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叔本华介绍
阿图尔 叔本华

1807年5月,经母亲同意,放弃商业生涯;7月赴科塔高级中学读书,延聘费尔士指导一般功课,并聘请私 人教师补习希腊文、拉丁文,兼习德语,研究文学;12月,因写诗嘲笑某教授,被迫离开科塔,回到魏玛。
对尼采哲学的影响
叔本华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尼采的哲学而间接发生的,因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被尼 采改变成审美的乐观主义后,人们更乐于接受尼采的哲学。
叔本华非理性的唯意志论,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其中的审美理论等思想,为青年时期处于信仰危机状态 的尼采提供了新的看法。那时的尼采不仅接受了叔本华的世界观,认为现象界只不过是幻影,并没有什么目的和 意义,只是背后有一个盲目的生存意志;而且他也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结论,主张唯一的解脱之道在于通过 自我否定,放弃人生的享受和幸福,彻底禁欲,否定生存意志。随着其出版了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后,其思想 和精神已经通过狄奥尼修斯艺术的阐明,把叔本华退让、屈从、禁欲的悲观主义改造成为进取、健康、坚强的乐 观主义,把叔本华否定意志的人生哲学改造成为让生命意志不断壮大、丰满、有力的超人哲学。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 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就象人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中使自己现身。 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得自 己现身。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是控制人类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批判康德哲学
叔本华对康德充满赞美之情, 他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康德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 间的区别。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 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 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哲学家叔本华

哲学家叔本华亚瑟· 叔本华(1788年- 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
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自杀身亡。
母亲约翰娜· 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聪明绝顶的人似乎都长这样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
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
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博士学位。
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1814年- 1819年间,完成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黑格尔当时正处于声名的顶峰,叔本华没什么名气。
但在最后的十年,叔本华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
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经典名言摘录1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去利用时间2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3单一个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合作才能完成许多重大事业4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5人们的面孔要比人们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6人性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7遗忘比绝望更强有力8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真自由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是真正的自由9我们可将财富比作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10没有过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11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12只有拥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坚决不允许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于无法深远和高贵的思考13人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14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1 受到嘲笑2 遭到激烈的反对3 被理所当然地接受15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好像一幅油画如果只是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想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点不可16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17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能明白书的开头18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19人言所谓的世道就是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20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过分悲伤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切的事物都在改变美文哲学belle-lettres。
叔本华哲学

如果一个东西要存在就得被感知,那么当你没有在知 觉它时,对这个东西而言会发生什么情况? 叔本华坚持认为,一个对自己关于世界的经验进行了 细致反思的人会发现,
"他所认识到的并不是太阳或是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 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
他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但 除了知觉到的这个世界,我不知道一个更实在的世界。 叔本华说,这意味着“对于认识而存在的一切,因而 整个世界,都只是与主体相关联的对象,…都只是表 象。"
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 满足了。’我最后毕竟走到了。
在我一生的残年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开始发动,同时 又怀着我这影响将合乎‘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 这一古老规律的希望,我已心满意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 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 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 的哲学。
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 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 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 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 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 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 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 慰;
3、痛苦的解脱在于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人生的痛苦来源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当然如果真正
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

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提出了唯意志主义,是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叔本华是在1789年出生的,他小的时候就很孤僻,并且喜怒无常,甚至于带有一定的神经质。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对自己哲学层面的成就是很自负,自我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是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的,但是现实是他的著作几乎是无人问津的。
从叔本华简介可以看出叔本华曾经在柏林大学担任老师,他甚至于想要跟黑格尔一决高低,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是,黑尔格的讲座是爆满的,而他的则是不超过三个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离开大学的讲台时是怨恨的,不甘心。
现在看来,他与黑格尔的对抗其实是哲学中两种体系的较量,但是叔本华失败了,因为他并不属于那个时代。
当然这一点他也明白,因为他自己也说他的书是写给后人的。
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得到了属于他的荣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在1818年发表出本的书,这本书为他的哲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
作为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叔本华完全摒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致力于从非理性中寻求新的出口,从而得出了生存意志论。
在他看来,人生来是痛苦,一个人能够体会到的痛苦和他的求生意志是成正比的。
想要摆脱痛苦的捷径就是抛弃欲望,从而否定求生意志。
在他看来,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来暂时得到解脱,然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步入空门,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
在他死后,他却成为了德国最有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也多次被印刷出版。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关系叔本华和黑格尔是同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但是两人属于不同的派别。
黑格尔是唯物论的先驱,而叔本华是唯心论者。
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哲学的贡献可以这样说,就是如果叔本华消失,那么哲学史上就会少一块里程碑,而黑格尔则是现代唯物论的奠基者。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给予人信息,为人们提供做人的价值,并对此做出了思考,这是他的思想中最可取的地方。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导言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观念哲学之父”。
他的哲学思想以“意志”和“表示”为核心,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一、生而为人的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认为自己是处于苦难之中的,这种苦难最终是无法摆脱的。
正如他所说:“生是苦难、死是消逝。
”叔本华认为生活充满了痛苦、烦恼和挫折,而我们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二、智者的生活态度叔本华认为,智者能够超越生活中的痛苦和苦难,通过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理智的掌控,从容面对生活的挑战。
智者不会沉湎于痛苦之中,而是学会接受现实,超脱俗世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三、欲望与快乐的关系叔本华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
人们追求的所谓“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无法持久。
只有通过自我超越、自我反省,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四、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爱和同情是人类内心的本能,但过度的同情会使人自己身陷困境。
他提倡在同情他人的同时,不要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要保持理智和自律,不要被他人的苦难所左右。
五、超越意志的境界叔本华认为,要想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必须超越意志的束缚和欲望的诱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然境界。
只有在意志的超越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六、结语总而言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痛苦的探索。
他的智慧在于教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幸,如何超越欲望和痛苦,最终寻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或许可以从叔本华的哲学中找到一丝慰藉和指引。
以上内容为本文全部内容,总字数共计1206字。
叔本华

