯概念是他研究对象的核心。

矛盾运动的体系,黑格尔善于运用矛盾的辩证法,在矛盾运动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批判了同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建立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逻辑体系。

他的辩证法同样对后来的马克思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叔本华反理性的哲学体系叔本华同样也是继承了康德的思想,但是他走上了黑格尔截然不同的路径,他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艺术深刻的阐明了其反理性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以及“宇宙”皆备于我三方面内容。

世界是我的表象无限夸大了表象和直观的作用,他认为感性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依据,但是这其实颠倒了主客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世界是我的意志,同时他也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之上,而是要经过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达到意志第一的境界,他认为“万物是意志的客体化”,以唯意志论作为思想出发点,阐述了意与世界万物的关系。

叔本华以二者为前提,最终得出了“宇宙”皆备于我的结论。

他认为世界除了意志和表象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东西,任何人都能看到自己就是意志,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在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刘萍内容提要黑格尔和叔本华是西方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二者悲剧理论的差异和对峙,以至在认识上造成一定的偏颇。

本文则主要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对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观展开比较研究,在考察其相异性的同时,力求深入挖掘二者不容忽视的相通性。

关键词悲剧理性理念直观悲剧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和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肇始者叔本华,都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对悲剧详加阐释,并均以其深刻、独到的见解在悲剧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学界对二者的差异或者说对峙甚为强调,以至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似乎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就如同水之于火一般难以相容。

本文则试图通过时代背景、哲学渊源两个方面,对黑格尔和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来源展开比较研究,深入考察二者之间异与同的有机联系。

黑格尔和叔本华主要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

当时欧洲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而当时的德国却处在封建的普鲁士王朝统治之下,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还有较强的依附性,因而表现得极为软弱。

黑格尔就主要生活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他亲眼目睹了革命高潮的锐不可当的威势,并为之欢欣鼓舞。

当时整个社会充满着革命所激发起来的斗争精神、叛逆精神,黑格尔所谓的“永恒正义”、“绝对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便是法国大革命精神,是近代资产阶级的一种自由精神。

此外,他强调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强调令人欣喜、振奋的悲剧效果,均有其深刻的时代烙印。

这就使得黑格尔的悲剧观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然而随着革命高潮的日渐衰落,加之当时德国腐朽、落后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格尔本人作为“国家哲学家”的学者地位,他对左翼雅各宾派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对于群众的暴力革命尤其厌恨。

浅析黑格尔_叔本华对艺术门类的排序_兼及两者艺术观的不同

浅析黑格尔_叔本华对艺术门类的排序_兼及两者艺术观的不同

的中介,而艺术宗教中,喜剧又是与悲剧对立、向天启宗教 意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过渡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美学》中,喜剧不仅是戏剧诗中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艺术观
的最后环节,而且是诗艺乃至全部艺术的最后一个环节,超 点,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背后的内涵,是一项有益的
越了喜剧就要转入宗教这一绝对精神的更高阶段了。《美 工作,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去多读书多思考。
1.造型艺术——建筑、绘画
建筑、雕刻、绘画、文学、音乐,各个艺术门类都是人
建筑的目的是“使意志在它可见性的最低一级别上的客
类的文化瑰宝,但是在不同的美学家那儿,因为各自美学哲 体化明显清晰”。建筑艺术提供的是实物本身,摆在那儿让
学体系的不同,对不同艺术门类有不同的看法和排序。比如 人欣赏,而它的艺术审美目的往往是附属于功利目的之下,
表现方式,却不带任何一门其他艺术的片面性。”
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
90
(二)叔本华的排序由低至高依次是:建筑、绘画(雕 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
塑)、文学(尤其是悲剧)、音乐。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06.03
式主义美学、唯意志主义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美学等 些级别而被规定。”艺术的各种形态与意志的客体化级别是
等,不管哪个流派对有关部门艺术的美学问题都很重视,很 一一对应的,这样艺术的各种形态组成了由低到高,逐渐接
多著作都有相当篇幅专门探讨有关绘画、音乐、文学、戏剧 近意志本身的系列。
等部门艺术的美学问题。
术都是间接地,凭借理念将意志客体化。音乐,跳过了理 自我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绝对精神自我表现的一种特殊形

叔本华 外国哲学家的关系

叔本华 外国哲学家的关系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
对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叔本华有关的外国哲学家:
1. 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

2.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虽然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哲
学持有批评态度,但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对话和争论。