叔本华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
哲学思想叔本华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他从I .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
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叔本华《叔本华论文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叔本华认为作为人的本质的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人的一切行为。
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叔本华个人资料中文名:叔本华外文名:arthurschopenhauer性别:男国籍:德国出生地: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出生日期:788年02月22日逝世日期:860年09月2日职业:哲学家成就: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品:《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章与二卷》叔本华简介叔本华即为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788年2月22日-860年9月2日),德国知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受到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抱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主义坚毅。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于波兰,改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暴躁。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就是非常顺利的商人,后因肺炎转差去世。
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schopenhauer)就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存有相处。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浅,最后关系断裂。
但由于他承继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并使他一生过着富足的生活。
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打开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代表作存有《论充裕理由率为的四重根》、《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
860年9月2日叔本华去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赠给了慈善事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
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
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自己曾受了柏拉图和伊曼纽尔?康德思想的影响,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88年顺利完成,89年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叔本华主张唯一的真的就是存活意志,即为盲并无目的的不懈努力存活。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世间万物都受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 欲望的表现。
人受生存意志的支 配
人是利已主义的;欲望的满足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
如何摆脱痛苦
无关心的态度;否定意志但不自杀;改变观点,默认自己 的痛苦,同情的爱
THREE
叔本华的重 要著作
3
1
叔本华的重要著作
《充足理由律的 四重根》
|
阐明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的关系
1
叔本华的一生
叔本华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
|
|
1814年
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 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 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 后无人问津。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 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 上我。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 教授的资格,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与黑格尔 争锋,但最后凄惨的离开了柏林大学。
TWO
叔本华的哲 学思想
2
1
悲观主义叔本华
|
|
在西方哲学史中,叔本华以其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闻名。 本来在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中是没有悲观主义一词的,只是在叔本 华的主要人生哲学思想中: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 础之上的。 他认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 生问题,一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
|
|
2
收获
|
|
A
悲观主义不等于消极
悲观主义思想对现实的作用就是更加让人了解生活的真相与本质,反省自我,揭示人性自身的 局限,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以及痛苦人生的解脱方式为现今的人们安身立命提供借鉴
人生坎坷,但要坚持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 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3
叔本华的一生
|
1851年
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 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
录与补遗》使他瞬间成了名人。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
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 本书”。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 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 利用时间
1859年
1860年
完结
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 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 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 地理解他的哲学。
1
叔本华的简介
目录
2
|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
3
叔本华的著作
4
叔本华的评价与收获
ONE
·
叔本华的别 样人生
1
亚瑟·叔本华( 1788 年— 1860 年),德国著 名哲学家。 亚瑟·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 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 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 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出生于德国但泽。父亲 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 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他和母亲的关 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 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 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 业。
3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的含义
(2) (4) (6 )
|
|
动物的各种活动 都受生存意志的 支配
整个大自然以及 无生命的事物也 不例外
知识也是意志的 工具
(1)
(3)
(5 )
人的躯体也是自
植物的活动也受 生存意志的支配
理性及表现形式 也只是意志和欲 望的表现
我意志的表现
4
生存意志论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
2
悲观主义叔本华
|
|
叔本华看来现象就是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的表象”;自 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 —
—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 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
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 ——意志”。
|
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 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
《作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
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 哲学观.
《伦理学中的两 个基本问题》
影响深远,被拆分成诸多著作
《附录与补遗》
FOUR
评价与收获
4
1
人物评价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是非理性哲 学、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在他影响下诞生 了生命哲学,催生了尼采的哲学对现代非理性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并且是弗洛伊德学说的直接来源,还对存在主义产生了重 要影响,且向西方传播了东方的哲学思想。 尼采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尼伯 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 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 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
1819年
2
叔本华的一生
|
1833年
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 法兰克福,并在那儿度过了 最后寂寞的27年。
|
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
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
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完成了第 二版。
1837年
1841年
1844年
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 《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 的合集,这两篇是为不同科 学院而作的有奖征文。
B
C
时间的利用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善于思考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 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D