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对叔本华的哲学表示赞赏,并在自
己的作品中提到了叔本华的观点。

4. 祁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祁克果的存在主义思想与叔本华的哲
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关注个体的存在和痛苦。

5. 马克思(Karl Marx):虽然叔本华与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

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事实。

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

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

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

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

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

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

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的哲学受惠于东方思想,而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又影响了中国的两位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章炳麟。

王和章将叔本华受东方思想熏陶形成的思想重新和东方文化贯通、融合起来。

从东方到西方,然后又从西方到东方,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

从今天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观点看,对这一专题作点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问题的由来1.关于印度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除去少数研究者对此问题予以回避外,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不否认印度哲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因此,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种关联是什么性质上的和什么程度上的分歧。

在西方研究者的传统见解中,人们一般认为印度哲学对于叔本华只有次要的影响。

他们往往认可柏拉图、康德对于叔本华的影响,并强调康德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他们详细探讨了叔本华与西方哲学史中的许多人物(例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贝克莱、洛克、休谟等哲学家)的思想联系,但在对叔本华有关著作的介绍中,都很少谈及佛陀或者印度,忽略了东方思想才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活水源头这一重要线索。

有的研究者表面承认,叔本华是讫今为止唯一的真正极好地精通东方思想并使它与自己的著作相关联的伟大的西方哲学家,但又宣称:"这种关联的实质却被人们一致误解了:他的哲学常被说成了受了东方哲学的影响,这种说法在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意义上是不正确的。

" 这种观点的论据有二:其一,直到1813年末,叔本华并未习晓东方思想,而此时《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已经完稿并出版了,它已奠定了叔本华哲学体系的所有信条;其二,康德――叔本华的哲学结论是深受植根于数学物理学发展的思想传统内在影响的,而佛教在本世纪以前却很少与此相关。

据此得出的结论认为叔本华哲学所得出的类似于东方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思想结论应看作是如下一种事实:"东方和西方最博深的思想者们,在互不相通的优良传统和语言中努力着――通过巨大的时间推延而分别地自然地进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类型全异的社会中――已经得出了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结论。

" 上面这种观点表明,研究者本人无论是对于叔本华本人的哲学,还是对于东方的佛教,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受仅仅支持着叔本华走到半路的柏拉图、康德思想的影响的产物,当叔本华先是同康德、然后同柏拉图分道扬镳,即从表象世界走向"物自体"(意志世界)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他的哲学中最高、最后结论的时候,引导他的正是以"印度智慧"为主流的东方思想,而且,这最高、最后的结论又并非是与数学物理学的发展相关的。

与数学物理学相关的部分都被叔本华关到了表象世界的范围内,不能越出雷池半步,绝不允许进入意志的领域中。

所以,以此为据来论证叔本华哲学是独立于东方思想的影响之外而孤立地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很显然,这些西方学者仅仅是从西方文化的源流来理解叔本华,而没有把视野扩展到东方文化,因而很难弄清问题的实质。

但一些苏联学者和中国学者却持不同意见,认为印度《吠陀》或《奥义书》的学说是继柏拉图主义和康德学说之后,构成叔本华所"最终定型的世界观的第三个来源,并且是最重要的来源。

" 他们认为印度哲学同柏拉图、康德一样,都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例如有人指出叔本华"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研究印度哲学" ,"印度哲学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之一","从印度折哲学思想中,窃取理论构件是叔本华区别于另一个德国大唯意志论者尼采的主要之点。

" 还有人指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思想,是直接受了印度经典的影响,'那就是你'一语直接引自《奥义书》。

" 苏联学者贝霍夫斯基认为,康德把叔本华从梦中惊醒,柏拉图与吠檀多派则使他睁开了观察现实的双眼,这三者也就成了叔本华哲学前驱中的"非同寻常的三巨头" 。

当叔本华对欧洲的学说感到失望之后,开始醉心于对印度哲学的研究,他企图"将西欧的哲学成就与东方的宗教哲学思想启示综合起来。

" 贝霍夫斯基既不否认或贬低柏拉图、康德对于植根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中[de]叔本华[de]重要性,同时又指出了那些使叔本华[de]哲学产生了深刻[de]、巨大[de]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de]东西,即那些引起西方哲学根本性变革[de]东西,是来自异质[de]东方思想[de]猛烈影响。

2.叔本华本人是如何评价东方思想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呢?首先,叔本华对于东方思想尤其是古老的印度哲学给予了极高的推崇和评价。

他宣称,"《吠陀》是人类最高的认识和智慧的成果,经义的核心是在《邬波尼煞昙》中作为本世纪最大的礼物终于传到了我们的。

" 他雄心勃勃地预言:"印度的智慧反过来流入欧洲而将在我们的知识和思想中产生一个根本的变化。

"他还称赞东方的佛教,认为它"为一般人民信仰之高尚的宗教,其说理之高超,内容之充实,即就信仰者的数目来说,亦可以认为世界上最优越的宗教。

"其次,叔本华一再强调印度哲学对于自己的"恩慧"。

他承认在自己论述中最好的东西,一方面来源于这直观世界的印象,另一方面来自于康德、柏拉图的作品和"印度神圣典籍"所给的印象。

他告诫读者,具备印度哲学的常识是理解自己思想的一把钥匙。

"如果读者甚至还分享了《吠陀》给人们带来的恩慧,而由于《邬波尼煞昙》Upanishad给我们敞开了获致这种恩慧的入口,我认为这是当前这个年轻的世纪对以前各世纪所以占有优势的最重要的一点,因为我揣测梵文典籍影响的深刻不亚于十五世纪希腊文艺的复兴;所以我说读者如已接受了远古印度智慧的洗礼,并已消化了这种智慧,那么,他也就有了最最好的准备来倾听我要对他讲述的东西了。

"最后,叔本华本人的生活与印度哲学也有着重要的关联。

1814年,叔本华迁到了德累斯顿。

这时他26岁,刚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就对印度哲学着了迷。

他在当时极为孤独、苦闷的生活中表明:"对优婆尼沙昙的研究是我生活的慰藉,并且至死都是我的慰藉。

" 生活中最使叔本华舒心的事情就是阅读由法国学者杜伯龙(Anquetil Duperron)从波斯文译为拉丁文的含五十种的《奥义书》译本。

叔本华对于印度哲学的强烈的兴趣和感受,是同他本人的独特生活体验分不开的。

在《关于霍乱》的手稿中,叔本华自述道:"十七岁时……我就深深体味到生存的痛苦,就如同佛陀年青时看到疾病、衰老、苦难和死亡时的体验一样。

" 叔本华的性格中有着浓厚的忧郁气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到处都深深地弥漫着这种低沉的气息。

早在柏林大学的开学讲演中,叔本华就预先告知他的学生们,他将向他们阐明的"这一学说的最后结论,是同所有的宇宙观中最古老的、即同《吠陀》的宇宙观相一致的。

" 多年以后,他又提醒自己的读者注意:他的哲学与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信念"无比地一致",并深信不疑地向他们表示,任何拒绝这一思维方式的哲学都是虚伪的哲学,"所有的欧洲哲学体系,除了我的之外,都在其列。

"3.在叔本华的时代,印度哲学文献在欧洲的流传和影响的情况,构成了叔本华学习东方哲学的视域或范围。

早在叔本华之前,印度文学和哲学就传到了欧洲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德国诗人、大文学家歌德的名作《浮士德》就显示出印度文化影响的痕迹。

1791年,歌德读到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该剧有序剧,歌德便仿效着为《浮士德》歌剧写了一篇《舞台序剧》。

歌德的《普罗米修斯》也引用了《奥义书》中的那句名言,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出:"那就是我。

" 在哲学方面,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等著作中已经对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及社会历史发表了狂而无当的评论。

1808年,德国出版了著名诗人、德国印度语言文学先驱施勒格尔(Fridrich Schlegel)的一本小书《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Die Sprache und Weisheit der Indiee)。

这本被认为是带着热情写出并也引起热情的小书,使得"印度的智慧"或"印度智慧"在德国成了风气。

这里所说的"智慧"便是《奥义书》、《薄伽梵歌》和佛教经典中所见的观念与思想。

《奥义书》是在十九世纪被译为欧洲文字的,它是由波斯文本译为拉丁文的。

在回教统治印度的十六世纪晚期,就有人把《奥义书》译成波斯文,但罕为世知。

到了1640年,蒙古王朝第五世君沙哲汗的长子陀罗菽可()游于克什米尔时,听说有《奥义书》这部异书,便聘请了几位梵学家去德里从事翻译。

这项工作于1656~1657年间完成,得到了包括五十种奥义书在内的第二个波斯文译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